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mtbcollege logo
 
简体 正體
綱目模式
頻次搜索 
AND OR
 
12-017-1247 主講人 : 淨空老法師
             小字號    中字號    大字號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二四七卷)  2004/4/8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247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光明覺品」光照千界偈頌最後一首看起:

  諸佛真金色。非有遍諸有。隨眾生心樂。為說寂滅法。】

  這一首偈清涼大師在《疏》裡面給我們說的是「無生現生,智契非有,悲心遍生,隨機引之,令歸常寂」。註得非常之好,把諸佛如來示現在十法界教化眾生,以及教化的終極目的,全都說出來了。

  我們看經文,第一句『諸佛真金色』。這是讚佛偈裡面我們常常看到的。「金色」,是不是真的都是黃金這個顏色?這一點我們要明瞭,佛經裡面表法的義趣很多、很廣、很深。諸位想想,如果佛菩薩的臉都是像黃金一樣,黃黃的,你覺得這個好看嗎?所以真金色是表法,表什麼?永恆不變。這在金屬裡頭確確實實的,金銀銅鐵錫,在五金裡面金的顏色不變,像銀、銅、鐵、錫都會受氧化作用。我們常常遇到的,銀氧化變黑,銅變成銅綠,綠色的,深綠色的,都有氧化,都會變色。所以黃金人家看得那麼貴重,就是它不會氧化,它永遠保持它的色彩,不會變色。所以佛法裡面只要講到金,都是代表永恆不變,取這個意思。我們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,都在剎那變化,凡是有變化的就不是真的,佛法裡面講真假的標準,永恆不變是真,凡是會變的,這變的就是生滅法、生死法,都是虛幻不實。學佛,如果不懂得佛說話表法的意思,那你就許多地方都把佛法誤解了、曲解了。

  諸佛這兩個字有廣義的說法、有狹義的說法。狹義的說法就是如來究竟果位,證得究竟果位的很多,不是一個,這稱諸佛。如果廣義的講法,這個「諸」字就包括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,見一分真性,就是真金色,這就是他就不變了。江味農居士在《金剛經講義》裡面解釋諸佛,就是這個說法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分證即佛,他是真的,他不是假的。不像十法界裡面的佛,十法界裡面的佛是相似即佛,不是真的。離開十法界,住一真法界,十住菩薩住一真法界,真佛不是假佛。所以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,這四十一個位次,第四十二個位次叫妙覺,那是究竟果位。所以此地這個諸佛有這兩種意思,兩種意思都是真金色來形容他。只要見性,性永恆不變。只要見性就證得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,我們前面讀過。

  『非有』這是諸佛,這個諸佛包括法身菩薩,確確實實非有。有是有為法,如來的果位,我們在百法裡面去看,百法裡面的無為法有六個,有為法九十四個,有生有滅;無為法六個,六個裡面只有一個是真正的無為法,其他五個是相似的,因為它確實有生滅,但是你看不到生滅的現象。譬如說,無為法裡頭有一個虛空無為,我們看這虛空,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住世看的這個虛空,跟三千年之後我們看這個虛空,有沒有兩樣?沒有兩樣,人事完全不一樣了。三千年前的人事跟今天人事完全不相同,山河大地也不一樣,所以滄海桑田。這都是會變的,會變的就是假的,不是真的,不變的就是真。虛空不變,所以虛空沒有辦法算在有為裡頭,你就把它算成無為,但這無為是相似無為,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,它在某一種情形之下等於零,虛空也等於零。什麼條件之下?法身菩薩所證得的,那就是條件,這個條件就是明心見性,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,虛空沒有了,這個時候你才知道,它不是真正的無為法。

  真正無為法只有一個,叫真如無為,這些法身菩薩他所證的就是真如無為。真如無為沒有生滅,沒有來去,沒有時空,非有!他能『遍諸有』,哪個地方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,遍法界虛空界一個都不漏。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。他所現的是有,是有為,他所現的色身是有為。但是他的能現跟所現是一又不是二。現身不現身,不是隨自己的意思,這一點諸位要知道,如果自己還有意思,那你就墮在有為裡頭。墮在有為,就是你墮在十法界,你墮在六道。六道眾生有自己的意思,要知道法身菩薩這個意思沒有了。為什麼?六根、六塵、六識都沒有,他都轉了,轉識成智。我們通常講意識,意識是第六識跟第七識,第六識的分別,第七識的執著,法身菩薩沒有。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哪裡有感,哪裡有應。所以那個應是什麼?那個應完全是自然的,自自然然的應。你要問這是什麼原因?大乘經教裡佛常說自性法爾如是,就是自性本來就是這樣,沒有原因,沒有理由。

  如果要給你講事實真相,真相是因為宇宙是一體。經教裡頭佛常講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。十方三世佛,這裡頭有我、有你、有他,我們都在這一句話裡頭。那我們是凡夫,生死凡夫,怎麼是佛?三世凡夫裡有未來佛,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,不都在裡頭嗎?三世佛是講過去佛,現在佛,未來佛,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,一個也沒有漏,共同一法身。法身是什麼?法性,就是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性識是能變,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所變,能變是一,所變還會有差別嗎?能所是一不是二,只是十法界眾生迷了,不知道整個法界是一體,是自己性識變現出來的。如果知道了、覺悟了,就像諸佛菩薩一樣,法身菩薩一樣,他們知道、明白了,他對於整個宇宙的所有一切現象、眾生,在他心目當中,那就是自己,那還有分別嗎?所以這是真平等。

  覺悟了,真平等才現前,無條件的慈悲才現前。沒覺,不行!沒覺的時候他不相信、不承認。覺悟了,蚊蟲螞蟻都是自己,是自性現的,識心變的。這一樁事情只有佛法裡頭講得清楚,講得明白,所以無處不現身,無時不現身。誰能夠見到這個事實真相?見性的人。怎樣才見性,妄想分別執著真的斷了。妄想分別執著是障礙,障礙除掉了,真性就現前。真性不是修得的。我們修什麼?除障礙而已。古人的比喻,比喻得好,比喻得容易懂。把自己的真性比喻作太陽,這白天的太陽。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比喻作什麼?比喻作雲彩,烏雲。烏雲把太陽遮住了,不是沒有太陽,是它遮住了,雖遮住也不礙起作用。陰天陽光減弱了,沒有晴天白日那麼樣的明亮,光度滅弱。我們今天在十法界,十法界就是自性光明減弱了,佛教導我們,只要把這烏雲趕走,太陽又現了。

  只要把這三種障礙,一般大乘講的見思煩惱,塵沙煩惱,無明煩惱,這三種煩惱障礙住,叫煩惱障。《華嚴經》裡面,用的名詞是妄想分別執著,這兩個一對照我們就曉得,很容易明瞭,無明煩惱就是妄想,塵沙煩惱就是分別,見思煩惱就是執著。修行修什麼?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希望我們的執著一天比一天輕,斷是斷不了,因為你斷了,那你就成佛了,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,很不容易斷。理論上講可以頓斷,一覺馬上就斷。可是我們的覺,正覺成分很微弱,這一念覺了,第二念又迷了,古人講的石火電光。石火現在沒有人懂得,石火是從前打火,用打火石,用一個鐵片打火,用這個方法取火,現在沒有了。電光,閃電。我這個年齡小時候,六、七歲的時候,住在農村,農村裡面取火依舊用火石,大概到我十一、二歲的時候就沒有了,淘汰掉了,用火柴,那就方便多。這個火非常微弱,很容易就熄滅。我們的覺性就像這個樣子,迷得太深,迷得太久,很不容易覺悟過來。

  要怎樣能保住我們的覺性,讓覺性念念增長,讓煩惱天天減輕?只有一個辦法。你們想想什麼方法?世尊在世天天跟大家講經,一天講八個小時,講了五十年。這是什麼?這是正覺的薰陶,天天講。你看佛經裡面,我們發現的,跟中國古人的文章不一樣。中國人的文章標準是簡要詳明,最忌諱的是雷同,就是重複,沒有重複。簡單扼要,詳細又明白,好文章!代表作就是《古文觀止》,這本書裡頭,在古今文章裡頭選擇了三百多篇,代表作!確確實實是好文章,跟佛經不一樣。佛經怎麼樣?有重複,不厭其煩,你看佛經,佛經太囉嗦。為什麼?那就是一遍一遍的薰習,你薰習的遍數不夠,不起作用。我們煩惱就是貪瞋痴慢的薰習,你知道這從早到晚,從初一到臘月三十,不間斷,那個煩惱習氣力量多大!薰習的。世尊用這個方法,天天教你,天天勸你,天天提醒你,同樣的話也不斷來重複,叫你聽一百遍、聽一千遍,正是古人講的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

  聽講經,我在年輕的時候學經教,我遇到許多年輕的法師,跟我年齡都差不多的,我們同時代的。提到某一部經,他很得意,這個經我聽過,我聽過一遍了,意思就是說,另外有法師講的我不必聽,這我已經聽過了。這樣的態度學佛,一生當中決定不能成就。古人講讀書千遍,我們今天要想自己開悟,你要不多聽,怎麼行?

  古大德,古來祖師大德當中,過去李老師告訴我,佛教十個宗派有個律宗,戒律,律宗的開山祖師是終南山的道宣律師。道宣律師聽《四分律》,聽二十遍。《四分律》的分量很多,線裝書堆在桌上,這麼高一堆,這麼高。線裝本二十多冊,《四分律藏》。講一遍,至少要四個月到六個月,這一遍才能講完,他老人家一生聽二十遍,成為一代的宗師。那個時候沒有我們現在這麼方便。我們就知道,哪個地方有大德講《四分律》,他一定去聽,再遠他都去。這個我們佛門叫討經單。你聽到這個道場有法師講這一部經,你想來聽這部經,從頭聽到尾,到這個道場來掛單,這叫討經單。除了聽經之外,也要常住給一份工作給你,義工,你不能在這白吃,執事裡分配一個事情給你做,這個工作決定不妨礙你聽經的時間。所以從前寺院庵堂是學校,你到裡面是真正能學到東西。殿堂很多,首座和尚,分座講經,如果寺廟大,他有幾位法師同時講經,講堂不一樣,你喜歡聽哪一部經,你就到這個講堂。但是絕對不許可今天在這個講堂,明天在那個講堂,這不許可,那你什麼都學不成,你只能在一個講堂把這門功課學完。學習都是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是這麼成功的。

  諸佛菩薩應化,如是應化,他知道眾生的根性,『隨眾生心樂』,隨順眾生,你喜歡什麼法門,他就現什麼樣的身來給你講什麼樣的法門。中國在隋唐時代,唐朝中葉以前,初葉到中葉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,十個宗派在那個時候出現,每一個寺院庵堂都有法師在那裡講經說法,這個時候你喜歡哪一個法門,你就到哪一個道場去學習。這最著名的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在五台山,所以五台山是華嚴宗,專門講《華嚴》;天台山在浙江專門講《法華》,都是專攻,一門專攻。長安就是現在的西安,大慈恩寺窺基法師專講唯識,法相唯識;終南山道宣律師專講戒律;我們慧遠大師在廬山建蓮社,專修淨土。沒有雜修的,雜修不能成功,一定要專攻。先專,專能得定,能入三昧。你專攻《華嚴》,你得華嚴三昧,專攻《法華》得法華三昧,三昧就是得定,你的心契入境界,契入之後,這三昧就開智慧。智慧開了之後,一經通一切經通,一門通門門都通,這個時候再涉獵其他各派各宗法門,全都通了。全通之後,還是弘一門,這叫大慈大悲。給初學人做榜樣,這樣才能學得成功。學多了不行,廣學多聞是大徹大悟之後的事情,現在人不懂這個道理。

  四弘誓願裡面講的四個階段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是發心,發心是第一個階段。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這個煩惱就是見思、塵沙、無明,斷的方法很多,一般來講最普遍、最有效果的就是學習,儒家講「學而時習之」,你要學。天天聽經聞法,有疑了,常常要向老師、向同學請教,幫助你開智慧。一門幫助你得定,所以學,不能同時學兩門,決定是一門。一門講究重複,道宣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,清涼給我們也做出最好的榜樣。

  清涼大師,我們今天學《華嚴》,離不開他的《疏鈔》,他要不給我們提示,這個經文真的我們看不懂,哪裡知道經文裡頭字字句句有無量義。他老人家給我們示現,當年他在世,他學《華嚴》,以後講《華嚴》,一生講五十遍。五十遍怎麼個講法這樣大的經?四十跟八十合起來,除掉當中重複的,九十九卷。我想他老人家一年應當是講一遍,五十遍就五十年,一年講一遍。他的壽長,活了一百多歲。這是華嚴宗第四代的祖師,賢首國師的學生,以後他也是國師。這國師就是皇帝的老師,常常到宮廷裡面去講經。我估計就像世尊當年在世一樣,一天講八個小時,一年這一部經講圓滿。

  我當初學《華嚴》,發心講《華嚴》,也是用這個來做比例,我一天講兩個小時;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圓滿,一天講兩個小時四年圓滿,差不多。從前李老師也是用這樣的一個速度,一天兩個小時,四年可以把這部經講圓滿。但是不能像我這種講法,像我這種講法,講不完,我這個講法,現在估計我這部經講圓滿,現在才講到第九品,第九品大概是十三卷。九十九卷才講十三卷,已經講了一千多次,一次兩個小時,將近三千個小時。所以這部經用我現在的速度來講,一部經講圓滿大概要兩萬個小時,一年沒有法子,我們現在一天講四個小時,估計總要十年。所以清涼一生講五十遍,我是敬佩到極處。二十幾歲的時候就崇拜清涼大師。我出家,第一部得到的經書就是《華嚴經疏鈔》,因為我對它嚮往很久,向香港打聽,智開法師回我一封信說:有,現在我們這裡有兩套。我請了一套。以後大概是過了一、兩年之後,我又請了一套。李老師在台中講《華嚴經》,那一套送給李老師。這個經實實在在不容易,在這裡可以看到圓圓滿滿的佛法,一切諸佛佛法你都看到了。

  佛有耐心,佛善於觀機,甚至於知道眾生什麼時候覺悟,什麼時候證果。在這一生能成就的,這叫根熟眾生,上上根人;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的,來生後世。對這個根性幫助他提升,幫助他加快速度,佛的心多慈悲。沒有善根的人,這個難了,給他種善根,慢慢等他回頭,什麼時候回頭,什麼時候再來加油,再來幫助他,先給他種種子。這就是我們常講的,在佛門裡面修福報,那個福報也不可思議,自己不能開悟。譬如這些人,我們常常可以看見,只要你細心觀察,在佛門裡面甚至於出家了,對聽經沒有什麼興趣,對於常住的事情他非常熱心。這就是什麼?中根之人,這一生他不能成就,他這一生修福。

  可是我們在這個時代,這個時代很不好,這個時代人心不善,三業不淨,都造的是惡業。如果我們生在隋唐那個時代,沒有出離心,並不想去作佛、作菩薩,在佛門裡面修福報,雖出家不聽經、不聞法,不是認真修行,但是對於常住很熱心,去照顧,那都是修福,確實得人天福報。這我們在《高僧傳》裡面都看得很多。許多高僧轉世,轉到人間多半都是做富貴之人,有做帝王的,有做大臣的,有做地方官吏的,大富大貴,前世修來的,而且多半都是在佛門修來的。雖然在佛法不成就,他在佛門修福,阿賴耶識裡面有佛的種子。再過多少生、多少劫,不定什麼因緣回頭了,他真幹,那一真幹他就成就。

  所以佛對於一切眾生,根熟的這一生當中必定幫助他成就,度他成佛。『為說寂滅法』。「為說寂滅法」,就是幫助他明心見性。在淨土裡面,幫助他往生極樂世界,生到極樂世界是寂滅法。中等根性的人,他這一生沒有辦法,你要幫他在這一生成就是幫不上,他沒個意思,那怎麼樣?增長他的善根。我們現在常講人生在世,明白的人、覺悟的人要懂得世緣帶不走的,要放下;受世緣的累贅,放不下,這是最愚痴的人,聰明人不幹這個事情。這一生當中什麼最重要?名聞利養不重要,榮華富貴不重要。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給我們看,他是王子,名聞利養、榮華富貴他統統都得到,他怎麼樣?全部丟掉,出家去修行,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。我們在這個地方要能夠醒過來,不再搞這個東西。搞這個東西,這個東西是生死業、輪迴業。

  輪迴這麼苦了,你還不想出去嗎?現在連許多鬼神都念佛求生極樂世界,你還是貪戀世間名聞利養,還搞爭名奪利,那說老實話,你連鬼都不如!鬼都覺悟了,你怎麼會去幹這種傻事?這一生當中,決定要把自己靈性向上提升,也就是悟性、德性,這是你帶得去的,來生決定不墮三惡道。得人天,還希望繼續修行,你才能出脫得了。如果要是不繼續修行,念頭一錯,馬上就墮落,墮落得很快。所以我們的緣殊勝,無比的殊勝,這個道場天天講經,念佛堂念佛不間斷。念累了去休息,不要勉強,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,這醒過來立刻進念佛堂。每天不是聽經就是念佛,這樣薰習才能把煩惱放下。不是這樣的薰習法,密集的薰習,長時間的薰習,不行。你想斷見思煩惱,想伏貪瞋痴慢,談何容易!

  道場、善友是我們的增上緣,對我們這一生修學有沒有成就關係非常大。我們今天真的是幸運,遇到善知識,遇到好的護法,讓我們的功夫天天都在進步,而沒有退轉,幾十年不間斷才到這個境界。我們自己很清楚,再努力一下,再用功一下,我們就能往生,永脫六道輪迴,永遠超越十法界,這一生當中可以做得到,為什麼不幹?你所以有障礙,最大的障礙世緣,就是世間這個緣一定要看破,這個東西對我們是有害,百害而無一利。我們今天小道場,三、五個志同道合的天天在念佛,天天在研經、研教,一生當中決定成就,這才是一生當中正經大事。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,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光明覺品」第五大段光照十千世界,我們把前面長行文念一遍。長行文都是重複的,前面我們念過很多遍了,我們再念一遍:

  爾時光明過千世界。遍照東方十千世界。南西北方四維上下。亦復如是。】

 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,這是講光明遍照。再看下面:

  彼一一世界中。皆有百億閻浮提。乃至百億色究竟天。其中所有悉皆明現。】

  這是佛光所照。

  彼一一閻浮提中。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。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。悉以佛神力故。十方各有一大菩薩。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。來詣佛所。】

  這幾乎每個世界都不例外,我們要曉得這是自性法爾如是。但是說的數字都是大數,有沒有差別?有差別,大同小異。所以只講大的格局,小的就省略掉了。再看來參加法會的這些菩薩們:

  其大菩薩。謂文殊師利等。所從來國。謂金色世界等。本所事佛。謂不動智如來等。】

  這三句要略說一說,我們現在讀的這個經文,「光明覺品」,在《華嚴經》裡面,這一會是十信會,十信位菩薩,還沒有入住。那我們現在學到這個地方,我們有沒有契入十信位的菩薩?這是應該要提醒的。果然隨著《華嚴》這個經文境界向上提升,那這一部《華嚴經》我們學習圓滿,你就跟善財童子一樣,你就成佛了。善財童子的厲害就在此地,我們比不上他。

  此地表法,我要說一說,有許多新的同學,前面沒有聽過。根本不動智佛,它都是在表法的。根本不動智佛是說什麼?是說我們自心分別性。就是一般上講的緣慮心,不是肉團心,肉團心這個心臟沒得用處。就是我們的分別心,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,就是這個,這是識心,八識五十一心所,識心。識心是法界性中根本不動智佛起作用,所以這個佛是我們自心分別性,它代表這個。金色世界是我們真心本性清淨無染的理體,金色不變,永恆不變,表這個意思。文殊師利菩薩代表自心妙慧,全是自己,都是你自己心裡頭變現出來的。往下我們再看到覺首菩薩等,十首菩薩是代表十信,是隨信心中理智現前。信因中契佛果法,我們現前這個因心與佛的果法相應,這叫心性,這個位次就是十信位的菩薩。用這個標準來衡量衡量我們自己現在的心,我們學佛的信心就不及格。所以我們今天講信佛,《華嚴經》的十信位,連初信都沒有。

  初信位的菩薩就是聖人,他就不是凡夫了,為什麼?見思煩惱裡頭他的見惑斷了,再說得明白一點,他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。見惑,身見這第一個。邊見,邊見就是對立,相對。我常常講,我們修行很重要的是要把內心(我們自己內心),跟一切人事物對立的這個意念,要把它化解掉,你這個化解掉,你才是初信。這就是什麼?就是邊見破了,那還有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。這五大類錯誤的見解,你統統都沒有了,這初信位的菩薩。思惑沒斷,就是錯誤的思想還有,但是錯誤的見解沒有了,見解修正過來,初信,初信就是聖人了。雖然他還是在六道,絕對不墮三惡道,什麼原因?他絕對不造三惡道的業,他在這個六道裡面,天上人間,不是在天上就是在人間,不在人間就在天上,他就是這兩道流轉,決不墮三惡道,決不墮修羅道,也就是說他得了保證。什麼時候再把思惑,這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斷掉,他就出六道輪迴,就證相似位;七信、八信、九信,這都是相似位。那在哪裡?在四聖法界。我們常講的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因為他是大乘,大乘是菩薩,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位。在那個地方把塵沙煩惱斷掉了,再破一品無明,他就是法身菩薩。

  所以不要看起來初信,初信就證位不退,絕對不會退轉作凡夫,等於說他已經上了學,他已經念一年級。十信是小學,他真正上小學一年級,他只會往上升,你念二年級,後念三年級,他慢慢上升。十信滿了就是十住,十住就好比是中學。十行,用我們現在學校的來說就好比是高中,十迴向是大學,十地是研究所,他只往前進,他不會往後退。那個進步確實有快慢,看他自己用功的勤惰,這菩薩也有,勤快的、勇猛精進的,他的進度就快;懈怠懶散一點的,他的進度就慢,但是他不會退轉。這是在此地特別為同學說明。我們自己現在是什麼位次?想想初信位,第一個位初信我們有沒有?初信位等於小乘的須陀洹。須陀洹也是破見惑,三界八十八品見惑,初信菩薩也是的。但是初信菩薩的智慧比須陀洹高太多太多了,那須陀洹簡直不能跟他相比,這就是大小乘不一樣。我們現在一般講法心量不相同,大乘心量大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小乘人這種堅固的執著很不容易突破。再看下面經文:

 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。】

  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的,就是『一切處』,一切處都有文殊師利菩薩。

  各於佛所同時發聲。說此頌言。】

  這一段是第五段光照十千世界,也有十首頌。這十首頌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的是「明等菩提因行」。注意那個「等」字,如果要沒有這個等,那他就是初住菩薩。初住菩薩菩提心發出來了,十信菩薩等於菩提心,菩提心沒有發出來,相似的,他的心是等於菩提心,真正菩提心現前那是圓教初住以上。等流、等同是這個意思。我們現在看這個偈頌:

  發起大悲心。救護諸眾生。永出人天眾。如是業應作。】

  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大菩提心的基礎上,我們的菩提心為什麼發不出來?有障礙。這個障礙是什麼?就是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。你這個東西不斷,你菩提心不能現前。菩提心是真心,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不是從外來的,我們迷失了自性,所以真心不見了,用的是妄心。現在佛教我們要學,雖然是妄心,學菩薩的真心,希望學得很像,菩薩的真心。菩提心是什麼?就是「真誠,清淨,平等,正覺,慈悲」,這五條我們統統都沒有,所以你自己要常常反省,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,對人對事對物,虛假不真實。怎麼叫虛假?你就從佛經上常講真妄的標準你去觀察,你就發現真心永恆不變,妄心是常常在變。我一會兒喜歡你,一會兒討厭你,一會兒對你很好,一會兒對你不滿意,妄心。如果是用真心,你的愛心、善意永恆不變。你對人,這個人惡意對我,我還是誠心誠意對他。這個人騙我,這個人侮辱我,這個人要殺害我,我對他還是一片真誠,那你就是菩提心。你如果隨著外面境界變化,你是妄心,妄心不是真心,妄心千變萬化,真心永恆不變,金色,用金做代表。我們能做到嗎?

  眾生愚昧無知,常常作惡,他沒有回頭。菩薩是在正覺,眾生怎麼樣的惡劣態度對菩薩,菩薩如如不動,還是笑咪咪的。就像什麼?從前章嘉大師跟我講的比喻,佛像什麼?八十老翁有智慧、有道德;眾生是什麼?三歲小孩,他不懂事,他不知道你是什麼道德、學問、智慧,他不知道。這小朋友罵你幾句,小拳頭打你幾下,八十歲老頭還跟三歲小孩打一架嗎?還跟他吵嘴嗎?沒有這個道理。章嘉大師這個比喻給我印象很深。所以他老人家講,凡是吵,能夠互相吵,互相打起來,一般高。如果是有一個高有一個低,決定鬧不起來,為什麼?高的他會讓,他不跟你爭。只有兩個都迷惑,兩個都顛倒,一般程度,好,那他會打起來。

  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去觀察,拿這個標準觀察的時候,你才曉得,心地真正修菩提心,你的心我們不敢說一天比一天;一天比一天清淨,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成佛,那是什麼?那是善財童子,真正是上上根人,我們沒有法子。我們希望是一年比一年清淨,一月比一月清淨,你求生淨土有把握。一年比一年清淨也有把握,但是把握並不是很大,還要看臨終的時候的緣分。如果是一個月比一個月清淨,你是決定有把握,為什麼?心淨則佛土淨。

  所以諸位同修要曉得,我們怎樣才能成就自己的清淨心?沒有別的,放下世緣。放下世緣,不是說這個世間事不做了,世間事有緣,對眾生有利益的還是要做,做怎麼樣?不放在心上。做是什麼?做是慈悲,你看看這個,『救護諸眾生,如是業應作』。你不做,不做,你就沒有慈悲心了。大乘佛法是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,你要不要做?做了怎麼?做了人家還冤枉你,做了人家還罵你,做了人家還侮辱你,還要不要做?還是要做。他罵歸罵,侮辱歸侮辱,甚至於陷害歸陷害,他無知,他有災難。三歲小朋友無知,有災難,他對你很不高興,態度很惡劣,但是他現在非常危險,你要不要救他?你不能說,你對我不好,反正你掉在坑裡淹死了,你活該,我不會拉你一把,這不是菩薩。看他掉火坑,馬上把他拉起來,拉起來,罵我也沒有關係;總而言之,我救了你一條命,這是菩薩行。

  清涼大師這裡有註解,我們把它註解念一下,然後我們再細細的來研究這一首偈,我們怎樣學習,這個才重要。「文有十行」,這個十行就是十首偈,經文有十首偈。「皆三句辨相」,這一首偈裡頭有四句,前面三句是講相,後面「一句勸修」,如是業應作,你看勸修。「雖皆作業,而展轉深細」。十信有十個位次,初信、二信、三信、四信到十信,所以雖然都修這個法門,我們現在講都修學這個科目,內容不一樣。初信菩薩修這個,二信菩薩也修這個,十信菩薩還是修這個,展轉深細不相同,心境都不一樣。

  下面說「略分為五」,這個五就是十首偈分五段。第一段「大悲下救業,不求自利,云永出人天」。這一首就是五段裡面的第一段,第一段就是一首,內容大悲下救,菩薩覺悟了,不覺不肯放下。這個放下,就經教上來講,放下見惑,放下身見,放下邊見。放下身見,不執著這個肉身是我,不執著一切附屬於我,就我所有的不執著,我、我所不執著,這是第一個放下了。第二個放下就是我剛才講,內心裡面的矛盾,對一切人事物的對立放下了,身心和諧。真正放下,和諧了之後,這身心和諧血氣暢通,這人不生病。我們的病根是什麼?貪瞋痴三毒,裡面有三毒,外面有誘惑,內外有交感,哪有不生病的道理!所以學佛對於身心健康,那是大有幫助。

  那麼放下成見,成見是什麼?我以為怎樣怎樣,這就是成見,我們常講某人成見很深,就是很執著,成見就是執著。放下成見,那個現象就是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,成見很深的人是很不容易接受別人意見;換句話說,我是對的,你們都不如我,乃至於你們都是錯誤的,你們都是有缺陷的,我這個才是完美的,成見很深。見取見是對於果的成見,戒取見是對於因上的成見,一切事總不外乎因果。最後就是所有一切不是正見、正知正見的,我們都叫做邪見。這統統都放下了,所以圓初信的菩薩是正知正見,這一些錯誤的見解統統都沒有了。初信位的菩薩,你才入初信,我們用這個標準來自己反省檢點,我有沒有入初信位?入初信位,恭喜你,你真的上了佛教學校,一年級,佛教小學一年級。真正了不起,你是諸佛如來的學生。你必然得到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的尊敬,為什麼?龍天善神看到你,自嘆不如,你能放下,他們還沒有放下,所以天龍善神他是凡夫。

  你看看不要說三惡道,欲界天,他為什麼生欲界?欲沒有斷掉,比不上初信位的菩薩。初信位的菩薩能把這個執著放下,那個欲就去掉一大半,所以他決定不墮三惡道,人間天上生生世世他不迷惑,他都修行,他不會享人天富貴,不會受人天的誘惑,人家有這個本事,所以他只是節節上升,他不會退轉、不會墮落,這稱之為聖人。你看他們的行業,行業就是日常生活當中他幹些什麼,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,最重要的擺在第一條,他有大悲心。這個大悲心,我們現在世間人講同情心、憐憫心,看到人家有苦有難自自然然去幫助他,不要等人家勸,不要等人家求你,主動去幫助他。為的是什麼?「救護諸眾生」。清涼在註解裡頭,不求自利。

  世間人為什麼修行,修一輩子,甚至於修了生生世世,都沒有能夠證得這個位子,什麼原因?就是自利沒有忘記。起心動念我的利益、我的好處,於我沒有利益,於我沒有好處,這個事情我不幹。幫助別人也先考慮對我有沒有好處,沒有大悲心。有大悲心的人不考慮自己。所以我前面講,縱然是我幫助了個人,這個人還侮辱我,還害我,我要不要幫助他?我還是幫助他,我幫助他的心永遠不變,絕不因為他的態度而有影響,這樣的人在這個世間少,真的鳳毛麟角,這是什麼?初信位的菩薩。我們要深深反省我有沒有,我有沒有證得這個位次。

  在佛法的學校裡面,我剛才講了,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,這小學一年級。小學一年級沒有進去,我們生生世世在佛門裡頭是幼稚園。想升一年級,總是不及格,總是進不去,這個原因你不能不知道。總的來說,這個原因就是自私的念頭太重,自私沒有不造罪業的。你造罪業說老實話,你不可能不墮地獄,地獄進去很容易,出來很難。從墮落地獄,到地獄出來,那不知道要多年!現在我們把在《大藏經》裡面,把世尊關於地獄的業因果報這些開示,我們全部把它節錄下來,我們要印單行本流通。實實在在難得,現在世間人不知道這些事實真相,如果知道事實真相,他起心動念一定會收斂,不敢做壞事,不敢害眾生。害眾生那個果報不得了。不要說是言語造作傷害眾生,動個不善的念頭都不得了,在地獄裡頭都要受果報。「我動這個惡念,別人不知道」,不知道還是要受果報。

  所以我們今天學佛,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能夠得到初信位。得到初信位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是凡聖同居土,方便有餘土。十信位的菩薩往生極樂世界是方便有餘土,初住以上,實報莊嚴土。初住菩薩,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,生實報莊嚴土。你想想看,你要能夠入這個境界,對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那個品位,叫大幅度的提升。我們為什麼要貪戀這個世間?為什麼要去享受五欲六塵?五欲六塵佛在經上的比喻叫「刀口舐蜜」。這個比喻你想想看,那是一把非常鋒利的刀,刀刃上塗了一層蜜,蜜是甜的,只有無知的人才用舌頭去舔,甜頭嘗到了,舌頭沒有了。佛用這個比喻,非常可怕,非常恐怖,怎麼能幹這種傻事情?那麼你仔細再想想,人間五欲六塵這個樂你能享多少天?你在這一生你有多長的壽命,你能享幾天?細細算算這個帳,不值得。真的,極其愚痴的人他才幹。稍微頭腦清醒、聰明一點的人怎麼肯幹這種事情。你能放下,你就證得初信位,你就入佛門了。初信位才真正入佛門,正式入佛門。

  你要曉得我們今天授三皈,給你這個三皈證書;受五戒,給你五戒證書;你出了家了,給你這一些這在從前是度牒,現在沒有度牒,出家受了大戒有證書給你,全是假的,統統是什麼?統統幼稚園小小班的文憑,社會上沒有人承認你的。圓教初信位這才是一年級,大乘佛教小學一年級,你這個學籍,承認你,幼稚園的成績沒有人承認你。

  我們救護一切苦難眾生的心有沒有?救護苦難的大願,你怎麼救他?『永出人天眾』,永出人天,就是要幫助他出離六道輪迴,這才真正救了他。不是說今天他沒飯吃,我送飯給他吃;沒有衣穿,我送衣服給他穿;沒有房子住,我蓋個房子給他住,不是這個,這個你是救他一時之急,出不了六道三界,消不了業障,滅不了罪。誰能救他?佛菩薩能救他。佛的弟子要幫助佛菩薩,要效法佛菩薩,要向佛菩薩學習。佛菩薩的事業就是度化眾生,不但是幫助一切眾生出輪迴,幫助一切眾生出十法界,幫助一切眾生證得究竟圓滿佛果,這是菩薩事業。那現在這是小菩薩,小菩薩真的能夠幫助眾生超越六道輪迴,那就不得了了,小菩薩能力可以做到,初信位這是小小菩薩。我們要把這一樁事情常常放在心上。

  幫助眾生種種的緣,我們世間人講機會,你要認識。你要能認識機緣,你要能掌握機緣,當然更好的你要能夠創造機緣,這是真實智慧。機緣裡面,尤其叫增上緣,增上緣是什麼?我們救護苦難眾生,外面、外力的助緣,這個重要。無論幹什麼事情,靠一個人不行。譬如我們今天在此地,在網際網路、在衛星電視裡面,我們一起來學習,網路需要很多人,人力、物力、財力,這才能做得到,這統統都是助緣,衛星電視也不例外。這一些人力、財力、物力,要靠許許多多人發心來護持,這統統都是助緣。中國古人說得好,「做事難,做人更難」。事情要做得順利,人際關係一定要好,你才有很多人幫助你,樂意幫助你。人緣不好,不給人結緣,誰肯幫助你?

  我這一生,在這個世間到處講經弘法,大家都知道,我們佛門裡面老法師都不例外,都知道我的法緣好,也都稱讚,法緣怎麼好的、怎麼來的?李老師教的。我親近李老師,李老師這些話常常告訴我,至少說了十幾遍,印象深刻,「要結法緣」。因為我們學講經說法,要結法緣,你要不結法緣,你講得很好,講得天花亂墜,沒人聽,這不是你講得不好,你沒有法緣。你有智慧,你有道德,你沒有緣,你跟眾生沒有緣,成了佛也不能度眾生。這個話不是一般人說的,佛說的。你看佛在經上講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。這個人跟佛沒有緣,佛來度他,他不接受,他看到佛來,他掉頭就跑了,說明沒有緣。佛在經上,當年在世釋迦牟尼佛也舉了個例子,城東老母與釋迦牟尼佛沒有緣,遠遠看到釋迦牟尼佛,她就走叉路走掉了。釋迦牟尼佛有神通,這示現給弟子們看,在這個十字路上,佛就化身,化了四個身,這四條路上都有,這城東老母走到哪裡都看到釋迦牟尼佛,最後什麼?蹲到地上痛哭流涕,就是不聽,就是不肯接近,所以佛講的無緣。

  我們這個學院到圖文巴時間並不長,我們跟當地政府居民都處得很好,什麼原因?結緣。這個地方慈善救護的事業,我們打聽有哪些,我們主動去做。所以我們一到這個地方,聽說這個地方有一個學校,我們就發心送獎學金。聽說這邊有一個醫院,而且圖文巴的居民貧富不均,懸殊很大,確實有很多很窮的人,也有些很富的人,很窮的人遇到生病的時候就很苦,我們主動送醫藥費。去年我們聽到此地有一個安寧中心,是由修女她們辦的,辦得非常好,我們去參觀過了。我們住在外國最擔心的,就是我們念佛人臨命終的時候怎麼辦?非常擔心,臨命終一送到醫院就糟糕了,醫院一死馬上送太平間,就完了。我們怎樣能照顧,這個臨終關懷照顧,安寧中心它就做這個工作。非常開放,你是佛教的,你就可以用佛教儀式;你是基督教的用基督教的儀式。它雖然是基督教的,並不一定要你用基督教,你信仰什麼宗教,你用你自己的宗教,它都為你服務,都為你照顧,太難得了。我們聽說它經濟上有困難,我們主動幫助它。

  市長告訴我們這個地方青少年吸毒人很多,問題很嚴重,市政府辦了一個少年戒毒中心,正在籌款,我們也幫助它。不要人家來勸,不要人家來捐款,聽說這是救護諸眾生的事情,馬上去做。我們要很認真努力去做。現在我們做的都是些小事情,與提升境界還都不相關。到什麼時候才相關?因為我們現在語言有障礙,我們的同學還不能夠用英語講經,這是你們要認真努力學習,希望在兩年之後,可以用英語講經,用英語講經,把佛法介紹給他們,這才能叫他永出人天眾。所以我們今天主要的,就是能懂得華語的人能得利益,不懂華語的人難。

  我們《華嚴經》講了這麼多了,有沒有同學能夠用英語,翻成英語,用英語講一遍?這個附近印尼、華人佛教徒有七百多萬,這個網路跟衛星一點障礙都沒有,那邊收到都很清晰,能不能用印尼文來講《華嚴經》?能不能用馬來話講《華嚴經》?真的要你們同學們發心!這個就叫什麼?『發起大悲心』。我要很認真來學語言,我學好了之後,把這些經典,經典很深,我講的不深,把我講的這個用言語介紹給他,用文字介紹給他們;文字就是寫講記,言語就是作翻譯,可以流通光盤。這就是「如是業應作」。我們是以這個為主,其他的慈善事業是我們附帶的。這附帶的是廣結法緣,弘法利生是我們最主要的目的,是真正救護一切眾生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,你才有大悲心,你才是個大乘入門的學生。你要是沒有這個念頭,沒有這個意願,你沒有入佛門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