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mtbcollege logo
 
简体 正體
綱目模式
頻次搜索 
AND OR
 
02-037-0082 主講人 : 淨空老法師
             小字號    中字號    大字號

淨土大經科註  (第八十二集)  2011/12/15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082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三百二十五面最後一行,「離見解縛」。我們看經文:

  裂魔見網。解諸纏縛。】

  念老有詳細的註解,「裂者,破也」,把它裂開。「魔者,《智度論》曰:奪慧命,壞道法功德善本,是故名為魔」。你看這個地方,它能夠奪我們的法身慧命,能夠破壞道法、破壞功德、破壞善本,所以稱它為魔。這個魔字在古時候,翻經的那個時候沒有這個字,這個字是翻譯佛經的時候才造的,而且這個不是翻經法師造的。翻經法師,我們看到早期翻的經典,魔是折磨,這個下面不是鬼是石頭,折磨的意思,我們都受到折磨。這個字是梁武帝他造的,他說這個折磨太可怕了,比鬼還可怕,一般人怕鬼,所以把石頭換掉,換個鬼字,以後也就用這個寫法。這是梁武帝造的字。這解釋『裂魔』這個魔。『見網』,「見者,指思慮」,我們的思想,「推求、決定」,這都是屬於一個見字代表,就是見解、思想,「包括正邪」。你的思想,你的決定,有善有惡、有正有邪,在佛教裡頭就用一個見來表這個意思。

  《止觀》第五卷說,「一切凡夫,未階聖道」,階是階位,你還沒有得到聖道的階位。聖道的階位最低,小乘是須陀洹,大乘是十信裡面的初信位。只要證得初信的菩薩,你就有了階位,你就是聖人,不是凡夫。雖然這些小小聖,還沒有離開六道輪迴,但是他在六道裡頭他不迷惑。這個很了不起,他有智慧,他不迷,他決定不墮三惡道,他在六道裡面就是人天兩道,在這裡修行。小乘證得初果須陀洹之後,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到第七次他就證阿羅漢,就超越六道輪迴。由此可知,他在六道裡頭只有提升,沒有下降。這是小乘。大乘的智慧比小乘高得太多,大乘有智慧。所以初信位菩薩斷八十八品見惑,這個斷掉他就是初信位的菩薩,在大乘,他學習大乘經典;見惑習氣斷了,他就是第二信的菩薩,升級了。見惑斷掉,這個八十八品見惑通常是分五大類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,這個東西斷掉了就是初信。這個東西沒有斷,大乘經學得再好、講得再好,沒有地位。嚴格的說,在大乘教你是門外漢,你沒有入門,這一定要曉得。你不是十信裡面一年級的學生,你沒有到一年級。佛家這個標準高。什麼時候斷了,什麼時候你就取得這個地位。

  見惑斷了,見惑習氣沒斷,習氣斷了你就是二信菩薩,升級了,二年級。往上去,那要斷思惑,思惑八十一品,也分五大類,貪瞋痴慢疑。這前六品斷掉之後,你就是三信位,三信菩薩,三年級了,就又升了。但是思煩惱的習氣在,你習氣沒斷,習氣斷掉了,你就是八信位。這個思惑也分很多等級,先破的,因為八十一品,先破欲界的六品,再破色界跟無色界。破盡了,七年級的菩薩。七年級的菩薩就是阿羅漢,不在六道裡頭,超越六道,但是他習氣還在。習氣如果斷掉了,他就不叫阿羅漢,他叫辟支佛,就是八年級的菩薩,見思煩惱習氣都斷盡了。八信菩薩再把塵沙煩惱斷掉,就是塵沙惑,塵沙惑是分別,他就變成九信菩薩。九信菩薩把塵沙煩惱的習氣斷了,他就成佛,十法界裡面的佛,十信位裡面的就是十信菩薩。十信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,他就超越十法界。所以十法界跟十信把它一合起來,你就看得很清楚,功夫是一樣的。這一品破掉之後,他就是初住菩薩,再升一級,他不是十信,從十信升到十住,初住菩薩,初住菩薩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初住就有能力在遍法界虛空界裡頭示現八相成道,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他能夠示現八相成道。這是講圓教。圓教前面講四種成佛,這是信滿成佛,不是解行證,這是信。

  佛法裡面對於這些講得很細,分得很清楚,一個階段一個階段,他必須破無明,就是說放下起心動念,但是無明習氣就不好斷,沒有方法斷,就隨它去吧,時間久了自然就沒有。要多長的時間?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三個阿僧祇劫。所以這種菩薩住在實報莊嚴土要住多久?住三大阿僧祇劫,我們稱它作無量壽。這個無量是有量的無量,三個阿僧祇劫,有量的無量。但是他在這段時間肯定證得妙覺果位。你看圓教從初住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四十一個位次,這四十一個位次就是無始無明習氣有厚薄不一樣,愈往下面這個習氣愈厚,愈往上面去愈淡薄,就是這個不一樣。習氣完全斷掉之後,他就不住這個地方,實報土不見了。所以實報土也不是真的,不見了。到哪裡去?回常寂光。常寂光就是自性,常寂光是真的,為什麼?永恆不變。

  惠能大師開悟說了二十個字,那二十個字就是形容常寂光。常寂光「本自清淨,本不生滅,本自具足,本無動搖,能生萬法」,這是我們現在世間科學跟哲學的頂尖。科學、哲學希望找到什麼?就是找到宇宙的真相,宇宙的源起到底是怎麼回事情。佛找到了,佛告訴我們,你見性就找到了。所有一切法、一切現象都是自性變現的,離開自性,無有一法可得。自性雖然現一切相,一切相皆不可得,為什麼?因為它體不可得。自性不可得,它現的相怎麼可得?所以這點要懂。我們現在迷了,迷了以為是真的,就有得失的念頭、有控制的念頭、有支配的念頭、有佔有的念頭,我們起了業,這業就造了,這叫造業。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,跟我們一樣,一樣的生活、一樣工作,一樣在成就許許多多的事業,但是他跟我們有一個不一樣,就是他從來沒有起心動念,從來沒有分別執著,他決定沒有自私自利,決定沒有控制、佔有的這些念頭,所以他的心永遠是清淨的,這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。

  所以菩薩示現,實際上講他不造業,染淨都不落痕跡,他不落,所以叫不落印象,他心永遠清淨,他不落。為什麼不落?他知道全是假的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他真知道,知道他就不落印象,高明就高明在此地。無論他行善、行惡,他不造業,我們行善造善業,作惡就造惡業,我們有業習,這個麻煩,他沒有。我們一般在講經教學的時候,就稱佛菩薩造的叫淨業,實際上他淨都沒有。淨是對染說的,沒有染哪來的淨!真正這個淨是四聖法界,它對六道,六道是染,四聖就是淨,實報土是一真法界,染淨都沒有了,這個要懂。所以愈是能放下,你的心就愈清淨,愈接近性德。明心見性沒有別的,就是放下。眾生的毛病就是放不下,妄想太多,思慮太多,叫見惑。思惑是思想,見是見解。未階聖道,「介爾起計」,介爾是指心,有意無意動了個念頭,起了什麼?起了計,計就是分別執著,起心動念,起是起心動念。「悉皆是見」,這個見字全包括了。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就用這個見字。你有了見解,你有了看法,你有了想法,全錯了,凡夫,不是聖人。小小聖,初信位的菩薩,初果須陀洹,給諸位說,他們已經沒有看法,看法沒有了,他們還有想法;到第七信的菩薩,想法沒有了,看法、想法都沒有了,叫見思煩惱斷盡了,但是他還有分別、還有妄想。妄想是起心動念,是最難破的。

  又《大乘義章》第五卷說,「推求說之為見」。這個說法都是廣義,「此上是廣義」,你看「凡有思慮、計較、分別、推求等等,悉名為見」。「又《止觀十》曰」,十是十卷,第十卷,「作決定解,名之為見,此義較狹」。前面意思廣,這個意思狹窄。「唯指具決定性之知解」。我們今天講肯定、承認,這個叫見。你對於這些人事物,你還不肯定,也叫見,那個見是廣義的。肯定、決定覺得我一點都沒錯誤,我的見解、我的思想一點沒有錯誤,這是狹義的。其實有沒有錯誤?錯了。為什麼?遍法界虛空界都是假的,哪有真的!你怎麼可以肯定這是真的、那是假的?全盤都是假的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一句話說盡了。《金剛經》上說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現在物理學家給我們做了證明,整個宇宙的現象不外乎波動存在,如果沒有波動它就不存在。所以科學家稱之為弦定律。彈琴,弦它振動才發音,它不動就不發音聲。振動的頻率不一樣,所以音有高低,音有緩急,無非都是振動的頻率。世間所有一切法,依正莊嚴全是波動現象存在。波動現象存在就等於不存在,為什麼?它不停的動,不動就沒有了,所以這個存在是假的,是生滅法。真正存在是不生不滅,那是真的。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

  真契入這個境界,他心清淨,心定了。清淨心、定的心就是你自己的真心,這個心像一面鏡子一樣,照見萬法,這一面鏡子充滿了智慧,這裡頭自自然然有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。到什麼樣的地位你才證得?證得就是你契入這個境界,你得到這個受用,大乘教上都告訴我們,圓教初住,別教初地。你真的放下,眼見色、耳聞聲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確實不起心不動念。我不起心不動念,跟大家生活在一起,這個人吃一個東西,說是辣的,我能說不辣嗎?那個人說我吃的是甜的,你能說不甜嗎?人家都知道是辣的、是甜的,你怎麼搞的不知道,麻木不仁?你有沒有入境界?沒有入境界。為什麼?你還執著那個是假的,辣是假的,甜是假的,不是真的,還是在分別執著。執著的角度不一樣,還是在執著,沒有離開。離開怎麼樣?和其光,同其塵,外面跟別人是一樣的,裡面完全不一樣,裡面確實一塵不染。裡頭是清淨平等覺,外面是和光同塵,隨眾生心應所知量,這高明極了。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,菩薩。為什麼?他沒有分別心。跟善人好,跟惡人也好;跟天人好,跟妖魔鬼怪也好,都一樣的,決定沒有分別,裡面清淨不染。跟任何人相處,惡人、善人,有德行的、無德行的,行善的、造惡的,他都非常和睦相處。為什麼?真的就是六祖所說的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。這個不見不是不知道,他見到了,他知道,他什麼都知道,一點都不迷惑,心裡頭不落印象,這就叫不見。這個不見是這個意思,心裡頭沒有印象,心裡面對於所有一切法平等的。為什麼?心現識變,它怎麼不平等!所以在他心目當中地獄眾生跟妙覺如來是平等的,他沒有分別,他沒有執著,怎麼不平等!這契入境界,沒有契入境界不一樣,他不能沒有分別心。所以見思煩惱我們得認識它,你才知道自己,自己曉得怎麼放下。你不認識它,你怎麼會放下它?

  「見有邪正、有無、斷常等見,皆是邪見」。只要有見就是邪。佛法講正知正見,正知正見是無見,這個無不是空無,這個無就是真正了解事實真相,就是他見到諸法實相,從相上見到性,從性上見到相,性相是一不是二,這叫正知正見。但是正知正見不能執著。我的知見正,你的知見不正,你說他是不是正?他跟那個不正是畫個等號。這裡頭不好懂,說都不好說,你怎麼會聽懂?這個道理很深,這是諸法實相。你要是通達這個,那真的幸福美滿,你應化在這個世間,無論做什麼事,你都會做得非常圓滿。做了怎麼樣?痕跡不著,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。記住,永遠住在清淨平等覺裡頭,那就真的是佛知佛見。清淨平等覺裡頭一法不立,同時也一法不捨,妙就妙在這裡。一法不立,一法不捨。為什麼?法法皆如,沒有一法不如其性。

  古大德用個比喻,譬如以黃金,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。所以契入這個境界對一切人事物能不恭敬嗎?它的體性是佛,它的體性是妙覺如來,怎麼能不尊敬!凡所有相,任何一個現相皆是,平等的。一粒金剛鑽跟一粒泥沙平等,沒有貴賤之分。為什麼?現在科學家知道了,把它分析出來還不都是些原子、電子、粒子組成的!只是排列的方法不一樣,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,一個就變成金剛鑽,一個就變成一粒沙,其實是一樣的,一絲毫差別都沒有。所以在自己自心裡頭絕不落一個印象,決定不會有一點痕跡,而對於外面一切人事物都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一點都不迷惑。所以說是邪見、正見、有見、無見、斷見、常見,這一句話全是邪見。這個確實是跟大乘人講,不能跟初學的人講,跟初學的人講的話,他的問題可多了,那你到底講的是什麼?你頭腦有沒有問題?人家真的這麼問法。所以佛法這些東西屬於高級的,不能教初學,教初學你跟他講不清楚,愈講愈迷糊。

  「魔見網者,邪見參差交絡,令人難於脫離,譬如羅網,故云邪見網」。邪見網就是魔見網,這個邪見確實這四個字用得好,參差交絡,真像網一樣。美國的布萊登先生寫了一本書叫《無量之網》,那個無量之網就是魔見網、就是邪見網。他很難得,他發現了。這個網看不見、聽不到,你也摸不到它,它真存在。不但十法界眾生,連等覺菩薩、妙覺如來都離不開這個網。凡跟聖的差別,就是凡不知道,迷在裡頭,聖人知道,知道這個網對他沒有障礙,為什麼?網也不是真的。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迷了就起障礙,覺悟就障礙沒有了。所以凡聖沒有差別,差別就是迷悟不同,覺悟了是佛菩薩,迷了叫眾生。

  「《華嚴經》曰:我慢溉灌,見網增長」。這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我慢,傲慢。我慢是末那識的一分,末那識是四分組成的,這是其中的一分。大乘教常說四大煩惱常相隨,這四大煩惱第一個是我見,就是執著有個我,執著什麼?執著阿賴耶的相分之中的一分是我身。要知道我們現實的環境,你六根跟六塵能夠接觸到的,這是阿賴耶的現量境界,我們能接觸到。但是我們意念當中有沒有接觸到?沒有,我們的意念當中沒有接觸到。意念當中了解外面的境界是間接的,只有前面的五根接觸到是真實的,五根是了別,沒有分別,它是照見,眼見色、耳聞聲。能夠分別音聲的,就是這個見。換句話說,前頭五根沒有這個見,我們講見煩惱、見網,它沒有,它是個工具。誰有見惑?末那跟意識它有見惑,它的見惑是間接來的,是從前五識把外面境相看到的傳遞給它,它曉得了,它沒有見到外面。它是不會見到外面的,必須聽前面五個給它報告。

  我們剛才講,譬如嘗味道,吃辣的、吃甜的,舌頭,舌頭把這個信息傳給第六識、傳給第七識,它知道,它並沒有嘗到,是前五識嘗到的。前五識是直接的,它是間接的。前五識把它所接觸到的傳遞給第六識,在第六識見分裡面起作用。見分就是分別執著,見分這個念頭才動,相分就起來了。第七識的相分、第六識的相分就把前五識的相分,畫面是完全相同的,像我們看電視螢幕一樣,不是現場,看得很清楚,這麼樣了解的。它在裡面起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在幹這個。這是唯識心理學。你就曉得六、七全妄,不是真的。第六識、第七識再把它的信息傳給阿賴耶,阿賴耶叫藏識,就是資料庫,放到那裡做成檔案。這個檔案庫森羅萬象,裡面收藏東西是無量無邊、無盡無數,可是你想調個檔案出來,立刻就調出來了,速度真快,真不可思議!這是什麼?這是自性的本能,經上講的「法爾如是」,自性本有的能量就是這個樣子。

  這是說凡夫很難回頭,就是掌控的這個力量太大,我慢在灌溉你,在給你澆水培養你,所以見網就增長。我們講分別執著愈來愈嚴重,那你怎麼能放下?我慢、我愛、我痴,這是末那識的四大煩惱,我見下面是貪瞋痴,我愛是貪,我慢是瞋,我痴是愚痴,貪瞋痴,所以你的見思煩惱天天在增長,道理在此地給我們說出來。我們要想斷見思煩惱,從哪裡下手?從我慢下手,把傲慢放下,從這下手。世間人也懂得,你看孔老夫子,在《論語》裡有一句話說,他觀察人他有個標準,說這個人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」,這個人很了不起,有周公的才華,有周公的能力。周公是大聖人,孔子心目當中最佩服的。可是怎麼樣?你去觀察他,他傲慢,「使驕且吝」,看他日常生活當中,他有傲慢的態度,他有吝嗇的習氣,孔子說那個人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「其餘則不足觀也」,不是真的,假的。真的是怎麼樣的?真的一定是謙虛,對人恭敬,這是什麼?這是從孔子身上見到。孔子的學生對老師的讚歎、對老師的認同,說老師有五德,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。夫子溫和,善良,恭慎,做事情恭敬,他有敬心、謹慎,小心謹慎。諸葛亮的美德,後人都尊敬他,諸葛一生唯謹慎,我們今天講小心謹慎。儉是節儉。處處讓別人,總是自己退後,把別人推到前面,這是夫子之德。所以這個謙讓非常重要。中國古人也講,「學問深時意氣平」。這個人有德行、有學問,他能謙,他平和,我們常講平易近人,沒有絲毫傲慢,對人能平等的恭敬,人喜歡,願意接近你。

  諸佛菩薩沒有起心動念我們知道,沒有分別執著,但是諸佛菩薩念念不捨眾生。這個念念是什麼?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這個念頭。一切眾生有念頭,眾生起的這些念頭,從他的念頭發出去,從他身體的物質現象波動發出去。賢首國師《還源觀》上告訴我們,念頭才動就周遍法界,那諸佛菩薩怎麼會不知道?這就叫念念。念念不是佛有念念,佛沒有念頭,佛收到一切眾生的念念,那就感,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,這個應就是不捨眾生。諸佛菩薩念念不捨眾生,念念是眾生的感,不捨是佛菩薩的應,感應道交。收到我們的信息,我們現在這麼苦,遭這麼大的難,為什麼不來救我們?我們會提這個問題。不是不救,他已經在救我們了。你真的能回頭,他就來,不能回頭他也來。能回頭,他的應叫顯應,明顯給你感應;你不能回頭,冥應,暗中保佑你,你自己不知道,都有感應,這慈悲到極處,哪有不感應的道理!這感應裡頭沒有人情的,這是性德,法爾如是,沒有偏愛,沒有偏心的,完全是平等的。

  所以我們曉得我們遭難,遭難幹嘛?就像父母一樣,做錯事情應該受懲罰,你才會記得,你才會改過。所以父母老師呵斥你、罰你、打罵你,都是愛你,不是怨恨,都是幫助你改過。為什麼打你?打你就記得,這個地方挨過打,記得就特別牢。所以是打記性,不是別的,讓你記住。你才曉得諸佛菩薩教化眾生善巧方便不可思議。我們終於體會到,阿鼻地獄是幹什麼的?是幫那個造極重罪業消業障的方法!不到那裡去業障消不了,到那裡去業障消完之後佛菩薩就來了,他給你講,你就聽,你就接受。現在佛菩薩跟你講,不接受、不聽,必須受到那個苦難之後,明白了。什麼時候覺悟,什麼時候就顯應,不覺悟的時候冥應,沒有不照顧的。尤其是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願,願願是為眾生,不是為自己。我們不能在這些地方體會,就不知道佛菩薩恩德之大,佛菩薩對我有多好不知道。我們也不感激,甚至於天天還咒他、罵他,還侮辱他。但是他沒有絲毫改變,不管我們用什麼態度對他,他都是那樣愛你。為什麼?因為我們跟他是一體,同一個自性。大乘教佛常講,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。十方三世佛,我們在其中,包括在裡頭;共同一法身,那怎麼會不愛護?哪有這個道理!眾生確實迷有淺深不同,這裡面的現象也是無量無邊,無法說清,迷得太深、迷得太重,所以很難回頭。

  因此我慢這裡特別提出來,這個東西一定要斷。孔子是世間法,沒教人離開六道,所以對於這些煩惱輕一點的可以接受。佛法是教你斷煩惱證菩提,煩惱不斷你不能證得。證菩提是自己的事情,斷煩惱也是自己的事情,沒有人能夠代替。佛菩薩大慈大悲,不能代替我們斷煩惱,不能代我們消業障,不可能的,真的是所謂「解鈴還須繫鈴人」,一定要你自己去悟。佛菩薩幫助我們,只是把事實真相講清楚、講明白,我們享福為什麼享福,我們遭罪為什麼遭罪,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就覺悟了。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是教誨,他是站在老師的地位,我們是學生,我們跟他的關係是師生關係。你看我們稱他為本師,根本的老師,我們自稱為弟子,弟子是學生,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。老師對我們的父母尊重,教學的時候還是把孝順父母擺在第一,沒有把老師擺在第一,這個謙虛。第一句孝順父母,第二才奉事師長。

  師道確實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人不孝順父母,師道就沒有了,他怎麼會尊重老師。古時候人人都懂得。帝王跟老師見面不能坐在他座位上,他那個座位是坐北朝南,北方的地位高,南方是下方,北方是上方,坐北朝南,接見人都是這個儀式。老師來了就不行,他得下來,不能坐在這上位。老師來是東西向,皇上坐在哪裡?坐在東邊。東邊是主人叫東道主,西邊是客人,老師坐在西面,以賓主之禮接待,不用君臣之禮,用賓主之禮。這是什麼?這是教化人民。你看看皇上對老師都這麼恭敬,一般人對老師能不恭敬嗎?恭敬老師就是尊師重道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的教育自自然然就興旺起來,皇上帶頭。

  從前皇上真了不起,他的工作沒那麼多,沒那麼多案件,所以皇上有時間聽課。你看看清朝,《四庫全書》裡頭有記載,順治、康熙、雍正、乾隆、嘉慶這些皇帝,經常邀請儒釋道的高人,都把他們看作老師,自己很謙虛的求教,這些人到宮廷裡面去上課,皇帝帶著嬪妃、文武大臣上課,他的國家政治能辦得好。因為大家在一起學習,取到一個什麼?見和同解,讓我們對於國家的政策看法、想法能一致,這就和了,家和萬事興。帝王跟大臣和合,這個國家哪有不興旺的道理,哪有不強盛的道理!是這麼個道理造成的。民主難,民主因為分子是各有各人的看法,各有各人的見解,不容易統一。你細細去觀察、去思惟,你就曉得。我贊成君主,不贊成民主。我喜歡皇上,不喜歡總統。因為他真負責任,他真要把它辦好,他才能傳給兒子、傳給孫子,世世代代傳下去。做不好?做不好就亡國了,別人起個革命把他推翻了。所以他要真做,他不敢馬虎,一定要把他教好,要找全國最好的老師,有德行、有學問的,多半封為國師,自己親自接受教育,做榜樣。

  現在這個社會動亂,我講很多次,我遇到國家領導人,我也勸導他們,你們要做出好樣子出來,學習。現在社會混亂沒有別的,就是缺乏倫理、道德、因果的教育,就是沒有這個東西,有這個東西馬上就解決問題。那怎麼做法?除了學術界之外,另外還要搞一個機構,宗教。決定不能把宗教廢除,宗教廢除的時候永久亂下去了,再也回不了頭來。宗教是什麼?先把宗教團結起來,然後把宗教教義都講清楚、講明白。如果這個教室裡頭,這種課堂裡頭,國家領導人坐在那邊聽,也帶著文武大臣一起來聽課,現在衛星電視這個鏡頭播出去,全國人民就震動了。會什麼?一起來學習。一起來學習不要一年,社會就恢復安定和平;三年、五年,天下大治!我相信會超過貞觀,會超過文景,這是中國歷史上國家政治做得最好的時候,超過康熙、乾隆。為什麼?那個時候沒有這麼方便的工具,現在電視可以讓每個人在家庭裡頭學習,所以它快。

  過去我們在湯池做實驗,三個月,人的良心就喚出來了,我們感到非常驚訝,想不到!證明了老祖宗所說的「人性本善」。《三字經》上頭一句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把本善、本性喚出來了,人有良心,不好意思做壞事,他懂因果教育,不敢做壞事。這中國幾千年來長治久安靠這個。現在這個工具多好!每一堂課看到國家領導人都在那裡聽課,都在那裡學習,帶動全民學習,帶動全世界人民學習,你說這還得了!我常常在講,常常在勸導,哪些是有大福報的人,國家領導人、宗教界的領導人都是大福報。這一次羅馬教皇邀請我,本來我不想去,以後想想還是去一趟再勸勸他。去年我勸他,今年再去勸他,希望他把梵蒂岡跟羅馬城做為一個實驗點,培養一批老師講經教學。如果他心量大一點,就聯合各個宗教;心量小一點就完全天主教,其他宗教沒有。把梵蒂岡建成地球上天主教的天堂,就在羅馬。梵蒂岡是個聖城。我們信息傳達他了,希望他能夠做。成敗關鍵在師資,老師第一,所以首先要培養一個老師的班子,能夠有五、六十個老師就會做成功。

  「又《智度論十一》曰」,《大智度論》有一百卷,第十一卷裡頭有這麼幾句話,「是人邪見網,煩惱破正智。魔見網,即邪見網。《智度論八》曰:有念墮魔網,無念則得出。可見起心動念皆墮魔網,惟有淨念相繼,無念而念,方得出離也。」這後頭幾句話說得好,這是念老的總結。經論裡面告訴我們,只要有念頭,你就墮在魔見網裡頭。必須要怎麼樣?必須要無念。實際上我們今天無念還是在魔見網,出不來。為什麼?我們說無念不是真的無念。為什麼不是真?有個無念,還是有一念,還是有念,它有個無念,所以你出不了。有念出不了,無念還有個無念也出不了。怎麼出來?有念無念全沒有,那就出來了,叫真無念。無念千萬不要搞到無想定去,搞到四禪無想天去,外道。記住,佛法裡面講的無念,念頭真的沒有了,但是怎麼樣?沒有一樣不知道,他智慧開了,什麼都曉得。如果說無念,什麼都不知道,那就錯了,什麼都不知道,那叫無明。無念是大定,定開智慧,所以什麼都知道、都通達,那就對了,性德現前。要是無念,什麼念頭都沒有,但是什麼都不知道,這錯了,墮在無明裡頭。必須將邪見網破除,你才真正能夠解除,纏縛就是煩惱。

  諸煩惱,煩惱太多,無量無邊,大乘教把諸煩惱歸納為三大類,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這三大類。每一類裡頭都沒有邊際,佛說法用歸納的方法,把眾多煩惱歸納成幾類,這講的時候方便。《瑜伽師地論》裡頭彌勒菩薩把煩惱歸納為六百六十類,天親菩薩嫌太多,對於初學的人非常不方便。所以天親菩薩把六百六十法再歸納成為百法,《百法明門論》是天親菩薩根據《瑜伽師地論》重新整編便利初學的一個教科書,《百法明門論》就變成相宗入門重要的一個科目,從這入門。所以百法展開就是六百六十法,六百六十法展開就是無量無邊法,就是八萬四千法,無量無邊法。這一切法實際上就說一樁事情,這樁事情是什麼?一切法無我,這是相宗裡頭的總綱領、總原則。一切法就是百法,就是六百六十法,就是八萬四千法,就是無量法。說什麼?說無我。讓你真正把我放下,這一放下,轉末那為平等性智,有我不平等,真正無我,平等了。我們常說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,平等不容易,真正平等,無我才平等。小乘須陀洹只破身見,沒有破我執;要到阿羅漢才破我執,小乘裡頭最高的位子。我執破了,法執沒破,破法執是菩薩。二邊不著,中道不存,這才是法身菩薩。

  下面這一句,『解諸纏縛』。「纏者,繞也」,纏繞,這繩子纏繞起來的,這是做比喻。「縛者,捆也,繫也」,捆綁,是這個意思。「依憬興師意,纏縛者即八纏三縛(餘諸家多謂十纏四縛)」,佛學裡頭有這些名詞。「今取憬興說」,在這個地方念老取憬興法師的說法,八纏三縛。八纏下面給我們列出來,第一個是「無慚」,第二個是「無愧」,就是慚愧心沒有了。慚愧心沒有了是什麼?中國人講良心沒有了,羞恥心沒有了,他什麼樣壞事都能做得出來。慚是對內講的,是對自己良心講的,做惡事心不安,這是慚。無慚,做什麼樣的壞事,他還是心安理得,好像若無其事,我們中國人常講良心沒有了,這很可怕的事情。愧是對外說的,怕別人批評,做了壞事人家指責你,覺得沒有面子,覺得羞恥,我們今天講輿論的指責,大眾的指責,不敢做壞事。這叫慚愧。有慚愧的人,內怕違背良心,外怕別人指責,所以不敢做錯事。

  現在這個社會好像這兩個字都沒有了,這就很可怕,這是屬於道德的範圍。這個東西沒有了怎麼辦?真的因果能救。如果真正明瞭作善定有善果,作惡定有惡報,他就不敢了。不是幹了沒事,後患無窮,你怕不怕?過去在歷史上有人做了很不善的事,死了以後都墮在地獄。現在這麼多年了,地獄裡頭的人覺悟的很多,都來求佛、求超度,真的用種種方法來找我們超度。在過去只要找我們,我們都給他立牌位,都給他迴向,現在愈來愈多。這也是給我們做證明,真有果報,不善的念頭不可以有,不善的事情決定不能做。人要為自己,真有智慧可以為自己,不是真有智慧,他只曉得這一生,他不知道來世,只看眼前,看不到以後,就會鑄成大錯。在這個社會上,古今中外沒有例外的,哪一個行業是最大的善業?沒有人知道。誰知道?釋迦牟尼佛知道。釋迦牟尼佛幹的這個事業,就是全世界可以說遍法界虛空界最善的事業,一生教學,幫助人破迷開悟,自己一切放下,這真正偉大。幫助人覺悟,幫助人認識諸法實相,幫助人回頭,幫助人念佛往生成佛,還有哪個好事能跟這個好事相比?找不到!

  我當年二十六歲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,老師告訴我,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第一個代表就是釋迦牟尼佛,代表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佛陀在世的時候到處遊化,講經教學,勸善規過,教學的目標沒有為自己,自己名聞利養什麼都不要,幫助眾生轉惡為善,轉迷為悟,轉凡為聖,這還得了!自己的生活一生不改變,當時的人見到沒有話說,後人在典籍裡面看到的時候,也沒有話說,他是真的,他不是假的。給我們示現的是老師,永遠是老師的地位。佛經的內容是什麼?是倫理、是道德、是因果、是哲學、是科學。這五個科目都講到登峰造極,都講到究竟圓滿,你不能不佩服。釋迦牟尼佛不但說到,他老人家做到,這五個科目都在他生活教學當中完全展現出來。

  宇宙從哪裡來的?佛告訴我們,心現識變。誰的心?你自己的心;誰的識?你自己的識,與別人毫不相關。這是佛經裡頭最精彩的一部分。告訴我們,一切法從心想生,起心動念對自己身心有影響,對家庭、對社會有影響,對國家民族有影響,對法界虛空界也產生影響。就像賢首國師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上所說的,我們起心動念第一個周遍法界,第二個出生無盡,這個出生無盡就表產生的變化。所以念頭不能不負責任,不能不小心謹慎,決定不能有個惡念。不要說行為,念頭都不能有。善念、不善念全周遍法界,我們這個地方沒有看到影響,可能別的地方看到影響,肯定有影響的。這個道理確實像萬花筒一樣。萬花筒只要轉動,我們這邊擺了一個人家送給我的,只要轉動,裡面的圖案千變萬化。我們起心動念跟這個東西一樣,一個道理,但是範圍廣大,無法想像。為什麼不起善念要起惡念?為什麼不生淨念,而生染念?對於六道凡夫初學的,幫助他斷惡修善;向上提升,幫助他破迷開悟;再向上提升,幫助他轉凡成聖;終極的目標,幫助他回歸自性,成佛作祖。佛祖是大導師,他在十法界裡頭肩負起教化眾生的使命,幫助一切眾生「裂魔見網,解諸纏縛」,纏縛就是煩惱。

  八纏裡面首先無慚無愧,接著第三個,「嫉」,嫉妒。看不得別人好,看別人好自己就難過,這是很嚴重的煩惱,對自己的傷害很大。自己的福德已經不太大,這個嫉妒對福德的傷害非常大。我們在課堂常說,嫉妒障礙別人、破壞別人,別人受到的傷害是三分,自己受害七分,來生的果報在地獄,你就曉得多可怕。菩薩聰明,反過頭來教我們修隨喜功德,我們看到別人好,歡喜讚歎,全心全力幫助他、成就他,這個功德跟他一樣大。人家帶頭在做,我們沾光,我們分享他的功德,這叫聰明。我們把它破壞,破壞對他沒有什麼損失,對自己、對大眾產生重大的損失。為什麼?這是一樁好事,是大的福報,破壞之後,這個地方的人沒福,你把這個地方的人福報全破壞了,你造的罪多大。你別以為是一個人,牽累的人有多少?牽累的人愈多,你的罪就愈重。反過來,你要幫助他、成就他,將來得福的人愈多,你的福報愈大。如果說是這一個地區的人得福,這一個國家的人得福,全世界的人得福,你的福報還得了?不得了!

  有機緣的人、有福報的人應該去做,在他有福報、有這個緣分的時候,他做起來輕而易舉,很容易,修無量無邊的大福報。如果說是障礙,讓一切眾生得不到福,那他造的罪業就重。世出世間第一等的福報就是教學,千萬不要輕視教學。教學的生活雖然很清苦,值得。你不從事教學你不知道,教學裡頭有樂趣,佛家叫法味,這個樂趣超過世間,人間天上的福報沒有法子能跟它比。所以真正聰明人、真正覺悟的人他肯幹,這裡頭有法喜充滿,人活在世間一輩子非常快樂、非常歡喜,你到哪去找!哪個行業能做得到?教學能做到,聖賢教育才能做到,不是聖賢教育做不到。為什麼?他心不清淨,他自私自利,只要有自私自利就不行,只要有八纏就不行,有八纏三縛這個味道他得不到,必須把這個東西除掉。人決定不能沒有慚愧心,慚愧是人性、是本善,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人有良心。人忌諱別人指責,人不能夠嫉妒,隨喜、歡喜。

  現在的人奇怪,讓我們無法想像。古人聰明,你說著作,中國古人這個著作決定沒有版權,別人要印歡喜、謙虛,我這個東西不好,你花錢要印對不起你,但是歡喜,承蒙你看得起,你去翻印流通。現在的人奇怪,版權所有,不准人翻印,換句話說,你的好東西(福報),這有版權所有就把它圈住了,你的福報就這麼大;版權沒有的時候,你的福報海闊天空。二00六年我在巴黎聯合國總部開會,辦了一個活動,才知道版權這樁事情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搞出來的。所以教科文組織沒福報,搞了這麼多年還沒有辦法發展。它地方我去過,不大。這樁事情不是好事情,這樁事情把它的智慧福德全障礙住了,怎麼會想出這個東西出來?這個人不是佛菩薩,這是魔王、外道。我們中國人家做的東西都是歡迎翻印,佛教的東西後頭還加一句功德無量,提醒你印得愈多愈好。障礙,麻煩就大,那個罪業就造得重。

  第四個「慳」,慳是吝嗇,自己有的捨不得給人。慳裡面最重要的是吝法,吝財他的果報是貧窮,吝法果報是愚痴。所以我們了解,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,你沒有辦法控制,你沒有辦法得到。人早晚都要離開這個世間,只是早遲而已,哪個人不死?肯定有生老病死。如果你要是想到一樣都帶不去,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我們利用這個機會幹什麼?多積善業。積功累德是什麼?這我帶得去的,此地名聞利養沒有一樣能帶去的,人家要給他,我要爭取能帶得去的,帶得去的是真實功德,這做大好事。有這個機會要把握住,常常聽經的人他覺悟,他明白了。今天做最大的好事,說老實話,救自己、救家庭、救社會、救國家、救世界,就是倫理道德的教育。有力量的人有,他不做,我們想做沒福報,這福報是過去修的。勸人人不聽。

  四十多年前,星雲法師找過我,他辦了個東方佛教學院,就是佛光山剛開山,請我做教務主任。我給他建議,那個時候有一百三、四十個學生,我很想把學生分組,三個人一組,讓他們自己志趣相投的,自己成立一個小組,每一個小組專攻一部經。我跟星雲法師說十年之後,佛光山最少會出二十個世界頂尖的法師,那就佛光普照全球!他不聽,他說這個做法好是好,不像學校。他採取一般大學裡面那種教學的方法,就是交叉排課,請很多老師。不能接受。現在見面談這個事情,後悔莫及,那時候要做還得了!現在他福報大,道場遍地球,真是五大洲每一個地方都有他的道場,都有佛光山的道場。我問他有多少?二百多將近三百個,很辛苦!我們兩個同年,他還小我五個月,身體不如我。去年我跟他見面,我說你太累、太辛苦了,操心操得太多了。我是什麼都沒有,我不操心,一個道場也沒有,所以我輕鬆。除了講經之外讀書,沒有別的事情,所以身體還不錯。那個時候我們在一塊都是四十幾歲,四十出頭,這一晃四十年。

  時間到了,這個八纏三縛還沒講完,我們留著下一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