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mtbcollege logo
 
简体 正體
綱目模式
頻次搜索 
AND OR
 
02-039-0398 主講人 : 淨空老法師
             小字號    中字號    大字號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三九八集)  2011/5/6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39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乘無量壽經解》,第四百九十六面倒數第二行,這是一段,我從這個地方念起。

  「次者引《淨土論》」,《淨土論》就是《往生論》,「謂菩提心,即願成佛度生,攝取眾生往生淨土之心。此心初看似較前心易於發起,實亦不然,蓋以淨土往生法門,實為難信之法,信心未生,何能發心?」昨天我們學到此地,這是一段,而且非常重要。修淨土,這一生唯一的希望就是往生極樂世界,如果對於往生的道理、方法不清楚,這一生就免不了要空過。像這樣的機緣在過去無量劫中,我們有理由相信曾經遇到過,遇到過怎麼樣?太大意,疏忽了,把機會錯過。經無量劫到今天又遇到,這一生再錯過又要經無量劫,無量劫輪迴生死之苦,說不盡!如果我們了解事實真相,不願意再受輪迴苦報,我們下定決心在這一生當中希望成就,不希望再等下一次,這個幾句話就非常重要。一定要發願成佛度生,要發這個心,我決定要成佛,我決定要幫助苦難眾生,這就是所謂度眾生。我要發願度生,最重要的,就是要把淨土法門介紹給這些有緣眾生,他們一生才能成就。人生苦短,幾十年寒暑一彈指就過去了,只有到晚年才有深刻的警惕。我活了八十五年,回憶童年就像在昨天一樣,真的,一彈指八十多年過去了,人還有八十年嗎?不可能。明白這些事實真相,你就真正會掌握時間,勇猛精進,這種殊勝的機緣不能再失掉。

  這個文裡面,說到發願成佛度生,好像比起《淨土論》前面講的三種菩提心來得容易,前面講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。這個地方只講我願成佛、我願度眾生,其實願成佛度生就是無上菩提心,這個一點都不假。所以他說實際上亦不然,為什麼?淨土往生實實在在是難信之法,難信,你還沒有能夠真的相信,你怎麼能發心?這說明發心不是一樁容易事情。但是我們看到,許多這些鄉下農村的阿公阿婆,一勸他念佛他真相信,說西方極樂世界好,他真的就想去,就發心去了,往生的時候瑞相稀有,彌陀來接引,他真的往生!這什麼回事情?我們要明瞭,這個不偶然,不是農村裡每個阿公阿婆都能往生,也是千中一個、萬中一個。這是過去生中曾經修學這個法門,功夫都很不錯,臨命終時一念之差沒去得了。這一念之差就是情執難斷,捨不得家親眷屬,只要有這一念起來,阿彌陀佛就走了,不再接你。我們修淨土的人要注意到這一點,什麼時候放下?平時就冷淡,臨終就沒有罣礙;平時這個情執很濃,臨命終時就靠不住。愛不愛家人?真愛,往生到極樂世界是真愛。暫時把親情放下,到極樂世界去了,你的家親眷屬無論淪落在哪一道,你都看得很清楚,他什麼時候得度因緣成熟,你就會去幫助他。得度因緣成熟,真信、真願、真放得下,就三個條件,這三個條件缺一個都不行,記住末後是真放得下。

  「如《阿彌陀經》云:十方諸佛稱讚本師」,釋迦牟尼佛,「於五濁世,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」。真難信,難信能信這叫可貴,這就能成功。一定要知道,像前面善導大師教導我們的,知道娑婆苦,你真認清楚。這個地方娑婆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堪忍,就是這個世界太苦,你真能夠忍受,就這個意思。一般人不能忍受,你真能忍受,叫堪忍。極樂是真樂,一切世界的苦事不但沒有,連名字都聽不到,你就知道極樂世界多麼清淨,清淨莊嚴。佛對於世尊的讚歎是無比殊勝稀有,因為唯有這個法門才能夠度脫像現在這個社會五濁惡世,人都造五逆十惡,遇到這個緣都能往生,這個不可思議。

  「又本經《獨留此經品》」,裡面有這四句經文,「若聞斯經」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你要能夠聽到這部經,「信樂受持」,你聽了就能相信,你就能接受,你就能喜歡,樂是喜歡,你就能受持,受持是什麼?你能夠真幹,依教修行,「難中之難,無過此難」。我們今天遇到了,我們信,我們歡喜,我們依教奉行,不容易!它說難中之難無過此難,在我們想好像不難,我們很容易就接受。其實不然,你看看今天世界上將近七十億的人口,幾個人遇到佛法?遇到佛法的人,幾個人遇到大乘?遇到大乘的人,幾個人遇到淨土?遇到淨土的人,有幾個人真信?這一重一重的淘汰,淘汰到最後真的沒幾個人,這才知道難中之難無過此難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們是難中之難裡頭的一個,為什麼我們能成為難中之難當中的一個?那是我們過去生中,跟阿彌陀佛、跟極樂世界結下很深的緣,這一生當中遇到就一見如故,就非常歡喜,過去沒有那麼深的緣分不行。這是我們看到的,我們同學當中幾個人真信,幾個人真幹?你說他不信,他挺相信;你說他相信,他對這個世間留戀,他決定放不下,這就是難中之難。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能體會到,我們的善根比他深厚,宿世的善根他不如我們,才會有這個現象。

  「是明能信淨土,實是一切世間難中之難」。真的一點不假,一切世間是講十法界,擴大講就是十方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的十法界。「於此難信能信,斯即大智」,這是真實智慧。這不是知識,知識分子不一定相信;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相信,有智慧的人這一生肯定得度。世出世間唯此一事真正是大事因緣,其他的全是小事,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。「順此信心,發成佛度生同登淨土之願,即是發菩提心也」。順這個信心,從信裡頭起願,從願裡頭起行,這叫順此信心。發出這一生當中要成佛、要普度一切苦難眾生同生淨土,這就是無上菩提心。「但能真實信受,自然能發如上之心。是又為淨宗之殊勝方便。」菩提心在修學大乘當中真不容易發,修學其他的法門,經上講得很清楚,像《起信論》上所說「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」,真不容易發。這個心一發就超越十法界,就是法身大士,這個心一發就成佛,菩提心是佛心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忍和尚方丈室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菩提心才發出來。你就想想,神秀大師那一批人跟忍和尚幾十年,有沒有發菩提心?沒有,你才知道這是真難。淨土宗比它發得容易,淨土宗只要你真信,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度眾生,這個心就發了。所以這個文裡頭說,是又為淨宗之殊勝方便,比起其他法門確實是方便。

  「如《彌陀要解》云:深信發願,即無上菩提。」這蕅益大師說的,這兩句話,印光法師讚歎到極處,為什麼?古來祖師大德從來沒這個說法。所以很多很多人對於一些阿公阿婆念佛往生,感到無法解釋,為什麼?一定要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。這些阿公阿婆只有一向專念,沒發菩提心,他怎麼能往生?蕅益大師說出來,深信發願求生就是無上菩提心。你要問這些阿公阿婆,什麼叫菩提心,他不懂;什麼叫直心、深心、迴向發願心,他也不懂,他都不懂。你問他這個法門相不相信?真信。想不想去?真想去,這就是發心。真信、真想去就是無上菩提心,蕅益大師第一個說出來,把這個問題給大家解決了。所以印光大師稱《要解》,是《彌陀經》的註解第一,這排名第一,很多重要的意思古人都沒有說,蕅益大師說出。譬如釋迦牟尼佛怎麼成佛?念佛成佛的,這古人沒說過,也是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面說過的。他確實指出來,真的有經文,我們一般人讀經都疏忽了,沒有注意到,他給我們點出,釋迦牟尼佛成佛是念佛成佛。

  「是以念佛之人,必宜早生信願,是即發菩提心也」。深信切願不能遲,遲了將來就產生障礙,就有麻煩;趕快建立堅定不移的信心,決定求生極樂世界。在這個世界完全隨緣,住一天很好,住一年也好,無所謂,時時刻刻準備往生,這一點很重要。不要「我要等哪一天,等什麼時候」,不可以,有這個念頭就是煩惱習氣夾雜,將來會障礙你往生。念念想去,這個心殊勝,天天想去。我在講席當中也勸勉過同修,每天晚上你都要睡覺,我躺在床上一躺下去,我就求阿彌陀佛來接引。我天天求他,沒有一晚不求他,哪一天真來了,我求到了,佛就帶我走了。這就說明,對這個世間樣樣放得下,沒有一絲毫干擾,不受任何影響,就這麼一個念頭,念念求生淨土就這個念頭。

  下面「第四,問答解釋者」,這問答是假設的,當然也真有人有這些疑惑。「問曰:若備修萬行,能感菩提,得成佛者,何故《諸法無行經》云」,這是舉經做例子提出來的問題,為什麼《諸法無行經》裡說,「若人求菩提,即無有菩提。是人遠菩提,猶如天與地」。為什麼佛在《諸法無行經》上這樣說?備修萬行,能感菩提,得成佛者,這也是佛說的,佛說這兩句話完全相矛盾,佛怎麼會說這種話?這就是怕看經看多了,佛在這個經上講跟那個經上講完全相反的,這個經裡面講有,那個經裡講空,這怎麼辦?要知道,諸佛菩薩說法沒有定法可說,這個人執著有,佛就跟他講空,破有的執著;這個人執空,佛就跟你講有,破空執。最怕的是佛說空,你就執著空,佛說有,你就執著有,佛度不了你,那你就沒法子,佛是為了破執著。所有一切法都叫做善巧方便,佛無有定法可說;佛也沒有一定的形相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相。現相、說法都不是佛的意思,誰的意思?眾生的意思,佛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你想佛來給你說法他就現佛身,你想菩薩給你說法他就現菩薩身,你想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,你想他現。你想是有心,他現是無心,無心能應。你有什麼樣的疑問,這是你想,佛菩薩給你說法是無心,決定沒有通過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決定沒通過,完全是自性自然的回應。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,這些問題全沒有了。

  我們看下面的解釋,「釋曰:有人根據《諸法無行經》中所云,若人求菩提,即無有菩提可得。此求者」,求菩提這個人,「乃遠離於菩提,如天與地之相隔遠」,這經上講的沒錯。「既然如此,今何云,修萬行,能得菩提之果,而成佛耶?以下作答」,下面再給你解釋。我們看下面解釋,「菩提正體,理求無相」,菩提是什麼?菩提是正覺,正等正覺是菩薩的菩提,無上正等正覺是佛菩提。正覺、正等正覺、無上正等正覺都是自性裡頭本有的,你到哪裡去求?《華嚴經》裡面,佛對我們說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」,這就是菩提。如來的智慧是什麼?是無上正等正覺,皆有,人人皆有。你自性裡有,你求什麼?理上講你求就錯了,你本有的求什麼?本有的「今作相求」,作相就是著相,你著菩提的相。無論是你著正覺的相,或者是著正等正覺的相、無上正等正覺的相,你著相了,著相是凡夫,著相是迷。所以說「不當理實」,你跟實際的理完全相違背了,所以用比喻說,你跟菩提距離是愈來愈遠,是這麼個意思。「是故經言菩提者,不可以心得,不可以身得」,這個心是妄心,你自己以為有個心,這心是妄心。我們凡夫以什麼為心?能夠思惟的、能夠想像的這是心,大家都是這麼認為的。這個在大乘教叫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是什麼?分別。這是什麼心?分別心;這是什麼心?執著心;這是什麼心?妄想心,錯了,全錯了。正是古大德所謂你錯用了心,你怎麼可以用妄心?妄心跟妄相應,妄心跟真不相應。

  佛在經上講得好,妄心能緣,對外能緣虛空法界,對內能緣到阿賴耶,因為都是虛妄,虛空法界是虛妄的,阿賴耶也是虛妄的。妄心能緣阿賴耶,它能夠了解阿賴耶,它不能了解真的。菩提是真心、自性、真如、法性、第一義,這是妄心決定緣不到的,所以你就錯了,真正是錯到底了。真心,我們要想見真心怎麼辦?真心,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所有妄心統統放下,真心現前,你就見到了。真的,那就不是妄的,妄的放下,真的就現前,不要去求,你一求就壞了。古大德說得好,只要把妄心放下、妄想放下,真心不求自得,因為什麼?它本來就是的,妄的放下,本來就是真的;妄的放下再要去搞一個真的,那個真的又是妄的。大乘經這些道理講得很多,講得很清楚。所以《般若經》上講,不可以用心去求菩提,也不能用身去求菩提,為什麼?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。如果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,再給你講,可以用心得菩提,可以用身得菩提。妙!妙不可言,這個裡頭要很細心去體會。

  所以下面講,「行人若作相以求」,這個行人就是修行人,指我們現在正在修學。「意存菩提之果」,我們心裡真正以為有個菩提之果,「與求菩提之法」,這是什麼?這叫「法執」,錯了。「即是作相」,作相是什麼?著相了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八相成道,給我們做榜樣,用意非常深。他十九歲離開家,他不離開家他是王子,繼承他父親的王位。這就是說,把世間榮華富貴捨棄、放下了,這放下什麼?煩惱。他知道這個東西不是好事情,這東西是煩惱一大堆,十九歲離開家給我們表演的是放下煩惱。你看放下煩惱之後出去求學,學了十二年,十九歲學到三十歲,印度所有的宗教都接觸、都學過,所有的學派也學過。三十歲這一年,學了十二年,把十二年所學的東西統統放下,那叫什麼?放下法執。十九歲離開家是放下情執,放下煩惱障;三十歲這一年在菩提樹下入定的時候,把十二年所學的放下,放下法執,放下所知障。兩種障礙都沒有了,這明心見性,這個表演意思太深!

  我們現在求學可不可以?可以,像釋迦牟尼佛廣學多聞,但是你要能放得下;你要是執著你所學的那個東西是真的,那就壞了。學的那些東西有什麼好處?知道世間人想的是什麼玩意。而自己呢?自己沒有,自己不受干擾、不受影響,這叫大英雄,別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。二障破了,所知障、煩惱障都破了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所以東西可不可以學?可以學,不能著相,不能分別,不能起心動念,這樣去學就對了;如果你要著相,錯了。學是什麼?你了解世間有這麼一樁事情,有這一類的眾生,將來的時候你會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度他,是這個意思。世間人煩惱呢?有煩惱障重、所知障輕,有所知障重、煩惱障輕。像世尊面前兩個例子,阿難尊者煩惱障重、所知障輕,阿難智慧高,所知障輕,情執重,釋迦牟尼佛滅度他還流眼淚,情執重。富樓那尊者是阿羅漢,煩惱障輕,他證得四果羅漢,所知障重,聽經聽不懂,不如阿難。這就是演出根性不同,眾生根性不同,必須二障兩種煩惱統統放下你才能見性成佛。

  所以只要作相,作相求,「自離於理體之實際,故云不當理實」。你跟自性相違背了,要曉得自性是什麼?自性三種現象都沒有,自性的心是清淨寂滅,怎麼可以有東西?不但沒有煩惱,也沒有所知。所以般若之體叫根本智,是什麼?般若無知,無知是根本智,它起作用無所不知,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。無所不知,從哪裡來一切智慧?無所不知是從無知來的。那你把所學的要是執著,你就有知,有知就有所不知,你沒有學過的你統統不知道。如果是般若無知,沒有學過的統統都知道,這才叫智慧,沒學全知道。執著有,甚至於有學,學得還不夠,還不知道,學了未必完全知道,未必是真正知道。我們就曉得,清淨心跟廣學多聞哪個重要?清淨心重要,廣學多聞不重要。廣學多聞要是有執著就是法執,變成所知障,障礙你明心見性,這是佛法勸你放下的。可以廣學多聞,決定不能執著,廣學多聞裡頭的變化很大,非常複雜,千變萬化。我們以預言來講,做例子來說,預言過去老師給我講有三種,第一種那個預言很正確,定中見到的,他入定,定中見到的境界那非常正確。另外一種預言,是以數學理論推斷的,像《易經》那是用數學來推理,推到某個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。第三種那是靈,不是你自己,外面的靈跟你有緣,藉你的身體來宣布的。這個三大類,三大類裡頭是以自己的定力最可靠,但是定力他所看到的,譬如他所看到一年以後的事情,是今天一年以後,過了一年之後是不是就這樣?就又變化了。他所看到是今天,是時間完全相同的,看到這個境界,真過一年之後又不一樣了。要曉得這個東西是人心的念頭,人的心念頭天天都有加減乘除,善念多一點,惡念多一點,天天不一樣,所以外面境界它是從念頭轉的。

  由此可知,預言只是個概略,不是個很仔細,不很詳細的,那個不是的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可以做參考,不能說十分確定,那你就錯了,不可能有十分確定的事情。我們從《還源觀》上講,剎那變化,剎那剎那都在變,從來沒有相同的,整個宇宙都是從人心念頭「出生無盡」,這句話講得多好,變化無窮。人念頭轉好,壞的就變好了;人念頭變壞,好的境界就變壞,這就叫什麼?風水輪流轉。風水怎麼轉法?隨著人心轉,人心好,這個地方山河大地堅固,什麼災難也沒有。預言看到的,那是什麼?那個時候看到的事情,今天的人心不一樣,產生變化了。若不是地上菩薩,只能做參考,不能用它來做決定。對治的方法就是聞若無聞,我聽到這些話就像沒聽到一樣,不受它的干擾,不受它的影響,提高自己的警覺。警覺提升之後,我們的思想、行為就變了,變什麼?變得純淨純善,純淨純善把不好的境界統統都把它變好了,這個預言對我們就有大利益、大好處。不管它是真是假,提升自己的境界,提升自己的德行,提升自己的智慧,有什麼不好!都是好事。連美國布萊登都曉得,你看「棄惡揚善、改邪歸正、端正心念」,跟我們佛法講的一樣,沒有兩樣。不但災難可以化解,而且會把社會、把地球帶上更美好,愈來愈好。讀書明理,學佛要開悟,不能學得愈學愈迷惑,那就錯了。

  我們看下面一段,「今者雖知修行往求」,佛告訴絕對大多數的人都教他先從著相,先從離相做不到,太高了,教初學就要教著相。著相就是教他什麼?教他斷惡修善,真的有善有惡,給你講這些。這些都是沒有離開六道,在六道裡頭幫助你什麼?幫助你不墮三惡道,幫助你保住人天兩道,你不墮三惡道,這就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。人天德行具備了,再幫助你提升,超越六道,一步一步的來,幫助你上第一層樓,告訴你上頭還有一層,再上去看看;到第二層,上面還有第三層,一步一步的誘導你向上提升,這是教導中下根性人用的方法。若是上根利智,那就不用這麼麻煩,就直接告訴你最高層,能不能上去?能,你有能力上去,像現在坐電梯就上去了。鄉下人沒見過電梯,你跟他講電梯他不懂,你說坐電梯他嚇壞了;爬樓梯慢慢一層一層往上爬,他很高興,最後都達到目的地。無論是漸修,無論是頓證,統統圓滿無上菩提。

  「今者雖知修行往求,了了識知理體無求」,知道在理上、在自性上講無求,在自性上說沒有修,無修亦無得,無求亦無失,得失都沒有,自性裡頭從來沒有得失。「仍不壞假名,是故備修萬行」。釋迦牟尼佛慈悲給我們表法,做出最好的榜樣,他老人家早就成佛了。《梵網經》佛自己說的,他這一次到人間來示現成佛是第八千次,那早就成佛了!就在舞台表演一樣,做第八千次的演出表演。八相成道,好像是個凡夫,一生修行證果把它演出來,舞台表演,表演給我們這些人看。如果他沒有這個表演,說他一下就成佛了,我們把他當神仙看待,不敢向他學習:你是神仙,我是凡夫,我怎麼能做到?他表演跟我們一樣,也是父母所生,也是從小長大,他能成,我也可以成,讓你生起這個信心,做這個表演。我們要明瞭,這就是本師對我們的恩德,對我們的布施,我們從這個地方覺悟過來,明白了。無修當中也能修,在他是無修,他圓滿了,他還要做出修行,持戒修行的樣子給我們看,讓我們從這條路慢慢契入,慢慢的開悟,悟入這境界。他需要修這個苦行嗎?每天日中一食,三衣一缽,樹下一宿,需要這樣嗎?全都是做給我們看的,教我們要萬緣放下。他先做出樣子,他真放下,那這大概不是假的。放下是真難,先做榜樣給你看。我們要能跟他一樣,像他那樣放得乾乾淨淨,你說一生能不能成就?肯定能成就。

  我們搞了這麼多年,經教這些道理搞明白了,凡夫成佛沒有別的,就是章嘉大師第一天見面傳給我的「看破、放下」,放下、看破。真的,六十年當中證實老師這句話千真萬確,看破是什麼?明白了。放下是什麼?不再分別執著了。不再把這些萬事萬法放在心上,心要恢復真心,清淨平等覺。一切萬事萬法都是垃圾,凡夫不知道,把這些垃圾放在心上,把自己的清淨平等覺當作垃圾桶,不但收自己的垃圾,還收別人的垃圾,你說可不可憐?把這些垃圾統統搞淨了,乾乾淨淨的,那就是自己的真心,那就叫佛。在佛法修學裡頭,佛經有個術語叫「止觀」,止是什麼?止就是放下;觀是什麼?觀就是看破,觀是明瞭,止是放下。儒家也講「止於至善」,至善是什麼?至善是自性,不是善惡的善。如果你止於善惡的善,你是人天兩道,止於不善呢?那是三惡道。所以止於至善,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,那是自性,那是讚美的話。

  「仍不壞假名,備修萬行」,真的持戒、真的修定,智慧開了,「故能感也」。我們認真修行有感,什麼人來應?自性來應,我們一般人講佛菩薩來應,即是自性來應。我們念佛,阿彌陀佛來了,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來了,是自性來應。心現識變,一切諸佛菩薩離開自性全都沒有,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,自性彌陀出現了,自性觀音出現了,自性地藏出現了;你要做五逆十惡,自性地獄出現了,就是這麼回事情。我們今天心行有感,自性它就出現,要曉得遍法界虛空界,上從諸佛如來,下到三途眾生,沒有一法能離開自性。大乘教上講的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,這個心是真心,這個心就是自性,統統是自性變的。自性怎麼變?隨著我們念頭變,我天天念佛,自性就現佛;我天天念菩薩,就現菩薩;天天念貪瞋痴,現的就是餓鬼、地獄、畜生,就這麼回事情。明白人心永遠是定的,迷惑人心是浮躁的,不定,明白人是定的。所以你能夠持戒,你能夠修定,慢慢就歸源,回歸自性。你不能持戒、不能修定,你就回不了頭,回不了頭到哪裡去?搞六道輪迴,總在六道裡頭團團轉,迷惑顛倒。

  「是故《大智度論》云:若人見般若,是則為被縛;若不見般若,是亦為被縛。」這個縛就是繩索綁住,把你捆綁起來,這比喻作煩惱。為什麼?你見般若、不見般若,你全都是分別執著,妄想分別執著,所以你沒有離開煩惱。執著是見思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妄想是無明煩惱,把你綁得緊緊的,你絲毫不能動彈。為什麼?你用妄想分別去見般若,用妄想分別執著不見般若,你根本就不懂什麼叫般若。下面這幾句話,「若人見般若,是則為解脫;若不見般若,是亦為解脫。」解脫是得大自在,解這個字念動詞(名詞念「姐」),把它解開,解開什麼?煩惱解開了;脫是什麼?輪迴脫離了,十法界脫離了,生死脫離了,見般若就脫離。你看一個見般若、不見般若都被煩惱拘束住了,一個見般若跟不見般若全得到解脫,什麼原因?不執著。只要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恭喜你,你跟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,大徹大悟,同一個境界;你跟六祖惠能大師大徹大悟,同一個境界,你成佛了。你看凡夫成佛就這麼簡單,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成佛了。放下一樣,放下執著就成阿羅漢,放下分別就成菩薩,放下起心動念就成佛。你見般若跟不見般若都沒有起心動念,你是真的般若現前。有沒有般若?般若是假名,自性清淨心裡頭一法不立,怎麼會來了個般若?般若是佛講經教學不得已用的一個假名。不可以執著名字,你要懂得這假名裡頭這什麼意思,你明瞭這個你真的見般若。真見般若,這個名要不要無所謂,不能執著名字相。前面那個人見般若、不見般若都執著名字相,執著見般若,執著不見般若,你看執著沒有破,執著沒有破是六道凡夫。後面這個人,見般若跟不見般若他都不著相,不著名字相,他真的見般若,他真的得大自在,沒有煩惱、沒有生死、沒有染淨、沒有邪正、沒有苦樂,真解脫了。世出世間這一切相對統統都不見了,乾乾淨淨,惠能大師所說的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這個境界是自性清淨心。

  「龍樹菩薩釋曰」,前面這幾句話,《大智度論》這幾句話,龍樹菩薩解釋,「是中不離四句者為縛,離四句者為解。」,這就是大乘教裡常講的「四句百非」,離四句,絕百非。四句是什麼?這四句都是執著,第一個是「有」,執著有,第二個執著「無」,第三個執著「亦有亦無」,第四個執著「非有非無」,就這四句。這四句裡面,有,「有」中有四句,有中有、有中無、有中亦有亦無、有中非有非無。那就變成十六句,有、無、亦有亦無、非有非無,一個裡頭有四句,四四一十六;過去十六、現在十六、未來十六,四十八句;已起的,已經起的四十八句,未起的也有四十八句,就變成九十六句;九十六句裡面加上根本四句,就變成一百句。這一百句都是名相、都是假名,沒有實質的東西。

  經裡有個問答,假設的,「問:經言離四句,絕百非,其意何居?」這是什麼意思?「答。但舉一對,便成四句」,如有無是一對,一異是一對,斷常是一對,也就是相對的,真妄是一對,大小是一對,邪正是一對,只要舉出一對就能夠變成一百句。「且有無四句」,舉這一個例子,有無這四句,像前面所講的,「若云有,是增益謗」,它本來就是這樣的,有上再加一個有,這就錯了,這是毀謗,屬於什麼樣毀謗?增益謗,你又給它加一點,加不得,它恰到好處,你加一點就錯了。「若云無,是損減謗」,為什麼?你不能跟它加一點,也不能跟它減一點,人家恰到好處。加一點是過失,你把它減一點也是過失,人家已經到了圓滿,圓滿是不增不減。「若云亦有亦無,是相違謗」,有不是無,無不是有,亦有亦無是相違謗,都是說謗佛。「若云非有非無,是戲論謗。既俱有過,故須離之。根本四句既爾,枝末四句乃至百句皆非,故須絕之。」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你才能真正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恢復你自己的清淨平等覺,清淨平等覺是你的真心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

  大乘佛法的修學,沒有別的,它修心,清淨心裡頭本來具足,具足什麼?具足無量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樣樣具足,一絲毫都不欠缺。遍虛空法界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惠能大師所說的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它沒有欠缺。自性裡頭你加一點給它,錯了,減少一點也錯了,你加不得,也減不得。自性清淨心裡面所生的這些萬物變化無窮,《還源觀》上三種周遍,第二種講「出生無盡」。為什麼會有變化?佛在經上常說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,就是隨著你念頭在變化,起心動念它就變化,變化從來沒停過。微細的變化我們看不到,重大的變化我們也看不到,重大的變化是宇宙,我們感覺不到;小的變化是我們的身心,我們細胞裡面的變化,我們也沒有辦法覺察到。這是什麼?我們的心太粗,我們的心迷了。如果我們的心定,有很深的定功,宇宙這些變化,我們都能夠知道。大變化、小變化,佛全知道,佛知道變化,變化是果,因是什麼?因是眾生念頭。眾生念頭他知不知道?知道。所以我們常講宇宙之間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法身菩薩以上沒有一個不通達,沒有一個不明瞭,通達明瞭。

  「根本四句既爾,枝末四句乃至於百句皆非,故須絕之」。所以我們一定要放下,這個絕之就是放下,別放在心上。「有無既爾」,這個例子明白,給你講「斷常、一異等四句例知」,剛才我們補充幾個,真妄、邪正、苦樂,一切莫不如是,我們就完全明白了。「然此中根本四句是外道見」,佛門以外修道的人有這個見解,有說有、無、亦有亦無、非有非無。「枝末四句等,三乘亦未全離」,三乘是什麼?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,沒有斷乾淨。「唯佛究盡,故云離云絕也」,離四句,絕百非,誰做到?佛是圓滿做到。三乘對這個事情還沒有乾淨,還沒有清楚,這就是學佛知見上的問題。不能不把知見放下,真性才能現前,知見障礙了我們明心見性,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。知見有,不能在知見上再加知見,或者是知見上再減損知見,那就錯誤,叫畫蛇添足。知見是自性般若的起用,自然的,不通過思考,通過思考就變質,不通過思考就是自性的般若智慧起用,那就完全正確。只要有一點點意思在裡面,就錯了,就變成四句百非。

  「今祈(求也)菩提」,祈是求的意思,「但能如此修行,即是不行而行」,這個意思很深,「不行而行者,不違二諦大道理也」。這後頭有解釋,黃念老的解釋,「不行而行,即無求而求。雖知理體無求,菩提無得,仍備修萬行」。我們依然是圓滿的修學萬行,萬行是什麼?十善業道、六波羅蜜、普賢十願,這是萬行的綱領。展開來,像十善業道,小乘把它展開變成三千細行,十善業變成三千條。大乘菩薩把這十條,十善這個十條展開為八萬四千細行,這叫萬行,通常在佛門講六度萬行。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任何一法展開無窮無盡。得真修,真正落實,「以感菩提,妙契中道」,只管去修,不要執著,不要分別,不要起心動念,自性性德自然現前,就是菩提,就是中道。凡夫為什麼要修六度萬行?實在講是對付業障,是消業障的好辦法,消除罪業。布施消我們的貪婪、貪心,這是煩惱,持戒是消除我們的惡業,忍辱是消除我們的瞋恚,精進是消除我們的懈怠、懶散,禪定是對散漫,般若是對愚痴,化解我們的愚痴。所以六度萬行幫助我們消業障,業障消除了,性德就現前,自然現前,那叫做般若,那叫做智慧,那叫做性德,在此地叫菩提、叫中道。要不真修,這些東西你不能發現。真正修行,自然的感應,自然的契入,契入就是你證得了。

  底下一段,「次者,《安樂集》依《淨土論》指出,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,先須遠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」。這個很重要,與菩提相違背的。「一者,依智慧門」,人有智慧,「不求自樂,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。」換句話說,你要是跟這個相反,那不是智慧,依愚痴,愚痴是什麼?專求自樂,自私自利,沒智慧,真正有智慧的一定是不求自樂。釋迦牟尼佛有智慧,過的是什麼生活?三衣一缽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。他是依智慧門,真正做到了,遠離我心貪著自身,做出圓滿的榜樣給我們看,不是做一天兩天、一年兩年,一生是如此。老人家過世在樹林,不是在房子裡頭,躺在地下過世的,吉祥臥臥在地下,不是臥在床上,真做到了。

  「二者,依慈悲門,拔一切眾生苦,遠離無安眾生心故。」大慈大悲幫助眾生離苦,不說得樂,離苦就是得樂。要遠離,遠離是什麼?無安眾生心。前面是遠離我心貪著自身,就是說絕不為自己身命著想,這個與菩提心相應,這是真實智慧。沒有智慧的人念念為自己,你想想為什麼?迷惑最嚴重的就是自身。所以佛法教我們修行,頭一個破身見,這最大的障礙,為這個假身體,這個假我不是真我,不知道造多少罪業。輪迴六道,沉淪三途,你想想看哪一樣不是為自己身體?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,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。佛告訴我們下手之處,遠離,把它捨棄掉。所以老人在臨終時候,圓寂之前最後的遺言八個字,教後世的弟子們「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」。你不能持戒、不能吃苦,你就菩提心生不起來,菩提心生不起來往生就有障礙。我想成佛,它障礙你成佛;我想度眾生,它障礙你度眾生,這八個字多重要!這八個字是我們一生修學能不能成功的關鍵。我們淨宗同學最近這一年多聽我講經,我介紹劉素雲居士給大家,許多人知道了,也看過她的光碟。劉素雲有什麼本事?就是學到釋迦牟尼佛這兩句話,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,她的成就就靠這個,持戒、吃苦。這個人有善根,沒學佛之前就能吃苦,就能捨己為人,看到別人有苦,她就伸出援手,家裡明天有沒有飯吃她不知道,她真能做到。沒有想到自己,全心全力幫助別人的苦難,這救苦救難。學佛之後,我們聽到她的報告,她每天吃飯就一個菜,請好朋友來吃飯也是一個菜,生活很像從前的出家人。不說現在,從前出家人確實就一個菜,大鍋菜,生活簡單、快樂,妄念很少,生活簡化,什麼都不必要想,這裡頭有大道理。第二,真正有拔眾生苦,幫助眾生離苦,念念想著如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她有這個心。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心,偶爾發這個心,不行;常常有這個心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這就是安眾生心,要幫助眾生得到安穩、得到安定。

  「三者,依方便門,憐愍一切眾生心,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。」這都是要得真修,憐憫一切眾生,不能夠求眾生對自己恭敬供養,有這個心就錯了,有這個心攀緣。自己沒有真正的德行,將來要還債,古人說的,這祖師大德講的,「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」。我們淨宗把這個了道,降到最低的標準,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要不能往生極樂世界,你將來就披毛戴角還,一點都不假。所以我做了幾次的聲明,希望各地的同修不要再寄錢來供養我,我現在不要錢,為什麼?不做事了。以前印經還做這些東西,現在不做了,年歲大了做不動,國內、國外所有一切的宗教活動,我不參加,沒有需要用錢的地方,希望你們不要再送錢給我。你們怎樣供養我?大家學習《無量壽經》,老實念佛迴向,那就是供養我,這是最好的供養,其他的一概都不需要了。我念念只求往生極樂世界,弘法利生的事業有人去做,後人去做了,我要交棒了。晚年希望把《無量壽經》講圓滿,我估計一天講四個小時,大概十月可以講圓滿。講圓滿這個身體還在世間,我繼續講經,除講經之外哪裡都不去。我也沒有道場,諸位同學一定要知道,無論是國內、國外,用我的名號說是建道場,我將來會去住,全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學佛要有智慧,不要迷了。如果還在這個世間,將來我講經只有三處,實際上是兩處,香港跟澳洲兩個小道場,可以自給自足,大家對這個事情放心。自己好好的學經教,學《無量壽經》,認真念佛,將來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蓮池海會見面,那多歡喜、多好!這是我們有信心決定可以做得到的。所以要記住佛的話,遠離恭敬供養自身的心,不能有這個心。

  「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」,這三種是違背菩提心的,有這三樣菩提心怎麼能發出來?我再重複一下,第一個,就是「我心貪著自身」,就這一句,貪著自身這個念頭不能有,它跟菩提相背的。第二個,「無安眾生心」,你沒有幫助社會安定眾生心,你沒有這個念頭,這是與菩提心相違背的。修學大乘的人,念念都要求社會的安定和諧,幫助社會大眾心安。心安是理得,他道理明白了,他心就安,他心為什麼不安?道理沒搞清楚。佛法就是把道理講清楚、講明白了,心安了。第三個,就是「恭敬供養自身心」,這個決定不能有,這才跟菩提心相應,「此三者必須遠離也」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