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mtbcollege logo
 
简体 正體
綱目模式
頻次搜索 
AND OR
 
02-041-0472 主講人 : 淨空老法師
             小字號    中字號    大字號

淨土大經科註(第四回)  (第四七二集)  2017/7/2  英國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蘭彼得校區  檔名:02-041-0472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一O四O頁,第四行,第一句看起:

  「經中三輩往生,皆由於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。文字很簡單,把淨宗綱領全部說出來了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念老的註解,下面給我們說,「菩提心者」,什麼是菩提心?就是「大智、大悲、大願」,重要是後頭這一句,「圓融一體之心」。什麼是圓融一體?這個意思就是說智裡面有慈悲,有求往生的大願,而且,圓是圓滿,融是融合,一體。一體很不好懂,宇宙萬事萬物都是圓融一體變現出來的。所以整個宇宙跟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,比一家人還親切,一家人不是一體,一體才是自己。十方三世諸佛菩薩跟我們是一體,大千世界、十法界、六道輪迴跟我們也是一體,我們不知道,這叫迷。誰知道?法身菩薩都知道。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了;這個四十是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總共四十,加上等覺最後的一品,破盡就入法界,就證得圓融一體。

  圓融一體,等覺菩薩,知道遍法界虛空界,上從諸佛如來,下到地獄眾生,跟我什麼關係?一體,都是從我圓融真心所現所變。這一個認知比什麼都重要。從這個認知知道,整個宇宙有沒有?沒有;不能說有,不能說沒有,有在無中,無在有中,有無是一不是二。大在小中,小在大中,大小不二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入不二法門。圓教初住菩薩就入不二法門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這個時候自性本具的德能是清淨無為,不生不滅,現前了,你看到了。再看到,自性本具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,我們常說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。從自己圓融一體的真心,這不是妄心,是真心,這個心不生不滅,像惠能大師所說的,清淨不染,不生不滅,本自具足,本無動搖,能生萬法。

  佛證得了,用真心;我們迷了,不知道有真心存在。佛告訴我們,真心就在妄心裡面,妄心就在真心裡面,看什麼心用事。如果真心做主,恭喜你,你是法身菩薩,《華嚴經》上最低的位次是初住,圓教初住,用真心。如果用妄心,妄心就是阿賴耶識,誰做主?無始劫來迷失了真心,生生世世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不論是善是惡,都在阿賴耶識裡面含藏著,它像個倉庫一樣,全都堆放在裡頭,不定哪一個妄念起行,自己不能控制、不能做主。這是什麼?六道眾生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所以菩提心,「圓融一體之心」。蕅益大師給我們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勸我們要認真學習,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用真心,不要用妄心。真心所現的相,是智慧,是慈悲。智慧是樣樣明瞭,如如不動。慈悲是起用,慈是與樂,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離苦是悲心,得樂是慈心,慈悲兩個合起來就是離苦得樂。幫助誰離苦得樂?當然第一個是自己,重要!幫助自己離苦得樂,具體來說,蕅益大師教給我們,信有西方極樂世界。所以蕅益大師有個別號,叫西有老人,這是大師的晚年,西方極樂世界真有,他一點都不懷疑,這麼一位老人,叫西有,自己不懷疑,也勸導一切眾生。往生極樂世界的願心懇切,時時刻刻想著極樂世界,時時刻刻念著阿彌陀佛,這一生一世只有一個希望,求生淨土,時候到了,阿彌陀佛現身來接引他往生。

  信、願、持名,這叫大菩提心,無上菩提心。這個信成就的事業是什麼?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。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,是從阿彌陀佛無量智慧、無量慈悲之所示現,接引十方三世一切有緣眾生。這個有緣就是信願持名,我不懷疑,我相信,我一心一意求生淨土,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像海賢老和尚一樣。他的師弟海慶,他還有個老母親,三個人都是信願持名,往生淨土,都是預知時至。他師弟是出家人,那就不必說,媽媽是在家居士,走得多自在,這是做榜樣給我們看的,不能瞧不起。這三個人都沒有念過書,都不認識字,就是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,有阿彌陀佛,真正發心求生淨土,對這個世間完全放下了,功夫成就了,佛接引他往生。我們雖然沒有親眼見到,但是他的信徒在世間還不少,有十幾年的,有二、三十年的,跟老和尚很熟,從他們口裡說出來告訴我,我能不信嗎?不能不信!一定要認真,我們這一生就得度了。

  「情執深重即是愚痴」,這句話要記住。說你愚痴你不承認,你有沒有情執?情執重不重?很重,念念不忘,把佛號忘掉了,念佛不知不覺佛斷掉了,妄念起來了,這就是愚痴的相。什麼叫大智?「何云大智」,愚痴,痴的人大智沒有了。下面,「取相分別則有取捨」,於一切法中有取有捨,喜歡的你就取,不喜歡的就捨。諸佛菩薩,看看人家有沒有取捨?沒有了。為什麼沒有了?世間萬法沒有好壞,好壞是從情執裡頭生出來的,就是這裡取相分別。你喜歡的就要,不喜歡就捨;情執深的就要,淡薄的就捨。念佛,念了幾聲之後佛號沒了,不知不覺就沒了,捨了。起心動念,你分別執著的那些念頭起來了,把念佛取而代之,錯了。什麼時候能夠換過來?把一切分別執著捨了,起心動念就是一句佛號。如果能二十四小時不中斷,那就叫功夫成片,你念佛算有功夫了,功夫成片了,這個功夫就能往生極樂世界。你看這幾句話多重要,不再取相,不再分別。

  取相,佛門常說著相,著是執著,相就是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。眼根緣的是色塵,耳根緣的是聲塵,六根緣六塵,取相分別,有取捨。有取捨是造業,業有善、惡,有無記,這三種。善,你造的是善業;惡,造的是惡業,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,在六道裡頭受報,是這麼回事情。我們每天從早起到晚上睡覺,這一天當中,面對著人事這些環境,無不是取相分別,有取有捨。取善的,捨惡的,果報在三善道。取惡的,什麼是取惡?譬如競爭、鬥爭,傲慢、好勝,貪求無厭,這是惡業。惡業所感得的三途,餓鬼、畜生、地獄,到這裡去了。想想我們這一天,心裡起什麼念頭,說的是什麼話,幹的些什麼事情,是善還是惡?如果這一天二十四小時,我們都在念佛,好!頭等大善,這個善的果報在極樂世界,六道輪迴裡頭沒有,恭喜你,你超越了,這不能不知道。

  下面講,取相分別則有取捨,「何由興起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慈是愛,悲也是愛。慈,無緣,無緣是什麼?無條件。遇到人在苦難當中,他就生起悲心救苦,慈心與樂,為什麼?是同體,所以沒有理由。這是真愛,沒有任何條件,而且是自然的。小孩一、二歲的時候,父母愛他,照顧得無微不至,為什麼?無緣慈悲。因為同體,他跟父母是一體,他現在無知,完全要靠父母,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,幫助他長成。所以兒女對父母一生都會想到,這是孝。父母在世,要像父母早年愛護自己,自己在一、二歲的時候,父母怎麼照顧你,現在父母老了,眼花了,耳聾了,說話說不清楚了,動作緩慢了,有沒有關心他?有沒有照顧他?有沒有能夠像照顧嬰兒那樣的照顧?如果能做到了,這叫孝子。父母在晚年,如果造作不善業,身體都不很好,迫切需要人照顧。兒孫不孝,來看看他,問候問候,就算不錯了。全心全力照顧,這種兒孫見不到了,不能說沒有,我們沒有遇到,沒看到。稍微長大了,老師的教導,這個恩德跟父母相同。你能夠接受教育上學,老師幫助你成人。你大學畢業,學位拿到了,你開始服務社會、服務大眾,老師的恩德不能忘記。一個人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,老師跟父母把你養成的,對待老師跟對待父母完全一樣,沒有兩樣。不一樣的只有在孝服有差別,老師不在了,學生念念不忘老師,不穿孝服,心喪,心裡頭常常念著老師的恩德,沒有老師就沒有你這個人,也就沒有這個事業,做人不能不知道。所以能信能願,發大願,繼往開來,建立孝道。

  這幾天大家看了「六尺巷」,這個碟片非常感動人。演的是清朝中葉,康熙、乾隆那個時代,三朝元老,康熙、雍正、乾隆,好人、好事。從這個地方看到他們的家教,看出桐城這個地方的風氣。你要把它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你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你就有認識。在這個地球上有完整五千年歷史的只有中國,沒有第二個族群有這麼完整的歷史。老祖宗發明漢字文言文,把他們的智慧德行,用這種工具做為載體,寫成書本留傳給後世。文言文的好處,永遠不改變,只要你學會了,過去東西你接受了,你能看得懂,傳之於後世,千年萬世不會傳錯。你才曉得,為什麼對父母師長要感恩,為什麼對社會大眾要感恩,乃至於大自然,都是用一個感恩的心,大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,成為家風,這一個家族世世代代祖傳的。為什麼這個社會和諧安定?為什麼這個國家富強?為什麼世界大同?它有道理在。道理在哪裡?在《群書治要》裡面。《群書治要》從哪來的?《四庫全書》的精華。做人,做個中國人,不能不讀。我們希望世界大同,希望天下太平,那就要勸導全世界人都要讀。它不分國籍的、不分族群的,它是利益整個人類的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真管用。

  真正發大菩提心,念佛求生淨土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。如果是著相,情執放不下,念佛念得再好,只有生天的分,不能脫離輪迴,這樁事情不能不知道。叫我們離相,他舉的《金剛經》的例子,「《金剛經》云:應無所住行於布施。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」。舉一個例子,菩薩修六波羅蜜,我們也修,我們比不上菩薩的,就是我們住相,我們有分別心,有執著,所以我們修的,修六波羅蜜是世間法,這個施就是六道輪迴。菩薩不住相布施,他修的是出世間法。所以,「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於相」。我們想不想學菩薩?想。怎樣學?先學放下,先學看破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章嘉大師教我「看破、放下」。看破,了解事實真相;放下,不起心不動念就是放下,把起心動念放下。分別執著是更深一層的因果,造因哪有不結果的道理?無論是善是惡都不是真的,大乘經裡頭告訴我們,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。這個地方引的《金剛經》好,「若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」。

  「靈峯」,蕅益大師,他的《金剛經》註解叫《破空論》,《金剛經破空論》裡面解釋這個,「以無所住法,住般若中,熾然修行六波羅蜜,而不取相」,這就把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說出來了,說得很清楚。般若,真實智慧。怎樣才住般若之中?無所住這個方法就是住般若中。什麼無所住?我們做好事,這舉的例子布施,我們拿錢財布施給需要的人,幫助他免於飢寒,他沒有吃的、沒有穿的,我們能幫助他,這是好事,行了善事。如果這個善事放在心上,那就不善了;如果這個事情做完之後,不放在心上,若無其事,心裡頭不落印象,這就住般若。菩薩教給我們,行善不著行善的相,造惡不著造惡的相,不住。不要做了錯事後悔,我們講懺悔,懺悔能把這個業障懺掉嗎?不能。怎麼樣才能夠把這個罪業懺除,不住相是真懺悔。同修們要曉得,我們修懺悔法都錯了,一遍一遍的薰修,造作的錯事永遠不會忘記,根深蒂固,這怎麼辦?為什麼是這樣?沒智慧。有智慧的人知道,有智慧的人看破了,知道善惡都是假的。不住相,真心現前;住相,妄心現前,不一樣。不住相的是菩薩,佛菩薩;住相的,六道眾生。著相出不了六道輪迴;離相,阿羅漢就離了,就不執著了,出六道輪迴。但是他還有分別,他出不了十法界;分別沒有了,十法界超越了,入佛的境界。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。

  《破空論》裡頭有幾句話,蕅益大師說的,「以無所住法,住般若中,熾然修行六波羅蜜,而不取相,是故能令少施與虛空等」。這是一句比喻,少施,我們布施不多,得的功德、得的福報跟虛空一樣無量無邊,得大福報。這是《般若經》上說的,能令少施與虛空等,等是平等。「而眾生住於相故,妄自計果計因,觀大觀小」。所以眾生學菩薩,也修布施,但是著相。這在講現在修因,將來得果,這個果是大還是小?要「不住諸相。譬如芥子中空與十方空,性無二無別」。芥子,芥菜子,大概跟芝麻差不多大,當中是空的沒東西,芥菜子跟外面虛空是一樣。這個比喻就是說我做的善事很小,得的福報跟虛空一樣大,為什麼?沒有著相。沒有著相那個心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,只要你不分別不執著。我們常講四句,不起心不動念,意業;不分別不執著,身業、口業,身口意三業做到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你一天所修的福還得了嗎?果報跟虛空一樣無量無邊!《金剛經》把這些事實真相就是看破。怎麼個看破?《金剛經》就是個標準,它幫助我們看破、幫助我們放下。你為什麼放不下?你不了解事實真相。了解事實真相,自自然然放下了,身心清淨,一塵不染。

  這個比喻,譬如芥子中的空與十方虛空是相同的,無二無別,所以性無二無別。「以空非內外、彼此、方隅、形相,更無小空異大空故」。空是一樣的,沒有大小,沒有內外,沒有彼此,這是真相,事實真相,我們很難懂。我們看到量子力學研究的報告,這是科學證明的事實真相,它說什麼?它說這個世間所有的物質現象都是假的。我們六根接觸的,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嘗味、身體覺觸,全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,真的是空,是了不可得。那這些東西從哪來的?全是從妄想生的。所以他們研究的結論,宇宙之間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的存在。物質的現象從哪裡來的?從意識產生的,如果沒有意識,物質現象就沒有了。換句話說,物質現象就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從心想生,你心裡不想,物質現象沒有。現在量子力學家研究的主題念頭,念頭到底是什麼,現在研究這個。我相信二、三十年之後,什麼是念頭也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念頭也是假的,也不是真的,佛法說得清楚!所以二、三十年後,量子力學家肯定,大乘佛教經典是最高的、最圓滿、最究竟的量子力學。我學佛跟方先生是從哲學入門的;二、三十年之後學佛的人很多,從科學入門的。它是圓滿的哲學,它是圓滿的科學。「無相之福,其福乃大」,這兩句話說得好。著相的福,福就限定了,就那麼大,再沒辦法擴大,時間就那麼長,不能隨意延長,因為它有限量。為什麼有限量?著相。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的福,大,太大了!

  「又《金剛經》曰:若心取相,則為著我」,著了我相,著了人相,著了眾生相,著了壽者相。壽者相,用現在的話說,時間的觀念,影響有多久的時間。「又云: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上引《金剛般若》皆表取相分別之失」。故經云:『求出輪迴,終不能得』。只要你著相,你想超越輪迴沒你的分。但是著相,信淨土,信極樂世界,信阿彌陀佛,願意往生,肯念這句佛號,決定得生。這叫帶業往生,真超越了。希望同學們牢牢記住,你的福報無量無邊,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兌現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