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mtbcollege logo
 
简体 正體
綱目模式
頻次搜索 
AND OR
 
12-014-0013 主講人 : 淨空老法師
             小字號    中字號    大字號

華嚴經行願品海雲比丘章  (第十三集)  1997/5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12-014-0013

 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六頁,倒數第四行,二十六頁,倒數第四行。我們將經文念兩句,對對地方。

  深入一切無盡佛海,常願承事興供養故。深入一切正覺法海,能以智慧咸悟入故。】

  從這個地方看起。經文在這一段,「謙己推勝」,總共有十句。十句都是用海來做比喻,顯示無窮無盡的意思。十句,總而言之,都是指的法海。前面六句,我們讀過了,今天是從第七句看起。『深入一切無盡佛海』,第七、第八、第九這三句,是給我們說的佛法僧三寶。由此可知,學佛之人,念念不離三寶,這個意思非常重要。初入佛門,授受三皈就是佛法僧,佛法僧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。所以在華嚴會上,五十三位善知識,前面三位就是代表三寶,吉祥雲比丘代表的是佛寶,海雲比丘代表的是法寶。所以此地這個佛寶,也是法寶的意思。正是經中所說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這個意思非常非常的明顯。而以妙住比丘代表僧寶,意思都非常非常的深廣,希望我們能夠細心的去體會。

  每一句裡面都說深入,可見「入」這一個字非常重要。我們現在學佛,最大的困難,就是沒有一個入處。沒有入,也就是我們常講沒有入門,學來學去都在門外,沒有入門。古時候,大一點的家庭,富貴人家,進門有大門,大門進去有庭院,庭院裡面有二門、三門,才能進他的房間。那麼現在人口多了,土地面積有限,住那麼大的房子已經很稀有了,很少了,大門、二門、三門見不到了,在從前這個就是像寺院、宮殿的建築差不多,規模小一點,但是都有一進、二進、三進。

  這深入,入到底,登堂入室,這才叫深入。我們今天入不了門的原因在那裡?都在一個我執,起心動念就有一個我,這就沒有法子入門了。由此可知,佛給我們講的二障,障礙是無量無邊,歸納為兩大類,煩惱障與所知障。所知障就是法執,從法執起的。煩惱障是從我執起的。這兩種障我們要先破那一種,給諸位說,一定要先破煩惱障。你說我先破所知障,不可能,煩惱沒有盡,所知是決定斷不了的。破煩惱障,這第一重障,你才出三界。破所知障是出十法界。你不破障怎麼行?你就不能入,這個問題在此地。入尚且不能,何況深入,那當然是談不上了。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。

  同修們真正想在一生之中,學佛有個入處,你就不能不破我執。我執難破,這是事實,要是好破,不是人人都出六道輪迴了嗎?為什麼無量劫來生生世世,離不開六道輪迴,就說明我執難破。難破還是要破,一定要曉得,不破就不能成就。往生雖然講帶業往生,這個是沒錯的。帶業往生,我們有沒有把握往生?這一次的機會不能錯過。如果我們在我執上下一點功夫,換一句話說,帶業往生我們就有把握了。我執上完全疏忽了,不用功夫,我們往生實在講沒有把握。這個法門說實在話,無量劫來,我們不是頭一遭遇到。過去生生世世,不知道遇到了多少次,都沒有成功。我們要把這個原因找出來,為什麼不成功?不成功的因素,我們沒有修福慧。你修福,那你的福報大,你的緣分好,能往生。如果修慧,修慧就能夠斷煩惱,就能破我執,那就是不必靠別人幫助,也能帶業往生。由此可知,這個問題重要。

  大乘破我執的方法,非常巧妙,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能為別人著想,就把我淡薄了幾分。我癡、我貪、我愛,要把它淡掉幾分。這是佛在大乘經裡面,教給我們破我執的妙訣。從那裡做起呢?從生活當中做起,飲食起居當中做起。譬如吃飯,一個人吃無所謂;大家在一塊吃,這道菜我很喜歡吃,我也不能一下把它吃光,我要想到還有別人,總得留一點給別人,這就是修破我執的方法。我喜歡,別人也喜歡,看看這個桌上十個人,我取只能取十分之一,這是我的一份;我取十分之二,我就奪別人的一份。所以修行在生活飲食起居上。

  我們穿一件衣服,想到別人有沒有得穿,念念都能為大眾著想,這是破我執的一個好方法。不僅是破執著,同時也是禮,現在大家不懂禮了。古時候,婚喪喜慶這些宴會,宴會都有禮的。婚禮叫嫁禮,祭祀是祭禮。禮節裡面,這個飲食沒有說吃飽的,所以那是應酬,處處要講求禮節,要講禮,要講風度,要講分寸,那有隨著自己吃的是又醉又飽,那成什麼話?那個是不成話的,那就失禮了。現代人不懂,現代宴會,我看各個都吃得很飽。在從前不是的,從前那個菜從你面前過的時候,只夾一筷子,夾一點點,品嚐一點味道,沒有吃飽過的。諸位要是讀古書,還能夠看到一些記載。當然現在社會富裕了,跟從前是完全不相同。可是我們也要顧及到,一定要顧及到別人,在生活起居念念都要顧及到大眾,顧及到一切眾生。

  我們能夠節省一分,就能夠幫助別人一分。所以在日用平常當中,我們用錢的時候,如果這個可以省的,就不必浪費了。我們拿這個錢,就可以幫助眾生。特別是幫助眾生有機緣接觸到佛法,這個功德利益無比的殊勝。眾生很苦,為什麼稱為眾生?沒有機緣聞到正法,所以我們拷貝一個錄音帶,我們印一本書,現在在台灣成本都很低。常常存這個心,念念當中想著這樁事情,這就是自度度他了。念念想著佛,佛是用什麼樣的心,用什麼樣的態度對一切眾生。所以我們供養佛像,用意在此地。這一句是「深入一切無盡佛海」,這個佛就是諸佛如來,十方三世,世界無盡,諸佛如來也是無有窮盡的。想到他們的大願、大行,我們時時刻刻念念要向他學習,供養佛像是這個意思。

  所以底下講:『常願承事興供養故』,我們深入一切無盡佛海,用意在此地。換一句話說,如果沒有底下這一句,你就沒入,沒有入門。有了下面這一句,那你真的是深入了。「常」是永恆而沒有間斷。「願」是歡喜。「承事」,什麼叫「承事」呢?佛現在也不在世了,我們怎樣去侍候他?怎麼樣去奉侍他?續佛慧命,弘法利生,就是承事興供養故。這是我們四眾佛弟子,在家、出家都要明白這個道理。要把佛的教化,認真努力的去推行,介紹給一切大眾,這就是承事供養。而承事裡面,特別就是自己要以身作則,作出一個樣子來給大家看。佛教給我們怎麼做,我們一定要做出來,這是真正承事供養,這才是深入一切佛海,與佛同在。

  下面一句,『深入一切正覺法海』。你看這個經文非常明顯,這個三寶,這一句講的是法寶。法寶是什麼?法寶是正覺,無上正等正覺,此地用了一個正覺,把無上正等省掉了,並不是說此地講的正覺,是阿羅漢所證的,不是菩薩的正等正覺,不是佛的無上正等正覺,那你就看錯了,這個正覺是無上正等正覺。由此可知,三寶當中,佛不在世是以法寶為中心,佛住世的時候,是以佛為中心,佛給我們講經說法。佛不在世了,那佛就是佛像、形像,那是個紀念的意思。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法,是經教。所以佛不住世的時候,法寶是中心。

  『能以智慧咸悟入故』,這一句非常重要。要以智慧,決定不能用情識,情識是迷不是悟。這是剛才講,我們今天最大的困難,就是情識放不下,所謂是感情,這是個麻煩事。情識放不下,就永遠不能脫離六道輪迴。六道輪迴怎麼來的?情識變現出來的。有一些人不懂佛法,聽說佛法要永斷情愛,於是乎他就反對了。他說人與人之間要沒有愛情,那還有什麼意思?你看自古以來,中國、外國,文學作品裡面,寫的是什麼東西?都是情與愛,所以他永遠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。

  那麼佛是不是情與愛不要了呢?不是的。永斷,你要曉得,他這個斷實在是轉變,把情愛轉變成智慧。情愛是煩惱,是煩惱的根本。佛經上常講:「轉煩惱成菩提」,所以那個斷是轉變。怎麼樣把煩惱轉變為般若智慧?般若智慧裡面有沒有愛呢?有。那個愛不叫做愛情,叫慈悲。換了一個名詞,為什麼要換個名詞呢?給大家講清楚、講明白,慈悲是真愛,永遠不會變的。世間人那個愛情是假的、會變的。今天好了,好的不得了,兩個人結婚了,明天鬧翻了,就離婚了,可見得那個愛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所以你要曉得,世間人所講的愛情,都是虛情假意,不是真的。轉變成智慧,那就是真的,永恆不變。所以一定要轉識成智,你才有個入處,你才能夠悟入。

  如果你不能轉識成智,這個悟入就沒指望。你學佛學一輩子,就像儒家所講的:「記問之學」。你看得很多,你聽得很多,你記得很多,你所講的都是你看的、你聽的,你記憶當中的,不是從你自性裡頭悟入的。換一句話說,都是別人的東西,不是自己的東西,與自己修行證果毫不相關。不但是證果,這不必談了,連修行都不相干。修行是什麼?修正我們錯誤的看法、想法,你錯誤的看法、想法沒修正。你念念還是為我,念念還是自私,念念還是我愛、我貪、我瞋、我癡,你還是搞這一套。這就是說與修行都不相干。

  那佛學的是什麼呢?李老師所謂的玩弄佛法,閒著無事,消遣消遣,拿著佛法來消遣。講經說法也是消遣;做一切佛事,打個佛七,打個禪七,還是消遣。這就是說明了,與修行不相干。你的思想、觀念並沒有改變,這是說你沒有入處。這樣學,一生光陰都虛度了,空過了,你說多可惜呢!

  由此可知,求智慧重要。智慧從那裡來呢?智慧從定中來,因戒生定,因定開慧。我們念佛人講清淨心,智慧從清淨心中來。心清淨了,就生智慧。《金剛經》上也說得很好,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。」清淨心在那裡修呢?並不是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,你去修清淨心,不見得能得清淨。就是在一切時、一切處,一切境緣當中,修清淨心。境是環境,我們生活環境;緣,人事環境,在我們現前人事環境,物質裡面,修清淨心。怎麼個修法呢?放下,不要把這些人事物放在心上,你心就清淨了。乃至於佛法也不放在心上,世、出世間法都不染著,你的心才會清淨。你喜歡,喜歡就染著,就被他污染了。

  我們需要它,並不是喜歡它。飲食起居裡面,你看看古來的這些大德們,無論是出家、在家,真正修行人,飲食只是吃飽就行,沒有選擇可口的、喜歡的,沒有這個選擇。有這個選擇,他就不是修行人,他還有貪著。世間人情沒法子。我們在台中那個時候,很多人都知道李老師喜歡吃花生,來看他都帶了一大包給他,李老師說,那裡是我喜歡吃花生?他們頭一天來,那我當然吃幾顆給他們看看。吃幾顆,大家看到,老師喜歡吃花生,以後來統統帶給他,那裡是這種道理?把一個真正修行人,也當做普通人看待。他喜歡這個,喜歡那個。這一喜歡,就搞六道輪迴了,就出不了三界了,也沒有法子往生了。為什麼呢?心不清淨。所以在飲食起居,處事待人接物,修清淨心,修平等心。清淨心,不染,不起貪瞋癡慢。平等心不起分別,不去分別好醜,你的心永遠是清淨、平等。可見得修行就是在一切人事物上,並沒有離開,就在這上修行。大乘經上常說: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」問題是你能不能離?離不是說不要,離還是要,我們還是一樣要吃飯、要穿衣。離是什麼呢?離貪愛,離好惡,這個我喜歡,那個我不喜歡,離這個。要懂得這個道理,我們才曉得我們從那裡修,從那裡學,從那裡去轉,把這些好惡,轉變成清淨的智慧。這樣,「咸悟入故」,智慧一開,樣樣都悟入了。世、出世間一切法都通達明瞭了,這是深入一切正覺法海。

  所以佛法這個修學,自始至終不能離開三寶,不能離開覺正淨這三個大原則。覺正淨是三寶。穿衣的時候,修覺正淨;吃飯的時候,修覺正淨;交際應酬的時候,修覺正淨;工作的時候,修覺正淨,這叫做學佛。由此可知,佛法沒有離開我們生活,離開生活就沒有佛法了。佛法在那裡?佛法就在生活之中。下面第九句:

  深入一切佛功德海,於真實道具足修故。】

  這一句是僧寶。僧寶裡面,沒有顯明的文字,顯示這一句是僧寶。但是它的意思,為我們說出來了。僧寶是什麼呢?是一切佛功德。一切佛的功德是清淨、和敬。六根清淨,一塵不染,這是僧的意思。這是真實的自性,功德的流露。正如同佛在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清淨本然。和敬就是佛教導我們,與大眾相處一定要遵守六和敬。六和敬是對自己的,要求自己決定要遵守,不要求別人。別人遵不遵守是他的事情,不是我的事情,我要遵守。這個是佛法跟世法不相同的地方。世間法往往是要求別人,疏忽了自己;佛法是要求自己,不要求別人。如果你要求別人,你就有分別、有執著,你的麻煩就來了。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,就不會有這個副作用了。每一個人都要求自己,那這個僧團就是最殊勝的僧團,所以佛法著重在自律。每一個佛弟子都頂天立地,不是被人牽著鼻子走。佛教我們各個都離,這個是佛法偉大之處。無量無邊的功德,都是從清淨心裡面流出來的。而一切功德的成就,都是六和敬原則下成就的。小則一個家庭,家庭和睦,幸福美滿。大到國家、到世界,和平、安定、繁榮、興旺。諸位想一想,都從這個和敬,彼此能和睦相處,彼此亙相恭敬,亙相尊敬。所以這個是僧寶的根本。

  『於真實道具足修故』,因為這個真實道,是用在僧寶這一句裡面。真實道就是清淨道,真實道就是和敬之道。人與我不和,我與他一定要和。他對我有成見,怎麼辦呢?我們不妨讓一步,他進一步,我們退讓一步,慢慢等他覺悟,不要與他爭執,爭執就造罪業了。也許你說,那我要處處退讓,我不就吃虧了嗎?人家得寸進尺,那還得了嗎?你有這個念頭,你就又錯了,你又在打妄想。真的,你在打妄想。你已經違背了佛的教誨,你已經迷失了事實真相。事實真相是什麼?連《了凡四訓》裡都講得很好,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你這一生,命裡所有的財富,所有的功名富貴,你會讓得了嗎?讓不了。人家能奪得去嗎?奪不去。你如果能真的讓得了,人家能奪得去,這個因果的定律就推翻了,那就沒這個道理。

  大乘經上講得很明白,「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,這是事實。世間法建立在因果的基礎上,佛法也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礎上。你能夠明白這個道理,你就歡喜退讓。為什麼呢?我自己的福報沒有絲毫損失,我這個地方讓給他了,那個地方就來了,這是你命裡頭有的。所以真正明白道理,敢布施。這個錢財,我這個地方布施掉了,那裡就來了。無論你做什麼事業,你都會賺錢,為什麼呢?你命中有錢,你的工作事業,那是緣。不管什麼緣,你只要一接觸,你一定就有收獲,你命中有。你命中沒有,緣再好,你也賺不了錢,你也得不了財富。所以佛講的是真的。財富是果報,財布施是因,你不肯修財布施,你那裡得的財富?法布施也是因,聰明智慧是果報。無畏布施是因,健康長壽是果報。你種什麼樣的因,就得什樣的果。種善因得善果,這個道理,學佛的人明瞭透徹,所以他三種布施都認真的來修,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都幹。幹了怎麼樣呢?幹了,他不要果報。怎麼說不要果報呢?譬如財布施,你財越布施,財越多,這果報來了。財越多,越布施,絕不享受,這就是不要,不要財富,不要財富的果報。我一生的生活,還是那麼簡單,還是那麼樸素,這個生活多自在!

  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愈有聰明智慧,愈替社會、替眾生多做一點好事情,多幫助他,用智慧幫助他,用技巧幫助他們。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的果報。你有健康的身體,有長壽的體力,為眾生可以做更多的事情,絕不為自己去享福、去享受。活一天做一天,永遠沒有休息。這就是說,三種布施都修,三種果報不受。雖然現在不受,來生這個福報就更大了,這三種福報都現前。可是你要覺悟,覺悟不容易。怎麼樣的覺悟呢?決定求生淨土,把自己所修的這些功德,統統迴向淨土,那你真的覺悟。如果你要不迴向求生淨土,麻煩大了,你一轉世,來生大福大貴,一享富貴,就迷惑顛倒了,又不曉得造多少罪業了。福享完了,罪業現前了,三惡道去了。這是告訴你,福享不得,福報不能享,決定求生淨土。所以這個地方的真實道,簡單明瞭的,就是指清淨心、和敬心。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都要存平等的恭敬心。成就自己,成就佛法,這三寶具足了。佛,自性覺;法,是自性正;僧,是自性淨。末後這一句:

  深入一切諸言辭海,遍一切剎轉法輪故。】

  十句裡面,前面九句,都偏重在自利,即使說到利他,還是自利,只有末後這一句完全是利他。那麼要利他,一定要『深入一切諸言辭海』,要能夠通達一切眾生的言語,你才能普度眾生。現代佛法特別是中國的佛法,在全世界弘揚,除了中國這個地區不算,在外國,我們的進展非常緩慢,大大落後在其他國家之後,什麼原因呢?語言的障礙,我們比不上日本,甚至於比不上韓國,也比不上西藏。這些國家地區的法師到國外都通達英語,都能夠用當地的言語來說法、來利生。我們中國法師到外國,不行!懂得英語的人就很少,雖懂得,懂得一般會話可以,講經不行。這是我們佛法在國際弘揚上,一個很大的障礙。

  可是現在,機緣逐漸有好轉的現象。那就是說,中國在底下這一個世紀,大家也都看準了,一定會發達,一定會繁榮。所以現在許許多多國家民族,這個學校裡面都開漢語學系,學習中國的文字,中國的歷史學術。希望將來這一些人,接觸到大乘佛法,能把大乘佛法翻譯成他們國家的文字,能夠利益廣大的眾生。所以末後這一句就是弘法利生,上報四恩,下濟三苦,『遍一切剎轉法輪故』。

  「轉法輪」是譬喻傳播佛法,介紹佛法,推廣佛法,是比喻這個意思。為一切眾生宣揚、介紹、推薦,不一定什麼場所,不一定什麼時候,隨緣隨分,我們現在講機會教育。無論在什麼時候,無論在什麼場所,說個一句、兩句。尤其現在我們佛法小冊子很多,我們身上,女同修錢包裡面帶個兩、三本,遇到有緣的人,對這個歡喜,你就送他一本,就介紹給他了。尤其現在在台灣,聽說有很多電視台裡面,還有講演的節目,誰去做的,我也不曉得,我也沒看。在美國楊一華傳真告訴我,現在在美國電視台上也有,這個就很簡單,你只要把電視台時間告訴他,他自己就會去看。這一種轉法輪,就比過去要方便的太多。很短的時間,很簡單的幾句話,你就可以把它介紹,什麼時間在那個電台,你打開來就可以看到,這非常方便。這種大眾傳播的工具,我相信將來使用會越來越廣,越來越便利。只要我們每一個同修有這個心,你沒有這個心就不行了。你有這個心,你就會把這個事情,當做一樁大事情來做了,隨時隨地,把佛法介紹給別人。

  那麼現在是夏天,夏天穿T恤的機會很多,現在我們上面都印了佛法,都印了阿彌陀佛。這個是不喜歡的人,他看一眼,阿賴耶識裡頭也就種了善根。這個方法是強迫的方法,也非常好。所以我們也要利用這一些工具,這個T恤衣服,我們把它當做宣揚的工具,我們利用這個工具,做轉法輪的工作。由此可知,大轉法輪,方法是無量無邊。不只是要在講台上講經,不止是這個,講台上講經,這個效果並不大,隨時隨處,為大家廣泛的介紹佛法,這個效果就大了,功德利益無比的殊勝。

  海雲比丘給善財童子講到這個地方,這是一個段落。這一段是遍讚其他的這些善知識,他們的能力大了,都是深入一切廣大法海。

  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。】

  這是我們必須要修學的。你看!自己的姿態多低,把別人捧的高高的,高高在上。他們才是真正深入法海,我那裡能比得上他們?我怎麼能知道?怎麼能說得出他們那一些無量無邊殊勝的功德?這個清涼的註子註得很好。他註子裡頭說:

  略舉十海以顯無盡。我唯一海,豈得同年。】

  我自己所修、所學、所知道的只是一門,無量無邊法門裡頭,我只知道一門,我怎麼能跟他們相比?這一個意思很深很廣,我們一定要能夠體會,要能夠認識,要認真的依教奉行,你菩提路上才能減少障礙。

  凡夫就是凡夫,凡夫就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而執著裡面,執著是煩惱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嫉妒,這是無始的煩惱,俱生的煩惱,不要學的,你生下來就帶來的,這是無量劫來的壞習氣。這個力量非常強大,障礙一切善法,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。障礙善法是障礙自己的善法,自己不能夠斷惡修善。造作無邊罪業是什麼?是障礙別人得到善法,那你就造罪業了。

  像《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》,一開端世尊給我們講了一段公案,俱留孫佛的時代,這是賢劫第一尊佛,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。有兩個出家人講經說法,大概還講的不錯,很受聽眾的歡迎,大家對他恭敬供養。另外有幾個出家人看到就嫉妒了,就想方法來破壞,在信徒面前造謠生事。說這兩個出家人是破戒的比丘,沒有德行,讓聽眾對他們的信心退轉,造這樣的罪業。那經上講的果報,墮地獄一千八百萬年。地獄出來之後,還有餓鬼、畜生的果報,然後才能得人身。得人身,還有昏憒盲聾瘖啞的這些果報。到釋迦牟尼佛末法這個時期,才能稍稍恢復正常,得人身再聞佛法。

  如果老毛病、老習氣又犯了,那個問題就嚴重了,還要再搞一次輪迴。這一個輪迴,你要曉得,真是論劫數算,時間不是論年算,論劫數算。一尊佛出世是三個阿僧祇劫,四尊佛—十二個阿僧劫祇,還得了!所以是決定不能夠造罪業,一切忍讓,對自己決定有好處。你要的統統給你,我都可以捨棄。我們自己心裡清楚,自己一飲一啄都是命中所有的。命裡面有的,丟都丟不掉,人家搶也搶不去。人家能夠奪去的,我能夠讓,他能夠得到的,都是他命中該有的,我命中沒有的。你能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你的心就平靜了,你決定沒有怨恨心。退讓,自己還生歡喜心,還生恭敬心,這就對了。你退讓之後,滿腹牢騷,那就錯了,那還是在造罪業。

  所以末後用三寶殿後,是很有道理的。這個三寶就是清淨、平等、覺,一切都要歸到清淨、平等、覺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這是第五段。

  善男子,從此南行六十由旬楞伽道邊,有一聚落,名為海岸。彼有比丘,名曰妙住。汝詣彼問,菩薩云何令菩薩行速得清淨。】

  這個在本經,五十三參每一參,經文都分為六大段。這個第五段:

  指示後友。】

  就是介紹他,善財到他這來參訪,他已經把他自己所修、所學、所知道的,全部都講解傳授給善財。善財求法的心,依舊是勇猛熾盛,那只好再介紹他參訪另外一個善知識。所以指示後友,就是介紹他參訪下面一尊善友。叫他『從此南行』。「南行」的意思,前面都說過,諸位要記住,南代表光明,代表智慧,不是指南方。只要是有智慧、有高人居住的那個方向,就叫做南方,所以這個南不是東南西北,他是代表光明,代表智慧。

  『六十由旬』,這是講距離,這也不是真的,全是表法。『楞伽道邊,有一聚落』,聚落就是個鄉鎮,鄉鎮名字叫海岸,那個地方有一個出家人,出家的比丘,他名字叫妙住。你到那個地方去問,你問他,菩薩怎樣『令菩薩行速得清淨』?你去向他請教,他會告訴你。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,這個註解裡頭,就把這個表法的意思,給我們說出來了。

  六十由旬者,修六度行,淨六根故。】

  你看他這個六十由旬表這個意思。那六由旬就可以了,後面六十呢?六十是代表六的十倍,代表圓滿。就是六度的圓滿,修六度,淨六根,那就圓滿了。修六度的目的在那裡?就是淨六根。六根得到清淨,六度就圓滿了。這個是諸位要曉得的。否則的話,你修這六種東西是修福不是慧。布施,布施度什麼?度慳貪。你還有慳貪的念頭,你就沒有修布施、布施度,你修的是布施,不能叫布施波羅蜜。如果修的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這些都是修福報,世間有漏的福報,不叫度,不是波羅蜜。那什麼叫波羅蜜呢?布施能夠把慳貪斷掉了,用布施這個方法,用布施的手段,把自己的慳吝貪愛的念頭打掉了,這個布施叫波羅蜜,這叫做菩薩行。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誤會,我們每一天在修布施,在持戒、忍辱,我們這就修菩薩行了,其實完全錯誤。你修的不是菩薩行,你修的是人天福報。假如你得不到人身,那就是三界有漏的福報,這個要懂得。

  所以修布施的目的,是要斷除自己的慳貪;修持戒的目的,是要斷除自己的惡業,就是斷惡修善,目的在此地。修忍辱的目的,是斷除自己的瞋恚,嫉妒是在瞋恚裡面。修精進的目的,是斷除自己的懈怠、懶惰。禪定的目的,是斷除自己的散亂。般若的目的,是斷除自己的愚癡。你看你要是永遠離慳貪、離惡業、離瞋恚、離散亂、離愚癡,那你六根就清淨了,就淨六根。所以六十由旬是表這個意思。所以在此地,南不是方向,六十由旬不是距離。我們一定要懂它的意思,否則的話,那你就完全錯了。

  這個聚落,我們看註解。

  聚落名海岸者】

  聚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鄉鎮,這個鄉鎮名字叫海岸。

  楞伽道次南海北岸故。】

  古時候,這個『楞伽』就是印度最南邊的一個小島,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,古時候叫楞伽。因為它是個小島,四面都是海,所以就不容易進去。

  楞伽梵音,此云難往。居南海中,四面無門。非得通者,莫能往故。】

  古時候的修道人到那邊去,怎麼去呢?都有神通。他要沒有神通,他就去不成,這表示這個地方難去。那麼在此地,我們要理解,它是表法的意思。那麼這個楞伽就是比喻難住。海岸就是楞伽島的岸邊,是這個意思。底下對我們說出表法了。

  表於真心本離四句。得宗通者,方可會故。】

  這個意思要緊,把楞伽表我們的真如本性。真如本性為什麼用楞伽來表示呢?楞伽是難住的意思,這個難住是講四句。四句是代表什麼呢?代表知見。四句簡單的說,是空、有;空是一句,有是一句。非空非有是一句,亦空亦有是一句,這個四句。這四句叫根本的四句,從這四句再變,再一演變,一展開,那就是變成百句了,所以四句百非。這個四句是根本,就是所有一切虛妄的知見,都不能安住在真心上,取這個意思。真心離念,所有一切妄念都沒有辦法在真心裡頭立足,取這個意思。

  那麼得通呢?這個通叫宗通。什麼叫宗通?宗是講宗旨,不是講的教義。這個教義通達的時候,叫說通。你很會說經,講的天花亂墜,講得也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你沒有入境界,那就是說通。契入境界,你就是宗通。譬如你講六度,你從布施講到般若,講的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可是自己還是有慳貪,還是有惡業,你沒有入進去。如果你自己慳貪斷了,惡業斷了,瞋恚斷了,乃至於妄想也斷了,那你就是宗通。換一句話說,只要兩種執著還在,你佛法、世法一切通達,叫說通,那不是宗通,你沒有入,沒有入境界。如果你真正契入,你我執、法執破除了,那你是宗通,你才能明心見性,你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才能夠現前。所以說『得宗通者,方可會故。』你才能體會得到。所以修行常常說,要真修,要真幹。真幹就是要離我執,也就是初下手的功夫,起心動念,念念為眾生著想,決定不要想自己。一切時、一切處,點點滴滴都想著別人,全心全力幫助這個社會,幫助眾生,你這樣才能破我執。下面說:

  然有無等,得意成門,入佛法故。】

  『有無』,這是從四句上講的。有、無就是空、亦有亦無、非有非無,就是四句。這四句是什麼?四句是平等的。怎麼是平等呢?有也是空,無也是空的,亦有亦無、非有非無都是空的,都不可得,這就平等了。你要曉得一切都不可得了,那就平等了,你得一,那就是法門,你就契入了。如果你要執著有不是無,無不是有,非有不是非無,非無不是非有,你永遠不能入門。怎麼不能入門呢?你永遠沒有辦法破執著。所以我們最大的障礙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你這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永遠存在,這是個麻煩事情。所以跟諸位要說明白,這古德常講的,佛法不難,佛法太簡單了,只要離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你就成佛了,你本來就是佛。現在問題在那裡?你就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放不下。你不肯放下,這個東西什麼人都幫不了忙,佛菩薩也沒有法子幫忙,所以解鈴還須繫鈴人。一定要靠你自己,你自己念頭一轉就放下。你那個念頭轉不過來,老是念念為自己,這個就很糟糕。

  尤其年歲大了,總是想到自己的身體,這個就很糟糕、很糟糕。你念念想到自己,想到自己老了,想到自己今天這裡痛,明天那裡痛,生病了。病了就要死了,死了就要搞輪迴了,你就想這一套,這不是糟糕嗎?這是最糟糕的念頭。所以佛菩薩他不想自己,沒有自己,沒有自己就沒有生死,沒有生死,那來的老病呢?他為什麼不老、不病、不死,因為他沒有自己,道理就在此地。我們曉得這個道理,就要認真去幹,這才行。所以,

  得意成門】

  他真正體會到這個意思,那這個意思就是法門,他就入佛法了,這是徹悟諸法實相。諸法實相是平等的,經上常講: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」這個法門平等就是一切都平等。下面是:

  失意成謗,增益等故。】

  什麼叫失意?失意是真正意思,你沒有能體會到。你的思想、言行,與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,這就叫謗。你所說的都叫謗,為什麼呢?它不是事實真相。由此可知,法與非法是一念之差,這不可以不知道。實相是什麼呢?《金剛經》上講得最清楚、最簡單、最透徹,三心不可得是實相。萬法緣生,當體皆空,了不可得。能得、所得都不可得,這是事實真相。你如果真的了解事實真相了,你這個心地很乾淨,一絲毫牽掛都沒有,那你是入了門,你是得到了。你心裡面還有牽掛,還有憂慮,還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你什麼都沒有得到,你還是凡夫一個。你聽的再多的佛法,與你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關,道理在此地。

  以門為門,則為言說,故曰無門。即門無門,是宗通矣。】

  這前面解釋,為什麼說它無門?若說『以門為門,則為言說』,就是你有分別、執著,有個門,你就想到那裡有個門,門才能進來。告訴你無門,你才能通得了。離開分別、執著,那才行。所以『即門無門』,你就通了。

  故曰難往,非不往也。】

  這兩句話很重要,這是說明我們今天住在這個世間,我們也有身體,也有居住的環境,不是不住。應該住而非住,這就成功了。住與不住是一不是二,你在這個裡面得清淨心,得平等心。你要是真的不住了,身也不要了,處也不要了,你住了空,那你也錯了。你要說有身,有這個房子,你著了有了,這是教給你空有兩邊不住。非不住,是不住空。難住是不住有,這正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: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」無所住是心地真正乾淨、清淨,一塵不染。生心是生度化眾生的心,生念佛往生之心。幫助一切眾生認識佛法,認識淨土。幫助一切眾生,像我們自己一樣,萬緣放下,全心全力服務社會,利益眾生,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淨土,就非不住也。

  今居此者,表修行住】

  『今』是什麼?是說底下這一會—妙住比丘。妙住住在這個地方,他就住在楞伽道海岸聚落,表什麼?『表修行住』。

  是入智海真心絕相之正道故。】

  儒家所說的,儒家實在講,很多地方跟佛法是相通的。自誠明謂之性,我們佛門裡講明心見性。怎樣才能明心見性呢?真誠,真誠到極處了,至誠感通,就通達了。感是感應,那個感應是自然,一絲毫勉強都沒有,真正做到真誠到極處。真誠就是絲毫的虛妄都沒有,有一絲毫虛妄在你心裡面,你的心就不真誠,那就是明心見性,就是大徹大悟。而佛菩薩悟後起修,教化眾生。那這個順序就顛倒了,自明誠,這叫做教。可見得自誠明,是上根利智;自明誠是中下根性。我們怎麼樣?我們一定要接受教育,要接受佛菩薩、善友的教誨,多聽多薰習,這樣才恍然大悟,沒錯,我們認真學習,認真來幹,這叫修行住,住在修行位上。

  『是入智海真心絕相之正道故』,修行的目標在那裡?修你的真心。「絕相」,是心裡面決定沒有相。也就是真心裡頭決定沒有想。你看「想」,想是上心有相,是想。心上沒有相,沒有相就是真心,就剩下一個心,想就沒有了。想是假的,心是真的。所以他這一句話,很有意思。我們的心是不是真心呢?我們還有相。有相就是妄心,就不是真心。真心決定沒有相,沒有相就是決定沒有思想。思是什麼?思是分別,你看思畫格子,一格一格分別。想是妄相,是想像。所以思跟想都是妄心,都不是真心,都是妄想。能夠統統離開了,真心就現前了。

  比丘妙住者】

  他這個妙,妙在那裡呢?

  身住虛空,無住相故。】

  這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,他通達,三心不可得,萬法皆空,他心多乾淨,這就叫『身住虛空』。不是身放在虛空裡面,那你又錯了,你又來了一個妄想了。身住虛空就是心地裡面乾乾淨淨,知道能所都不可得,所以他心地乾淨,一塵不染,住無相。

  表此住中】

  這是表示,這是僧寶,也是出家人的本分。

  觀一切法如虛空等,無有處所,離分別故。】

  正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這一句話,「三心不可得」,能得空。「萬法緣生,當體皆空,了不可得」,所得空。能得、所得都不可得,你還想什麼?這是告訴你事實真相。了解事實真相,才真正懂得自在隨緣。自在隨緣就是藉假修真。我們身是假的,境是假,一切萬緣也是假,藉這個假修真性。怎麼個修法呢?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」也就是在一切幻相當中,離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這就是真的,真性就現前了。

  亦比丘者】

  他的身分也是比丘。

  入道未久】

  這是表初學。

  宜依僧故。】

  入道未久,他要依靠僧團,不能離開僧團。

  前法此僧,義次第故。】

  這三位,吉祥雲是佛寶,海雲是法寶,妙住是僧寶,所以這三會是佛法僧三寶。所以他是按照次第這樣下來的。末後,

  時善財童子禮海雲足,右繞瞻仰,辭退而去。】

  這一句就不必說了。最後,

  戀德禮辭。】

  『戀德』是感謝,感謝他教誨之德。『禮』是禮敬。『辭』,在此地這個意思,是不學他,我統統明白、明瞭,我不學。不學,他學什麼呢?他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,沒有改變他自己的行門,「禮辭」是這個意思。所以五十三參都是禮辭,他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。這個意思顯示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無論你所見、所聞,接觸任何法門,世法、佛法,我都清楚、都明瞭、都歡喜、都恭敬,我還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,就是這個意思。好,我們念佛迴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