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mtbcollege logo
 
简体 正體
綱目模式
頻次搜索 
AND OR
 
12-017-2009 主講人 : 淨空老法師
             小字號    中字號    大字號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二00九卷)  2008/12/2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200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」,經文第九段「無上慧菩薩」,偈頌第六首看起,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:

  此中無有二。亦復無有一。大智善見者。如理巧安住。】

  這段經文佛菩薩告訴我們,就在一切現象上,你就見到自性,就見到理體。怎麼見法?就是不能夠著相,這點很重要。學佛的同學很多人都知道,過去禪宗裡面大德,這是比較明顯的,徹悟了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見性,性是什麼樣子?老師總得讓學生你說來我聽聽,什麼樣子?這就是相當於現在所謂考試,所謂面試,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見到了。最明顯的、最具代表的是《壇經》裡面六祖惠能大師,他的見性跟這個經上講的境界完全相同。我們知道五祖時節因緣到了,就是時機成熟他心裡有數,他應該要傳法了。傳法之後不會太久,他就往生,他就走了,底下有傳人了。誰來傳?心裡面早就有數,但是還是要通過客觀的考試,讓大家心服口服。如果不通過考試就傳,學生們心裡不服。在考試的時候,大眾也都認為肯定是神秀法師,因為神秀在當時已經是五祖的助教,五祖教那麼多人,他是當助教。也就是說在大眾當中他是帶頭的,他是個班長,佛門叫班首,現在叫班長,肯定是他,還有誰好講話,這大眾公認的。怎麼想也沒想到五祖把法傳給惠能,這是沒有一個人能想得到的。

  考試,說簡單也不簡單,說不簡單也很簡單,五祖讓學生們把自己學習的心得,寫首偈子來送給他看看,這個故事在《壇經》裡面記載得很清楚。這逼得神秀不得不寫一首偈,這首偈也非常有名,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」,這很多人都能夠記得很熟的。這首偈五祖看了也很讚歎,不容易!這真正在修行,可是沒見性,為什麼?著相。你看我們經文裡第一句就是講,第五首偈,「於法無所著,無念亦無染」,結果怎麼樣?結果神秀法師這首偈,著相、有念又有染。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」,著相,「時時勤拂拭」是有染,希望把這個染洗乾淨,「勿使惹塵埃」,這有念、有染。惠能大師聽到這首偈,他不認識字,別人念給他聽,念的時候他聽到了,他就曉得這沒見性。他也隨著大眾,因為神秀大師把這首偈寫在牆壁上,他也隨著大眾跟著一起到寫著這偈頌的牆壁那裡去拜,去禮拜,拜法。拜完之後,他說他也有一首偈,他不會寫字,請個人幫他代寫。當時有個姓張的居士,是個做官的,也在場,就答應了,「好,我代你寫,你念出來」。實際上他是把那首偈子改掉,把神秀這首偈改了,他說的完全與無所著相應,「菩提本無樹」,菩提哪來的樹,「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這首偈一改過來之後,大家都很驚訝,五祖聽了之後趕緊把它擦掉,說也沒見性,讓大家心平下來,半夜三更把他召見,法就傳給他。

  像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這話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現在是不是佛?是佛。現在是個什麼?現在是個糊塗佛,有障礙的佛。什麼東西障礙?就是著相障礙了,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。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說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句話就是能大師開悟所講的五句,實在講一句話就講完,佛這句話就講完了。賢首國師在《還源觀》上講的「自性清淨圓明體」,這一句話也講完了。你看就這麼一句話,惠能大師講了五句,五句就是這一句話;而釋迦牟尼佛講了一部《華嚴經》,這一部《華嚴經》還是這五句話,就這一句話,一多不二,這個意思我們要懂。所以佛說,我們凡夫變成這個樣子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這句話如果你聽懂了,你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你本來是佛。惠能大師了不起的地方,就是他聽五祖開示,五祖給他講《金剛經》大意,講到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他就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一起放下;一起放下,障礙就沒有了,自性就現前,這就叫做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見性就成佛。能大師的見性,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明心見性,是同一個境界,一絲毫的差別都沒有。

  釋迦牟尼佛示現見性的那年是三十歲,惠能大師見性那年是二十四歲。釋迦牟尼佛是表現一個知識分子,你看王子的身分,這身分特殊,聰明好學,這知識分子,是代表這種情形的,他還出去學了十二年,十九歲出去參學,到三十歲十二年。他學得很有成就,我們可以說當時印度這些宗教家,學派裡面這些大德他統統親近過。而且印度人非常重視禪定,我們相信他的四禪八定圓滿成就,有這個能力他就突破今天所說的空間維次。四禪八定雖然不能完全突破,六道突破了,他能夠看得到非想非非想處天,他能看到阿鼻地獄,這裡面的狀況他一清二楚。這個不但釋迦牟尼佛做到了,所有印度許多宗教、學派裡面這些聖哲都有這個能力,不是一個人見到的,大家共同見到的,這就不是假的。你把六道裡面狀況向大家報告,那些人可以給你做證明,他講得沒錯,我見到是這樣的,這就決定不是假的。

  可是我們能想像得到,至少有三個問題沒有答案,第一個就是六道怎麼來的?為什麼會有六道?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?這個問題沒有人能解答。所以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有這個疑問,這是示現給我們看的。他到菩提樹下,實際上印度人叫畢缽羅樹,是個大樹,因為佛在那個地方開悟,所以以後叫它做菩提樹,他把十二年所學的放下,這個重要,這都是教我們。為什麼?你所學得來的是知識,不是智慧,在外面學的是知識,你所看到的見聞覺知都是知識,不是智慧,智慧是從內心裡放出來的,放光。把知識放下,如果知識不放下,它也是障礙,叫所知障,障礙見性,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佛學跟學佛不一樣,你不放下,全變成佛學。佛學是知識,開悟是智慧,是兩碼事情,智慧能解決問題,知識不能解決問題,知識能明瞭這些事相,不能解決問題。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也懂這個道理,你看漢朝那個時候,佛法有沒有傳來我們不知道,很早的時候,古德就說過,「記問之學,不足以為人師」。你所學得來的是記問之學,包括縱然你有禪定,你在六道輪迴裡面的事情搞得那麼清楚,還是屬於記問之學,連六道輪迴這個事情你還不能夠解決,因為你出不了六道。釋迦牟尼佛這就是告訴大家要放下,放下入更深的禪定,這個界限就突破,突破之後,問題解決了。六道從哪裡來的?知道了;為什麼會有六道?也知道了。六道之外的境界太大了,六道真叫滄海之一滴,一個水泡,這是六道,這才看到華藏世界,大世界無量無邊,這叫成佛。

  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現成佛,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為說法;六祖在中國成就了,他不是以佛身,應以比丘身得度者,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。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用什麼身分,用什麼身分不是自己的意思,如果是自己的意思,他又有著、他又有念、他又有染了,不是自己的意思。那是什麼意思?眾生的感,他自然的應,這個我們用江本博士水實驗你就能體會得到。確實這些佛菩薩所謂倒駕慈航,回到這個世間來教化眾生,這感應道交,眾生感,他就應。而實實在在,很多話都是佛不得已隨順我們的常識說的,為什麼?好懂。如果講真話,講真話你不懂,你會懷疑。講真話是什麼?這個感應,他也沒有來,他也沒有去,這是講真話。說倒駕慈航,他來了沒有?沒有來;他去了沒有?沒有去,不來不去,這跟你講真的,這就不懂了。他從極樂世界到這裡來,從華藏世界到這裡來,這個我們很懂,我們一點懷疑都沒有;我們說他不來不去,這個麻煩大了。可是我們學《華嚴經》學到此地,現在懂得,真的是不來不去。為什麼?我們有感,這一念感,他立刻就應,其實法身無處不在,他沒有形相,你有感他就現相。就好比水的結晶,我們不通過實驗看不到,它結晶在不在?在,它不是不在。你一實驗,它就現出來。現出什麼?現出它能聽、它能看、它能懂得人的意思。不實驗,它有沒有?還是有,不能說不實驗它沒有,它有!

  這就是說,心性遍法界虛空界,所以佛才講一切法從心想生,心地清淨現淨土。什麼是淨土?四聖法界是淨土。心地不清淨,就現穢土,不乾淨。什麼地方不乾淨?六道不乾淨。穢土裡面有善惡,淨土裡頭沒有善惡,四聖法界裡面沒有善惡,他心清淨的,不但沒有惡念,善念也沒有,這真清淨。六道裡頭有善惡,善念就三善道現前,惡念就三惡道現前,所以六道裡頭有善惡,四聖法界沒有善惡,有染淨。染淨算是淨了,還不是真正清淨,真正清淨怎樣?染淨都沒有。這個經上講的意思,染淨都沒有。染淨都沒有,那是什麼境界出現?一真法界出現,就是實報莊嚴土出現。在《華嚴經》上初住以上,初住就是明心見性,什麼叫明心見性?簡單的說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明心見性,只要你統統放下,實報土現前。實報土裡面的,那都是叫佛,所以叫諸佛如來。這個諸佛不是說很多很多的佛,不是這個意思,諸佛是講四十一個階級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四十個,等覺,四十一個,這四十一個叫諸佛。都是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所以我們去想,他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這個境界叫真平等。在真平等裡面,為什麼還有四十一個階級?要是有四十一個階級,那就不平等了。我們曉得,起心動念才有四十一個階級,你有分別、有執著,如果說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都沒有,哪來的四十一個階級?這意思你一定要明白。有沒有四十一個階級?沒有。為什麼佛說四十一個階級?四十一個階級你不能說它沒有,也不能說它有,為什麼?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出來,他要不說出來,我們想不出來,我們總是會疑惑。他說什麼?起心動念的習氣沒斷,這個我們就明白了。

  習氣有厚薄不一樣,他把這個習氣厚薄分為四十一個階級。初住菩薩起心動念剛剛放下,習氣全在。習氣有沒有辦法斷?沒有辦法,斷不掉。什麼叫習氣也很不好懂,古大德的比喻比喻得太好了,古大德用酒瓶做比喻,就是我們常見的酒瓶。他說酒瓶盛的酒都倒乾淨了,裡頭用乾布擦,擦得乾乾淨淨,一滴酒都沒有,真的沒有,聞聞還有味道,那個味道就叫習氣。這個習氣你除不掉,有什麼方法?擺在那裡不要動它,時間久了自然就沒有了。多長的時間這個習氣才會真的沒有?三大阿僧祇劫。諸位要曉得,三大阿僧祇劫不是說你修行的時間,是你無明斷了之後,那個習氣斷乾淨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,習氣就完全沒有了,那叫究竟圓滿佛。習氣難斷!

  這些問題是很難解答的問題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總算是把這個答案找到,找到不簡單,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搞清楚。然後我們真的明白了,怎麼修行法?無非是放下,所以放下太重要了。我們沒有惠能大師那個本事,他能夠一次放下,我們做不到。做不到,佛教給我們慢慢放,一天放一點,一天放一點,一年放一點,一年放一點,能夠繼續不斷的放個三、五十年,也能到這個境界。他是一下就放下,一念之間就斷掉,我們現在是走漸修,他那叫頓超,那是一步登天,我們這叫爬樓梯,一級一級往上爬也能到最高峰,達到最高峰完全是相同的。所以漸頓就不二,到達高峰就不二,沒有達到的時候是不一樣,到達之後是相同的。

  我們從哪裡放?我們在這幾十年學習當中,常常勸勉同學,我們從自私自利放下,再不可以有自私自利的念頭。自私自利的行為沒有了,自私自利放下了,自私自利的念頭就是習氣,還得把習氣放下,為什麼?才不會犯錯。要把名聞利養的念頭放下,要把貪愛五欲六塵享受的念頭放下,要把貪瞋痴慢放下,我說這四句。這四句要知道,這四句沒有進門,只是帶到佛的門口,沒進去。要是跨進這一步,入佛門,那真的證果了,小乘須陀洹果,大乘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初信位的菩薩。我們不能小看,為什麼?這是聖人,你只跨進這一步叫超凡入聖。為什麼?從此之後你進了學校,你一年一年升級,他就往上升,不會往下退,所以這一步跨進去叫「位不退」。佛法講三種不退,第一個位不退你得到了,就是你再不會退轉到凡夫,你退的底線就是初信位的菩薩,不會再退出來,初信位是最低的。你到二信、三信可能會退到一信,但是不會再退出來。小乘也是的,證得須陀洹,證到二果可能會退轉退到初果,初果不會再往下退,保證你不退轉。我們懂得這個,這都很難!這一生當中達到這個境界不容易。

  如果真的你證得須陀洹果,或者是證得初信位的菩薩,我們念佛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就生方便有餘土,不是凡聖同居土,你看這位子提升得多高,提升得多快。所以真正有志,要努力,要發一個狠心、勇猛心,放下。不是沒有這個人,在中國過去朝朝代代都有這樣的人,在家、出家,男眾、女眾,你去看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,你就知道了。真有這種人發這種狠心,他能放下,他在這一生當中有殊勝的成就,大幅度的提升極樂世界的品位。這個不是做不到,在理上講人人都做得到,在事上講,當然緣不相同,機緣很重要。你放下,你還有身體,你這個身體要穿衣、要吃飯,誰來照顧?就叫護法,這就是緣分,得有人幫助你,吃飯的時候給你送飯來,能照顧你,這叫護法,要善護,有這種人護持你。多半是用什麼方法?閉關。閉關是有個關房,裡面有小院子,你不出門,你就在裡面念佛,一直念到往生。大概需要多少時間?我們在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裡面得到一個數據,大概是三年。為什麼?太多人三年就成功,真的成功,他預知時至,他不生病走的。走的時候清清楚楚告訴大家,阿彌陀佛來了,接引我走了,一點都不迷惑,沒有生病,站著走的、坐著走的,自在!從前老和尚告訴我們,講這些故事給我們聽,名字我們不記得了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,早年我們初學佛的時候。一個念佛往生的人,走的時候他問,坐著走的你們有沒有見過?有;有沒有聽說過?有。站著走的你們有沒有聽說過?有;有沒有見到過?也有。他翻個跟斗,頭朝下、腳朝上,這樣走的你們有沒有聽說過?沒聽說過;有沒有見過?沒見過,他就走了。遊戲神通,真是得大自在。

  《華嚴》是大自在、是無障礙,我們今天藉這段時間來把佛十種無礙給諸位介紹,你就曉得,說佛的十種無礙就是我們自己的十種無礙。為什麼?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是佛,只要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就自在。這是說「謂盧舍那佛說華嚴經,現法界無盡身雲,真應相融,一多無礙」,我們先就說這幾句。先解釋盧舍那,《華嚴經》是盧舍那說的,盧舍那是誰?盧舍那就是釋迦牟尼佛。《華嚴經》上講佛有三身,有法身、有報身、有應化身。我們講釋迦牟尼佛,在我們這個世界是應化身,什麼人應化的?盧舍那應化的。盧舍那是什麼意思?盧舍那翻成中國意思叫「淨滿」,清淨圓滿。實在講就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講的一句話,他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用現在話說,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是清淨的,這個清淨是圓滿的清淨。說這句話的是什麼?他證得了報身,報身是盧舍那;換句話說,釋迦牟尼佛是盧舍那的分身,惠能大師也是盧舍那的分身,盧舍那就是你自己自性裡頭圓滿清淨的那一分。

  也有地方講盧舍那的意思是「光明遍照」,光明遍照就是毘盧遮那,毘盧遮那是法身,能不能講?可以。為什麼?三身是一身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,你講光明遍照行,你講清淨圓滿也行。清淨圓滿是智慧,智慧是本有的,不是從外頭修的,只要你有清淨心,你一分清淨心透一分智慧,十分清淨心透十分智慧。智慧不是學來的,跟知識不一樣,知識你是從外面求來的,智慧是自己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它能解決問題,它決定沒有後遺症。所以中國自古以來,學術講什麼?講悟性。但是印度人講得徹底,印度人的悟性要從禪定裡面去得到,中國人也講修定,但是沒有印度人那麼嚴格,沒有印度人那麼樣的深。中國人也講靜,「知止而後有定,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」,這個也是禪定的意思,不過比起印度人就淺太多了,可是也是講這套功夫。這些在西方人確實沒有,東方人有智慧,西方人搞的是知識。

  所以說《華嚴經》,說從盧舍那佛說《華嚴經》,這是從性德上講的,釋迦牟尼佛講《華嚴經》是從事相上講的。釋迦牟尼佛是盧舍那的化身,講《華嚴經》現法界無盡身雲,就是現無量無邊身,一切時、一切處都在那裡宣講,有沒有止境?沒有止境。而且是六塵說法,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,都在講《華嚴經》,我們不知道。雲這個字是個虛字,在此地它是表法的,就是說明身也好、事也好、法界也好,都不是真的。你看雲,你不能說它有,你也不能說它無,非有非無,遠看是雲彩,近看沒有了,我們現在坐上飛機飛到雲層就知道了。雲這個字在佛經上用得最多,就是代表不能說有、不能說無,你知道有這個形相,你不能夠得到它,你抓不到它。這就是說「一切法,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,雲就是這樣的,你不能得到,你可以享受它,你不能夠佔有它,你不能夠控制它。我們如果用這個心態來過日子,你就快樂,你就過神仙生活,你得大自在。為什麼?沒有得失的念頭。我們凡夫的煩惱百分之九十是來自得失,患得患失,你曉得是雲,你沒有得失,你可以享受,多快樂。沒有控制就沒有煩惱,沒有佔有你就不造罪業,這就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給我們示現的,教你怎麼過日子。用這種心態來過日子,什麼災難都沒有,所有一切災難與你不相干。災難來的時候為什麼你會感到苦?你接受,你就苦了。你曉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,你就像看電視一樣,電視裡面災難那是什麼?那是假的不是真的。我們現前宇宙裡面種種變化,是人的業力在裡面變化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這一切三惡道不是真的,三善道也不是真的,再跟你說四聖法界也不是真的,都是夢幻泡影。

  再跟你說一真法界、實報莊嚴土也不是真的,為什麼?我們現在曉得是無始無明習氣現出來的,習氣斷了,它就沒有了。什麼是真的?常寂光是真的,那是不生不滅。常寂光在哪裡?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就在眼前。我用比喻來說,諸位曉得,常寂光是什麼?我們電視的屏幕是常寂光,它什麼都沒有。我們看到實報土也好,十法界依正莊嚴也好,那就是屏幕裡現的現相,所以現相全是假的。你把頻道一關,什麼都沒有,原來真相現前,屏幕這個相現前;你打開的時候,它現不現前?還現前,所以它不生不滅。屏幕上的影像是有生有滅的,屏幕不生不滅,不管它現相也好不現也好它都不生不滅,那個不生不滅叫常寂光,那是我們的自性,那是真正的我。所有一切現象是虛妄,希望從虛妄裡面你回歸到自性,自性是真的,能現萬法,就跟電視屏幕一樣能現萬法。惠能大師最後一句話說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就這個意思,它能現萬法。雖現萬法,這法絕對不是真的,這個你要知道。所以,十法界依正莊嚴不是真的,一真法界裡面的莊嚴也不是真的。但是在我們修學過程當中,都必須要經歷的,你統統曉得,曉得都不執著,你就得自在了。永遠記住佛給你講的真話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如果我們在境界裡面起一念貪心,你把這句話念一念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你貪戀的心就沒有了。如果看到不如意的,你心裡怨恨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怨恨心沒有了。沒有了,什麼心起現?清淨心現前,清淨心現前是什麼?就是你自性屏幕現前,不管它裡頭怎麼樣,屏幕沒動,不管它裡面是染是淨,屏幕染淨都沒有,善惡染淨全沒有,這是自性!整個宇宙就是這個樣子,所以你要把真相找到,叫諸法實相。

  真身就是盧舍那,應身,應是感應,眾生有感,盧舍那就應。盧舍那,記住,不要想著盧舍那是一個人,那你就想錯了,你又著相了。盧舍那是自性的清淨圓滿,你就想著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。盧舍那是什麼?屏幕,我們講電視的屏幕。眾生有感,好比他按電鈕,按一個頻道,影像出現,那是應,叫感應道交。在應的裡面,佛給我們講,這裡頭出生無盡,由我們自己業力。實在講,統統都是自己的業力,但是自己的業力有些強弱不一樣,特別強的就像我們自己的成見,我們自己的願望,這個很強。弱的部分,甚至於我們連想都沒想到,其實它有,它不是沒有,共業,一切眾生的共業,對我們自己來說它是弱,我們主觀觀念強。於是感官世界千差萬別,每個人感受不一樣,一個人是一個人的宇宙,所謂同分妄見,《楞嚴經》上講的,別業妄見。同分妄見也不是真的相同,沒有真的相同的道理,就是相似,很接近,相似的相同,沒有真正的相同。都是自己起心動念變現出來的,與別人相不相干?毫不相關,你要把這個事實真相參透。所以這個地方跟你講的真應相融,真是屏幕,應是裡面的畫面,它相融。看起來好像是一,它又不是一,相會消失,屏幕不消失,這是事實真相,一多無礙,畫面是多,屏幕是一,它沒有障礙。

  「雖常在此處,而不離他處」,此處、他方不二,實在講是什麼?契入這個境界之後,空間跟時間都沒有,空間跟時間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這在我們初學佛的時候學的,但是我們想不透。空間跟時間,在《百法明門論》裡面它所排列的是不相應行法,不相應行法,用現在的話說,它是抽象概念,它不是事實。如果說時間沒有了,先後就沒有,昨天、明天沒有了,去年、明年沒有了,去年的事情跟明年的事情都在眼前,你統統能看見,這是不思議的境界。空間沒有了,怎麼樣?距離沒有了,極樂世界在哪裡?就在此地,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你迷的時候,迷了自性,有時間、有空間,覺悟之後,時空沒有了,這是真的。時空沒有,過去現在未來是一體,他方、此處是一不是二,所以常在此處,不離他處,沒有來去,不能說他從那裡到這裡來,不是,沒有來去。我們現在迷的時候,有沒有來去?我們也還是沒有來去,但是你自己執著以為有來去,確實沒有來去。為什麼?前一念不是後一念,後一念不是前一念,它念念是獨立的。你聽彌勒菩薩在此所講的話,一彈指,我們現在用我們的說法是三百二十兆念頭,這一彈指,一彈指有多少個念頭?三百二十兆。每個念頭都現相,每個形相裡面都有見聞覺知,形皆有識,前念不是後念,後念不是前念,它有相似,它絕對不是一個。你真正把這個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搞清楚、搞明白是什麼?叫解悟。而佛告訴我們,你還得進一步,要證悟,證悟的時候,你得到的是圓滿受用。解悟是得到少分受用,為什麼?你對於一切看淡了,不再那麼執著。證悟的時候那就成佛,你真的是跟諸佛境界完全契入,那個不一樣。所以,證悟得先通過解悟,你沒有解悟你怎麼能證悟,信解行證。我們今天也是這樣,不知道。我們跟諸佛如來有什麼兩樣?哪裡有感,他自然就有應,他就現身去應,但是我們自己不知道,迷惑顛倒,還執著、還分別、還打妄想。諸佛菩薩他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妄想,這裡面有帶著習氣的那是法身菩薩,四十一位菩薩,不帶習氣的那是究竟圓滿的佛,統統都感應道交。

  「雖遠在他方,而恆住此方」,他方、此方,此處、他處都是講的空間。「身雖不異,而亦非一」,他可以現同樣的身。譬如釋迦牟尼佛,他現佛身,在這個大世界裡面,他可以同時在許許多多不同的地方現同樣的身,那就是眾生有同樣的業感,同樣的感他就現同樣的身。所以身相不能說一,也不能說異,不一不異。「同時異處,而是一身」,時間相同,處所不相同,現的身也不見得一樣,像《普門品》裡面講的三十二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,無論現多少身,還是一個身,盧舍那身!是從哪裡現的?從清淨圓滿裡頭現出來的。

  下面就跟你講理,前面這是跟你講事,「蓋佛之體用,與法界同故」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我們今天所有一切的體用也是跟諸佛相同,跟法界相同,只是佛覺而不迷,我們是迷而不覺,就差在這裡,除這個之外,沒有兩樣。我們今天要是證悟,那就跟佛完全相同。沒有證悟,現在解悟,明白了,解悟我們對生死不怕了,知道沒有生死,也就是真的像佛經上講的「遠離顛倒夢想,度一切苦厄」,什麼樣災難我們都曉得,這千變萬化。你就會把這整個世間當作什麼?人生如戲,你在看戲。這個世界不管怎麼演變,好像你在看電視一樣、看電影一樣,清清楚楚、明明瞭瞭,你的心是定的,你不受外面境界干擾,解悟可以做得到。下面說,「混萬化而即真,會精粗而一致,圓融無礙,隨機教異耳」。諸佛菩薩在這個世間,你說他現身,你說他不現身,現跟不現是一不是二,圓融無礙,真妄是一體。混,我們常講混是融合的意思,融合萬事萬物,都是真的。就好像見性一樣,性在哪裡?左右逢源,頭頭是道,隨拈一法無不是,小,微塵;大,宇宙。這個真,用佛學的名詞就是盧舍那、毘盧遮那,都是自性本體的名稱,或者我們稱佛性、法性,也是講這個。會精粗而一致,精是對四聖法界來說的,粗是對六道裡面眾生來講的,無論在四聖、在六道都是一致,也沒有差別。

  底下舉出十種,十是代表無量,不是數字,也就是把無量無邊的無礙歸納為十種,做簡單介紹。第一個是「用周無礙」,它作用周遍,「謂佛於剎塵等處,現法界身雲,起無邊業用」。這個地方講的佛就是四十一位諸佛如來,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,所以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。於剎,剎是佛國土,塵是微塵,剎是講大世界,塵是講塵沙,比沙小,沙太大了。佛講塵一共講了八種,這都是講的小數,很小。他說我們肉眼,肉眼眼力很好,能夠看到牛毛塵。牛毛很粗,牛毛尖上有一粒塵土,眼睛好的人能看見,眼睛差的人看不見,不知道這上面有灰塵。這是最粗的,這是顆粒最大的。牛毛塵分作七分,七分之一叫羊毛塵,這第二種;羊毛塵再分七分之一,叫兔毛塵;兔毛塵分作七分之一,叫水塵;水塵七分之一叫金塵;金塵七分之一叫微塵,佛經裡面講的微塵。微塵,肉眼、天眼都看不見,都看不到,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微塵,換句話說,六道裡面的天人,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,他們的天眼都看不到,阿羅漢能看到。微塵的七分之一叫色聚極微,色聚極微的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,佛就講到此地,再就沒有了。極微之微叫鄰虛塵,它不能再分,再分它是虛空,它跟虛空做鄰居。所以佛講極小的他講了八種,這個東西相當於現在的微觀世界,講量子力學,他講到原子、講到電子、講到基本粒子、講到夸克,佛也講八個,跟這個很相似。

  但是在此地我們知道,佛能夠在法界現身,眾生有感,佛有應,一般人想不到微塵裡頭也有眾生,那個眾生裡頭有感,佛也有應,在微塵裡面去應,這是佛家講的大小不二,沒有大小。剎土不大,微塵不小,微塵裡面有剎土,剎土裡頭有微塵,這個我們在前面讀過。什麼人能去?普賢菩薩常常到微塵裡面的世界去拜佛、去度眾生。這比科學家高明,科學家發現夸克、發現基本粒子,基本粒子裡面還有世界他沒發現,這是佛法裡面講的高等科學。雖然現在科學家那是猜想、是想像,還不能把它證實,說宇宙是大爆炸,大爆炸出現了宇宙。爆炸的原點,原點很小,大概也就是佛經裡面講的極微之微,說的這個意思,這個點爆炸,就形成現在的宇宙。可是佛告訴我們,宇宙的出生不是爆炸的,是什麼?是起心動念,就是振動,這個科學也講到。極微細的振動,這個振動就把自性裡頭本來具足,惠能大師講的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這個具足是圓滿,沒有一絲毫欠缺的,這個東西振動它,它就出現,不動它,它不出現。不動的時候不能說它沒有,常寂光,常寂光不能說它沒有,只要一振動,它就現相,就現宇宙;現相不能說它有,不現相不能說它沒有,這是性德,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。

  所以佛法是科學,它教你證得,怎麼證得?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證得,這個境界就現前。我們從惠能大師說的這五句話,我們就很深刻的體會,他真的是證得,他不證得的話他說不出來。也就是說證得的時候,他真的見到常寂光,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,他真的看到屏幕。屏幕是如如不動的,是沒有染污,是清淨的,是具足一切萬法的,屏幕不打開不能說它沒有,打開不能說它有,就這個意思。我們現在從這個比喻上比較容易體會,所以我們很佩服古人,古人沒有這些東西,他怎麼能體會到那麼深。所以,起無邊業用就是《還源觀》裡面講「出生無盡」,我們用萬花筒來做比喻,從這麼個小小東西來體會到它出生無盡這個道理。萬花筒我們曉得,只有幾片不同顏色的碎紙,你只要轉動,它裡面的變化千變萬化,還找不到兩個相同的。大宇宙、小宇宙的變化都是這麼一個道理,都是動,不動,它就不起作用,動,它就起作用。自性是不動的,什麼東西動?動是虛妄的,妄動,真不動,妄動。我們起心動念是妄的,心浮氣躁這是動,心平氣和是不動,不動生慧,動生煩惱,煩惱不能解決問題,煩惱只有把問題愈搞愈複雜。在中國古聖先賢,遇到一些煩惱的事情來的時候怎麼辦?不動,把它放在一邊,等心平氣和的時候你再回頭來看,就解決了;不可以在煩躁的時候解決問題,煩躁的時候解決問題後遺症很多,都是這個道理,這與性德相應。也就是說遇到任何事情絕不起衝動,永遠保持著心平氣和。

  下面舉經做例證,「故經云」,這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「一一微塵中,能證一切法,如是無所礙,周行十方國」。這裡頭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是一一微塵中,這個微塵就是前面講的極微之微,在這個微塵裡面能證一切法。為什麼?微塵是性起的,是自性,法界也是自性,自性沒有大小,所以一粒微塵跟整個宇宙是一不是二。那宇宙大!沒有大小,大小是什麼?大小是對立的,自性裡頭找不到對立。遠近是對立,先後是對立,所有一切對立都不存在,心才清淨,有這些東西,心就不清淨。清淨心現淨土,不清淨的就現染土、就現六道。六道裡面講清淨、講禪定,四禪八定,那講定,功夫是不錯,要是跟四聖法界比,你功夫差遠了,還是心浮氣躁。真的清淨就不在六道,六道就沒有了,四聖法界現前。四聖法界要跟諸佛實報土比,還是不夠清淨,為什麼?他雖然沒有執著,他還有執著的習氣,還有分別,還有分別習氣,還會起心動念。這就曉得,六道就是執著變現的,沒有執著,六道就沒有了。阿羅漢,我們怎麼曉得這個事情?阿羅漢還有執著的習氣,沒有執著,阿羅漢超越六道,這樣子我們曉得,六道是執著造成的。只要真的對世出世間一切法、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萬物不再執著,六道就沒有。六道從哪裡來的?從執著來的,答案出來了。為什麼會有六道?因為你有執著,你就有六道。你沒有執著,你超越了,他沒有執著,他超越了,六道之外的世界是太大了。所以從一塵中能證一切法。

  我們現在看到晶片,像指甲那麼大一點點的一塊,居然裡頭能包容一部《大藏經》,有這麼大的容量。一部《四庫全書》,我看到那個晶片好像只有十幾片,薄薄的十幾片,一套《四庫全書》。科學了不起,可是跟佛法比,佛法能在一塵中能證一切法,遍法界虛空界全部在一塵裡頭,我們的科學跟佛經上說的還差得遠。現在一塊晶片,我們看到很大,像指甲這麼大一塊,你才容那麼一點點,人家一塵裡頭容一切法。這個一切法有過去、有未來,真的是所謂「橫遍十方,豎窮三際」,全都在一微塵裡頭。「如是無所礙,周行十方國」,周行十方國是形容他能在十方一切諸佛國土裡面現身,幫助有緣眾生破迷開悟。

  「又云,佛演一妙音,周聞十方國,眾音悉具足,法雨皆充滿。」這都是講他的作用周遍法界沒有障礙,這是講說法,前面是講現身,現身沒有障礙,說法沒有障礙。「佛演一妙音」,一音而說法,這一音周聞十方國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的心動一個念頭,不管善念、惡念,周遍法界,這個速度之快沒有辦法形容。我們今天從物理上講,光的速度最快,電磁波的速度一秒鐘三十萬公里,可是我們念頭,動一個念頭,念頭的速度立刻周遍法界,光速、電磁波的速度跟我們念頭的速度不能比,太小了。所以我們起念,善念跟善神感應,惡念跟那些惡魔感應,他都有感應的,你清淨的念頭,佛念跟佛感應,遍法界虛空界。我們想佛,佛現前,想魔,魔現前,想什麼,什麼現前,所以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。但是你要知道,你所想的全是虛妄,想佛是不是虛妄的?想佛也是虛妄的。但是虛妄裡頭有差別,如果我們真常想阿彌陀佛,想到極樂世界去,到那個地方可以開悟,可以成佛,這個不一樣。你想天神,不過生天是享天福,你出不了六道輪迴。你要是想這些惡魔,幫助你作惡,讓你惡業造得更深、更重、更廣,你將來在三惡道受苦就受得愈來愈深,時間愈來愈久,全是自作自受。這是講感應道交的一個道理,不可思議。

  佛的法音確實是周遍法界,如果我們心清淨,想聽佛講經,能不能聽到?能聽到。隋朝智者大師給我們做了個表演,他講《法華經》,在講台上忽然入定。出定之後告訴大家,他在定中他到了印度靈鷲山,釋迦牟尼佛還在那裡講《法華經》,他還聽了一段,他說《法華經》這一會到現在沒散!在定中他能回到過去,智者大師去釋迦牟尼佛滅度一千多年,定中時間沒有,空間也沒有,告訴大家,佛還在講《法華經》。也在唐朝,法照法師,朝五台山見到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,他還請教問了很多修行的方法,見到五台山大聖竹林寺,金碧輝煌,佛的道場。離開的時候沿途做記號,希望下次再來不要迷路,結果回頭一看,荒山,全沒有了,這是菩薩示現的。這個世界叫凡聖同居土,有佛菩薩住的地方,有緣的人見到,示現給你看到,沒有緣的人看不到,荒山。所以我們相信雞足山有迦葉尊者的道場,決定是輝煌。《慈悲水懺》裡面講悟達國師見到迦諾迦尊者,那道場在四川,也是的,離開之後再回頭看,沒有了,荒山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我們這個人間不必執著,跟那個是一樣的,有緣就看見,沒有緣的看不見。所以,佛的音聲也遍法界虛空界。「眾音悉具足」,眾音是說法,無量無邊的佛法,有緣都能接觸得到,都能聽得到。「法雨」,法雨是形容諸佛如來的法布施周遍法界。「如是等用,無量無邊,法界微塵」,法界是大的、大世界,微塵是物質裡最小的,「無不周遍」,周遍法界,也周遍微塵,「是為用周無礙」,作用周遍,沒有障礙。

  我們今天能夠很清楚、很明顯的體會到,我們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一切造作跟佛的用周無礙完全相同。絕不能說是覺悟的時候成佛有,在眾生、凡夫沒有,那就講不通,凡聖不二,怎麼能講得通?佛菩薩身相是自性變現的,我們的身相也是自性變現的,有什麼兩樣?沒有兩樣,真沒有兩樣。差別在什麼地方?差別在他覺,我們迷,給諸位說,迷悟不同,除迷悟之外,你找不到兩樣。所以我們常說,你去讀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講的是什麼?《華嚴》講的是自己,不是別人。你要認為《華嚴》講的是別人,那這《華嚴》是別人的《華嚴》,不是你自己的《華嚴》。全是自己,貴在直下承當,你才能契入華嚴境界。怎麼契入?常常讀誦就契入,熟!天天跟它接近,天天不離開它。

  現在有很多學佛的朋友來找我,聽說我想搞個華嚴班,都想來參加。我們沒有這個緣分,就是沒有這個福報,找不到地方。需不需要找地方?不需要。為什麼?處處都是道場,要找地方幹什麼!你只要懂得這個方法,依照這個方法去做,你就能契入華嚴境界,你就能夠轉迷為悟,轉凡為聖。我們提供大家的方法,就是現在我們的《華嚴經》已經講了四千個小時,諸位要是真正想學,要記住戒定慧這三大原則。戒是什麼?戒是守方法,你守規矩、守方法。你真正肯學的話,一天十二個小時,天天不間斷。這十二個小時,早晨起來念佛念兩個小時,晚上睡覺之前,晚課念佛兩個小時,這四個小時。上午、下午八個小時聽經,聽《華嚴經》,從我們這四千個小時的光碟,你從第一片聽起。一天聽六個小時,上午三個小時,一個小時靜坐,下午也是聽三個小時,一個小時靜坐。你能夠天天這樣做法,這四千個小時聽完差不多要三、四年,你三、四年這樣做,你的心定了,那就恭喜。這是方法,依照這個方法就是持戒,三年你就得定,這個定就是華嚴三昧,定到一定的時間就開智慧,破迷開悟;這一悟之後,《華嚴經》沒有聽完,全通了,全都懂了。

  我把這個方法傳給你,無論在哪個地方那就是華嚴班。所以我們這個華嚴班是超越時空的,沒有一定的處所,處處都是,時時都是,我們在一起學習。以這樣的學習功夫,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決定得生,而且品位很高。你的煩惱、習氣沒斷,凡聖同居土也是上輩往生,上輩就是上品上生、上品中生、上品下生。上輩往生的人都能夠生死自在,換句話說,你想什麼時候往生什麼時候可以去得了,你想再多住幾年也不礙事。但是有這種功夫的人多半他就走了,他還留在這個世間還不走的,那肯定還有些有緣眾生需要他幫助。所以他住在這個世間不是為自己,是為幫助別人而住在這個世間;要為自己早就去了,不會住在這個世間,叫生死自在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這個功夫多少時間成就?我想不會超過五年,三年你得定,再加兩年的功夫就會開慧。

  第二,「相遍無礙,謂佛於十方一切世界,無量佛剎,種種神變,皆有如來示現受生之相,隨現一相,眾相皆具,萬德斯圓,是為相遍無礙」。相是現相,變是變化,神是我們沒有法子想像,叫神奇莫測,不是凡夫能想像得到的。不但是三十二應,我們常常念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,知道三十二應,三十二是類,每一類裡頭無量無邊,確實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。那個應,不是說應該用什麼身,那我們把意思用錯了。應是什麼?是感應,眾生有感,他就有應,他自己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自自然然的應。就像江本博士做的水實驗一樣,就是自己一個人,我用愛心對這個水,每次現的結晶都是非常之美,但是不是一樣的。為什麼不是一樣的?我們念念那個愛心裡頭有等級成分不一樣,所以它現的相不可能兩個完全相同的,大同小異,它不會完全相同。這就是你同一個念頭,你不可能第二個念頭跟前面那個念頭完全相同,做不到,總是有差別。這種微細的差別,你自己不能覺察,但是在水結晶反應上現出來。這就說明念念不一樣,就是那愛心念念都不一樣,都不相同。

  就是說佛在遍法界虛空界,前面講的大的是世界,小的是微塵,無量佛剎,微塵當中有佛剎。一切眾生有感,微塵裡面眾生很多,他也有感,所以皆有如來示現受生之相。受生是什麼?八相成道,現這個,這是舉一個例子,舉八相成道。你知道這個例子,他什麼相都能現。八相成道是示現佛身,是現佛相,他能現菩薩相,他能現人相、能現天相、能現畜生相、能現花草樹木相、能現山河大地相,所以你說佛在哪裡?無處不是。所以覺悟的人說性在哪裡?性就是佛,佛就是性。為什麼?性是能現、能生、能變,一切萬事萬物是所現、所生、所變。能現是自性,在哪裡?一切相上就是的,一切現相的體不就是自性嗎?體你見不到,現相就見到了。我們還從電視屏幕上來看,屏幕是自性,屏幕在哪裡你不知道,屏幕上所現的一切相,哪一個相不是屏幕?原來全都是的,沒有一法不是的,就這個道理。連虛空都是的,虛空是自性現的,沒有自性哪來的虛空,虛空是不相應行法,我們現在講是抽象概念造成的。

  沒有一法不是,法法皆是,法法皆如,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對於一切諸法性德現前。性德頭一個是什麼?你們拜懺,拜懺裡頭一句話是什麼?那是性德裡第一個,「一切恭敬」,這性德。普賢菩薩行願十大願王,第一個「禮敬諸佛」。我們回頭看看世間法,咱們中國的古禮,《禮記》裡頭一句,「曲禮曰:毋不敬」,沒有一樣不恭敬,就是一切恭敬,這是性德。什麼人是這樣的?見性的人都是這樣的,對佛菩薩恭敬、對善人恭敬、對惡人也恭敬、對蚊蟲螞蟻也恭敬、對樹木花草也恭敬、對山河大地也恭敬,沒有一樣不恭敬,為什麼?平等的。他恭敬什麼?恭敬法性,他見性了。那個恭敬是恭敬心,心裡有恭敬,表現在外面自然是恭敬的樣子。表現在外面這叫禮節,禮節是性德的流露,你看看在《還源觀》裡面講的四德,這個四德是比什麼都重要,第二講的「威儀有則」,這個示現是教化眾生,給眾生做最好的榜樣。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,現在這時代大家都不講禮,人跟人當中沒有恭敬心,你見人能微笑、能點頭,熟的人能給他一鞠躬,就不一樣。對方感受,他接受到了,你教他,旁邊一切人看到也不一樣,都受感染。我們湯池小鎮那個例子,產生效果很大,到那裡去的人都不知道恭敬,人與人都不曉得敬禮,點點頭已經算不錯了。學了幾天都會鞠躬,無論跟哪個人見面都能行九十度鞠躬禮,那就不一樣。「威儀有則」,這就叫行菩薩道,這就叫普度眾生。

  迷的人心量很小,覺悟的人心量就大,迷的人只顧自己,覺悟的人會念念為眾生想,你看他常常能為眾生想,這人覺悟了。特別是冤親債主,冤親債主要化解,我們的老祖宗在這些古籍裡常常叮嚀囑咐,「冤家宜解不宜結」,要懂這個道理,不可以跟人結怨。結怨,你覺悟了沒有問題,為什麼?你超越六道輪迴。如果你沒有覺悟,你還在六道,那個事情麻煩,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苦不堪言!人生最悽慘的事情、最痛苦的事情無過於與人結怨,結怨有有意的、有無意的,最怕的是無意。怎樣化解?這深深一鞠躬,真誠的關懷,就解決了,再深的怨恨都化解了。所以我們要懂得,人家對我們不好、對我們無禮、對我們橫蠻,我們自己想到什麼?他對別人為什麼不是這樣的?他為什麼對我這樣的?大概我過去生中是這樣對他,一報還一報,現在還來了。我們馬上曉得,我們以好態度對他,以善的態度對他,化解了。化解,以後是朋友,化敵為友,化怨為親,這不但度自己,也度他。所以佛度有緣人,跟我們相親的是有緣人,跟我們做怨懟的也是有緣人,有緣人先度,沒緣的人,他也不是怨也不是親,那得擺在第二,有緣先度。冤親平等,這個問題才能化解。可不能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很麻煩。放在心上,不但是有冤冤相報,對自己修行障道,他障礙你的清淨心,他障礙你開悟,甚至於念佛障礙你功夫成片,障礙你往生,決定要化解。冤親債主不在面前,我給他供個長生牌位,我天天對他禮敬。底下講「隨現一相,眾相皆具,萬德斯圓」,這叫「相遍無礙」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