amtbcollege logo
 
简体 正體
綱目模式
頻次搜索 
AND OR
 
02-041-0311 主講人 : 淨空老法師
             小字號    中字號    大字號

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三一一集)  2016/2/24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02-041-031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四十二頁,我們從第一行第三句看起,第一行第三句,「《心燈錄》云」:

  「所以古德都要人知有。若不知有,總是虛妄。」上面解釋知無與知有,「以明識達有無」,經上這一句話,識是認識,達是通達,什麼是有、什麼是無。這個事實真相如果不通達,就沒有辦法入佛門,就沒有辦法提升自己。凡夫執著有,認為十法界、六道輪迴是真有,佛告訴我們,這些東西沒有,假的。可是這裡頭最重要的,就像《起信論》上所說,「離言說相,離文字相,離心緣相」,你才真正有識達。如果執著,給你說空,你就執著空,給你說有,你就執著有,這個麻煩大了。即使諸佛如來也沒法子教給我們,為什麼?黏著了。所以《起信論》上說得好,一定要離開,不執著言說。文字是言說的延續,所以它的作用跟言說是相通的,言說不能執著,文字就不能執著,這個道理要懂。這才是真正的佛法,真正佛法,不能說有,不能說無,這才能真正體會到真相。

  相好像是有,其實呢?其實它不存在。這樁事情被現代的量子力學家發現了。量子力學家知道,所有一切的有為法,有生有滅,生滅的頻率多高,一般人不知道。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,佛問彌勒菩薩,說「心有所念」,凡夫心裡起了個念頭,這個念頭裡頭有幾念、幾相、幾識,經文是「幾念幾相識耶?」彌勒菩薩回答,說一彈指,舉手彈指之間,這一彈指,有三十二億百千念。單位是百千,一百個千是十萬,十萬乘三十二億,乘出來的結果,三百二十兆,這一彈指。三百二十兆次的生滅,這指的什麼?指的是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。在這麼高的頻率之下,所有現象,無論是物質、是精神(精神就是念頭)、自然現象,沒有兩個現象是相同的,沒有兩個念頭是一樣的。於是真相現出來了,物質現象不可得,精神現象也不可得,自然現象亦如是。所以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

  這些現象,它存在的時間,一個現象,一念,一念有這麼多,我們不知道。一個現象,實際上這是細念,微細的念頭,一念就產生一個現象。那一秒鐘產生多少?一個現象,它存在的時間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。也就是說,一秒鐘它生滅已經達到二千二百四十兆次,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滅,我們無法想像,所以叫不可思議。你沒有辦法想它,想不到,你也沒辦法說它,說不出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這是事實真相。物質現象如是,精神現象亦如是,乃至於自然現象無不如是。所以,佛在《般若經》上告訴我們,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。

  我們今天看電視,電視的畫面,它有色相,也能發聲音,這個色相它頻率多高?一秒鐘一百次,我們看到的電視。以前黑白的電視,沒有彩色的,五十次。早年電影院裡面播放的影片,是動畫片,我們這裡還有一張,這是電影播的底片,一秒鐘多少次?二十四次。這是一秒鐘,在放映機裡面,放映機快門打開,這一個畫面打在銀幕上,立刻就關起來,關閉,再打開第二張,再打開第三張,一秒鐘二十四張。就把我們欺騙了,我們看到好像它很逼真,它存在,其實它一秒鐘二十四張。我們今天的電視,彩色電視,一秒鐘一百張。這就好懂了,我們現前這個環境,我們眼見耳聞的這個境界,是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次。諸位要記住,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滅。我們怎麼能知道?所以都把它當真了。事實真相不能說真,也不能說妄,為什麼?根本不存在,全是假的。《般若經》上這四句話,我們要牢牢記住,事實真相如是,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。這裡頭有沒有真妄?沒有。有沒有善惡?沒有。有沒有是非?沒有。叫畢竟空,不可得。

  所以為什麼這些佛、菩薩、羅漢他們能放下?他們此地所說的識達真相,他們知道有無,有不存在,無也不存在。有無是我們對於這個境界裡面起的幻覺,把它認錯了,真相是什麼?真相不可得,無所有,不可得。我們以為有,以為它真存在,這叫迷了,這叫無明。執著,執有、執無就是無明,無明他就造業,造什麼業?在境界上生起七情五欲、貪瞋痴慢疑,這就是業。業本來沒有,所有一切現象是假的,業當然不能存在,可是你以為它有,這虧吃大了。為什麼?把自性所現的一真法界,實報莊嚴土,因為我們造的有業,業力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、變成六道輪迴,以為真有十法界、真有六道輪迴,這虧吃大了,墮落在迷幻裡面出不來。

  所以佛慈悲,教導我們,頭一個就教我們要知有、要知無,有無都不存在,要知道有自性。但是自性它不生不滅,它是真心。什麼叫真心?它沒有無明,它沒有塵沙,它沒有見思煩惱,三種煩惱都沒有。他是在真常境界裡面生活,那不是假的,是真的。真常,我們也沒有概念,我們用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所說的五句話,在這個裡面得到一個概念,略知一二。真心,就是它真實的存在,這些相是它現的。真心只現,我們講真相,一真法界,極樂世界就是的,華藏世界也是的,密嚴世界也是的。這個境界裡頭,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是真的。淨土宗叫它做常寂光,它在哪裡?它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它是一切萬事萬物的本體,萬事萬物就是從它出現的,能生能現;萬事萬物,整個宇宙,是它所生所現。所生所現,現的一切現象不能說它有,不現的時候不能說它無,這是它的真相。

  如果在這上面有執著,一念執著,這一念很麻煩,這一念的執著就念念都是執著,這就迷了。那一念叫無明,無明是不明瞭了。不明瞭就是無明,明瞭了,明瞭執著個明瞭,沒有把明瞭放下,那個明瞭就是不明瞭。佛說法不容易,得要會聽,會聽就會開悟,為什麼?不執著。不會聽的不會開悟,他執著,把經典上所說的那些統統都記住,這變成業,變成障了。把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障礙住了,智慧不能現前,現前的全是煩惱習氣。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

  《心燈錄》上說的這些話,都是解釋知無、知有,「識達有無」是經上的話。下面念老講的,「識達,謂識心達本」。心是真心,本是本體,一切萬法的本體,你要認識心,真心,你要了解萬事萬物本來面目。「了達」,了是明瞭,通達,「從本以來自性清淨」,真正通達明瞭。這一句,跟惠能大師的五句話完全相同,一即是五,五即是一,自性清淨、自性不生不滅、自性本自具足、自性本無動搖、自性能生萬法。遍法界虛空界從哪來的?自性變現出來的,能生能變。

  這個變現出來的現象,淨宗稱之為常寂光,常就是不生不滅;寂就是清淨的意思,無為;光是一片光明,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整個宇宙都在常寂光中。沒有緣,它不現,一片光明,誰知道?法身菩薩知道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他見到常寂光了。見到常寂光,就是見到遍法界,遍法界虛空界,過去現在未來,真的,橫遍十方、豎窮三際,他沒有一樣不知道。

  大家要曉得,佛陀的教育是要教每個人都成就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佛陀的教育就圓滿了,畢業了,成佛了。沒有徹悟,還在菩薩地位,菩薩還是學生,你的學業還沒有圓滿,你還得繼續努力。阿羅漢,剛剛開悟,小悟,剛剛開悟。菩薩有五十一個等級,像讀書一樣,一年級、二年級、三年級,最高的五十一年級。大乘教裡稱它作十信,好比小學;十住好比是中學,初中;十行好比高中;十迴向好比大學;十地好比研究所;等覺好比博士班。用這個做比方,大家有個概念。

  佛門的課程,八萬四千法門,絕不是一個大學能夠跟它相比的。八萬四千是有個數字,它是表法,表什麼?表無量無邊,無有窮盡,佛教大學開的課程無量無邊,沒有數字能夠形容。可是它有妙,妙在哪裡?無量無邊的法門,你只要一門通了,一切就通了。好像我們這個大廳,大房子,有許許多多門都能進出,你在外面看,八萬四千法門,任何一門走進來都一樣,走進來,得到的是圓滿的。不是說你走這個門進來,你只能看到一間房間,其他看不到,不是,進來全部都看到,全部都通達了。所以佛才告訴我們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

  為什麼有這麼多法門?眾生根性不一樣,迷的境界有差別,迷的淺深有差別,各個不相同,契機很容易就成就,不契機的很難,入不進去,所以八萬四千法門。這叫一般的法門,普通的法門。這裡面還有個特別法門,跟一切法門性質不一樣的,就是淨土法門。其他法門成就很慢,課程很多,時間很長;淨土法門很單純,一個科目,一個法門,難信,很容易成就,你只要真信,你這一生決定成就。這一門叫易行難信之法。易到什麼程度?一句佛號,就念這句佛號,其他的什麼都沒有。念成功了,往生到極樂世界,什麼都知道了。生到極樂世界,彌陀大願裡面說的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薩,換句話說,你生到極樂世界等於七地以上。七地是證無生法忍,有無不但知道,知道得很透徹,知道得很有深度,法身裡面的大菩薩。這是一般勤修、苦修八萬四千法門那些菩薩們不能接受、不能相信,迷在十法界、迷在六道輪迴無量劫,哪有這麼便宜就出去了?所以叫易行難信。

  什麼人能相信?真的,相信並不簡單,大乘經裡頭佛常說,過去無量劫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,這一生得人身,遇到這個法門,他就得諸佛如來的加持。加持力量幫助他能信,不懷疑,依這個法門修行,這一生就成就了。這個法門成就的人多,自東晉以來,遠公大師建第一個念佛堂,在廬山,一直傳到今天,世世代代依這個法門修行成就的太多太多了,真的是萬修萬人去。還有修的,我們也常聽說,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這什麼原因?前面說過,真正接受,不懷疑,一句佛號念到底的,這是過去生中供養一切諸佛如來,緣成熟了,這麼多佛加持你。你還有懷疑,那換句話說,你供養諸佛如來還不夠多。現在這一生當中,修不少法門,念很多的佛、很多的菩薩、很多的羅漢,那就是你還在積功累德,你在這個階段,沒成熟。如果真的相信,一點不懷疑,成熟了。我們能看得清楚,能看得明白。

  所以這底下接著,「此正相當於《大乘起信論》中之直心。直心者,正念真如法也」。這是知有知無,識達有無。直心,正念真如。宗門用參究,教下用止觀,淨土宗裡頭一向專念,都是正念真如法。能舉出一個榜樣給我們看嗎?能,海賢老和尚就是最好的榜樣。祖師大德傳授給我們的法門、方法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、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也是直心正念真如。只要功夫深,效果就出現了,效果是什麼?智慧透露了,有小悟、有大悟、有大徹大悟。小悟是小乘,聲聞緣覺,大悟是菩薩,大徹大悟是佛陀。

  下面我們再看,「二者,緣修萬行」,相當於《起信論》裡面所說的深心,「樂修一切諸善行」。樂是愛好,歡喜。緣修萬行,你看,這個裡頭用的字,緣。緣,每個人都不相同,所以佛法教學確確實實是無有定法可學,沒有一定的法。老師教學生完全是應機授予,他是什麼樣的根機,用什麼方法教他。一個老師教十個學生,不是一個樣子教法,十種方法,所以個個契機,個個成就。孔夫子當年在世,他學生當中有成就的七十二個,這七十二個是緣修萬行,都成就了。弟子三千,三千人裡頭只有七十二個真正成就,成阿羅漢、成菩薩,我們用佛經的術語來說,大家容易聽懂。孔子什麼境界?跟釋迦牟尼佛同一個層次,你去讀《論語》就明白了,那是佛的境界,不是小乘。我們這一生要成就,與緣有關係,緣修萬行一定成就。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,緣修是講實質,不講形式,只要懂得修,就會有成就。這第二,相當於《起信論》裡面講的深心,樂修一切諸善行。

  「三者,大慈悲為本,相當於彼之大悲心,欲拔一切眾生苦故。是以此之三種發心,正《起信論》之三心」,《起信論》上講的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。大悲心很重要,大悲心就是現在一般人講的愛心,佛法沒有說愛,說慈悲,這兩個字都是愛心。悲是拔苦,幫助眾生離一切苦難,這是悲心;慈是與樂,幫助他得樂。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這個心叫慈悲心。所以大慈悲為本。這裡寫得很好,相當於彼之大悲心,欲拔一切眾生苦。是以此三種發心,正是《起信論》三心。「此之三因能與大菩提相應。故知發如是之心,即是發大菩提心也」。

  「次者引《淨土論》」,《淨土論》就是《往生論》,「謂菩提心,即願成佛度生,攝取眾生往生淨土之心。此心初看似較前心易於發起」,好像比前面所說的容易發起,而實際上,它也是有它很深的深度,並不是那麼容易。特別是現前的社會,把傳統的教育疏忽了。為什麼大乘佛法傳到中國,其他地方沒有?給諸位說,佛法承傳是平等的,釋迦牟尼佛離開我們人世間之後,他的弟子們,不止三千人,從四面八方傳播佛法。現在在歷史、地理上都能夠考證出來,四面八方弘揚。唯獨在中國這一支生根了,不但生根而且真的發揚光大。從印度傳來的,小乘有俱舍宗、有成實宗,這兩宗現在沒有了,南洋南傳的屬於這兩個宗派,大乘八個宗,都是從印度傳來的。法相唯識是在中國建立的,所以它的初祖是玄奘大師,二祖是窺基大師,這在中國建立的。淨土也可以說是中國建立的,慧遠大師。禪宗是達摩傳來的,這從印度傳過來。達摩是第二十八祖,傳到中國來,在中國算初祖,中國初祖。真的,都不是容易事情。

  淨土法門,底下講得好,「蓋以淨土往生法門,實為難信之法,信心未生,何能發心」。這句話講得好!過去,兩百年前,中國人自古以來都重視教育,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?從母親懷孕,這胎教。懷孕這十個月當中,母親的思想沒有惡念、沒有邪思,都是正知正見,母親的言語柔和,母親的活動都如理如法,都守規矩。好像《弟子規》裡頭所說的一百一十三樁事情,父母統統都做到。孩子還沒有出胎,沒有離開母體,他已經受到最好的教育。這個小孩子生下來好教,有德行,有聰明智慧,聽話,也就是我們常講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是在懷孕的時候就培養出來。

  出生之後,他睜開眼睛他會看,他豎起耳朵他會聽,他已經在學習,誰教他?父母教他。父母的言談舉止,他在模仿,他在學習,學多久?一千天,也就是三歲。從出生到三歲,這是第一任的老師,母親承當,所以母親是兒女第一任的老師,根扎下去了。古諺語有句話說,「三歲看八十」,三歲,他看,天天看,看了一千天,所以就變成他的習慣了。他的習慣,從思考問題到言語動作,向父母學習,全學會了,叫三歲看八十。三歲,他所學的這些倫理、道德的教育,根扎下去了,根深蒂固。

  六、七歲上學,老師教他,好教。老師繼續要表法,老師不好當,是學生的榜樣。學生的榜樣,最初是父母給他打下基礎,現在讓老師再幫助他長成。在這個過程當中,有許多典籍,經典,經,大聖大賢的教學,這些文字要讓小朋友讀誦,對著書本叫讀,不對書本叫誦,誦就是背誦。怎麼背誦?學生還很小,智慧沒開,記憶力很好,所以只教他記,督促他的遍數。古人教給我們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這部書從頭到尾,這個學生有沒有念滿一千遍,是以這個為標準。一天念十遍、念二十遍、念三十遍,每個學生的進度不一樣。有的很聰明,念幾遍就會背了;有些差一點,念十幾遍才能背;還有更差的,要念二十遍才會背,每個人不一樣。所以重視緣不相同,聰明的、記憶力好的,遍數念多,速度加快,進度是每個人不一樣的。這一部我念完了,再學第二部,不能同時學兩樣,只能學一樣,一樣一樣的背。譬如說四書,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,先讀《大學》,《大學》念滿一千遍,再念《中庸》,《中庸》也念一千遍,再念《論語》,《論語》也念一千遍,再念《孟子》,《孟子》也念一千遍,這樣教法。

  孩子念得滾瓜爛熟,一千遍有時候他會悟,他懂得裡頭意思,講給老師聽。不是老師講給他聽,是他講給老師聽,老師再跟他一起研究,提升他的智慧,提升他的見解。老師要懂得教學,老師不能講給學生聽,講給學生聽,他完全是變成記誦之學。老師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開悟,小悟、中悟、大悟,幫助他開悟。讓學生讀,讀一千遍有一千遍的悟處,再讀一千遍又有悟處,跟前面不一樣。如果一天念十遍,不難,一年就三千部,年年向上提升,真的可以到大徹大悟;大徹大悟到不了,也能夠到大悟。大徹大悟是聖人,大悟是賢人、菩薩,小悟是阿羅漢、是辟支佛。這是古人學習的理念,教學的理念,跟現在不一樣。古人學這個終極的目標是聖人、賢人、君子,聖賢君子的教育。

  這個教育,根扎下去了,到十四、五歲,再學佛經很容易契入。你看古來大德,許多祖師大德,什麼時候出家?十幾歲出家,就學習經典,他有傳統文化的基礎,有這個根他學不難。學習的方法不變,小時候在家學的,讀書千遍,出家跟師父學的還是讀經千遍。千遍讀下來之後,講給老師聽,有些講得不錯,確實有悟處,老師跟他在一起研究討論,幫他提升,教他上講台,為大眾講經說法教學。這個,一代一代的人才是這樣培訓出來的,不偶然。凡是上台講經的都是開悟的,沒有開悟的不能上台,沒有開悟的不能做註解。古時候教學嚴格。

  現在問題是什麼?根沒有了,這個問題嚴重。那現在學校,縱然我們辦漢學院、辦佛學院、辦佛教大學,我們的老師絕大多數都是半路出家的,中年出家才學佛,不是從小。我接觸佛法二十六歲,三十三歲出家,出家就開始講學,根柢不夠深。我學佛七年,出家講經教學,看看古人,古人十幾年,至少都十五年以上,我跟他們比,少一半。所以今天我們想到的,怎樣來辦個一條龍的學校,什麼叫一條龍?從幼稚園辦起,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一直辦下去。這也是個特殊學校,可以向教育部來申請,我們來提案。這種學校採取封閉式,為什麼?社會是大染缸,嚴重的染污,你所看的、所聽的、所接觸到的,都是幫助你在觸動你的邪思邪念、邪說邪行,這個問題嚴重。所以今天社會動亂,災難這麼多,不是沒有原因,根本的原因在教育。古人教與學的環境好,學生上學,私塾,私塾是封閉式的。課堂裡面至少是二、三個小時,多半都三、四個小時,當中沒有休息,它讓你聚精會神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三年五載養成習慣,到老還習慣成自然,少成若天性,他收到這種效果,所以能成大器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幾句話。「信心未生,何能發心」,這心發不出來,首先要有信心,斷疑生信。「如《阿彌陀經》云:十方諸佛,稱讚本師,於五濁世,為諸眾生,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。」這是《阿彌陀經》,真不容易,特別是在現在這個社會,真是難!「又本經《獨留此經品》曰:若聞斯經,信樂受持,難中之難,無過此難」,沒有比這更難的。這些都是說明,能信淨土,實在是一切世間難中之難。「於此難信能信」,這是大智。「順此信心,發成佛度生同登淨土之願,即是發菩提心也」,難發。

  我們今天有這個緣,這緣抓住了,能不能成功我們自己沒把握。我們依靠祖宗,求祖宗保佑,我們依靠三寶,求佛菩薩加持,讓這個學校辦成功。這就是包括我們現在有幾處興建漢學院,也有幾處在興辦一條龍的私塾,私人辦學,來做實驗點。做成功,成效出來了,大家相信了。這些課程教什麼?漢學院它的層次相當於一般大學,而且還有學位,有博士、有碩士,有學位的。課程怎麼認定?我們的目的是什麼?實在講我們的目的非常單純,就是培養一批將來真正是承傳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流的教師,讓這些人來繼承傳統文化,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,再傳給後世,我們就這麼一個願望,很單純。所以課程,我們就選擇的《群書治要》、《國學治要》。

  為什麼?這兩部書能讀,這兩部書是古大德在四庫裡面擷取的精華,這兩樣東西學會了,你就有能力去學《四庫全書》。在《四庫全書》裡頭你喜歡哪一種,選擇一部,用十年的時間去專攻,十年之後你就變成漢學專家。你專攻這一部通了,沒有學的也能貫通,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通,一門通達了,門門都通。這也可以說,像大乘經上所說的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要開悟,對於聖賢東西要有開悟,要悟才管用,不開悟不行,絕對不是記問之學,不是記得多少,要開悟。我們把目標定在這個地方,全心全力在推動。

  後面這幾句話說,能信是大智慧,而且是大福報,「順此信心,發成佛度生同登淨土之願」,往生極樂世界。去幹什麼?跟阿彌陀佛學習,極樂世界老師是阿彌陀佛,同學是諸大菩薩,到那邊去拿極樂世界的博士學位。極樂世界的博士學位是地上菩薩,十聖,碩士學位是三賢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三賢,十地博士學位,這到極樂世界去拿去。然後才有智慧、才有能量、有神通,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。發這樣的大願,這樣的大心。

  所以這裡幾句話說,「但能真實信受,自然能發如上之心。是又為淨宗之殊勝方便」,淨土宗無比殊勝的方便法門。「如《彌陀要解》云:深信發願,即無上菩提。是以念佛之人,必宜早生信願,是即發菩提心也」。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,他二十歲,本著自己的根性,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他具備這三個條件,所以師父特別教導他,老實念佛。教他一句阿彌陀佛,囑咐他一直念下去,他真的,老老實實念了九十二年。念到什麼程度?念到法身菩薩的境界,禪宗所說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他念到這個境界。他沒有念過書,他不認識字,可是你不管什麼經,你問他,好像他都懂,他都能給你解釋,說出一番大道理,叫人佩服。我們同學當中也有兩個人,學海賢學得很像。劉素雲居士,一生專攻《無量壽經》,每天《無量壽經》念十幾二十遍,她念了二十年,熟透了。還有一個北京的胡小林居士,最近六年專攻《大乘起信論》,我聽過他兩堂課,講得好,講得很道地,很難找到一個能夠跟他相比的。他《大乘起信論》念了三千多遍,其義自見,不難。

  培養真正有成就的善知識,弘法利生,無論在家出家,方法是一樣的,「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」。三千遍是持戒,諸位要曉得,那是戒,三千遍之後就得定。心定了,三千遍書念下來,妄想沒有了,雜念沒有了,分別沒有了,執著沒有了,你得定,定能開慧,就是經典裡面所講的意思你全懂了。現在學習沒老師了,上一代這些高人都往生了,走了,現在沒人,現在全靠自己,自己什麼?無師自通。你依照這個方法,一門深入,讀書千遍,就能夠無師自通。要持之有恆,用真誠心、用恭敬心、用清淨心,你一定能成就。

  真正成就之後,你才能教人,講經是幫助廣大的群眾,幫助他們認識聖賢教育,幫助他們認識大乘佛法,目的在此地。認識之後,你才會選擇,選擇一門專攻、深入。中年以上都來得及,甚至於老年,對淨土真能生起信心,都能往生。這個法門殊勝方便,無與倫比。所以要發心,不然我們的光陰空過了,這叫真可惜!能夠把光陰抓住,一分一秒都不放鬆,這個人必定成佛,往生就是成佛。念老最後兩句話勸我們,這勸念佛人,必須宜早生信願,愈早愈好,真信真願,這就是發菩提心。

  下面第四段,「問答解釋」。這個問答是念老假設的。「問曰:若備修萬行,能感菩提,得成佛者,何故《諸法無行經》云:若人求菩提,即無有菩提,是人遠菩提,猶如天與地。」這個問題來了,針對前面所說的,你提出的,要備修萬行,能感菩提。那經上說,若人求菩提,即無有菩提,這話怎麼說?下面解釋,「釋曰:有人根據《諸法無行經》中所云,若人求菩提,即無有菩提可得,此求者乃遠離於菩提,如天與地之相隔遠。既然如此,今何云,修萬行,能得菩提之果,而成佛耶?以下作答」,下面作答。這個問答看起來好像很容易懂,實際上很深,問得很深。

  我們看下面答覆的,「菩提正體,理求無相。今作相求」,你現在著相,你著相求,「不當理實」,跟菩提的理體不相應。「故名人遠」,所以舉比喻說你跟菩提距離愈來愈遠了。「是故經言菩提者,不可以心得,不可以身得也。」下面解釋:「菩提真正之本體,契理,則無一切相。理者,實際理體,亦即真如實相。行人若作相以求,意存菩提之果,與求菩提之法,此均是法執,即是作相。自離於理體之實際,故云不當理實。此人則遠離於菩提也。」這幾句話的意思講得很深。

  「經言」,佛經上有這麼一句話,「菩提者,不可以心得,不可以身得」。身是物質現象,心是精神現象,你的身得不到,你那個心也得不到。那怎麼求法?所以這個地方就教給我們,解釋給我們說,「菩提真正之本體,契理,則無一切相」。什麼是理?實際理體,這名詞都很難懂,也就是真如實相。真如實相這個名詞我們聽得很多,大乘經上常常說,真如實相,我們對這個名字有個概念,什麼是真如,什麼是實相,它的真實義我們沒辦法理解。實相是真相,我們用比喻來說,讓我們有個概念。實相是真相,譬如我們在電視機前面,我們面對著畫面,這個畫面的實相是什麼?真相,真實相,這個畫面真實相是無相。為什麼?這個畫面是動畫,像電影動畫片一樣,前個動畫片打在螢幕上,它時間很短,一百分之一秒。我們還沒有來得及看,它跳動了,第一張沒有了,第二張出現,第二張沒有了,第三張出現,一秒鐘一百張,這是它的真相。我們有沒有看到它跳動?沒看到,其實它是在跳動。才一百張,百分之一秒,我們就被迷惑了,我們所看到的是妄相、是假相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它是夢幻泡影,有沒有?不能說沒有,也不能說有。

  真如實相,這是釋迦牟尼佛教學不得已方便說一個名相,說個名詞,讓大家有個概念,但是這個概念不可以執著。一執怎麼樣?就變成法執了。執有兩大類,一個是人執,一個是法執。人執,執著這個身體是我,執著這個名字是我。有這個執著,麻煩大,這是六道凡夫,這是輪迴心、輪迴事,六道輪迴就是這麼來的。就是你有人我執、有法我執,從執著裡頭變現出這個境界,虛幻不實的這境界,境界相,阿賴耶的境界相,這麼來的。怎麼樣你才能知道真相?一切執著統統放下,真相現前。真相現前還有一個麻煩,根本無明,這個東西不破,你還是看不到真相,知道有真相,看不到。這是什麼?我們說得粗一點、淺一點大家好懂,起心動念。我們眼見色,起心動念了,馬上起心動念;這一起心動念,分別執著馬上就生了。在面前就出現兩樁事情,一個我喜歡、我愛,一個是我不喜歡、我不愛,這個念頭就生了,這是什麼?這就造業了。

  這個相,屏幕上現的相,這個相是假的,生滅相。屏幕雖然不生不滅,它沒相,它是一片光明,好像常寂光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一片光明。這一片光明不能說它無,為什麼?它能現相,遇到緣它就能現相,我們把頻道按下去,相就出來。我們把屏幕比喻作常寂光,把色相比喻作十法界、比喻作六道輪迴,我們用這個比喻比較容易體會,容易產生一個概念。這個概念都不許可你分別執著,一分別一執著,壞了,造業,你喜歡的,善業;不喜歡的,惡業。沒造啊!起心動念就造了,這叫意業。業有身口意,身、口造的業你容易明白,起心動念你不容易知道,統統在造業。特別是意業,意業是一秒鐘造多少次?二千二百四十兆次,不知道!你一個不高興、一個瞋恚心,雖然一陣子過去了,幾秒鐘過去了,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次,還得了!太可怕了,死了以後到閻王那裡算帳是這麼算法的。真的太可怕,不能不知道。

  所以,佛菩薩教給我們,教我們淨念相續,這也造業,造什麼業?造淨業,造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業,這個業好,這個業造熟了,阿彌陀佛來接你往生。那就是咱們不造別的業,念念都是阿彌陀佛,我讓這個念頭,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不讓它中斷。為什麼?它一中斷,別的念頭就進來了,這個念佛的功夫就被夾斷了,就被染污,功夫就不能成片。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。所以,有求的心都是妄心,我們求生淨土也是妄心,但這個妄心好,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就用真心了。為什麼?不是你的功夫提升,不是的,阿彌陀佛無量劫的功德,他老人家修行的功德,再加上四十八願的加持,你的菩提心現前,你的實報土現前,是這麼個原因。

  你這在一生當中,很短的時間就能修成,一般人大多數三年功夫成片,有壽命,不要了,求佛帶你往生,佛就接引你去了。三年走的人太多太多了,那不是他的壽命,沒那麼巧,而是佛力加持你,佛來接引你。在幾年前,深圳有個居士,聽說三年念佛能往生,黃忠昌,他年歲不大,他說我試驗試驗,如果真能走我就想走。他閉關兩年十個月,還差兩個月滿三年,往生了。他自己說的,他是壽命不要了。確實能滿人願。往生到極樂世界,就是法身菩薩,阿惟越致菩薩。阿惟越致菩薩,真正的阿惟越致是七地,七地以上,證得無生法忍。

  所以菩提要不要求?要求,又不能著相。菩提的意義要清楚,菩提就是真如、就是自性,我這一生學佛,我要見性,我要明心。佛菩薩在經典教給我們的,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習,認真努力學習又不能執著。佛法的妙就妙在這個地方,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就不一樣在這裡,世間法容許你有執著,容許你有個強烈求的心、願,佛法不可以。要求,但是不能著相,著相就是世間法,不著相就是佛法,佛法跟世間法差別在此地,一定要知道。

  證得佛法之後,還一樣的穿衣、一樣的吃飯,沒有離開世間法。但是怎麼樣?跟世間人不同,世間人執著,他有分別、有執著。學佛的人,雖然穿衣吃飯,甚至於交際應酬,他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再高一等的,他不起心不動念,那是佛與大菩薩,不但沒有分別執著,起心動念都沒有。世間人幹的事情他一樣幹,他不造業,因為起心動念就造業,他沒有起心動念。不造業的是佛法,就是念佛。念佛起心動念也造業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;如果不起心不動念,往生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,這個要懂;方便有餘土有起心動念,有分別,沒有執著。這些都得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
  求一句佛號不間斷,然後再求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那個很細很難,我們先求不執著。真正不執著了,再提升不分別,最後再提升不起心不動念。不起心不動念生實報莊嚴土;起心動念,有分別,沒執著,方便有餘土;統統都有,起心動念、分別、執著都有,生凡聖同居土。極樂世界有同居土,雖有同居,但是只有人天兩道,沒有修羅,沒有餓鬼、地獄、畜生。極樂世界的是同居淨土,叫同居淨土,跟我們這裡不一樣,我們這是同居的六道,它沒有,兩道。

  底下這句話說,你看,「求菩提之法」,這法執,他還是著相,「作相」就是著相,執著相。「自離於理體之實際」,著相跟自性不相應,跟理體不相應。「故云不當理實」,它跟理、跟真實自性,真實的自性,跟理不相應,這不當也就不相應。「此人則遠離於菩提」,這一句話解答了,這個人跟真正菩提不相應,所以說他遠離於菩提,大菩提,真實菩提心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