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經研習報告 (第八集) 1995/8 美國達拉斯 檔名:09-025-0008
請掀開經本第七十一面:
【復次。須菩提。隨說是經。乃至四句偈等。當知此處。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。皆應供養。如佛塔廟。】
布施供養,財布施比不上法布施,這些道理、事實在《華嚴經.行願品》裡說得很清楚,尤其是《別行疏鈔》,清涼、宗密引用許多經論來說明。因為財施只能叫一個人在現前物質生活上得一點利益,而法布施的目的是叫人開智慧,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,所以這個利益是無有窮盡的,再多的財布施都比不上法布施。尤其是大乘法的精華、大乘法的扼要處,就像本經,字字句句都顯示出圓滿的性德,所以一句、半偈確實要真能做到受持、為人演說,功夫深者一定見性,功夫淺者,念佛也必定往生。所以它的功德利益沒有法子能夠跟它相比,道理在此地。
這段經文是說,說經處所就『如佛塔廟』,塔是供養舍利的,供佛舍利的,廟就是現在所講的寺。諸位要知道這部經是在東晉時候翻譯的,佛法到中國來的時間還不久,中國沒有寺。中國古時候有廟,祭祀鬼神、祭祀天地,中國有廟,所以用廟來代表,中國人對廟非常尊重。帝王有太廟,供養過世的祖先,一般人民有祠堂,這都是祭祀祖先的。古時候禮節裡面,祭禮是排在最重要的一位,所以對於祭祀的處所是很重視的。佛的道場就像廟宇一樣,但是佛的道場稱為寺院,而不稱廟,這些常識我們都要曉得的。
『世間天人阿修羅』都要供養這個場所,何況說法的人?何況經典所在之處?說一樁我們就聯想到其他的。經文裡面『隨說是經』,注意「隨」字,隨是隨緣的意思、不限定的意思,如「隨人、隨機、隨時、隨處、隨眾、隨文」。隨文是不一定要講全部的經文,隨文是看一切眾生的需要,譬如脾氣、性情不好的人,取《金剛經》裡面講忍辱這段經文來給他講;把自己名利看得很重的人跟他講布施,所以隨便取幾句經文跟他說就可以,叫做隨文。這是教給我們怎樣幫助一切眾生,知道受持、演說功德無量無邊,一定得諸佛如來冥冥當中的加持,龍天護法在旁邊保佑你。只要你受持、讀誦、為人演說,這是真正佛的弟子,真佛弟子一定得到一切天龍、阿修羅的恭敬供養。這底下就說了:
【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。】
能夠受持四句偈,利益就無量無邊了,如果能『盡能』,就是全經都能夠『受持、讀誦』,讀誦是念念不忘,意思在此地。常常記住佛對我們的教訓,不忘掉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讀誦是這個意思。供養佛菩薩形像也是這個意思,不見佛菩薩就忘掉了,佛菩薩教給我們怎樣做都忘掉了,見到佛菩薩就想起來。所以供佛像、讀經書,用意都在此地。最重要的是要認真努力去做,不能夠依教奉行是得不到利益的;不能依教奉行,每天拜佛、誦經也是假的,也得不到感應。如果是假的,用佛法的形式欺騙眾生,騙取大眾的恭敬供養,好像也滿有感應的,感應是從哪裡來的?是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薩,你有心騙人,他也有心騙人,這兩個可以結合,彼此互相利用。妖魔鬼怪利用這批人,這批人利用妖魔鬼怪,彼此在造惡業,幹這個事情,這是一定要知道的。在這個時代,這些妖魔鬼怪很多,《楞嚴經》上說的「邪師說法如恆河沙」,邪師就是跟妖魔鬼怪結合起來的。佛門如是,社會也沒有兩樣,也如是。所以大小團體裡面的領導人,諸位仔細去觀察,不像是佛菩薩,都像是阿修羅、羅剎,世法佛法沒有兩樣。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,要認真努力的修學。
【須菩提。當知是人。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。】
底下這段經文「正明所以」,這正是給我們說明其所以然的道理。為什麼他得福這樣的殊勝?因為他所成就的是『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』。諸位要曉得,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就是無住生心,這是佛在般若會上為我們宣布的。
【若是經典所在之處。則為有佛。若尊重弟子。】
不單單是指這本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所有一切大乘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法所在之處,這個地方就有佛,有佛的教誨,就有佛的『尊重弟子』。這尊重弟子,因為佛弟子為一切世間大眾之所尊重,從初發心一直到修行證果,小乘四果,大乘菩薩的五十一個階位,都包括在其中。這是說明這部經典的殊勝,在在處處受人尊敬,是這個意思。佛說出來之後:
【爾時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當何名此經。我等云何奉持。】
須菩提尊者代表我們大眾請法,這部經叫什麼名稱?名是一部經的總綱領,抓到總綱領我們才方便受持,『奉』是奉行,『持』就是受持。這是啟請經名,在一般經典裡面請示經名,都在這部經講完的時候,最後才把經名說出來。本經請示經名在這部經的當中,並沒有在最後,這是什麼原因?古德告訴我們,佛說《金剛般若》到這個地方已經講圓滿了,所以在這個地方就說出本經的經名,往後的經文可以說是前面所講的補充說明。利根的人到這個地方完全明白了,這我們可以信得過,像中國惠能大師在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就徹底明瞭,後面就不需要再講,利根的人完全明白了。可是中下根性的人還有疑惑,還不能透徹的明瞭,就需要有補充說明的必要。所以下面尊者再一番的啟請,那個啟請可以說是補充說明,是跟前面連成一氣的,並不是另外一個開端。這一點意思江味農居士在《金剛經講義》裡面為我們分析得很清楚。
尊者提出問題,佛當然有答覆,答覆在第七十八面,諸位翻開來。
【佛告須菩提。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。以是名字。汝當奉持。】
這把經名說出來,所以經的名字是世尊自己說的,『金剛般若波羅蜜』。
【所以者何。】
名字說出來,叫他要受持、讀誦、為人演說,為什麼?『所以者何』就是為什麼。這四個字江居士就把它分為一科,就是一個段落。這只是一句問話,問的意思裡頭很長,問得很深、問得很廣,確實這句話我們看不出來。要不經過江居士這樣透徹的為我們分析,這四個字我們一定就含糊籠統念過去。他說這句話是提醒我們的注意,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。這句話裡面含有三個意思,前面所說的,我們一定要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斷掉,也就是說要把四相斷掉,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。要怎麼個斷法?從哪裡斷起?為什麼一定要斷?這句話裡頭就含著這三個意思。實在說這三個意思前面都說清楚、都說明白了,不斷不能見性,不斷,性德不能現前,性德不能現前,我們的生活就不得自在,所以一定要斷,要斷得乾乾淨淨。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法都不能執著,不執著就是斷。底下經文說:
【須菩提。佛說般若波羅蜜。則非般若波羅蜜。】
佛說這部經叫「金剛般若波羅蜜」,如果你執著有個「金剛般若波羅蜜」,這又壞了,你又著了相。「金剛般若波羅蜜」有沒有?有,不能執著,一執著就錯了,你就斷不了。所以從哪裡斷起?從不執著斷起,就是應無所住,從這個地方斷起。
【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如來有所說法不。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如來無所說。】
這段開示非常重要,現在許多人執著在法相上,堅固的執著,這對於修持,修持就是修清淨心,就造成重大的妨礙。這句開示很重要,佛『無所說』,你怎麼可以執著?佛的說法是「無說而說,說而無說」,我們要懂得這一點意思,這意思很深。佛既然無法可說,我們對於佛法還有什麼爭執的?特別是佛距離我們遠了,留下來的經典,經典在世界上有許多的譯本,哪個本子正確?誰也不敢斷定。可是佛教給我們一個原則,佛在滅度之前,為我們說出「四依法」,他的用意就是避免後人對於佛法起了爭論。佛說第一個,「依法不依人」,法就是經典,要以經典為依據,不能夠因人所說而異,懷疑經典。現在我們世間確實有這個現象,認為某一個法師大德是他崇敬的對象,把佛菩薩、經典都放在第二,放在第三,這個錯了。如果這個人把路子指錯了,我們豈不是冤枉?一定以經典為依據。他所說的法如果我們有懷疑,可以向他請教,你所說的有沒有經典作依據,你拿出經典、經文來給我看,如果沒有,我可以不接受。這種態度對於一個善知識是正當的,真正善知識會接受的,不會認為你是忤逆、你是背叛,不會的,這是做學生一個良好學習的態度。我過去在台中聽李老師講經,有一、兩次疑惑,我就向他老人家請教,老人家所講的出在哪部經論上,他就告訴我。我們查經果然有這個意思,我們才能相信他。沒有經典的依據,你自己意思所說的,我可以不聽你的,依法不依人。
第二個是「依義不依語」,語言隨便你怎麼說沒有關係,只要意思一樣就可以了,這句話好。因為經典傳到中國來,歷代有很多不同的人翻譯,不同的人翻譯,翻譯的當然不一樣。但是,翻譯的文字不一樣,意思是一樣就行,這就不要起爭論,意思一樣的。多說幾句,少說幾句,沒有關係,說的意思是一樣就可以,就無需要爭論。像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的爭論就很多,第一次的會集是宋朝王龍舒居士,會集的雖然不夠圓滿,裡面真的是有問題,可是古來的大德還把它收入藏經,收入藏經就是承認它的價值,龍舒居士的本子。龍舒居士的本子問題在哪裡?因為他是會集,他不是翻譯,翻譯,自己喜歡怎麼講法就怎麼講法,喜歡用什麼文字就用什麼文字,你是翻譯的。你會集是整理別人的本子,你一定要忠於別人的譯本,你不可以隨便把人家的字改動。王龍舒的本子確實是把人家原文的文字改了。他改得怎麼樣?改得很好,改得我們看起來更容易懂,意思還是一樣,改了。改得好,可以改,為什麼後人反對?龍舒改的沒有問題,怕開這個例子,龍舒可以改經,我看不對勁也可以改改,你也可以改改,大家都改改,到後來經典就不成話,就不能讀了。不可以開這個例子,用意在此地。真正有修、有學的人他改是可以的,例子不能開,開了怕一般人統統都來搞,傳到後來經典面目全非,是這麼個意思,所以盡量忠於原本。
以後魏源居士會集的《無量壽經》,裡面也有這個毛病,他會集的比王龍舒會集的好,後面一定比前面好,如果不如前面就沒有意義,一定比前面好,還是有這個毛病。另外一個就是取捨不太妥當,有些非常重要的經文他漏掉了,不甚重要的經文他抄了好多,取捨不當。所以民國初年,夏蓮居老居士第三次會集,避免前面的過失。可是一般人成見很深,認為我們讀經應該要讀當然最好讀原文,不得已讀譯本,這個會集本,古人有批評,我們反對。這些爭論都把世尊的四依法給忘掉了,「依義不依語」,他會的意思沒錯,語言怎麼說沒有關係,哪一種說得簡單、明瞭、通順,就是好的本子。我們今天看《無量壽經》,原譯本跟會集本、節校本總共有九個本子,九個本子我們印在一起,諸位比較一下看你就知道了。夏蓮居這個本子真的是簡單、明瞭、扼要,意思很圓滿,讀這一本等於說所有的本子你都念到了,集五種譯本之大成。「依義不依語」,懂得這個道理,所有一切爭論都沒有了。佛是知道後世有這些問題發生,預先就教給我們要遵守的原則,這是「依義不依語」。
第三這非常重要,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」,這個開示要緊。什麼是了義?了生死出三界的是了義,如果只能夠叫你得人天福報的,這是不了義。現在有人學佛,甚至於有人勸人學佛專求人天福報,這一生是人,來生還要做人,做個更有福報的人,這在經上講叫不了義。不要說做人,來生去做大梵天王也是不了義。佛教給我們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」。了義經中就是一生一定要作佛,作佛很難,《金剛經》是了義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我們做得到嗎?雖然是了義,我們做不到。在這個時代我們唯一能做的,就是念佛往生,這個我們確實可以做得到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退成佛,所以淨土經典是了義當中的了義,古人講,究竟圓滿的了義。我們自己的目標是求生極樂世界,我們勸別人也是求生西方淨土,見阿彌陀佛,這就是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」。
第四句,「依智不依識」,這四句都非常要緊。智是理智,識是感情,凡夫感情很重,感情害死人,所以佛教給我們,你要依理智,不可以依感情。依理智,你才能辨別哪個是真的,哪是假的?哪是了義,哪是不了義?你要有智慧去辨別,不能感情用事。佛法是教給我們破迷開悟,但是我們看到有很多學佛的人他顛倒了,他不但不開悟,他迷信,愈迷愈深。迷戀一個法師,迷戀一個道場,真可憐,大錯特錯,這都是情識在作祟,違背了四依法裡頭「依智不依識」。違背四依法決定不是佛弟子,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。我們讀這節經文,跟四依法合起來看就很清楚、很明白。佛無有法可說,我們還要執著什麼?再看下面一段經文,在八十六面。
【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。是為多不。須菩提言。甚多。世尊。】
底下這段是講「不壞假名」,也就是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,世間相與佛法沒有妨礙,妨礙在執著、在妄想。佛教給我們離一切相,不是離境界相,是離我們心裡面執著的相,這是必須要曉得的。先舉一個例做前提,『大千世界所有微塵』,多不多?當然多。
【須菩提。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。是名微塵。】
這句話的意思很深,實在講現代有不少的科學家、物理學家發現這個事實,跟經上所講的一模一樣。『微塵』是個現象,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,物質的現象。『非微塵』,這就把物質現象否定了,確實沒有微塵的存在,眾生看錯、誤會了,以為有這些東西存在。眾生以為有,佛隨順眾生,你說有,好,不錯,有。所以佛說法,他的大原則是依二諦說法,二諦就是真諦、俗諦。俗諦是隨順眾生,你們怎麼說是你們常識,你們肯定的,佛也同意,暫時同意。真諦是佛的見解、佛的看法,那是講事實的真相。真相說出來,你未必同意,你未必會承認,你不能接受的時候佛就不說。像現在有些科學家知道了,所有物質現象只是波動的現象,電波、光波,在佛法裡面講是心動的現象,震動的現象,確實沒有物質存在。所以,相有是假有,不是真有;體是真的,體是真有,相是假有。『是名微塵』就是指的假有,從相上講的。「非微塵」是從性上講的,從體上講的。在這段註解裡面引用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《楞嚴經》經文雖然不長,說得也相當透徹,說明這個世界一切萬物的來源。這是教我們「不著微細相」。底下經文:
【如來說世界非世界。是名世界。】
這是說「不著廣大相」,因為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大小是對立的,今天所謂相對的,我們懂得大小不執著,就是所有一切相對的都不可以執著,執著都是錯的。真妄是相對的,邪正是相對的,是非是相對的,善惡是相對的,我們生活在相對的境界之中。所有一切相對的捨棄了,就入一真法界,十法界是相對的,我們必須要了解它的真相。佛說這些沒有別的意思,無非叫我們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恢復到自己真正的清淨心。境界不執著,身也不能執著。我們繼續看底下這段經文。
【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。不也。世尊。何以故。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。是名三十二相。】
這是佛為我們現身說法。我們常說我們這個身是假的,佛身應該是真的。假的身不可以執著,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要離,佛這是真身,一真法界,那就是真常的,可不可以執著?也不可以執著。『三十二相』是指劣應身,釋迦牟尼佛過去示現在我們世間,他的身相就是這個樣子。這個身相我們世間眾生可以接受,如果佛再要現很大的身,我們不能接受,我們看到,那一定是神仙、是妖怪,不敢接近。所以佛示現的身相跟我們的身相大小應該差不多的,經上講佛的身高丈六金身,丈六,我們聽到這個子很高了。其實佛的個子是高,高不了好多,因為度量衡,古代的尺跟我們現在的尺不一樣。弘一大師做過考證,他考據周朝時候的尺,那時候的一尺只有我們現在的尺五寸多一點,不到六寸。那個時候的一丈只有我們現在的五尺多,一丈六不過我們的八尺多,我們這裡高居士的個子就差不多了,他今天沒有來,就差不多了。所以丈六只是那麼高,是那個時候的尺寸,不是現在的,這個要曉得。
這就是佛經上常講的,佛度化眾生一定現同類身,同類身相裡面,大家認為哪種相是貴相,哪種相是好相,佛是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你們說耳朵長好,佛的耳朵就長一點;你們說頭髮肉髻相好,他就現肉髻相,隨眾生,不是佛的意思。你認為眾生哪些是好相,他統統具足,令一切眾生見到生歡喜心。生歡喜心,人就喜歡跟他接近,他就方便教化,是這麼個意思。所以,身體也是接引眾生的工具,也是教化眾生的工具,這是我們講身教。佛現的這個身相,也不執著身相,身相是隨眾生心而現的,自己根本沒有一絲毫的意思在其中。這就給我們說明,自身、外境都不可以執著,你才能真正做到離四相,才真正破妄想分別執著。請看底下經文,在九十二面:
【須菩提。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。】
這一次的校量受持、為人演說的福報,比前面更殊勝,前面的布施是外財,是七寶外財,身外之物。身外之物要比起自己身體,身體可貴,身外之物就算不了什麼,內財比外財殊勝。這個地方講布施,『身命布施』,『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』,這也是事實。以釋迦牟尼佛做例子,過去生中生生世世行菩薩道,布施身命的事情我們在經典裡常常看到。像割肉餵鷹,捨身飼虎,老虎餓得很可憐,他捨自己的身體去餵老虎,那菩薩做的,我們一般人做不到。菩薩能捨身,絕對不貪愛身命,他捨了身之後他馬上又受身。我們一般人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,堅固執著這個身是我,不肯捨棄。菩薩看這個身是什麼樣的?身不是我,身是我所,好像衣服一樣,我們捨一件衣服很容易,看到別人沒有衣服穿,身上衣服脫下來送給人。他捨身餵虎就是這種的,身不是我,牠需要我可以送給牠,送給牠之後馬上重新再換一件。我們在六道無始劫以來,捨身受身不曉得多少次的身命,無量無邊,何必把這個身體看得那麼重?身都能捨,都這麼容易捨,何況身外之物?
能捨身,往生就太容易了。念佛人不能往生,原因在哪裡?捨不得這個身,所以不能往生。死了以後就到鬼道去了,當什麼鬼?守屍鬼。他的屍體在那裡,他認為那個屍體是他自己,他捨不得離開,所以當守屍鬼,這個很多。愛惜自己的身體,這是個很錯誤的觀念。佛在此地是現身說法,告訴我們身是屬於我所,不是我,是我所有的。佛經裡面說我們六根,根有兩種,一種叫「浮塵根」,一種叫「勝義根」。浮塵根就是這個肉體,勝義根還是屬於色法,但是跟我們這個粗顯的色法不一樣。現在有些人說,佛經裡面講的勝義根大概是我們的神經系統,實際上這種說法說不通,決定不是的。神經系統還是浮塵根,不是勝義根。勝義根是可以離開身體的,神經不能離開身體。我們最明顯的一個例子,我們人都有作夢的經驗,作夢的時候你可以遠遊,你身體沒去,你神經也沒去。有定功的人,現在說有特異功能的人,你在作夢的時候他能看到,看到你到哪裡去,那是色法,他見到了。看到你到哪些地方去,你夢到台灣,你到台灣去了,看到你去了。你的身體還躺在床上,你那個神經並沒有離開身體,所以說神經是勝義根決定講不通的。現在西藏密宗有些人講叫「靈光體」,可以離開肉體到處去旅遊,靈光體的確很像經上講的勝義根,這個很輕,可以遠遊。
所以,作夢有些是真的事實,但是那個人要精神很愉快、很輕鬆,靈光體才會離開你身體;煩惱重的人、妄想重的人,靈光體跟你的肉體結合在一起,很重的煩惱,它沒有法子離開。在一般修行人比較容易。這就是說明我們這個浮塵根不重要,佛門裡頭常說借假修真,假就是浮塵根,我們利用假的身體修真性,要修明心見性,要修西方淨土,那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【若復有人。於此經中。乃至受持四句偈等。為他人說。其福甚多。】
這個福報勝過前面所講的恆沙身命布施,這比前面功夫又進了一步,所以得的福報超過前面恆沙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。小註裡頭第二條說,「不知持說此經,金剛智便無從開」,這句話很要緊。金剛智就是實相般若,前面說過,是我們真心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智慧。你要不知道、不懂得受持《金剛般若》,你不曉得宣揚《金剛般若》,為他人說就是宣揚,你自性裡本具的般若智慧就不能現前,不能現前就不能解決問題。「雖多劫捨身命布施,而仍未能脫生死輪迴,依然是苦惱凡夫也」,這就是為什麼恆沙身命布施的福報比不上受持《金剛經》,道理在此地。你的福報再大,所謂的人天有漏之福,不能夠幫助你了生死、出輪迴。在前面我曾經跟同修們提示,大家好心發心學佛,為的是什麼?為的是永脫輪迴,圓成佛道,我們為這個,這個目標是正確的,方向是正確的,如果目標、方向不訂在這上面你就錯了,你依舊要搞生死輪迴。不出六道,不管你修得怎麼好,都不算是成就,因為在六道,固然你能夠去享天福,但是你要記住,阿鼻地獄你也有分,你不可能生生世世永遠享福,沒有那個道理。享福的人沒有不造業的,福報愈大的人愈是容易造極重的罪業,造作罪業要承擔果報,不是說造作了沒有果報,沒有這個道理。不要說身體的造作,起心動念都造業。
學了佛,明白這個道理,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再起心動念自然就謹慎。起一個惡念,就有惡報在等著你,起一個善念,也有一個善報在等著你,既然起心動念都有果報,為什麼要起惡念?為什麼不多起一個好的念頭?念頭裡面最好的、最殊勝的無過於念佛,特別是念阿彌陀佛,善中之善,沒有比這個更善,果報之殊勝諸佛都讚歎。這也是世尊常講,一切法唯心所變,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,我們為什麼不想佛?為什麼不去想阿彌陀佛?下面一段經文,「成就解慧」,須菩提尊者做為一個代表,聽佛說法,心開意解。在九十四面:
【爾時須菩提。聞說是經。深解義趣。涕淚悲泣。而白佛言。】
這一小段是說明尊者聽法開悟了。這裡頭要緊的是『深解義趣』,與前面世尊教的諦聽相應,若非諦聽怎麼能深解?深解之後,他是深受感動,流淚、悲泣了。悲的是什麼?無量劫的生死輪迴,今天才把修行的綱領找到,有永脫輪迴的希望,感動的流淚。第二個意思,再看看許多的眾生,還是迷惑顛倒,還要繼續不斷的去搞生死輪迴,悲憫的心生起來,『涕淚悲泣』,這有很複雜的因素在其中。我們再看底下經文,九十六面:
【希有。世尊。佛說如是甚深經典。我從昔來所得慧眼。未曾得聞如是之經。】
這一段是「讚慶」,也是自己非常幸運,能夠聽到佛說這樣稀有甚深的經典,能這樣簡單、這樣扼要的把修行證果的方法說出來。我們只要在這部經典裡面,抓住一、兩句認真去做,就得利益。的確經上任何一、兩句,我們在生活當中真的用上,然後把它用來幫助念佛,就決定得生淨土。全經不明沒有關係,只要用個一、兩句,能幫助我們念佛達到清淨心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向阿彌陀佛請教,我相信阿彌陀佛幾句話一開示,全經你就徹底明白。這古人所講的「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」,我們要有這個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