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mtbcollege logo
 
简体 正體
綱目模式
頻次搜索 
AND OR
 
02-031-0012 主講人 : 淨空老法師
             小字號    中字號    大字號

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 (第十二集)  1996/4  美國聖荷西  檔名:02-031-0012

  請掀開經本,第十二面第八行,二十五段開始:

  日興教大師曰,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,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,又曰,阿字真言,十方佛心,諸佛法身,同所加持。】

  我們先看這一段。從文字的意義來觀察,這個說法多分都是屬於密教的,日本密教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,一直到現代都相當興盛。這是日本一位興教大師他的幾段開示,他說『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』,這個「阿」是梵文的原音。我們知道梵文也是採取拼音的文字,跟英文一樣,英文二十六個字母,梵文是四十個字母,「阿」是它第一個原音。從這個音,就變現出無量的音,這是找一個母音,最初的一個母音,變成無量的音聲,由音聲才變現出無量無邊的佛法。我們知道在古時候,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,甚至於比釋迦牟尼佛還要晚一些,中國孔老夫子的時代,他們兩位都是義務的教學,一個在印度,一個在中國。那個時候的教學都是用音聲,所謂是以音聲做佛事,當時沒有書本,也沒有記載。夫子多少年的教學,一直到他老人家過世之後,弟子們就記憶之中,聽老師講常常聽,記得很熟,把夫子的教訓一條一條的記錄下來,成了一本書,就是現在流傳下來的《論語》。《論語》就是夫子平常對於學生的教誨,也是由很多學生大家記的,不是一個人記的,這樣編成一本書。由此可知,《論語》裡頭所記載的,都是夫子教誨的精華,他老人家一定講得太多了,所以不是一句一句都記錄下來的。

 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也是以音聲做佛事,佛講得多,比夫子講的還多,釋迦牟尼佛講了四十九年。四十九年今天把它集結起來,我們看到《大藏經》這麼大的分量,其實佛說的沒這麼多,佛說的大概只有這一部《藏經》的五分之一的樣子。其餘的是歷代祖師的註解、祖師的註述,解釋、發明佛教教義的這些著作,合計起來有這麼大的分量,實際上佛所講的並不很多。但是我們要曉得,古時候交通非常不便,經典從印度運到中國來,費的時間很長,從印度走路走到中國來,總要走兩三年才能達到。當時是用這些駱駝、馬匹來背運經典,所以是非常艱苦的工作。無論是印度的高僧到中國來,或者是中國的法師到印度去取經、去留學,總是挑挑揀揀,選擇適合於中國人需要的、適合中國人口味的,把它帶到中國來。由此可知,沒有到中國來的佔大多數,這些經典也都失傳。而流傳到中國來之後,我們將它翻成中文,又在來的這一批裡面再選擇,並不是傳到中國來統統都翻,沒這個事情。所以再選擇,就是再淘汰,可見得,中文所譯的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精華,經過很多層的淘汰。精華還有這麼大的分量,可見得世尊當年在世,講的東西太多了。這一段是講音聲做佛事。

  世尊滅度之後,經典由弟子們有計劃、有組織、有體系的把它記錄下來,編成經典。儒家,夫子的弟子們,非常可惜,沒有做集結的工作,所以留下的東西不多。佛法是有組織的來做,這是大量的流傳到後世。

  梵文四十個字母,第一個字母就是「阿」,這是原音,所以從這個字「出一切陀羅尼」。陀羅尼是梵文音譯的,它的意思是總持,就是「總一切法,持一切義」,也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綱領、精要,有這個意思。從『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』,一切陀羅尼就是一切法門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,任何一個法門,只要能夠如理如法的修學,都能夠成就,這就是「生一切佛」。此地講的一切佛是廣義的,跟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完全相同。也正是中國禪宗裡面所說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個一切佛就是見性成佛。也就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這個一切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

  又說,『阿字真言,十方佛心』,這個意思很深。現代對於這樁事情的體驗,比古人來得方便,古人能夠體驗,是他的心真誠、清淨,這是今人所不及的。現代人方便,是因為科學技術發達,對於我們這方面的常識有許多的幫助。譬如近代物理學家研究的波、電,在人身體裡面,他們稱之為腦波。電波、光,怎樣把光變成波?把波變成電?現在許多新的科技的發明都是從這些地方發現的。像近代的無線電的傳播,電視、電腦,都是從這個地方發展出來的。但是儘管科學家怎麼去研究、怎麼去觀察去發現,都是意識範疇之內的事,沒有辦法超越意識。於是這個「阿」字,阿從音聲發出來,聲波,如何能夠從一個母音變現出無量的音節,由這些音節組成了語言,所以這稱之為「真言」,這個字是心性裡頭的原音、母音。

  「十方佛心」,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,無論是用音聲,或者是用其他的手段,因為十方世界眾生根性不相同。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,所以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講的,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。其他地區世界的眾生,不見得跟我們一樣是耳根最利。所以,諸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,講經說法用音聲。假如他方世界的眾生,眼根比耳根利,這很有可能,佛就不用音聲說法,音聲說法不契那些眾生的機。他們眼根利,一定是用光、色來說法,用放光,光裡面有無量的色,種種不同的光波,他一看就開悟、就明瞭了。又如佛在經上給我們講,這也是他方世界,不在娑婆世界,香積國。那個地方的眾生舌根最利,所以諸佛菩薩在那裡教化眾生,用味這個手段,他一嚐味,他就開悟了。這是說明一切眾生六根根性不相同,但是無論用什麼方法,用音聲也好、用光也好、用味也好、用香也好,都是從「阿」的原音變現出來的。不僅僅是音聲,這個字的意思就深了。如果單單看到這個音聲,講原音,那它的意思並不深,沒有什麼深廣,所以這個意思就深了。佛教一切眾生種種的方法,都是從這個字變現出來的,所以它十方佛心。

  『諸佛法身,同所加持』,這是講它在應用上。佛以無量的善巧方便,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凡是做這個工作,用真誠心去做、用清淨心去做、用大慈悲心去做,必定得一切諸佛的加持。為什麼?因為稱性,因為這樁事情是性德的流露,它不是煩惱、不是從意識心流出來的,它是從真如本性上流露出來的。所以一定得「諸佛法身,同所加持」。

  又曰,毘盧舍那,以此阿字名為秘藏。】

  我們說到毘盧遮那佛,一定就會聯想到《華嚴經》,在中國佛教經典,《華嚴經》是排名第一,號稱佛法的根本法輪,一切經皆是《華嚴》眷屬,《華嚴》是整體。佛在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佛的三身,法身稱為毘盧遮那,報身稱為盧舍那,應身稱為釋迦牟尼,這是在娑婆世界所說的。佛有三身,法身是本體,報身有自受用、有他受用,而應化身完全是他受用,沒有自受用,完全是為利益眾生、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的工具而已,佛自己沒有受用,自己受用是報身。這裡講毘盧遮那就是講的法身、講的本體,法身、本體也是『以此阿字名為秘藏』。這個祕叫深密,藏是含藏,這一個字裡面含藏著無量無邊的德能。譬如我們現在大家在習慣上,提起來都能夠有概念的,我們講到電,電就好比這個「阿」字一樣,電的功能就太大了,你看看今天許多的電器都是靠電,我們才得到受用。燈是電器,電在燈上則放光,我們得到照明的受用;今天天氣很冷,電在電熱器裡面它就放熱。可見得體是一個,工具不一樣,它所發的效用就不相同,無量無邊的器皿,它就發生無量無邊的功用。「阿」字亦復如是。剛才我們舉這個例子,在六根,這是講大的,大別六大類,每一類裡面,它產生的作用都是無量無邊的。那個能量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,稱它叫祕藏。

  又曰,三身唯說阿字一法,諸經廣讚此法功德,聞名觸耳,眾罪冰消。】

  我們想一想西方世界導師的德號,頭一個字就是『阿』,阿彌陀佛。這一段引用在此地,主要就是說明西方教主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『三身唯說阿字一法』,報身佛說、應化身佛說我們能夠理解,法身佛怎麼說法?在《華嚴經》上講,法身佛是不說法的,你讀《華嚴》,都是菩薩說法,佛沒有說法。為什麼?佛代表本體,本體是空寂的,怎麼說法!菩薩說法,菩薩代表從體起用,起作用那就可以說法。但是諸位一定要明瞭,體用是一不是二,從體起用,所以作用還歸到本體。由此可知,法身佛說,是從理上講的,不是從事上講的,報身、應身佛說,是從事上講的。

  『諸經廣讚此法功德』,特別是華嚴字母傳到中國來之後,現在能夠演唱的也不多見。在過去,有幾位法師、大德唱得很好的,可是現在這些人都不在了。還有兩位,年歲太大,現在也不能唱了。在新加坡有位隆根法師,現在也年歲大了,不過隆根法師年輕所唱的錄音帶好像還保留下來,也許還能找得到。這是佛門的音樂,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梵唄。『聞名觸耳,眾罪冰消』,因為是梵音,你聽到這個音聲你心地會清淨,確實能夠幫助你遠離煩惱。音樂是調心的,佛法重視,孔老夫子也重視,在教學上,夫子跟佛陀的見解完全一致。夫子教學以禮調身,教我們言談舉止要合乎禮節,禮調身,以樂調心。夫子時代那個時候的樂,我們能夠想像得到《詩經》,《詩經》裡面的詩詞都是那個時候的樂章,都是可以唱的,譜成曲都可以唱的。所以夫子在那個時候也下了不少功夫,他的一部《詩經》是採集許多地方的民謠編集成的,把不雅的部分他都把它刪改了,刪詩書、訂禮樂。所以這三百多首的歌曲,我相信就是孔老夫子當時教學生的,當心情有憂鬱、煩惱的時候,高聲唱幾首歌,心情就舒緩了。所以樂調心。

  佛教弟子也是用這個方法,佛用戒律來調身,其實戒律跟儒家講的禮,在精神上完全相同,用梵唄來調心,梵唄是音樂。梵音的確比我們中國的雅音還有效果,為什麼?中國音樂裡面,還有情在裡頭,梵音裡面沒有情,有智慧,它不會叫你動感情的,動感情就生煩惱。所以儒家還沒有離開情,佛法已經超越了。所以「聞名觸耳」,確實能夠達到「眾罪冰消」。

  唱聲見字。】

  唱的時候是音聲,看的時候是文字。

  萬德雲集。】

  這句話是讚歎,讚歎是不是過分了點?我們聽到梵唄、看到佛經,真的就『萬德雲集』了嗎?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問題是你有沒有看懂、你有沒有聽懂,果然聽懂、看懂了,從這裡可以見性,性德是大圓滿,「萬德莊嚴」是讚歎大圓滿的。在大總持法門裡面來說,這一句佛號叫萬德洪名,這一句「阿彌陀佛」四個字,實在說,念的人很多,見的人很多,它裡頭什麼意思不知道。不知道,是不是也是萬德雲集?給諸位說,不知道還是萬德雲集,不過雲集你自己也不知道,妙就在此地。如果你能夠達意,你能夠轉境界,在「唱聲見字」的時候,古人所講的隨文入觀,隨著音聲、隨著文字把自己的概念轉過來,這個萬德雲集你就能體會。後面這幾句說得好。

  淺觀但信,直遊淨土。】

  這是德業淺的,往生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餘土,這是淺的。深的:

  深修圓智,現證佛道。】

  這是講深的,需不需要到極樂世界去?不要,在這個地方就能夠圓滿成佛。這是從理上講沒錯,可是我們這些眾生根性辦不到,不要說是深,『淺觀』我們都沒有法子,哪裡能夠講到『深修』!諸位明白這個道理、明瞭這個事實,《華嚴經》上說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阿字是一,一切陀羅尼是一切,一切陀羅尼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;無量無邊的法門是一,一即是無量無邊的法門。由此可知,佛經典中,字字句句都像阿字一樣,含無量義,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,字字句句都不可思議。不要今天在這裡看到阿字真言,那彌陀,彌就不是真言,陀也不是真言,你這麼看你就錯了。你要知道佛經上任何一個字都是真言,字字句句都不可思議,你才能體會到這一點味道。

  要解曰,由實聖過去有漏業,權聖大慈悲願,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,至實聖灰身,權聖機盡,便升沉碩異,苦樂懸殊,乃暫同,非究竟同也。】

  我們看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面講的這一段。聖是聖人,聖人有兩種,一種是實,是實在的,也就是真實的,這是指小乘初、二、三果。他們是真的,不是假的,他們正在用功斷煩惱,在證菩提,這是實在的。『權聖』,權是權巧方便,他已經成佛、成大菩薩,倒駕慈航來幫助眾生,他是來示現的。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現在印度,為眾生表演八相成道,那是表演,不是真的。佛在《法華經》上講過、《梵網經》上講過,他久遠劫就成佛了,不是這一生。《梵網經》上說,他這次到世間上來表演,是第八千次了,這叫權現,不是真的。初果、二果、三果是真的,他真在那裡斷煩惱,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那是假的,是表演的。權、實的意思在此地,我們要搞清楚,「權聖」比「實聖」不知道高明多少倍。他是『大慈悲願』這麼來的,不像前面小乘初、二、三果,他是過去有漏的業,他在那裡斷,他只要斷一品,他的境界就向上提升一層。所以,他不斷在這個地方下功夫,境界不斷向上提昇,從初果升到二果,二果升到三果,三果升到四果,這超越六道輪迴,不斷在提昇。

  不像大權示現的,人家已經成佛,回過頭來裝著做小乘、裝著做初學的菩薩,他那是舞台上扮演的,不是真的。他為什麼會這麼做?大慈悲願,因中曾發大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所以成了佛之後,他的願要兌現的。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,一個人都不會捨棄,這叫大慈大悲。不但善人不捨棄,我們要幫助他,惡人也不捨棄,惡人幫助他回頭。在佛法裡頭,哪一種人佛不度他?不相信的人、不肯依教奉行的人,這個沒辦法。他再惡,只要他相信,他還能聽懂、他還能夠發心依教奉行,就是能回頭的,這要幫助他;這樣的人不幫助他,這叫捨棄,這是錯誤的。那個不能幫助的,不相信的人、完全不能接受的人,你天天跟他講經說法,那叫對牛彈琴,毫無用處。遇到那樣的人,暫時不度他,等到他哪一天回頭的時候再度他,佛法講究機緣有沒有成熟。什麼叫成熟?能信、能願就成熟了。還不能相信,他是沒成熟,沒有成熟,可以放在一邊,成熟的人,一定要發心幫助他,這個叫大慈悲願。

  『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』,我們這個世界是凡聖同居土,佛、菩薩、阿羅漢在我們世間,我們跟他們同在一起,叫龍蛇混雜。雖然同居,哪個是佛、是菩薩、是羅漢,我們自己不知道。當然聖人他們曉得,我們凡夫不曉得,凡夫把他們也當做凡夫,這就叫凡夫。在中國歷史上,有不少這些聖者,有意無意之間把身分曝露了,我們知道他是佛菩薩再來的。身分露了之後他馬上就走,這是真的。像我們在《高僧傳》裡面見到永明延壽大師,他是梁武帝時代的人,跟達摩祖師是同一個時代,他是梁武帝的老師。這個人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身分怎麼露出來的?是梁武帝有一天發心要供千僧齋,供千僧齋就是那一天皇帝請客,供養,供僧,供出家人,供一千個出家人來吃飯,這是修大福報。當然,雖然是講平等,出家人都平等,可是首席總是要德高望重的人去坐,平常一般人不會去坐到那個位子上去。大家都推推讓讓,彼此謙虛客氣,互相推讓,誰也不願意坐。從外面來了一個和尚,看到大家都在推讓,他就不客氣往當中一坐。梁武帝從來沒見過這個人,看他身上穿的邋邋遢遢的,但是他是個出家人,怎麼不高興也要容忍,當時也不能發作。他往首座一坐,大家都坐定下來。

  齋用完之後,散了會,梁武帝就問他的老師,向永明大師請教,今天我供齋,有沒有聖人來應供?要是有佛菩薩來應供,他的福報就大了。永明大師跟他講,今天有!他說誰?定光古佛來應供。這定光古佛在佛經上念過。「哪一個?」今天坐在當中那個位子上的就是!梁武帝這下子,聽了這句話之後,趕緊派人四處去找、去跟蹤,曉得這個人是定光古佛。但是這個人很少出現,人家也不曉得他叫什麼名字,也不知道他住在哪裡,突然出現的。但是他的耳朵比別人都大,所以一般人不曉得,就叫他做大耳和尚,去追。最後被他找到了,他住在一個山洞裡面,在山洞裡打坐。梁武帝派去的這些人知道他是定光古佛,當然是恭恭敬敬的,跟以前態度完全不一樣。這身分曝露了,永明大師把他的身分說出來。他看到梁武帝派這批人要找他,請他到宮廷裡面去供養,他說了一句話,「彌陀饒舌」,就是阿彌陀佛多事、多嘴,你把我的身分說出來,他就圓寂了,就坐化了。這一坐化,就沒辦法了,可是他們聽到「彌陀饒舌」,回去趕緊向梁武帝報告。梁武帝一聽說「彌陀饒舌」,就曉得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這還得了,趕緊去拜永明延壽。在還沒有出門的時候,外面一個報信的來了,走得太急了,幾乎撞了一跤,他就問他︰「為什麼這樣慌慌張張的?」永明大師圓寂了。兩個人都走了。

  古時候有這些例子,身分一露一定走,不可能身分露了還在這個世間,沒這個道理。可是最近,你看看在中國、外國,聽說這個人是什麼菩薩再來的,那個人是什麼佛再來的,說了又不走,這是很奇怪的事,這就不可靠。古來的時候,說了就走,沒有再留在這裡,留在這個世間,不就妖言惑眾了,這個麻煩。所以那是真的,在中國古代很多這個例子。在現代,眾生愈是有苦難的時候,佛菩薩悲心愈重,怎麼會不到這個世間來?雖到這個世間來,不會曝露身分,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。

  可是『權聖機盡』,實聖他只要斷了煩惱,『實聖灰身』,他證到四果阿羅漢,他就入滅了,灰身滅智。權聖這些人,緣盡了,應當得度的人都已經得度了,還沒有得度的,機緣沒成熟,在這種情形之下他也走了,度生之緣已了,他走了。由此可知,我們這個世間是凡聖同居土,聖人在我們這裡是暫住,不是長住。我們跟他同居,是暫時同居,不是永久同居,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,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是永久同居,不是暫居,情形完全不相同。暫時同居,他們走了以後,他們往上升,眾生往下墮落,升沉不一樣,升的是指他們,沉淪的是指凡夫。往上升是樂,往下墮落是苦,『苦樂懸殊』。所以這是『暫同,非究竟同』。這是把我們這個凡聖同居土跟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,做個簡單的比較。

  又天壤之間,見聞者少,幸獲見聞,親近步趨者少,又佛世聖人縱多,如珍如瑞,不能遍滿國土,如眾星微塵,又居雖同,而所作所辦,則迥不同。】

  這個再從同居時候,這些聖人在我們世間跟我們同居的時候,我們仔細觀察這裡面種種的情況,差別太大了。『天壤之間』是比喻,我們所謂是天上天下,這個差距太大了,聖人好像在天上,凡夫在地下。能夠遇到這些聖者的人不多,不是普遍都能遇到的。『幸獲見聞』,見是見到他們,聞,雖然沒有見面,但是聽說過。見過面、聽說過,幾個人發心去親近?如果不發心親近他,你怎麼會得到利益?我們不要想佛經上講的佛、菩薩、羅漢這些大聖,即使在世間,真正有學問、有道德的這些善知識,我們也曾經聽說,偶爾有機緣也會見一次兩次面,有沒有發心去親近?如果不發心親近,你怎麼能得益處?前面我們講到,菩提心裡面的深心,好善好德,你是真的好還是假的好?真的好,要親近善知識,那是真的,對自己有好處。

  我在年輕的時候,因為我從小失學,學業沒完成,而對於求知比一般年輕人要熱心很多。怎麼樣補救?我三十八年到台灣,打聽哪些有學問、有德行的人,我打聽這些有名的教授。打聽到之後,我就給他們寫信,大多數的教授都會給我回信,約我見面,所以我在那個時候認識差不多有三十多位名教授。別的年輕人,那個時候二十三、四歲,星期天假期都去玩了,我就利用這個時間去找這些教授,去親近他們,聽他們的教誨,我幹這個。這些人非常熱心,所以不要以為他們的名氣太大,恐怕不會接見我們,你這個觀念完全錯誤。凡是一個好的老師,有德行、有學問的人,都愛護好學的年輕人。你跟他們接觸他歡喜,年輕人真正肯好學,他會特別撥出時間來接見,我用這個方法來補救。

  學佛之後,我就親近佛門的大德,我年輕的時候,時間沒有浪費。我一些長官、同事、朋友,看到我的做法很奇怪,年輕人為什麼不去玩玩?偶爾談起來的時候,我就告訴他,我不是不喜歡玩,我沒有本錢玩,我現在需要充實自己。我說我把玩的時間跟你們顛倒了一下,你們年輕時候玩,我想我等老的時候再去玩,年輕的時候要充實自己。他們聽了這個話都哈哈大笑。到以後退休之後看到我,看到我到處滿天飛、到處去玩,說你看得對!我看對,當時我跟你講你不相信。所以,眼光要看得遠、要看得深。這就是一定要親近善知識,得善知識的教誨,我們比在學校裡面學的東西還要多、還要深入,課堂裡面講的東西是給一般學生講的,單獨來談,的確是非常契機。底下一句︰

  『又佛世聖人縱多』,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時候,菩薩、羅漢多,這是我們在佛經上看到的。但是跟這個地球上,不要說一切眾生,跟地球上居住的這些人的數量來比較,那還是『如珍如瑞,不能遍滿國土』;換句話說,還是少數又少數,底下講『如眾星微塵』。這個「遍滿國土,如眾星微塵」是比喻西方極樂世界的,西方極樂世界聖人就太多了,聖人的數量比我們往生的凡夫不曉得多多少倍;換句話說,親近善知識的緣太多了。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,親近善知識的緣非常稀有!

  下面這三句又說另外一樁事情。這是講凡聖雖然是同居,但是『所作所辦』的不相同;換句話說,反顯出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,凡夫跟聖人所辦的相同。每天都是聽經聞法、念佛,到十方世界參學,幹一樣的事情,不像在我們這個世間凡聖同居,那些聖者跟凡夫辦的事情不一樣。我們的生活不相同、工作不相同,環境都不一樣,西方世界完全相同。這也是一切諸佛、一切善知識,對西方極樂世界的讚歎,特別讚歎凡聖同居土,真正是稀有。

  要解云,當知吾人大事因緣,同居一關,最難透脫。】

  這實在是蕅益大師一語道破,我們這一關太難了。依據大乘經上所說的,大乘經,佛的言語、文字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「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誑語者、不異語者」,佛的話字字句句真實!大乘經上,佛給我們確實多次授記,我們讀了就是糊裡糊塗這麼讀過去,沒有覺察到。給我們授的哪些記?我們過去生中,曾經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,如果沒有這樣深厚的善根,你今天聽到阿彌陀佛不會生歡喜心。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、看到《無量壽經》、看到《彌陀經》,你會生一念歡喜心,就是你無量劫善根的發現。既然有這麼深厚的善根,為什麼現在還在搞六道輪迴?還過這麼苦的日子?就是蕅益大師這句話,『同居一關,最難透脫』,難在這個地方。

  為什麼生生世世修學都不能成就?這個前面也曾經多次的提示,放不下,毛病出在這個地方。起心動念先有個我,這就壞了。我、我所有的,我跟人當中有一道很深的界限,雖然無量劫的修學,都在增長我執,這是我們沒有法子脫離三界,沒有法子超越六道的原因。我們在《金剛般若》裡面看到,過去雖然常常讀《金剛經》,實在講沒看清楚,太粗心太大意了。以往總以為,菩薩要離四相、要離四見,像小乘初果、二果、四果阿羅漢大概沒有!在《金剛經》上明明跟你說明,須陀洹已經不做得須陀洹的念頭;換句話說,小乘初果已經把四相放下了,他才能證得初果。由此可知,我們為什麼連個初果都不能證得?堅固執著四相。這一部《金剛經》,你要能懂得這個意思,你得的利益就很大。這才曉得,如果不離我相、不離人相,起心動念還要落在這上面,往生都不能成就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為什麼往生不能成就?這經上講得太多了,往生的人要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菩提心裡頭沒有四相,有四相就不是菩提心,這幾天說得很多了。

  所以,我們比不上那些沒念過書、不認識字的老阿公、老阿婆,比不上他們。他們心清淨、他們真的放下,沒有分別。你給他說好的,他笑笑,阿彌陀佛;你去說不好的,他也笑笑,阿彌陀佛。他的心真清淨,他一心專注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世界好人也好,壞人也好,好事也好,壞事也好,與我統統不相干,再不過問。他到這個境界,所以他能往生。如果周邊這些人事還常常要去過問,那個麻煩大了,那叫魔障,你脫離不了魔障。所以這一關就很難透脫。這是講我們這個世間的凡聖同居土。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就大大的不然,他們凡聖同居土幾乎跟實報莊嚴土沒有兩樣,這是我們在三經裡面都看到的。

  疏鈔云,若言其有,則能念之心,本體自空,所念之佛,了不可得,若言其無,則能念之心,靈靈不昧,所念之佛,歷歷分明,】

  蓮池大師這句話,實在講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非有非無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無住生心。這叫中道,這叫第一義!念佛不著念佛的相,所以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。念不念?這個佛號從來沒有間斷。有沒有念?心地清淨,確實沒有著能念所念之相。由此可知,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,這是我們學佛人最難懂的。我們學佛,總是要把它分成二邊,念不是無念,無念不是有念,一定要把它分成二邊。分成二邊就迷了,如果曉得沒有二邊,那就是覺悟。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,教下裡面說入不二法門,入不二法門就是明心見性。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,皆是不二,這就明心見性。

  怎樣才能到不二?一心就不二,一心是真心。《彌陀經》上跟我們講念佛的標準,一心不亂,祖師大德編的課誦本裡面,教給我們一心稱念。你要懂得一,一是真心,一是自性。從一變成二,就壞了,就迷了。變成二,在中國古人講,一是太極,變成二就兩儀了,兩儀生四相,四相生八卦,八卦生起亂七八糟的東西出來,十法界莊嚴就這麼出來的。佛法相宗裡面也是這個意思,一念不覺而有無明,無明就是二。你看無明從哪裡來的?從一來的,一不覺,就變成二,二就是無明。從無明生三細相,從三細相生六粗相,這才變現十法界依正莊嚴。它演變的過程速度太快了,確實是有次第的,但是速度太快,幾乎沒有法子看到它的次第。怎樣才能夠回到自性的本體?你要懂得還源,你要懂得不二,《金剛經》上佛教給我們,離相離念,就入不二法門。離相離念,你的心清淨、心平等,這時候心裡面自然生無量智慧,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都現前。淨土宗用念佛的方法入不二法門,蓮池大師這段開示就是說明這樁事情,有理論、有事實。

  『若言其有,則能念之心,本體自空,所念之佛,了不可得。』所念之佛是緣生的,凡是因緣生法,皆是當體皆空,了不可得,這是不落有邊,非有。『若言其無,則能念之心,靈靈不昧』,念佛的心很清楚,念的佛號『歷歷分明』,一個字也沒有念錯。字字清楚、字字分明,不落無邊。這叫念佛的功夫,念佛人空、有二邊不住。「應無所住」是不落在有邊,「而生其心」是不落在無邊,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,就是修無住生心,把無住生心的理論跟方法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去修持。我們念佛人懂不懂這個道理?如果明白這個道理、明白這個事實,才曉得這個方法高明!大勢至菩薩講得很對,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,心開就是明心見性。就用一句佛號,為什麼能夠達到這麼高的境界?因為這句佛號是空有二邊不住,確實是《金剛經》上最高指導的原則,「無住生心」最巧妙的應用方法,妙極了。但是我們阿彌陀佛會念,沒入這個境界,這是我們功夫為什麼不得力、為什麼煩惱不斷、為什麼智慧不開。我們同樣是這句阿彌陀佛四個字,沒念錯,可是義趣不相同。多多的讀讀祖師大德的開示,細細去思惟,把我們的毛病、過失找出來,然後把它修正過來,我們功夫自然就得力、自然就相應。

  今天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