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mtbcollege logo
 
简体 正體
綱目模式
頻次搜索 
AND OR
 
12-017-0476 主講人 : 淨空老法師
             小字號    中字號    大字號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四七六卷)  2001/11/11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0476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主城神第四句:

  離憂清淨主城神,得救諸怖畏大悲藏解脫門。】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一個提示,「悲救無盡名藏」,特別為我們註解出「藏」這個字的深義。菩薩的德號『離憂清淨』,「離憂」是果,「清淨」是因,換句話說,唯有清淨心才能夠離憂。苦樂憂喜捨是凡夫五種受,每一種裡面包括的境界、事相都是無量無邊。身有苦樂這兩種受,心有憂喜兩種受,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叫捨受,就是身沒有感到有苦樂,心也沒有覺得有憂喜,這個境界是好境界。但是它不能夠長遠的保持,所以稱它為捨受。如果永遠能保持,那就叫三昧,就叫做正受。由此可知,諸佛菩薩他們的受只有一種,身沒有苦樂,心沒有憂喜,這個受才叫做正受,這個受才有真實功德。這個話怎麼講?世間諺語常講,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,又說「憂能使人老」,這些話含著很深的意思,那就是說我們的容貌,我們的身體確確實實是受情緒的操縱。如果一個人心情好,喜樂的事情多,煩惱的事情少,這個人一定是容光煥發,一定是身體健康、強壯,這一定的道理。

  佛家諺語有一句話常說,我們在初學佛的時候聽人家講,說「菩薩菩薩,年年十八」,雖然是一句諺語,它真有道理。什麼道理?他沒有苦樂憂喜捨,換句話說,他永遠能保持身心容貌的正常,他不受干擾,沒有情緒來干擾他。情緒的干擾就是經論裡面所說的「唯識所變」。諸位要曉得,情緒是識心起用,產生變化。菩薩把八識五十一心所都捨掉,二十四個不相應也放下,這就是相宗裡面所說的「轉識成智」。阿賴耶識是藏識,就像檔案室、倉庫一樣,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我們累積的這些善惡業習種子,都含藏在這裡面,它是倉庫。我們過去做的事情、昨天做的事情,今天想想還很清楚;昨天做的事情已經入了檔案室,今天一想就把檔案調出來了,記憶猶新。心地清淨的人、煩惱少的人,他能想到這一生幼年的事情;一般人一兩歲的事情不太容易記得,三歲的事情可以記得。現在年老了,想到三歲那時候的情形,猶如目前,就好像昨天的事情一樣。由此可知,那個時候的印象已經入了檔案,現在我們一想就把這個檔案調出來。

  如果有一點定功的人,他就有能力突破時間的障礙,他能夠想到前世的事情,這要靠禪定。阿羅漢的定功相當深,佛給我們講的,阿羅漢能夠想他自己五百世的事情,他有這個能力;五百世之前他沒有辦法,他記不起來;五百世以內的他記得起來。菩薩的能力比阿羅漢就強,阿賴耶識裡頭含藏的種子、業習種子,知道不是不知道。諸佛如來,那叫徹法底源,無量劫前的事情、自己的事情統統清楚,都在阿賴耶識這個檔案裡面。所以阿賴耶識能不能消滅?不能。轉,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,這個意思要懂。沒有覺悟,你沒有轉過來的時候,這個業習種子遇到緣他就受果報,果報就現前了;遇不到緣,它這個種子永遠不會消滅,都藏在這裡頭;遇緣果報就現前,就報掉了。佛菩薩的能力是能把這裡頭的業習種子全部轉變成智慧,所以他智慧很大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。他一轉,煩惱就變成菩提。煩惱原來就是菩提,諸佛菩薩用這個來廣度眾生,這是後得智。

  所以諸位同修一定要曉得,佛法裡面講的斷,不是真的斷了,是轉變,把習氣種子轉變成後得智,無量無邊的智慧。因此,我們的煩惱多不要害怕,轉過來就好了。煩惱愈多,菩提愈多;煩惱沒有了,菩提也就沒有了。所以不要怕,要知道怎樣做一個轉變,這個重要。轉末那為平等性智,末那是什麼?末那真的是自私自利,執著、我執。《唯識論》裡面給我們講末那識「四大煩惱常相隨」,我們今天想轉,轉不過來,是末那識,沒有法子。末那四大煩惱,頭一個是我見,《金剛經》後半部,「菩薩有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即非菩薩」。我見就是執著有一個我,身是我,執著,比著相還要嚴重。人到臨命終時死了,這個相不執著了,他執著有我見,所以我見還會去找身體,還會去投胎。我見要是放棄,他就不會再投胎,就出離六道輪迴。隨著我見、我愛、我痴、我慢,「見、愛、痴、慢」四大煩惱常相隨,就是剎那那麼短的時間它也不會離開。

  你什麼時候有能力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?我們在這裡得到一個啟示,怎麼轉法?用平等心來轉。對一切人平等,對一切物平等,對一切事平等,對盡虛空、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平等,末那識就轉過來了。從哪個地方下手?起心動念,不要再為自己想,為自己想增長末那識的力量,轉不了。起心動念為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眾生著想,像《華嚴經》這些神眾、天眾、菩薩眾,哪一個起心動念不是為一切眾生的利益著想?為一切眾生的善根著想?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,幫助一切眾生轉迷為悟,幫助一切眾生轉凡成聖,沒有一念為自己,這個方法妙!如果你會用,用得很如法,你很快就把末那識轉成平等性智,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,第六意識分別,第七識執著,八識裡頭這兩個識,是一切眾生墮落在六道三途的罪魁禍首。只要把第七識轉了、第六識轉了,問題解決了。前五識轉成所作智,諸位要曉得,第八識跟前五識是果上轉,我們可以不要問它;我們在因上下功夫,六、七識是因上轉。

  我們在大乘教裡面學到轉的方法、祕訣,轉第七識是放棄我執,轉第六識是放棄分別。我們如果在一切人事物裡面沒有分別,你才能夠看出人事物的真相;你在一切人事物裡面沒有執著,你就得到解脫。所以轉六識成妙觀察智,智慧開了。於一切法不分別,你智慧就開了。你還要作意去分別,你能夠增長什麼?增長聰明、增長知識,不開智慧。這些東西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所知障。第六識是所知障的根,第七識是煩惱障的根。這兩個轉掉了,這兩個業障沒有了。所以前五識自自然然轉變成成所作智,阿賴耶識含藏無量無邊善惡種子,自自然然轉變成大圓鏡智。所以真正善知識常常教導學人,「你要做個轉變!」這句話真正的意思就在此地。

  我們總要做一個轉變;不能轉變,你一生所搞的是佛學,與了生死、出三界沒有干涉。你行善,你在三界裡頭、在六道裡面得有漏的福報。我們今天看這個社會上有許多大福報的人,地位做到總統、做到部長,高官厚爵;或者你從事於社會上任何一個行業,你變成這個行業裡的領袖,工商界的鉅子,這是過去生中修善積福,果報!你沒有能夠轉識成智。如果轉識成智,你的福報不可思議,你去作佛作菩薩去了,不在三界六道了。不但三界六道裡頭沒有你,十法界你也超越了。諸位想想不轉怎麼行?

  『主城神,得救諸怖畏』,但是現在麻煩在哪裡?陷於六道裡面的眾生,陷在這裡頭,不知道六道苦,身在苦中不知道苦,人天兩道。佛給我們說得很清楚,佛給我們講八苦,苦苦裡頭說了八種,「生老病死、愛別離、求不得、怨憎會、五陰熾盛」。這八條裡面「五陰熾盛」比較難懂,五陰熾盛是因,前面七種是果報。佛給我們講一切開示,把因跟果都說出來,我們才知道怎樣修因、怎樣獲得好的果報。種善因,得善果。這個八苦是一類,哪一個人能免除?身在苦中不知道苦。第二類的苦叫壞苦,是對色界天人講的。色界天人,他用相當深的定功把欲伏住,對於財色名食睡五欲他放下了,這是禪定的功力。雖然根沒有斷,它不起作用,六根接觸外面境界,不會被財色名食睡動搖,念頭都不起,這個生色界天。所以他沒有苦苦,「生老病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、五陰熾盛」,這個苦他沒有。

  但是四禪天人的定功是有限的,時候到了,這個定力會退掉,一退掉之後他的煩惱習氣又會現行,一現行就往下墮落,不能夠永遠保持。到那個時候他的苦就來了,所以叫「壞苦」,身會壞,居住的環境會壞。再高一層是無色界天,身體也不要了,我們講靈界,神靈的世界。那個神靈是自己,自己只有神識不要身體,這是六道裡頭最高級的凡夫。他知道身體麻煩,有身體就有壞苦,再差一點還有苦苦,這真是憂患。老子說得很好:「吾有大患,為吾有身」,這個話講得好。他說:我有最大的憂患,是什麼?因為我有身體。無色界天人都懂這個道理,身不要了,他也不需要這個生活環境,房屋土地他都不需要,他沒有身體,這個好。但是佛說了,這個境界他不能常保,縱然生到最高層次的四空天裡面的第四天,非想非非想處天,他的壽命就是他的定功,定功能夠維持多久?八萬大劫。這個時間長!

  我們知道佛經裡面講的一個大劫,是這個世界成住壞空一次;換句話說,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要成住壞空八萬次,他的定功才失掉,這個真是了不起!可是八萬大劫要比起宇宙無始無終,那八萬大劫算什麼?不長。八萬大劫到了,他的定功失掉了,還是要往下墜落,所以它叫「行苦」。行是什麼?你不能永遠保持住。你的日子過一天少一天,這叫行苦。佛給我們講三界統苦,不知道不曉得害怕,知道的人哪有不恐怖?哪有不畏懼的道理?明白人、覺悟的人,急著求出離。「三界火宅」這是大乘經上佛常講的,《八大人覺經》裡頭一開端佛就跟我們說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」,那個國土是講的三千大千世界,有成住壞空,這是事實真相,我們得認識清楚。因此佛提醒我們,我們要借假修真。我們身是假的,我們居住這個世界是假的,它有成住壞空,它不是永恆存在的。一定要在短暫的時間,利用這個身、利用這個生活環境修真的。真的就是清淨、就是慈悲,這是真的。

  清淨心是真心,什麼叫清淨?一絲毫不染著。什麼是染著?我們動一個念頭,就被這個念頭染著了。起心動念,皆是染著。佛教導我們對於一切境界,我們今天講十法界依正莊嚴,六根接觸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決定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個心是清淨心。稍稍動一念就迷了,那一念就叫做根本無明,最初這一念。「無明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」,麻煩了,愈陷愈深。我們要回頭,不要再陷下去了,回頭是岸。清涼大師註解「悲救無盡」,大慈悲心,悲是拔苦,慈是與樂。眼看六道三途眾生這麼苦,無色界天還有行苦,行苦也是暫時的,因為他的壽命到了,定功失掉了,爬得高,摔得重。《楞嚴經》上就講得很清楚,他墮到哪裡?他墮到地獄。一墮地獄,苦苦、壞苦、行苦,三種苦統統要受。在三途時間比在四空天的時間還要長,你就曉得這些地方真正可怕!

  誰來幫助我們、誰來救我們?除佛菩薩之外,還有什麼人有這個能力?今天我們在此地看到主城神,諸佛如來應化的,「應以主城身得度者,即現主城身而為說法」。這裡面有不少諸佛如來應化的,有不少法身菩薩應化的,我們肉眼凡夫怎麼會知道?所以對於六道裡頭一切神靈,不可以不尊敬。我們凡夫不知道他的本跡,千萬不要看到人造作惡業我們就看輕了他,這是錯誤的。應該用什麼態度來看他?普賢菩薩教給我們「禮敬諸佛」,對一切造作惡業的眾生,平等的禮敬,這就對了;稍稍一有分別,他不吃虧,我吃虧了。為什麼?我的清淨心失掉了。我還分別這個人行善、那個是惡人,清淨平等沒有了,所以吃虧的是自己,不是別人。六祖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頭教得好: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,這個話用意是什麼?若真修道人,住在這個世間,對於世間一切人事物用平等心去看,用清淨心去看,一切隨緣而不攀緣。這樣就對了,這樣與法性就圓滿相應。才有分別,你就墮落在八識五十一心所裡頭;換句話說,世間這三類五種受你就脫不了。功夫一定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,不要認為是小事,在這裡做。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絕不墮落。穿衣吃飯,無一不隨緣。不要去分別,不要去執著,天天練,決定不放棄。不要說這個好吃、那個不好吃,這個多吃、那個少吃,不要去分別,不要去執著;吃跟不吃也不要分別,也不要執著。

  民國初年江蘇鎮江金山寺,妙善法師給我們做出榜樣,我從樂觀法師那裡聽到的。樂觀法師曾經跟他在一起住過兩個月,所以給他寫了些傳奇的故事。這些故事有的是他聽人說的,有幾則是他自己親自看到的。妙善法師吃飯,人家是修行,從來沒有分別,從來沒有執著,信徒們喜歡他。有一天吃飯的時候,遇到很多信徒,大家都盛了一碗飯來供養他,「法師,這是我供養你的,你吃!」他就把它吃掉了;那個人來,「法師,我這個供養你!」一頓飯吃了二十多碗,那一天樂觀法師跟他坐在一桌,坐在他身邊,他就告訴妙善法師:「不行,你怎麼能吃這麼多?你怎麼能受得了?」妙善法師告訴他:「空有不二的道理,你曉不曉得?」樂觀法師聽呆了,空有不二理是知道,事辦不到。空有不二是什麼?吃就是沒吃,沒吃就是吃,一頓飯吃了二十多碗,還是旁邊很多人制止讓信徒不要再添了。實在講再添也不妨礙,一頓飯吃幾十碗,三天不吃飯也沒事,也是精神飽滿快快樂樂。這什麼原因?就是分別執著沒有了,真正入到平等境界,真正契入不二法門,他入不二法門。

  人家入進去,我們很羡慕,但是要怎麼學?練。每天吃飯穿衣在這兒練,練不二法門,只要你肯練,總有一天這個境界會現前。不要分別這個東西好不好吃,不要分別這個東西有沒有營養,起這種分別執著是凡夫、是煩惱。煩惱落在阿賴耶識裡叫習氣,就是不善的種子,我們是幹這個。對自己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真幹,這叫修行;對一切人事物的交往,也真幹。學著什麼?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。外面的境界是真是假、是善是惡、是利是害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就跟鏡子照東西一樣。你們想想鏡子照東西照得很清楚,鏡子有沒有分別?沒有分別。鏡子有沒有執著?沒有執著。佛菩薩常常教導我們「用心如鏡」。《華嚴經》「經」這個字,也當鏡子解釋。清涼大師在經題裡面做了十種解釋,「經者,鏡也」,一面鏡子。你要不懂得,你怎麼修?修都不會,你功夫怎麼會得力?這個道理、事實真相,不可以不知道。知道了,最重要的事情是立刻落實在我生活裡面。

  我也幹,我幹了不少年,現在有一點效果了。雖然沒入這個境界,沾到一點氣氛。佛經裡面講像燒火,火燒得很大,我們現在還沒有接觸到,但是暖氣感受到了,沾一點邊緣。我有信心,加功用行,這麼一來這個境界當然一年比一年好,一年比一年接近。我沒有後退,我接近了,一年比一年歡喜,常生歡喜心。一年比一年清淨,一年比一年這個心平等。憂慮牽掛放下了,利害得失沒有了,世出世間一切法不操心了。所以我現在的居處,電話沒有了。電話是有,電話線拔掉了,我有事情找人,插上去我打給別人,打完線就拔掉,外面打不進來。傳真機拆掉不要了,沒有事了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:「日日是好日,時時是好時」,我生活的環境是清淨法界,天下太平,沒事;你們生活的是動亂的世界,很不太平。由此可知,這個世界是清淨還是動亂的?都在自己一念之間。我一念清淨,能夠轉動亂為清淨,真轉得了!

  動亂的相還是那個樣子,像我們看電影一樣,電影的畫面動亂,我心清淨。畫面銀幕清不清淨?銀幕還是清淨,那個動是影像,不妨礙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。更深一步進去,動靜不二,理事一如,那真的證得了,就契入了。我們還有動靜,還沒有入,但是氣氛是有一點了,靠近了。必須要契入境界,要入不二法門!我現在功夫不到家,功夫到家我電話不要拿掉,我傳真也不要拿掉。那是什麼?到家了。現在不到家,這個東西還是受一點干擾,去掉。等到我哪一天到家的時候,我可以裝十幾二十個電話。那是什麼?那是動靜不二。現在沒有這個功夫,不可以這樣作法。現在這樣作法對我有傷害,我這個清淨還沒有到純淨,比一般人是清淨很多,比法身菩薩差一大截,我現在是在勇猛直追。必須自己契入境界,自己得度,宗教裡講自己得救;自己得救之後,才能救諸恐怖。

  諸恐怖就是所有一切現在生活在憂慮恐怖之中,指哪些人?六道裡頭的人,特別是三途裡頭的眾生。但是看看我們今天世界的眾生,也陷於一片「怖畏」,恐怖、畏懼。尤其恐怖分子現在還沒有對全世界發動恐怖的襲擊,是在某些地區。諸位同修有很多人問我,哪些地方最安全?我們很冷靜的想想,鄉村安全,恐怖分子不會到鄉村去襲擊,那不是他的目標。小鎮安全,曠野安全,山林曠野這些地方隱居,這裡安全。

  學道,從前修道的場所都建立在山林之中。道場是茅篷,真正修道人他住小茅篷。大道場那是多少年代累積而成的,因為你這裡道風學風盛,天下來學的人多,不得已增加房舍,是這樣成的,不是事先有規畫要建一個大道場,不是!在從前多幾個人,好,再搭個小茅篷;又來了幾個人,好,那一邊再搭個小茅篷。人多了,必須要搞一個大的講堂、大的念佛堂,或者是禪堂,看人數;沒有那麼多人,就不會有擴充。他心清淨,省事!蓋個大道場沒有人來,麻煩,你每天打掃都受不了。一切真正能夠回歸到「隨緣而不攀緣」,就自在,就解脫了。

  主城神長行第五句:

  華燈燄眼主城神,得普明了大智慧解脫門。】

  清涼給我們的提示「了佛大智」,這一句很重要。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讀到邊地疑城的業因,什麼原因往生到極樂世界墮在邊地疑城,不入品位?佛在經上給我們說了兩個原因。第一個是懷疑佛的大智,認為佛的智慧不是真正圓滿的,佛也有些事情他不知道的。我們有這個疑惑,念佛往生墮落在邊地疑城,這是疑佛。另外一個是懷疑自己,自己業障習氣深重,真的能往生嗎?雖然懷疑,但是他還真幹,他念佛求生這個事絲毫不放鬆,所以臨終時候還是往生,往生在邊地疑城。由此可知,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的用意很深,他為我們示現他對佛的大智慧明瞭,一絲毫都不懷疑。我們看看現前,不要看一般人,專看我們學佛的人,學佛人裡頭專看自己。我自己對佛經上所講的有沒有信心?有沒有疑惑?你要是不認真反省,你不能覺察;要是認真反省,你一定會發現,我確實有疑惑。為什麼?如果沒有疑惑,你肯定是依教奉行,你會做到。也就是你所學的字字句句,理清楚明白,佛的教誨牢牢記住一刻都不會忘記,你真會落實。換句話說,「明」是明瞭,「我也信,我做不到!」多少人說這句話。

  我在早年學佛的時候跟章嘉大師,我向他討教過這個問題。他老人家很慈悲的告訴我,佛法「知難行易」,絕對不是知易行難,不是的,是知難行易。換句話說,你還做不到,就證明你知得不夠深,你知得不夠徹底。一般教下大德常說你有悟處,是小悟,你沒有大悟,你沒有徹悟。你所悟的那個還不能轉你的境界,因此你不得受用。怎麼辦?再努力。有人告訴我,念佛沒有辦法念到心清淨,沒有辦法斷煩惱。實在講念佛對於斷煩惱、得清淨心,是八萬四千法門裡頭最有效的法門。你修學這個法門你得不到,原因在哪裡?功夫不夠。怎麼辦?再努力。功夫不夠,效果沒有現前。煩惱習氣是無量劫來薰習而成的,你就想它那個根多深、它那個力量有多大!我們學佛才幾天!當然我們學佛決定不是這一生才開始,而是多生多劫都在修。既然是多生多劫都在修,我們這一生當中為什麼沒有效果?沒有效果的原因是薰習的時間不夠。

  我們學佛說實實在在的話,斷斷續續。斷的時間長,續的時間短。你要不相信你自己冷靜想想,我們今天一天從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之前,好好想想,我這一天有多少時間心裡頭有佛?有多少時間心裡頭把佛忘掉,又搞一些拉拉雜雜的事情?冷靜想想你不就明白了嗎?今天一天念佛的時間少,妄想雜念多,你怎麼會有效果?你怎麼能斷煩惱?你怎麼能得清淨心?如果在一天之中能有一半的時間念佛,一半是十二個小時,一半時間還在打妄想,不念佛妄念就起來,你還是很難有成就。務必要做到十六個小時以上,二十四小時能夠做到二十個小時,能做上三個月,你的感觸就不一樣了。功夫得力,心地清淨,煩惱妄念少,智慧逐漸開了。所以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是我們做功夫的祕訣,你要相信才行。你要去落實、要去做試驗,以三個月為期,以半年為期,認真去試驗一下。三個月、半年時間果然有效,那你就要保持,一生當中都不間斷。要有長遠心、要有恆心,你這一生得度了。你所希望得到的果證,你一定得到。你要不肯下功夫,最難是頭三個月,頭三個月要跟你無始劫煩惱習氣去打一仗。你要是敵不過煩惱習氣,稍稍懈怠你就打敗了,必須要克服自己煩惱習氣。

  儒家講「格物」,這個「格」就是打仗的意思,格鬥,跟它打一架,一定要打贏。「物」是物欲,對於五欲六塵的那個貪戀、那種貪愛,你要把它打倒。我常常講的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,你要是把這十六個字打掉,菩提道上障礙就沒有了,這一條路才能走得通。這十六個字一個字你都打不掉,不管你修哪個法門,說實在話你是寸步難行。你那個最好的成就是什麼?原地踏步,保持你這個原狀,想有一點進步做不到,不可能的!務必要知道,要精進要努力。

  首先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打掉,大乘法好!我們學淨土的,我們學阿彌陀佛,學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,念念為一切眾生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那是他的心願,沒有一願是為自己的,願願都是為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眾生。這樣發願,這十六個字不要打就沒有了。我們今天就曉得,為什麼我們這十六個字在,永遠沒有辦法擺脫?我們的願沒有發起來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,歸納起來就是四弘誓願,四弘誓願展開就是四十八願。四弘誓願不少,四十八願不多,四十八等於四。而且要曉得,四十八願裡頭每一願都圓圓滿滿含攝其他的四十七願,願願如是;少了一願,你這一願就有欠缺、就不圓滿。四十八願是一個願的整體,分開來說四十八,合起來是一願,「普度眾生」,就是四弘誓願頭一條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入這個境界,對於諸佛如來究竟圓滿的智慧不再疑惑,而且深深明瞭,如來果地上圓滿智慧是我們自性本具的,他有我也有。對自己不懷疑了,自信;對佛不懷疑了,信他。蕅益大師在《彌陀要解》給我們講信願行,說到這個「信」字他講了六個,頭一個信自,第二個信他。信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,是圓滿的、是究竟的、是永恆的,是跟諸佛如來所證無二無別。諸佛證得,現前得受用,我們迷了。古人講迷失,不是真的失掉,是你迷了不起作用。我們相信自己本有,本有當然可以恢復;佛給我們說煩惱習氣本無,本無當然可以斷盡。這些經教都是幫助我們建立信心,我們自己要明瞭。

  『華燈燄眼』都是表智慧,「燈」表智慧,「焰」也表智慧,「眼」也表智慧,「華」在此地表無量無邊。這是表的後得智,像個大花園裡頭,本經的經題「雜華莊嚴經」,這大花園,世間所有花卉的品種應有盡有,一樣都不缺,這後得智;我們常講的「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」。主城神為我們示現,主城神如是教導我們,對於性具的智慧,對於如來果地上證得的智慧,決定沒有絲毫疑惑。這個話說起來容易,實際上相當困難。我們今天功夫之所以不得力,都是信心不足,都有多多少少的疑惑。如果你說「我不疑惑」,你就壞了,疑惑沒有發現自己疑惑,你怎麼能斷疑?疑惑不承認自己疑惑,你怎麼能開悟?佛法的修學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。第六句:

  燄幢明現主城神,得普方便示現解脫門。】

  清涼大師為我們點醒「方便現身」,只這一句。這一句的提示,我們就容易領會了。菩薩的德號『燄幢明現』,清涼大師這一句提示,是從菩薩名號上來的。「焰」是光明;「幢」是高顯,高、明顯,很遠的地方一看就看到了。「明現」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示現。菩薩用這個德號做為教學的方針、教學的宗旨,所以他的法門『得普方便示現』。「普」是平等,普遍。如果心裡還有分別就不平等,還有執著就不普遍了。示現什麼?清涼大師講的是現身,這個意思很深,不只是隨心應量。「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」,這是大的說;我們要曉得,微細的境界是什麼?不懂得微細境界,我們修行真的沒有下手之處。微細境界就是講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,都是示現給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看的,給他們觀摩的,對他們啟發的。

  現在我們要想想,首先我們有沒有這個念頭?有沒有這個意思?佛家講你有沒有發心?讓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,點點滴滴都想著給九法界一切眾生做榜樣、做模範。九界有情像我這樣行不行?是不是最好的樣子?時時刻刻念念之中都要提醒自己。真正是不容毫分不善夾雜,不容毫分不淨夾雜,這樣才能跟九法界眾生、十法界依正莊嚴,做一個修行人、做一個諸佛如來弟子的交代。成績在哪裡?成績就是在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。讓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眾生看到都點頭、都讚賞,你的修行功夫成功了。如果還有絲毫不如法的地方、還有絲毫不善的地方,那就是從前李老師常常舉的比喻,「醍醐裡頭摻毒藥」。醍醐是最好的飲料,這一杯醍醐裡頭摻一點點毒藥,全都變成毒藥了,一絲毫都摻不得。這個意思深,我們一生當中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不能有一絲毫過失。  

  善惡的標準在哪裡?經論。不必多,我們依哪一部經論學習,這部經論就是我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標準。我常常讀,天天行,你才真的有悟處。你能讀、你能背誦、你能理解,你也能為人演說,但是你自己不能行,經裡頭真正的意思你還是不懂。真正的意思要在行裡面悟出來,你就懂了。開經偈上講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如來真實義是在行當中體會得的,那個體會得叫做證,契入了。所以經典裡面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,你要不通過真正的行持、真正的落實,還是別人境界,與自己毫不相關,那叫真可惜!所以此地的「示現」,這個境界非常非常的細密,不是在真正篤行當中,你就體會不到。

  「方便示現」,這裡面是充滿了智慧,真實的智慧,也是佛菩薩在經典裡面常講的「遊戲神通」,方便示現真的是遊戲神通。可是諸位要記住,從起心動念。佛菩薩的境界不是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,不分別不執著,何以又會起心動念?起心動念不是為自己,自己「我要想怎麼做法」,那你起心動念了。佛菩薩起心動念,是外頭有感應他就起心動念了,這個起心動念是隨著一切眾生心行所感,自然的!所以他沒有妄想,不落在妄想,不落在分別,不落在執著,妄想分別執著永遠離了。我們凡夫起心動念決定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,不一樣。所以《壇經》裡頭六祖問永嘉,永嘉徹悟之後,明心見性。六祖考一考他,「你還有分別嗎?」永嘉答得很好:「分別亦非意」。六道凡夫、九法界眾生,分別都是意識。意分別,末那執著。如果六祖換句話說,「你還有執著嗎?」他一定是這樣回答:「執著亦非末那」,那就對了。六祖給他印證,「汝如是,我亦如是」,最後囑咐他,你要好好的保持,不要退轉不要失掉。

  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到這個世間有沒有分別?有沒有執著?有分別也有執著,但是決定不是意識,決定不是末那。這一點很難懂,初學的人確實很不容易領會。我們簡單方便說,一個是自己主動的,一個是被動的。我們凡夫是主動的,分別執著確實有自己在裡頭;他沒有,他們分別執著確實沒有自己,無我;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「無我見、無人見、無眾生見、無壽者見」,確實是這樣的,所以他真的是入不二法門。他跟眾生往來,示現在六道裡頭,他要行二法,二就是相對的。他要跟凡夫談話一定要說「我、你」,這才能溝通。如果無我亦無你,怎麼溝通法?沒法子溝通。所以凡夫跟菩薩溝通是用心意識,八識五十一心所。佛菩薩跟眾生溝通用四智菩提,不是用末那、意識,不是用這個,他用的妙觀察智、平等性智。所以分別跟不分別是一不是二,執著跟不執著也是一不是二,法身菩薩入不二法門。我只能把話說到此地,諸位好好的去參究。

  菩薩的「普方便示現」,就是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,不論是大事小事、穿衣吃飯,中國從前講灑掃應對,都在日常生活當中。面對十法界依正莊嚴,有這種心,就有這個境界。雖然我們現在還是凡夫,聖人這個境界現前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聖人在此地講經說法,九法界眾生來聽的,他看得見,他明瞭他清楚。我們凡夫功力還不到,但是發了心、發了願,一心一意認真努力在學習,這個講席九法界眾生來不來?來,但我們看不見。可是如果到功夫增長,稍稍得一點暖相的時候,雖然看不見,感覺得到。我們今天講磁場、講氣分,有這個氣分在,會感覺得到。確實沒有看見、也沒有聽見,這個心裡頭感覺到了。如果功夫更深的時候,不在講席當中,一切時一切處都能感覺到九法界眾生在,這是一個很好的境界。為什麼?九法界跟我們現前的這個境界,科學家所說的不同維次的空間,你有這種感覺,這個不同維次空間就接近突破的這個現象,沒有突破但接近了。突破怎麼樣?突破就現前了,通了,我們生活的空間就大了,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神通現前了。

  神通從哪裡來的?諸位要記住,神通從禪定裡面來的。什麼叫禪定?清淨心就是禪定,換句話說,離了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禪定。離妄想轉阿賴耶識,離分別轉第六意識,離執著轉末那識。轉識的功夫,轉識叫三昧。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,不分別不執著、沒有妄想,叫無量三昧。為什麼?因為一切法無量。一一法都不執著了,都不分別了,都不再起心動念,不再起心動念就沒有妄想了。這個三昧的功夫你要能夠保持,這個佛經裡頭的文字叫保任,不好懂,保持你就好懂,永遠保持下去。怎麼保持?念念提高警覺。一念迷,這一念就失掉,保不住了;念念覺,你才真正能保持,睡覺都不失念,功夫到家了,睡眠的時候都不失念。這一生當中念佛取實報莊嚴土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?真的是心想事成,自自然然生實報土,生實報土就是法身大士。那個功德殊勝莊嚴跟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無二無別,《華嚴經》的境界你圓滿證得了。

  所以佛說的這些東西是真的,並不是說他說了就算數,他說我們聽,這個不算數的;他說了之後我們去證明,每一位菩薩修行的境界,我們統統可以證得。「一證一切證,一迷一切迷」,從這個地方你就真正明白一切法從心想生。我們現在這個心想什麼?不想別的,想覺,不迷。怎麼樣覺?在一切法裡頭不分別不執著、不打妄想就覺了。好,我試試看,試試看還是不覺,那就是你功夫不夠。道理方法講起來不難,做起來要相當長的功夫。

  就像我當年第一次見章嘉大師,向他老人家請法,那個時候我接觸佛法才一個月,就是看佛經才看一個月,動機是方東美先生教我的。他把佛經當作一門哲學,佛經哲學,做一個單元講給我聽,這是我跟他學最後的單元,是佛經哲學。他對於佛教經典評價太高了,佛經哲學是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古今中外這些哲學都比不上佛學。最後這個論斷,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他用這個來鼓勵我。我學了這個課程才知道佛門經典的價值,沒有想到這麼殊勝!這才動了念頭去逛寺廟,本來寺廟我不去的,逛寺廟的目的在哪裡?看佛經,去找佛經來看。非常難得當時我找到的寺廟是善導寺,在市中心區,交通非常方便。那個時候我住在北投,北投有小火車,我們坐到台北車站,從台北車站步行到善導寺大概十分鐘。我常常去它的圖書館看佛經,看不懂,雖然不懂,有興趣,這是因為老師說的這裡頭有寶,我總得要找。

  非常難得不到一個月,就有朋友介紹我認識章嘉大師,我就向他老人家請教方法,「佛經這麼殊勝、這麼好,有沒有辦法教我很快就入進去?」這個老人家教學的方法很特別,我一生也沒有遇到過。我的問題很快提出來,他老人家聽了之後好像沒有聽到一樣,一句話不說,眼睛看著我。我知道他聽到了,他不說話,完全是入定的境界。定了多久?至少有半個小時,半個小時我的心也定下去了,因為我全部精神貫注,他看我,我也看他。半小時之後他老人家說話了,說了一個字「有」,下頭又不說了。他說了這個字提醒了我,我振奮起來了,等候。再等了五分鐘他說了六個字,很慢、慢慢吞吞的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沒有我這麼快,一個字一個字的說,速度很慢。我聽懂了,這是入佛門的祕訣。我沉不住氣很快就問他:「這兩句話我能懂,但是從哪裡下手?」他對我笑笑,過了兩三分鐘說了「布施」,教我從布施下手,我這個佛法的根就是那一天建立的。跟他在一起坐了兩個小時,就說了這麼幾句話,印象非常深刻。我離開向他告辭的時候,他老人家送我到大門口,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:「今天我教你六個字,你好好的去做六年。」你才曉得你要不認真去做、不落實,沒有用。我受了他的感動,真的很認真努力去做,做六年,到第六年感應就現前了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