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藏經玄義 (第二十三集) 1998/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:14-014-0023
請掀開經本,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綸貫第十八頁,從第二行看起:
【觀今經性識本如來藏,一念具足十界百界,三千性相。此如止觀簡去界入,唯觀五陰重擔。】
我們先把這一句簡單的說說。青蓮大師判教是以性識為本經的教體,這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。『性識』,就是如來藏性。『一念具足十界百界』,「十界」是常講的十法界,「百界」是天台大師說的,每一個法界都具足十法界,所以十乘十就是一百。『三千性相』,這從《法華經》上世尊跟我們講的「十如是」,每一個法界都具足十如是,一百界就是千如,叫「百界千如」。過去一千,現在一千,未來一千,叫「三千性相」。這是把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現象,全部都包括盡了,這幾句話就是我們講的盡虛空遍法界都說盡了。現在教我們觀法,觀法就是教我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、宇宙觀,這是現代的名詞。『此如止觀簡去界入』,「界」是十八界,「入」是六入,這是世尊在說法過程當中,常常將百界千如歸納為五陰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這是便於說法起見,做這樣的歸納。現在我們將十八界、六入都把它省略,教我們觀『五陰重擔』,專門就在「五陰」下功夫。
【就此五陰,先簡色法,次簡受想行三心所法,唯觀六識心王。以前五識,必依第六意識同時而起,方能取境,造善惡業。】
『簡』,也就是省略的意思,我們把它略去。在五陰裡面,『唯觀六識心王』,受想行識,單單只觀「識」,只觀第六識。『以前五識,必依第六意識同時而起,方能取境,造善惡業。』這是一層一層揀擇,最後選擇的是第六意識,要我們在這個地方去作觀。宗門教下祖師大德常常提醒我們,「從根本修」。什麼是根本?心就是根本。凡夫從意識心裡面下手,這是最初的方便,我們用功比較容易得力。底下他舉《楞嚴經》的話來作證:
【楞嚴云,六為賊媒,自劫家寶,意根,賊之渠魁也。功力甚大。以第七識為所依根,與前五根相應和合,造諸善惡之業,皆納第八識中。如倉庫盛物,隨時出內。】
這一段不難懂。為什麼在六識裡面單舉第六意識?前五識起作用一定依第六識,而第六識跟第七識有連帶的關係。《楞嚴經》說得很好,把六識比喻作六賊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接觸六種境界只有了別,還沒有分別。誰分別?第六意識分別。諸位要曉得,分別就有好惡,就有善惡,就造業;了別不造業,了別是慧,分別是造業,所以第六意識是罪魁禍首。我們無量劫來墮落在六道,搞生死輪迴,經典裡面說得很好,在六道,決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,三善道的時間短。這個現象怎麼造成的?實在講,你要找第一個因素就是第六意識,虛妄分別。它的力量最大,對內能夠緣到阿賴耶識,對外能夠緣虛空法界,六個識裡面只有它緣的範圍最大。所以在《百法》裡面,諸位能看到相應的心所,第六意識五十一個心所它統統相應,其他的八識都沒有辦法相應到這麼多的心所,唯獨第六意識相應的心所圓滿具足,可見得它的功力甚大,這句話說得沒錯。
它起來一定連著第七識,第七識是末那,叫意根。第七識是染污意,七是執著,六是分別,麻煩就出在這裡。《楞嚴經》說的「自劫家寶」,這一句話是比喻,「家寶」是指自性裡面本來具有的智慧德能,因為第六意的分別,第七末那的執著,我們自性的智慧德能就不能現前,比喻盜賊把我們的智慧德能劫奪了,取這個意思。所以它『與前五根相應和合,造諸善惡之業』,這就是造業。業習種子都落在阿賴耶識裡面,阿賴耶識像個倉庫,『隨時出內』;「出」是起現行,遇到緣這個種子起現行,起現行就是果報,善惡的果報;「內」是藏進去。這一樁事情,我們要清楚、要明瞭,否則的話,平常講修行用功,修行你不知道從哪裡修起,功夫不得力的原因是什麼?這個根本的因素沒搞清楚。
我也曾經聽人講打佛七是打倒第七識,我聽人家講過,還聽法師這麼講過。我聽了感覺到很奇怪,第七識怎麼能打倒?打不倒的,打不到!用什麼方法打到它?但是有這個念頭總算不錯了。第七識的確是很麻煩的事情,因為它堅固的執著,所以才有六道輪迴。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跟諸位報告,六道、十法界怎麼來的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三個統統具足,六道的現象就現前。這三樁事情也叫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用煩惱來做代表。要曉得見思煩惱就是執著,塵沙煩惱就是分別,無明煩惱就是妄想,這三樣東西是六道與十法界的根。
從根本修,就要把這個東西拔除。斷見思煩惱,放下對世出世間法一切人事物的執著,我這個說法大家好懂。執著最嚴重的,是有控制的欲望這個念頭,有佔有的行為,這就麻煩了。你有控制一切人事物、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跟行為,念頭是妄想,行為就造業;實在講念頭也造業,念頭是意業,行為是身業、語業,身語意三業統統具足。諸位想想幾個人不造業?幾個人能真正放下?能放下,不造業的人,肯定他就是佛菩薩。諸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就在一念之間,一念覺他放下,一念迷他就起了分別執著,起分別執著是迷,真正明白這些事理的真相,就叫覺悟。
實在說,八識五十一心所有沒有?諸位想想,法相宗《百法明門論》大家念過,一部《百法》只是解釋經典裡面的兩句話,實在講是一句話,不是兩句話,只解釋「一切法無我」。《百法》就是解釋世尊在經典裡講的「一切法無我」。《百法》就是解釋一切法,一切法無量無邊。彌勒菩薩造《瑜伽師地論》,將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。天親菩薩看到,這個對於初學依舊是非常困難,他把六百六十法再歸納成為百法,便利教初學。《百法》裡面有為法跟無為法,八識是心法,五十一個心所法,十一個色法,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,都是歸在有為法這一類。
你再念念《金剛經》末後一首偈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。」八識心王是有為法,夢幻泡影,根本沒有這個東西。但是你起了妄想分別執著,就變現出這些東西,變現出這些東西就夠你受的。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搞生死輪迴,搞這些善惡、苦樂的果報,就是這些有為法害了我們,我們迷在其中,沒有覺悟。《金剛經》說得好,這些東西自性裡頭本來沒有的,這是「一念不覺而有無明」。相宗講得很清楚,這個從哪裡來的,怎樣生起來的?是一念不覺就變成無明。「無明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麤」,發展成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幻相。十法界都是虛幻的,都是夢幻泡影,離開十法界,所以才叫一真法界,那是真實的。一真法界是屬於無為法,不是有為法,十法界統統是有為法。天台大師說得好,六道是觀行位,四聖法界是相似位,不是真實,千萬不要把相似當作真實,你在這裡產生誤會,你就永遠不能證得正果。相似位是小果,不是正果,正果一定是超越十法界,一真法界是正果。
這些事情解釋清楚似乎並不難,要契入境界就難,就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。難在什麼地方?難在我們無量劫來習氣太深,生生世世無量劫薰習的習氣,我們想斷斷不了。很多同修來跟我說,真想斷,可是境界一現前,自己做不了主,又隨著境界跑了。這是什麼原因?解得不夠透徹,也就是認識不夠清楚,所以佛法的薰修就非常重要。若不是上上根人,薰修很重要。上上根人怎麼來的?過去生中佛法薰修的力量深厚,他有因素的。生生世世學佛,生生世世持戒,持戒才不失人身,最低限度五戒十善要清淨,要真做到才能保住人身。佛法薰習的力量強,念念沒有忘記,才得到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保佑。你得人身,有機會又聞到佛法,累世修行的善果薰習成上根利智。中下根性的人,不是說你沒有學過佛,沒有學過佛你就沒有善根,你有善根,但是生生世世是斷斷續續,不是連續的,連續的力量就大。斷斷續續這種善根福德若有若無,這一生當中有緣分遇到了,功夫不得力,這才是真正的原因。
要想功夫得力有沒有方法?有,加強經教的薰習就行。經教的薰習一定是天天不斷,能有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它就起作用,對於斷惡修善就感覺到不困難。今天大家對於妄想習氣感覺很難斷,經教薰習的力量太少。世尊當年在世,給我們做榜樣,我們要留意,決定不可以疏忽。佛陀在世每天講經八小時,參加大會的那些大眾,善根、福德、因緣都比我們深厚,每天還要八小時薰習,他們聽經能開悟、能證果,道理在此地。我們薰習的時間太少,所以聽了不開悟;不但不開悟,聽了還胡思亂想,以自己的意思猜測佛經教的意思,全都猜錯了。這是在修學過程當中,沒有善知識教導你。佛在《華嚴經》與《大智度論》說: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」,世間再聰明智慧的人,沒有辦法解佛的意思。為什麼?世間人讀佛經、聽佛經,都是胡思亂想,以為自己懂,其實差錯太大了,他哪裡懂!
佛法的修學,要怎樣才能夠解如來真實義?古德教人先求「根本智」,根本智成就之後,自然後得智就隨之現前,這樣才能解佛真實義。什麼叫根本智?《般若經》講: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,無知是根本智,無知起作用就無所不知。我們今天犯的過失跟這個恰恰相反,我們今天學什麼?學有知,你有知就有所不知,難在這裡。在這個時代,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不多了。民國初年還有一些善知識,相宗的大德,都是些在家居士,他們還在提倡要從根本智下手,雖然有幾個人提倡,相信的人不多,響應的人也不多。中國佛法,幾千年古老的承傳,都是從根本智下手。佛家講求根本智,跟我們儒家教誡學童的方式非常接近,所以佛家有五年學戒,無論是在家學佛、出家學佛,必須要經歷這個過程。五年學戒不是學戒律,那個戒是老師的教誡,五年遵守老師的教誡。老師教什麼?培養你的根本智,這叫師承,現在沒有了。
我一生學佛,算很幸運沾了一點邊緣,就是剛剛學佛的時候,老師指導五年當中學一部經,修一個法門。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,見面時他跟我約法三章。第一個是拜他作老師,接受他的教導,除他講經說法之外,任何人講經說法都不能聽,除了接受他一個人指導之外,任何人教誡都不能聽,這是第一個條件,限制非常嚴格。第二個條件,過去所學的統統要放下,他不承認。第三個,你所看的書,無論是佛書、世間書,沒有經過同意不准看。這三個條件,我接受了。這一套方法是什麼?這一套方法是訓練根本智。一切都不能夠看,不能夠聽,專門跟他一個人,他帶路,他指路,他負責任。你要是不肯聽話,到處去聽,隨便去看,他就沒有辦法教你。你就是走廣學多聞了,你就是有知,不是學無知。他這個辦法教你不能看、也不能聽、也不能讀,這個方法就是走無知的道路。無知修什麼?修清淨心。佛門裡也常說:「知事多時煩惱多,識人多處是非多」,你認識人多了是非就多,你知道事情多了煩惱就多。開始修學要把人跟事統統杜絕,讓你修清淨心,清淨心就是根本智,清淨心能生智慧。所以學生要跟老師合作,要遵守一門深入,長時間的薰修,你才會得利益。可是這個方法,你得相信才行,你要不相信,這效果就收不到;一定要相信,這個方法傳了幾千年。
所以一開頭老師用一段時間,五年的時間幫你定下來,把你的妄想雜念減少,從這個地方幫助你開智慧。學一部經,不能學多。到智慧開了,你有能力辨別真妄,有能力辨別是非、辨別邪正,這個時候老師就放你走了;中國人叫出師,現在人叫畢業,你就可以畢業了。畢業出去之後,這個門就開了,什麼人講東西都可以聽,什麼書都可以看,成就你的後得智,無所不知。開頭為什麼限制你?你沒有這個能力,你不能辨別是非真妄,你接觸之後就把你的智慧破壞了。縱然你能夠學得一些,是佛學常識,皮毛!不能開智慧。你沒有真智慧,你所得到的是佛家講的「世智辯聰」;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,你遭了難。
我們今天看到出家人當中有許多講經說法的法師,往生的時候那個相不好。所以有些人懷疑,他講經說法有功德,為什麼走的時候相這麼不好?他講經說法是世智辯聰,不是真實智慧,他煩惱沒斷,是非人我、貪瞋痴慢還在,這個東西不管用。縱然修福,六祖惠能大師講「福不能救」,一定要有真實智慧才能解決問題。現在世間人迷在福報上,修福不修慧,不知道什麼叫真實智慧,不肯斷煩惱,不肯放下是非人我,他怎麼會成就?雖然講經說法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還是惡業,還是在造業。你要是造善業,三善道受生,造惡業三惡道受報,出不了六道輪迴,念佛也不能往生。為什麼?「口念彌陀心散亂」,古人講: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!你還是在搞六道輪迴。下面講:
【第七識,常時執取第八見分為內自我。】
『第七識』的功能是執著,非常堅固的執著,它執著第八識的見分,以這個為我,這個執著從來沒有間斷過。我的相是什麼?四大煩惱常相隨:
【我痴。我見。我慢,我愛。】
愚痴,痴是迷,「執取第八識見分為內自我」,就是迷。有我痴就生『我見』,有我見就生『我慢,我愛。』愛是貪愛。你看這個地方,貪瞋痴,慢是瞋的一分,愛是貪,第一個是痴,三毒煩惱統統在其中,這是三毒煩惱的根。從根本修,就是要把你的嗜欲,你的嗜好、愛欲,要把它斷掉。從哪裡斷?從最難斷的地方先下手。世間人嗜欲跟愛欲並不人人相同,自己要清楚。如果貪愛名重的,你就從名上下手;貪愛色重的,你就從色上下手;貪愛財重的,你就從財上下手。每個人不一樣,自己清楚,自己明白。嗜欲跟愛欲不斷,你就決定不能脫離輪迴。「財色名食睡」,這是佛把它歸納五大類,這五大類叫五欲,五種大欲。哪一個重就從哪一個先下手,先對治重的,然後再對治輕的。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再沒有一點貪愛之心,那就恭喜你,你這一生出離六道的機會有了。問題是你有沒有願,想不想脫離六道?想脫離六道你就可能脫離六道,六道裡面的障礙你除掉了。所以要曉得名聞利養與五欲六塵,是障礙我們出離六道,我們今天知道六道輪迴苦不堪言,如果還有這個意念,問題就嚴重了。
所以佛教導我們,我們要過最低水平的生活,遠離貪瞋痴慢,決定沒有嗜好。佛的生活一切隨緣,他們每天飲食起居都是托缽,人家給什麼吃什麼,給什麼穿什麼。如果我今天想吃這個,我想穿那個,你的嗜欲就現前,這些地方要提高警覺,我的煩惱又起現行了。古德所謂: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念起是一定的事情,無量劫以來的習氣,它當然會起現行。如果在境緣當中不起現行,這個人是佛菩薩再來,他不是凡人,凡夫決定會起現行。起現行不怕,要覺悟得快,知道這個念頭是錯誤的,這個念頭是輪迴心,不把它轉變過來,你決定造輪迴業。雖然念佛,身語意依舊造輪迴業,所以念佛不能往生。這說明念佛人多,往生人少。什麼人能往生?把嗜欲、愛欲放下的人,這人能往生。此地講:
【四惑常俱。染污意,染污真性故。遂使第八識,立含藏賴耶之名。】
『四惑』就是我痴、我見、我慢、我愛,決定不是好事情,這是第七識的現象,所以叫它做『染污意,染污真性故。』『遂使第八識,立含藏賴耶之名。』實在講第八識,阿賴耶識的體就是真如自性,為什麼叫做「阿賴耶識」?它被第七識污染了,稱為阿賴耶識。我們要曉得是不是真的被污染?沒有,真如本性怎麼可能被污染?古德有個比喻,把太陽比喻作自性,比喻作真如,把雲彩比喻作末那識,第七意識末那識只是像雲彩,把太陽遮住了。是不是真的遮住?沒有真的遮住。現在大家曉得,你坐飛機飛到雲上,沒有遮住。所以這個東西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佛為什麼說我們被迷?我們把它當作真的,真的忘掉了,虧就吃在這個地方。所以沒有能力辨別真妄,真心、妄心搞不清楚,可以說無量劫來都把妄心當作真心,這就是痴,我痴。
把這個身體當作自己,這是我見。修行人斷煩惱,第一個要破身見。見思煩惱裡面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,把「身見」排在第一位。真正覺悟的人曉得,身不是自己。身是什麼?身是我所有的;就跟衣服一樣,衣服不是我,衣服是我所有的。所以捨身受身就非常容易,捨身就像衣服髒了,脫掉丟了就好了,沒有一點痛苦,換一件就好了。現在人貪生怕死,脫一件衣服難過得不得了,不知道這個身不是自己。第一個要破身見;換句話說,不能愛惜這個身體,當然也不要去糟蹋這個身體。糟蹋身體是錯誤,愛惜也是錯誤,一切隨之自然就對了,你就得大自在。造作罪業都是為了這個身體,要想養這個身體,讓身體舒服,讓身體自在,造下無量無邊的罪業,這是禍根。
有我決定就有慢,我總比別人高一截,別人總不如我。人家再有本事,那個地方比我強,另外還有不如我的地方,你才曉得我慢煩惱多深。儒家教人「傲不可長」,佛法教人一定要斷煩惱,為什麼?不斷煩惱不能出三界。不但不能出三界,諸位要把經教多念念就明白了,你有傲慢在,色界天不能去。你看看大小乘經論,初禪以上慢就沒有了,所以我們還有驕慢的習氣,怎麼修行,修得再好,生天也只能在欲界天,色界天沒分,色界天沒分,說明你修禪定就不能成功。由此可知,慢是禪定的大障礙。生色界,諸位曉得,一定得禪定,禪定成就,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,禪定成就。我們從這裡才醒悟過來,傲慢心障礙禪定,你的心得不到清淨,你有高下之心,這個要斷,要修平等心。平等心不容易修,先修謙下心,對待一切人謙虛卑下。為什麼要這樣修法?破除我慢。佛家禮節為什麼要五體投地,要行接足禮?破除我慢。以我們最尊貴的頭,頂禮對方的足,最卑下的足,用意就是破除我慢。
行禮的時候,我們在《六祖壇經》裡面看到,法達禪師參訪六祖大師,禮拜的時候頭沒有著地。六祖看到這個情形,起來之後就問他:「你一定有值得驕傲之處,你有什麼值得驕傲,頭沒有著地?」這一問,果然問出來了。他讀過三千部《法華經》,值得驕傲,別人沒有這種功力。所以你有傲慢之處,你一定覺得自己哪一方面有長處別人不如你,你生傲慢心。實在講還有很多,自己確實沒有長處,傲慢心從哪裡來?卑慢;不如人的地方產生起傲慢,卑慢。所以慢有很多種,很多類別,我們要曉得,一定要把它拔除。
我愛,愛是貪心,對於世出世法的真相不了解,不知道一切有為法是夢幻泡影,在這裡面產生了貪愛。這是四大煩惱是根本煩惱,如果不能夠拔除,不能夠控制,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。再跟諸位同修說明白,念佛求生淨土,這四種煩惱要是不能控制的話,也產生障礙,這一生不能往生。所以我們仔細觀察,念佛往生的那些人,走的時候很好的瑞相;然後你再想一想,他生前處事待人接物謙虛,真正做到了謙虛恭敬,他與法相應。下面的文教給我們:
【今觀無明體相,本自不有妄想因緣,和合而有。因緣體虛,諸法相妄。】
我們剛才舉《金剛經》的話,所說的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它不是真的。不是真的就肯定能斷,我們對於斷煩惱和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有信心。真的決定可以證得,我們也產生信心。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說: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」,這兩句話講得好。不覺,這些都是迷,都是不覺,不覺本無,本無當然可以斷掉;本有,本有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,決定可以證得。我們從這個地方建立了信心,從信心生起斷惑證真的大願。有信有願,信願落實,後面就能證果,果報就現前。修學必須先把這些道理搞清楚、搞明白,功夫就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當中。睡覺,我們功夫也沒有間斷,這個功夫就是此地講的觀照,睡覺的時候觀照功夫也沒有間斷,於是功夫才能得力。下面他舉《中論》裡面一首偈:
【中論云,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名為假名,亦名中道義。】
『我』,是佛陀自稱。諸法都是因緣生,不但十法界諸法是因緣生,一真法界的諸法也是因緣生。由此可知,十法界一切諸法不可得,決定不可以分別執著,一真法界的諸法也不可得,也不可以分別執著,這是事實真相,這是真理。為什麼?所有一切法都是因緣生,「緣生之法」。《華嚴經》講: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一真法界也是唯識所變,這個道理都要懂。一般學人只知道十法界是唯識所變,不曉得一真法界也是唯識所變。如果不是唯識所變,一真法界哪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?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哪裡來的?還是識變的。要沒有識變,純真無妄,只有在如來果地上識沒有了。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破,還是識變。不論在一真法界或是在十法界,我們現前環境當中,只要真正通達明瞭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現象就沒有障礙。《華嚴經》說: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為什麼說無礙?它是幻相,此地講的「因緣體虛,諸法相妄」。夢幻泡影它有什麼障礙?沒有障礙。
我們要問障礙什麼?障礙自性。沒有障礙,就是你自性現前。我們凡夫有障礙,所以自性不能現前,所現前的是妄想分別執著。無有障礙的時候,妄想分別執著不生,這才是真正事事無礙。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種境界,不起妄想,不生分別,不生執著,這就是事事無礙,這是功夫真正到家。我們現在修行做功夫,實在講也是這個方向,也是這個目標。我們雖然有障礙,這個障礙一年比一年輕,我們功夫就得力,一年比一年少,功夫才有進步。諸位千萬不要誤會,我讀的經一年比一年多,念得多,我拜佛拜得多,我念佛念得多,如果你的煩惱沒有減少,智慧沒有增長,經白念了,頭白磕了。效果就要看煩惱輕、智慧長,這才是真實的效果。古大德的修學跟我們現在不一樣,原因就在此地。
我們看《高僧傳》和《居士傳》,古人修行往往三年五載、八年十年有開悟的,有證果的,往生預知時至,成就了。我們今天修學,也花了很多時間,也用了很多心血,不是不努力,不是不認真,我們是不明究理,我們把方向搞錯了,所以達不到目的。我們的散亂心,不但沒有減少,年年月月都在增長,這就是功夫用錯了。功夫真正得力,決定是妄想少,分別執著愈來愈少,心地愈來愈清淨,愈來愈慈悲,愈來愈真實。所以我們自己要常常檢點,檢查自己功夫是不是真的得力。如果我們分別執著沒有減少,趕快要回頭,要把自己不得力的因素找出來,把這個因素消除。
我們前面跟諸位同修說過,天台大師教導初學,我們自己一定要肯定我們不是中上根性,才可免除增上慢。我們是下根之人,下根之人從哪裡學起?從五停心、從五品位學起,真正踏實。「停」就是止息我們的妄念,用「慈悲觀」止息我們瞋恚的妄念,「數息觀」止息我們散亂的妄念。佛教給我們這五種方法,先把心定下來,修五品位,這個昨天跟大家講得很詳細。我們可以做得到,為什麼不做?第一個隨喜,為什麼做不到?不但我們要隨喜如來一切教法,我們還要恆順眾生,決定不能在環境裡面起分別執著,必須要曉得境界是平等的。蕅益大師講: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在人心」,境是講物質環境,緣是講人事環境,為什麼無好醜?因為它都是夢幻泡影,它的存在「如露亦如電」。佛教給我們這麼看法,這個看法是佛的看法,是佛知佛見。我們在這裡分高下、分好醜,是我們自己煩惱起現行。為什麼古來大德修行功夫得力?他的真誠心現前,清淨心現前,平等心現前了。那是佛心,那是性德,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。
我們修學為什麼不能現前?第一個,我們用的是妄心,一天到晚打妄想,妄想不斷。你還不知道你用的心是妄心,多少人用妄心自己不曉得。我真誠待人,我真誠做事,真在哪裡,誠在哪裡?什麼叫真,什麼叫誠?不曉得,以為自己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。他不知道,他就永遠不能改過,永遠不能進步。所以第一個要知道過失,知道過失就開悟了,改正過失那是真正的功夫。「誠」這個字,曾國藩先生說得好,他在讀書筆記將「誠」下了一個定義:「一念不生是謂誠」。什麼是真心,什麼是誠心?沒有妄念的心是真心、是誠心。念頭才一起,心就不誠,就不真。
如果再要不懂得,我們這幾年修學,將世尊教導我們的原理原則做了一副對聯,你們同學大家都看到,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,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」,這十句,每一句都具足其餘的九句。你說真誠,什麼叫真誠?清淨是真誠,你心不清淨是不真誠;平等是真誠,你的心不平等不真誠;看破是真誠,放下是真誠,你都沒有做到,真誠沒有。你說你慈悲,你真誠才是慈悲,清淨才是慈悲,平等才是慈悲,你統統都沒有,你哪來的慈悲?每一句都具足其他的九句,《華嚴經》講: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」。於是我們才不至於產生誤會,誤會裡頭就生我慢,增上慢就現前,不肯腳踏實地,不肯老實修行。
我們在講席當中,特別在現在這個時代,大家都曉得災難很多,一年比一年多,一次比一次嚴重。這是眾生共業所感,也是自己三業的造作,不能把這些災難責任推卸給別人。他們不好,造作惡業,我好嗎?我沒有造惡業嗎?每一個人都把責任推給別人,這就沒救了。如果從這個地方回頭,把責任自己承擔,自己檢點,自己懺悔,自己改過自新,這個劫難就有救。佛教給我們回頭,不是教別人回頭,是教自己回頭。這是佛法教學跟世法教學不相同的地方,佛法沒有教別人,教我自己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看到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佛的學生只有我一人,我也講過不少次,自己一人是學生,自己之外都是諸佛菩薩的示現,都是自己的善知識。這些示現有正面的、有負面的,有示現善行、有示現惡行;示現善行,我要向他學習,示現惡行,我要拿他來做一面鏡子,檢點反省我有沒有這個惡行,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。所以善財童子一生能圓成佛道,道理在此地。
善財童子修的是念佛法門,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。諸位在《華嚴經》看到,他的老師是文殊菩薩,文殊菩薩在華嚴會上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他離開老師,他在老師那裡成就根本智,出去參學成就後得智。參學第一位善知識德雲比丘,《四十華嚴》稱吉祥雲比丘,教他「般舟三昧」,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。往下五十三參,最後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,你們看看什麼味道?學法門大家都知道,先入為主。德雲第一個教他,先入為主,怕你不相信,末後普賢菩薩導歸極樂,你才曉得徹始徹終都是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顯示的。他的看破放下,就在五十三參具體表演給我們看,教導我們怎樣看破放下。所以《華嚴經》好,不但有理論、有方法,後面還帶表演,做出來給我們看。我們看到佛陀教學,慈悲方便都達到了極處,我們不能認真努力去體會、去學習,過失在自己,佛對得起我們,我們對不起他。
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