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mtbcollege logo
 
简体 正體
綱目模式
頻次搜索 
AND OR
 
02-041-0227 主講人 : 淨空老法師
             小字號    中字號    大字號

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二二七集)  2015/8/4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1-0227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五百六十一頁,第二行,「忍力成就」。這一科有六句經文,對修學來說非常重要,是修學初步最好的指導,必須要遵守的。我們把經文念一遍:

  不計眾苦。少欲知足。專求白法。惠利群生。志願無倦。忍力成就。】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『不計眾苦,少欲知足』,「計者,計較執著」,放不下。放不下什麼?全是苦不堪言之事。誰知道?佛知道。我們自己這個境界現在前面,不知道,如果要知道,就有辦法離苦得樂。第二句就教給我們離苦得樂。我們先看「苦者,《佛地經論》曰:逼惱身心名苦」,逼迫惱害,或者是身體上的,或者是精神上的,心苦就是精神,感到逼迫、逼惱。「眾苦者」,很多,佛在經上常說的,「內苦,外苦」,內苦是內心的,多半指精神;外苦是身體,受到外面境界的迫害,這是常說的二苦。「三苦」,佛把眾苦歸為三大類,這個三大類是三界,六道輪迴裡面苦,統統苦,我們在欲界,欲界這三種苦都有,有苦苦、壞苦、行苦,苦苦就是八苦,說了八種;壞苦,色界天有的,就是四禪十八層天,那個地方沒有苦苦,有壞苦、有行苦。最高的,六道裡面最高的是四空天,四空天沒有肉身,他們不要這個身體,身體很累贅。像老子所說的,「吾有大患,為吾有身」,我最大的憂患是什麼?因為有個身體,沒有身體多好。無色界天就是連這個身體都不要了,但是他沒有壞苦、沒有苦苦,他有行苦。行苦是什麼意思?不能永遠保持,他有壽命,壽命到了,四空天是最高的,壽命到了,上面再上不去了,上不去那就往下墮落,往下滑坡滑得很快,這就叫行苦,這個苦的根源斷不了。三苦包括全部六道,天、人、修羅跟三惡道。

  「四苦、八苦」,四苦是指生、老、病、死,這欲界裡頭不能避免的,八苦亦如是。「分類不同,均表苦類眾多。菩薩了達一切諸苦皆是虛妄,畢竟不可得,故能安忍,住於平等,故曰不計眾苦。」菩薩覺悟了。這個裡頭四苦說清楚了。八苦,八苦前面就是生老病死這四種,再加上現實生活裡面所遭遇的有求不得苦,我們有求,得不到,求財、求地位、求兒女,不能夠如自己的願,這感到苦,求不得苦。第六個,愛別離苦,你自己親愛的人,你所愛的,譬如產業,祖宗留下來的老家,偏偏要到外面工作不能常聚,親人不能常聚,叫愛別離。下面第七個,怨憎會,愛偏偏別離,冤家對頭不想跟他見面,可是天天見面,同學坐在一張板凳上,很苦,不願意;同在一個單位工作,天天要見面,是你心裡最討厭的人,這是人常有。末後一個,五陰熾盛苦。五陰熾盛,五陰是色受想行識,這是指什麼?指構成我們人身生命的基本物質。從前這五陰概念上搞錯了,現在聽到科學家的報告,我們雖然沒有開悟,也有比較客觀的正確的概念。《金剛經》上佛說,我們這個身體是一合相。那就是什麼?只有一樣東西是它組成的,這一樣東西就叫五蘊,或者叫五陰,都可以,五樣東西結合在一起是一個物體。這個物體很小,佛經叫做極微色,不但六道天人,二十八層天,天眼看不見,阿羅漢的慧眼也看不見,菩薩的法眼還看不見,什麼時候能看見?大乘經上常說八地以上,這個不簡單。菩薩,《華嚴經》上分五十二個階級,八地是哪一個等級?最上面五個等級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這五個位次上能看見,他們的定功深厚,神通廣大。七地以下知道有這回事情,沒有親眼看見,八地的定功才能看到。

  現在這個東西被科學家發現了,佛說極微色,這就是物質現象裡最小的,它不能再分,它再分就沒有了,就變成虛空。科學家找到這個東西,這個東西是最近二十幾年才發現的,才找到的。八十年前發現原子,那個時候人類認為原子是最小的物質單位,世間所有一切現象,物質現象都是它組成的,就是一樣東西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講「一合相」,說對了,說得一點都沒錯。只知道它是物質,物質就是色;另外,它除了色之外,它還帶著有受想行識,這個東西科學沒發現。現在知道了,科學家的名詞叫微中子,或者叫中微子都可以。它的體積多大?科學家告訴我們,一百億個微中子揉合在一起,它的體積等於一個電子,原子裡面的一個電子。原子是以原子核、中子、電子組成的,這個我們化學裡面叫元素,微中子的體積是一個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,那麼小。這樣小的東西被發現,同時也把它打破,打破之後物質現象就沒有了。這就是跟佛經上講的極微色一樣,極微色給它再一分開,它就沒有了,就變成虛空,所以也叫做鄰虛塵。微塵,佛法裡頭講細小的,叫它做微塵,這個微塵很小,跟虛空做鄰居,你不能分,分它就沒有了,就變成虛空出現了。所以佛經講的鄰虛塵,就是現在科學家所說的微中子。

  但是佛經上講這個極微色,它有受想行識。這樁事情也被現在量子力學家看到,看到什麼?這個擊破之後沒有了,沒有了看見什麼?是念頭波動的現象,發現這個。所以才恍然大悟,物質不是單純的,再小的物質,到中微子這麼小的物質,真的是基本物質,它有受,受是什麼?它有感受,它有想、它有行、它有識,識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記憶,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,第八識的種子,有這個現象。換句話說,所有物質現象是活的,它不是死的,宇宙之間沒有死的東西,全部都有色受想行識。色是物質,這個意思是說物質跟精神是一體,不能分,精神說了四個字,受想行識,物質講一個字做代表,用色。所以江本博士做的水實驗,去年往生了,我是三次去參觀他的實驗室,最近這一次是在前二、三個月,我到日本去講經,順便去訪問他的實驗室,他的夫人接待。我們自己在高雄,劉醫生搞了一個實驗室,做得很不錯,效果比他做的還好,我們把樣本帶過去,她看到非常驚訝,要跟劉醫生(就是給我看牙病的),跟劉醫生合作,合作可以,合作繼續努力去研究。這個證明宇宙之間沒有一樣東西是沒有精神現象的,現在講的有機體,全宇宙統統是有機體,植物是有機體,石頭、泥土也是有機體,都是活的,沒有一樣是死的。

  美國的修.藍博士,到我們這個攝影棚來參觀,告訴我們,我們的桌子有受想行識,它知道,我們起心動念它知道,我們言語造作它當然更知道,天花板知道,地板知道,連牆壁都知道,你能夠瞞得了誰?這是被現代科學家發現,不僅僅是指儒家所講的「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」,不止,那是比喻。科學給我們講真的,整個宇宙是活的,是有機體,符合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一就是這個基本的粒子,我們講的極微色,《心經》上講的五蘊。觀世音菩薩以智慧來觀察,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」。五蘊的體是什麼?自性,不離開自性;換句話說,是自性現相,現相的基本現象就這個東西。整個宇宙就是五蘊組成的,合成的,叫一合相,這一合相是自己自性。

  一合相既然是自己的自性,整個宇宙跟自己什麼關係?一體。道家所說的「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」,真的,一點都沒錯。《華嚴經》說這整個宇宙,宇宙從哪來的?十法界依正莊嚴,全宇宙從什麼地方來的?心現識變。心就是自性,是自性所現,是自性所生。自性所生所現的是什麼樣子?一真法界,一切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是心現的。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呢?我們有十法界,我們有六道輪迴,六道輪迴、十法界是唯識所變。識是妄心,就是妄想,就是念頭。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、六道輪迴是妄想雜念變現出來的,它會變。它的本質是什麼?它的本質是一真法界,阿賴耶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,變成六道輪迴,就這麼回事情,這是真相。

  宇宙三個祕密,這三樁是科學家研究的對象,叫宇宙的奧祕,第一個是物質,第二個就是念頭,第三個自然現象。物質揭祕了,問題解決了,現在第二個是念頭。年輕的科學家拼命搞這門功課,有相當的收穫,現在市面上這一類的報告很多。這麼多年輕人喜歡研究這個,好事情!希望二、三十年之後,念頭是怎麼回事情,這第二個祕密被揭穿了。這個要揭穿了,佛教就不叫宗教,是什麼?高等科學。我學佛的時候,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,告訴我,高等哲學。我跟方先生學哲學,我從這入門的,不是從迷信入門的。他給我講了一部《哲學概論》,最後一個單元是「佛經哲學」,告訴我,「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,大乘經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我從這裡入門的。現在我學了六十四年,六十四年得到什麼結論?科學家講的我承認,佛法不但是高等哲學,還是高等科學。所以我們可以總結,釋迦牟尼佛一生給我們講些什麼?這個要分一般的跟高級的,對一般人所說的,對世人所說的,佛給我們講倫理、講道德、講因果,講這三樣東西,這就是佛法的小乘,講了十二年;往後大乘,那就是科學跟哲學。所以佛法,將來很可能它的正確名稱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,就像中國傳統文化提起來,孔孟教育,或者孔子的教育,我們這樣稱。未來,三十年之後,我相信佛法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,這就正確了。名不正則言不順,正名很重要,一看到名字,就了解它裡頭講些什麼東西,哲學、科學都講到究竟圓滿。

  自性是本體,自性不生不滅,在哪裡?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它是一切萬法的本體。大乘佛法的教學終極的目標就是教你明心見性,明心見性就畢業了,在佛法裡就稱為佛陀。禪宗所說的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再上去就沒有了,就達到究竟圓滿。見性之後,過去現在、此界他方,全宇宙,你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所謂全知全能!這是一般宗教對上帝的讚美,實際上上帝不是全知全能,全知全能是明心見性的人。誰能明心見性?人人都能明心見性。要怎樣才能見性?這一段是啟蒙的教學,這六句話你一定要知道。第一個,不要計較眾苦,苦是假的,你愈計較就有苦,你不計較它就沒事。要緊的呢?少欲知足。為什麼?欲,欲望的膨脹,不知足,這個東西障礙你見性。所以你一定要認識它,要遠離它。真正對於所有一切的欲望,財色名食睡,這對事;對念頭來講,貪瞋痴慢疑,這從心上講的。從事上講的,從身上講的,財色名食睡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有這十樣東西就麻煩,全迷了,迷得很嚴重,你見不了性。如果見色聞聲,內不起貪瞋痴慢疑,外不受財色名食睡的誘惑,不為它所動,這個人就成佛了。徹底明白,徹底放下是佛;放下不夠徹底,放下一大半,菩薩;放下少分是阿羅漢。

  學佛從哪裡下手?我年輕的時候,第一次跟章嘉大師見面,我就拿這個問題向他老人家請教。我們知道佛法殊勝,佛法好,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能夠契入?我提這個問題。老師看著我,我看著他,我看著他等待他的開示,他看著我心浮氣躁,不說話。這是很多年之後我才搞明白,當時也不敢問。很多年之後明白了,問題提出來是正確的,為什麼不答覆你?因為你心浮氣躁。心浮氣躁,這個耳朵進去,那個耳朵出去,你不會記住。所以他看著我,看了半個鐘點。好像在修定,專注!我專心在等待他老人家的教誨,專注,專注就是修定。半個小時定下來了,他就告訴我,說一個字,「有」。我一聽說有,精神又起來了,又不行了。所以第二次他又不說話,說一個有,大概等了六、七分鐘,我們又恢復到靜態,告訴我「看破、放下」。你看看,這多簡單,琢磨差不多搞了將近一個小時,可是這種教誨讓你一生都不會忘記,你才會重視。

  看破是明瞭事實真相,明瞭之後不能放在心上,不管是自性,自性不可得,不能放在心上;自性所生的萬物也是假的,也不可得,都不能放在心上。看得清楚,看得明白,那智慧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;不放在心上是定功,功夫。不受境界影響,連自性都不受影響,都不能夠放在心上,心上有一個自性,壞了。所以佛在《般若經》上講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。佛法能不能執著?不能執,執著就是病,執著就是障礙。哪來的佛法?沒有佛法,佛從來沒有說過有佛法。內外都不染,內外都不著,這就對了,這叫恢復你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。這個重要,這真修。

  修行的方法太多了,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,八萬四千不是數字,代表圓滿,是表法的意思,也就是我們常說一切萬法,就這個意思,所以方法沒有一定。世尊給我們表演的四十九年講經教學,這個對象我們一想就知道,他的對象是什麼?知識分子,知識分子佔大多數,佔多數,知識分子喜歡研究討論讀書,就用這個方法來修定。所以佛提出的要求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你喜歡讀書,選一部書,一生就念這一本書,不要念其他的,念其他的你會打妄想,就這一部書。念的時候不要研究意思,為什麼?沒有意思,沒有意思才能出無量義,有意思就死呆板的,就一個意思,沒有第二個意思,所以不許你有意思。要怎樣去讀?離文字相,不要執著文字相;離名字相,佛講的這些名詞術語,這都是假設的,都不可以執著;離心緣相,心緣相是我一想,這是什麼意思,那個什麼意思,不必想,它沒有意思,這才叫修定。定到一定的程度,不定什麼緣分一下開悟了。開悟是什麼?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,自見就是開悟。你開悟了,你找高人給你印證,你講給他聽,這個人也就是你的老師,他給你做證明的。所以,古時候確實私塾裡的老師,對於天分高的,有智慧的學生,給不給他講書?不給他講,就叫他念。譬如念四書,從頭到尾每天大聲去朗誦,沒有講的。念個二、三年他豁然開悟,其義自見,他把他所悟的地方講給老師聽,老師點頭,沒錯,這個課程他就畢業了。老師有沒有講?不需要講,讓他自己開悟。老師如果給他講,把他的悟門堵死了,他永遠不會開悟;不給他講,他有疑情,疑情是好事情,所謂是大疑有大悟,小疑有小悟。

  中國這套教學法,佛法裡頭有,佛法沒有傳到中國,中國也有,傳來之後完全相同,這個教育的理念、方法,完全相同。所以中國人歡喜,把佛法看成一家人,不再分你我,大乘佛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,儒釋道三足鼎立,缺一不可。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這個理念傳到中國來,儒接受了,道也接受了。在中國,儒釋道雖然是三家,形式上有別,實質上無別,為什麼?他統統學,學儒的讀佛經、讀老莊,學道的讀四書五經、讀大乘經典,佛門也是如此,也學儒,也學道。通的,融成一體,成為中國文化。在全世界研究文化史的人,稱為東方第一,永遠站在第一位,我們要認識,要認真努力去學它。學它,一定要學多少就要幹多少,要把它變成生活、變成工作、變成待人接物,那是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,人生最高的享受。要不是最高的享受,你學它幹什麼?真的是法喜充滿,無法想像。

  欲望愈少愈好,叫知足,知足常樂。菩薩成佛,他住在哪裡?叫後補佛,像現在的彌勒菩薩,後補佛,他住在什麼地方?大家知道,他住在兜率天。兜率是梵語音譯的,什麼意思?是知足。這就是說,不知足你成不了佛,你要想成佛,首先要修知足,少欲知足你就能成佛。所以補處菩薩都住在兜率天,表法,這個天人知足。「少欲者,不多求」,生活在這個世間日子好過,只要不多求,日子就非常好過。所有一切苦都是多求,求不得苦,真正懂得不多求的,他沒有不快樂的。

  「知足者,所得雖少而不惱恨也」。不怨天,不尤人,得少為足,他很快樂,他很自在。海賢老和尚為我們表現得淋漓盡致,他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二十歲出家。他們家裡世世代代務農,所以他很小的時候就在農田裡面工作,對於農藝、耕種他很熟悉,行家。完全是老人教的,他沒有念過農校,老人教的,經驗非常豐富,一生務農,出家也種田種地。一百一十二歲往生,活這麼大年歲,就念一句阿彌陀佛,絕了!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開悟。我看他的光碟,看他們的報告,我估計他得功夫成片,就是第一個階段,二十歲開始念佛,五年足夠了,功夫專的人一般三年就夠了,就是三年到五年,他念到功夫成片。只要功夫成片,功夫成片就是他心裡妄想雜念少,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就跟阿彌陀佛起感應道交的作用。或是夢中,或是定中,他見到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會遞信息給他,肯定告訴他:你的壽命還有多久,等到你壽命到的時候,我來接引你。念佛的人心就定了,知道極樂世界已經註冊,有分了,信心就十足。再向上提升,頂多十年,五年到十年,也就是二十五歲到三十歲,得事一心不亂。事一心不亂是阿羅漢的境界,他的功夫跟阿羅漢平等,事一心。再過個十年,他就能得到理一心不亂,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個佛是叫分證佛。不是圓滿的,但是是真的,好像晚上我們看月亮,初三、初四的月亮,月牙,那是真的月亮,不是假的。十五滿月是圓滿的佛,他這個是叫分證佛,還不圓滿,他是真佛,他不是假佛。水中的月是假的,不是真的;天上這個月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他至少要到這個位次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見性成佛,從初見性到圓滿,有四十一個階級,這是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。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居報土,他們在哪裡?他們在實報莊嚴土,等到圓滿,一生決定成就。海賢和尚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我估計他在四十歲前後,他就得到了。他常常想到極樂世界去,他說老佛爺告訴他,說他修行不錯,叫他在世間多住幾年,給佛弟子、給修淨土的人做一個好榜樣。他的壽命那麼長,不是他自己的壽命,是佛把它延長了。延長來幹什麼?給我們做榜樣。這是多麼大的恩惠!

  我們在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,非常值得,遇到幾樁稀有難逢的事情,這是無量劫都不容易遇到。遇到夏蓮居老居士為我們會集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太難得了!這部經二戰之後才流通的,讀到的人很少。我們有幸,律航法師從國內到台灣,帶了五、六本到台中送給李老師。李老師看到前面的長序,是他的老師梅大士的作品,讀了之後非常感動,在台中講過一遍,註解就寫在經本上,大概印了二、三千本,很少人見過。我跟老師有緣,老師把這個本子給我,我能看得懂他的註解,不會錯會他的意思,所以我就很想講這部經。老師告訴我,緣不成熟,先收下,到因緣成熟的時候再講。我一直等到他老人家往生,那個時候我在美國,這個本子帶在身邊,給大家看,沒有一個不歡喜。所以大家發心,我們在台灣印,印了一萬本,字放大了,看得很清楚,很舒服。所以我在美國、在加拿大,開始講這部經,大眾要求的,先在外國講,沒有一個不歡喜。那個時候留的有錄音帶,錄音帶流通到台灣,台灣都歡喜,前後我記得我講了十遍。經本難遭遇,跟五種原譯本,大藏經上的《無量壽經》,五種原譯本對起來看,這個講得太詳細,文字編得好,等於說重新組合,一個字沒有改動,這是會集裡面最高的方法、手法。

  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也是會集的。我們有緣在美國碰到,他帶了一本未定稿,完成了,沒有修訂,這個本子就送給我了。他告訴我,他只印了一百本,向佛門裡面大德請教,請指教,他老人家很謙虛。我看到非常歡喜,我問他有沒有版權?他說:你問我這個話什麼意思?我說:沒有版權,我到台灣大量翻印;有版權,我尊重你。他說:沒有,還要求我給他寫一篇序文,給他題字,我都照辦了。我們第一版印了一萬冊,他看到了歡喜。所以這個註解的本子,我這一代上面,就是我的老師,他們都沒有看過,沒有遇到過,他們往生之後,這個本子才出現。我們多幸運,遇到善本,遇到這麼好的註解,這個註解正知正見;這個會集經,真經,一個字都沒有敢改動,釋迦牟尼佛的原話,你說多難得!又遇到海賢老和尚給我們表法,海賢、海慶、老德,還有他的媽媽,統統都是一句佛號念到底的,你看往生多自在,說走就走了。年歲雖然大,都是活了八十多歲,沒有老苦,沒有病苦,沒有死苦,就憑這三點,我們就應當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。這三種利益可不容易得到,人在這個世間沒有老病死,雖老,老的時候精神好、體力好,不要人照顧。所以這應當學。

  所得雖少,沒有怨恨,為什麼?少,夠了,何必要那麼多?夠了。「如《涅槃經》云:少欲者,不求不取」。確實真正做到於人無所爭,於世無所求,跟世間任何一種人都是好相處。為什麼?我要的他們不要,他們不要的我要,我們沒有利益上的衝突。也就是在財色名食睡,他們要,我們不要,他們要求,我們不求,我們隨遇而安。釋迦牟尼佛表演得淋漓盡致,做得最徹底,你看他一生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沒有道場,沒有財產,全身的家當就是三衣一缽,都在身上,走到哪裡帶到哪裡,三衣一缽。還有一個拐杖,拐杖就是這個,這是拐杖,這拐杖幹什麼?乞食用的。乞食不能敲人門,敲人門太不禮貌,怎麼辦?這搖了會響,裡面的人聽到,外頭有錫杖的聲音,就曉得有出家人來托缽,他就會把飯菜拿來供養,托缽用的,這是錫杖。

  《遺教經》裡頭說得好,「少欲之人,則無諂曲以求人意。亦復不為諸根所牽」。少欲知足的人,他不會去巴結人,不會去討好,沒有諂曲。所以他接受供養,接受完之後,一定要問供養的人有什麼要求。多半看到出家人,會想到自己做錯一些事情,求懺悔,求消災;沒有呢?要給他祝福,祝福他本人,祝福他一家,這叫法布施。不為諸根所牽,根塵相接觸的時候,沒有貪戀,沒有怨恨,以慈悲心,以利益眾生心。我為什麼要飲食?為身體健康。身體健康為什麼?為有精力、有精神接受佛陀的教誨;第二個,弘法利生,為這個才接受供養。佛交代得很清楚。

  我這多少年來,對於釋迦牟尼佛不接受人家供養道場,我很納悶,為什麼不接受?現在完全明白了,道場是累贅,道場是叫人心生欲望。人家到這出家來幹什麼?看到這裡很大、很舒服,比我家裡好,他為這個來出家的,他不是為道,他是為廟來出家的,這就錯了。他在這個地方,為了滿足他的貪欲,無所不為就造業了,這就不好。我們今天看到道場一些問題,才知道釋迦牟尼佛高明,不要道場。印光大師教導我們,這是近代人,是我們上兩輩的人,這民國初年的。他教我們小道場、小茅蓬,標準的茅蓬是土牆,上面蓋茅草,真的是茅屋。住眾不要超過二十人,好,為什麼?開銷少,有二、三個護法就夠了,照顧你就夠了。如果是在鄉下,鄉下土地面積多,種幾畝地,種菜、種糧食,有這些就夠用了。五畝之地就可以養活一家,道場能夠有十畝地的話,這二十個出家人,生活不成問題。這個方法還是好,我們還是值得提倡。

  道場建大了開銷大,天天沒有心在道上,心都牽掛著到哪裡去找錢來維護道場?要找錢就得要巴結有錢的人,有錢有勢,就得巴結這些人,道沒了,道顛倒了,這錯誤。所以佛菩薩確實一切這些做法都給我們後人留下最好的榜樣,我們向他們學習才能有成就。不能像現在,走向奢侈,走向豪華,這個不可以。所以我活得比較自在,同年的人有人很衰老,大多數都走了,什麼原因?他們煩惱多,操心的事情多,我沒煩惱,不操心。幹什麼事情都是緣分,緣分好,沒障礙,對眾生有利益、有好處,我就會去做;如果沒有緣分,我才不去找這個緣分,不找事,所以就無事。無事是最好,少事不如無事,這個道理要懂。一生不管人、不管錢、不管事,這個心情多舒暢,所以法喜充滿,就這麼個道理。經書去讀,一遍比一遍歡喜,遍遍都有悟處,讀有悟處,講有悟處,跟同學們在一起分享也有悟處,所以就無量的歡喜。

  底下說,「行少欲者」,真幹的人,「心則坦然,無所憂畏」,他沒有擔憂的,沒有害怕的。「觸事有餘,常無不足」,這都是真的。「有少欲者,則有涅槃,是名少欲。」涅槃,對小乘人來說就是清淨心。我們經題上「清淨平等覺」,清淨,少欲清淨,這是聲聞、緣覺的涅槃,就是阿羅漢跟辟支佛的;覺是大乘的涅槃,大般涅槃,法身菩薩所證得的。涅槃也翻作寂靜,清淨寂滅,一塵不染。下面,這都是《遺教經》上的話,「汝等比丘,若欲脫諸苦惱」,你要想離苦,怎麼離苦?「知足之法,即是富樂安隱之處」。你要想真正離苦得樂,你就得修少欲知足,就離苦得樂了。「知足之人,雖臥地上,猶為安樂」。這是真的,古時候出家人都是露宿在野外,身體好,他每天經過這個鍛鍊,身心安樂。「不知足者,雖處天堂,亦不稱意」。這是真的,不知足的人,給他再好的待遇,他總是不知足。「不知足者,雖富而貧。知足之人,雖貧而富。」為什麼?他是大富長者,他不知足,還要求,身心負擔很重。我曾經見過這些家財萬貫的大富長者,他告訴我,他說晚上沒有辦法睡覺,一定要吃安眠藥,天天都要吃,沒有安眠藥就不能睡覺。這多苦!什麼原因?他還沒有知足;如果知足,就放下了,身心健康,他快樂。所以說比富貴,要從這上去比。現在這個社會,不管中國、外國都一樣,富而不樂,貴而不安,貴是地位很高,沒有安全感;富,有很多財富,不快樂,你害怕、擔心,怕財產丟掉,防人,防不勝防。一無所有的多乾淨,他多快樂,到哪裡旅行,帶個小包袱就走了,多自在。所以我們要記住,知足之人雖貧而富,那個富不快樂,你很快樂,比他快樂。

  「又《法華經勸發品》云:是人少欲知足,能修普賢之行。」普賢行,法身菩薩之所修,不是少欲知足他做不到。什麼條件的人能修普賢行?佛在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,要少欲知足,才能跟法身菩薩一樣,得大自在。普賢行是菩薩所修的,比菩薩殊勝就是他心量大。名號上這個普字,普天之下,再要擴大,遍法界虛空界,這才叫普。賢是什麼意思?要幫助這些人、這些眾生都能做到賢人,賢人是菩薩,聖人是佛。自己是菩薩,希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,都能跟我一樣成為普賢菩薩。

  普賢菩薩的行,在《華嚴經》上「離世間品」有五卷經文講普賢行,它的總綱領就是十大願王,十大願王統攝「離世間品」。從禮敬入門,「禮敬諸佛」。這個諸佛是誰?過去諸佛、現在諸佛、未來諸佛。未來諸佛是誰?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真正至誠恭敬,這一般菩薩、阿羅漢做不到,他還是有分別。普賢菩薩住平等心,他沒分別,有分別就不平等,他的心地清淨平等對一切眾生。一切眾生,不僅僅包含有情眾生,無情眾生,什麼?花草樹木是眾生,眾緣和合而生起的叫眾生;山河大地是眾生,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來的。眾生這兩個字包括的境界是無限的深廣,哪一法不是眾緣和合而生?都是。菩薩沒有不尊重,沒有不禮敬的,對人要禮敬,對物也要禮敬。物裡面有植物、有山河大地、有礦物,對這個要給它們擺得整整齊齊、乾乾淨淨,桌椅板凳都是眾生。這個對它恭敬,不是叫你對它磕頭禮拜,不是的,擺設乾淨,讓大家看到、接觸到都能生歡喜心。

  「稱讚如來」。禮敬是諸佛,稱讚呢?你看這不是諸佛,是如來。諸佛就是如來,如來就是諸佛,為什麼要換一個?意思不一樣,諸佛從相上說的,如來從性上說。換句話說,禮敬諸佛是沒有任何條件的,稱讚如來是有條件的,他的德行與善相應的稱讚,與一切善不相應的不稱讚,差別在此地。你們如果讀五十三參就知道,五十三參有三個人,善財童子對他有禮敬,沒有稱讚。這三個人是一個勝熱婆羅門,他代表愚痴,甘露火王代表瞋恚,伐蘇蜜多女代表淫欲,殺盜淫,他們代表這個。這三個人是禮敬,他是諸佛,不讚歎,他做的是惡業不是善業,差別在此地,所以他用如來,不用諸佛。

  其他的,「廣修供養」。這一句很重要,無論世出世間法,沒有福報度眾生很難,真正教化眾生,這個福報是要有的,不能沒福。所以我們修慧重要,修福也重要。我們年輕的時候,老師經驗豐富,老人會看相,看到我們這一班年輕的學生沒有福報,壽命也不長。老師很慈悲,教我們廣修供養,廣結善緣,為什麼?修福報。章嘉大師教給我,要修三種布施,得三種福,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這三樣都要真幹,不幹不行。我們在年輕的時候非常困苦,自己只能夠維持自己的溫飽,粗茶淡飯,哪有錢布施?布施要有錢,財布施。老師問我,一毛錢有沒有?我說一毛錢可以;一塊錢有沒有?一塊錢也還行,你就從一毛一塊開始,要養成一個喜歡布施的心。事上隨緣,隨緣就是圓滿功德,我身上只有一塊錢,我這一塊錢拿來布施掉,全部的,圓滿功德;我只有拿五毛,這是二分之一的功德,是這麼算法的。所以往往我們布施一塊錢,比人家布施幾萬塊錢功德還大,他有的是錢,幾萬塊錢在他那算小事;我們這一塊錢很隆重,一塊錢等於一、二天的生活費用,這個不一樣!所以,貧苦的人來生會變成大富,大富的人做好多好事,來生有時候還貧窮,這個道理要懂。養成布施的心,看到人有必要的,自己少吃一點、少穿一點,先幫助別人,這個在一生弘揚佛法上幫好大的忙。

  我們的法緣非常殊勝,從哪來的?從布施來的。十方同學對我的供養,我都布施,我不蓋廟;蓋廟,我認為那個錢埋在地底下很可惜,不起作用,還是布施好。我學的是跟印光大師學,印光大師,四眾供養他統統做法布施,法布施是印經。自己開了個印刷廠,就是弘化社,蘇州弘化社就是印光大師四眾弟子供養所建立的。那個時候是鉛字排版,印得都非常好,校對很精確,算是善本書。他流通是成本流通,所以書很便宜;如果真正想學,沒有錢買書的話,他就結緣贈送。一生做這樁事情,沒有第二樁。遇到其他地方有災難,旱災、水災去救災,都是從印經款項裡面撥出一點去救災、賑災。老和尚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。老和尚一生沒道場,住別人的道場。老和尚有德行,人家都喜歡他在我這裡住一陣子,很難得!無畏布施是人家有苦難幫助他解決,讓他離開恐懼得到安全感,我們護持他、保障他。

  我跟印光大師學習,從開始學佛到現在六十四年,六十四年非常有效果,效果是什麼?愈施愈多。愈多怎麼辦?愈施,不施不行。斯里蘭卡龍喜大學,要辦個佛教大學,強帝瑪法師來告訴我,要我幫助他。我好像有三年多沒有進銀行,有一個戶頭,不曉得有多少錢,沒有去看過。因為這幾年,除了買書之外,買《四庫全書》,我買了一百一十二套,一套美金五萬;《四庫薈要》,我買了三百套,這兩種書大概差不多是將近兩千萬美金。有些錢,已經花這麼多了,到銀行去看一下,還有不少錢,我全部給他了,一共換成美金二千七百萬。我問他,你的預算好多?我預算二千五百萬。我說我這有這麼多,全拿去。

  現在我把銀行戶頭改成基金會,大概也有一些同學知道這個基金會,這基金會資料,大概有人知道,這份東西將來我是用它來幫助漢學院,做學生的獎學金,學生的學費、生活費用,做這個。漢學,漢學是傳統文化的基礎,是佛法的基礎,因為佛經都是文言文寫的。古來的大德,漢朝時候所翻的、所註解的,唐宋註解的經很多,都是用文言文註的,所以文字學非常重要。現在缺乏文字學的老師,我們要培養師資,讓這些老師有能力讀《四庫全書》,能把《四庫全書》講好,講得好、講得清楚、講得明白、講得透徹,他們再教底下一代,把這個法脈傳下去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這樁事情很多人疏忽,別人做的,有很多人做的,我不做,這沒人做的,我來做,我覺得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。

  中國對全世界、對全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《四庫全書》。這裡面寫的是什麼東西?從三皇五帝,一直到乾隆那個時代,個人修心養性、家庭幸福、事業成功、社會安定、國家富強、天下太平,那些智慧、理念、方法、經驗、效果全在這個書裡頭,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,是真正的寶貝,全世界獨一無二。中國人將來統治世界,這是外國人說的。我跟外國人解釋,中國人統治全世界不像過去,用什麼統治?文化,不是政治,不是軍事,不是科學技術,也不是經濟貿易,就是《四庫全書》。唐太宗編了一部精華,叫《群書治要》。它有前半段,後半段還沒有,晉朝以前的它採取了,唐宋元明清沒有人做,所以還要做個續篇,這個續篇做下來之後,《群書治要》才是完整的,這非常有意義。所以我們要培養這批人,養這批人,最大的願望是他們能把《群書治要》續篇做出來,將來上下兩篇合起來,完整的,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篇,真正是精華之精華,總共大概一百萬字。唐太宗上半部搞起來了,現在已經到處流通,下半部有待你們年輕人去努力。發這種大心大願,祖宗加持你、三寶加持你,我相信你們會開悟,徹悟不敢講,大悟也不保險,小悟肯定有,有小悟就管用,編這套書就可以管用。所以我們要跟古人學,要跟祖師大德學,會生活得很快樂,真的像佛所說,法喜充滿。

  下面念老又引義寂師引《般若經》上的話,《般若經》說:「云何菩薩少欲,乃至阿耨菩提尚不欲,何況餘欲,是名少欲」。這句話說得好,阿耨菩提是佛所證得的,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成佛了。這個意思是什麼?菩薩連成佛這個欲望他都放下,他都不格外去追求,何況其他,其他的欲望全放下了。欲望是累贅,欲望是障礙,欲望是迷,不是覺,應當放下,什麼都放下。菩薩應化在世間隨緣不攀緣,隨緣就是沒有欲望,隨著大家的欲望我來幫助你、來調解你們。欲望不能過分,為什麼?過分就帶來災難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水災從哪裡來的?從貪心來的,貪跟水感應。火災從哪裡來的?瞋恚感來的,你看一發脾氣,火氣上升,現在氣候反常,溫度很高,這就發脾氣發得太多,地球上的居民都不發脾氣,溫度馬上就下降。懷疑感的是山崩地陷,這個以前很少聽說,現在有人告訴我,很多地方有這個現象,地突然陷下去,連人連車都翻到裡面,這個佛家講懷疑,土石流就是山崩,感這種災難。慢,慢感的是地震。貪瞋痴慢疑,懷疑就是感得山崩地陷。所以這五種煩惱,感得五種災禍。我們能夠把這五種煩惱放下,不貪就沒有水災;不瞋就沒有火災,不會火山爆發,也不會溫度太高;不愚痴,沒有風災。痴是風災,我們看到外國的龍捲風,很可怕,那個傷害也很大。所以沒有地震,沒有山崩地陷。佛經上所講的這些,我相信二、三十年之後,科學家承認了,我們大家都相信了。少欲知足,好!住在這個地方,身心安穩,自在快樂,沒有災難,至少這一個地區不會有災難。

  下面說,「云何菩薩知足,得一切種智,是名知足。」菩薩知足跟我們不一樣,他一定要證得一切種智,一切種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這叫知足。他只是在求知上知足,除這個求知之外,他樣樣都滿足,他無求了。「此意」,這個意思,經上的意思是「不求他境名少欲」,除了無上菩提之外,不求。我們現在學淨宗,除了西方極樂世界,不求,我只求往生極樂世界,只求親近阿彌陀佛。往生到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是老師,這是最好的一個老師,我跟他學,他一定能幫助我證得無上菩提,證得無上菩提,在西方極樂世界就畢業了。

  這裡頭還含了個密義,你要不細心,你沒看出來,細心才能看出來,是什麼密義?最好的世界是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是個什麼世界?是個究竟圓滿的世界,裡面沒有一個人爭名逐利,沒有一個人跟另外一個人發生衝突,沒有。佛家所講的戒律,中國古聖先賢教的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,在極樂世界完全兌現,人人遵守,自然而然,沒有絲毫勉強。這個世界沒有國家組織,沒有政治組織、行政組織,沒有,極樂世界沒有國王;沒有上帝,不像我們講的,我們欲界天玉皇大帝,他是天帝,他底下有很多大臣,他有政治組織,極樂世界沒有。極樂世界只有一個現象,阿彌陀佛是老師,每一個往生人去都是學生,它是個學校,是學校又沒有學校的組織,太微妙了。每一個往生的人,都在七寶蓮池蓮花化生,寶池裡面蓮花開了,人出來了,出來的相好、光明跟阿彌陀佛一樣,四十八願裡頭說的。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那是釋迦牟尼佛隨順古印度當時人說的。實際上,身有八萬四千相,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,每一個好放八萬四千光,每一道光明裡面看到遍法界虛空界諸佛在各個剎土裡面教化眾生、講經教學,就在人身上看到全宇宙,不可思議!所以花開之後見佛,進入阿彌陀佛的大講堂,大講堂有你的座位,座位上有你的名字,不會坐錯的。蓮花上有你的名字,座位上也有你的名字,進入講堂,什麼時候出來?滿願了就出來。什麼時候滿願?成佛。換句話說,你進講堂是凡夫,你離開講堂成佛了,不成佛不出來。

  雖然不出來還能辦事,不礙你辦事,你說多妙!阿彌陀佛也在講堂說法,從來沒離開講堂。阿彌陀佛能夠分無量無邊身,分身幹什麼?到十方世界去接引念佛往生的人到極樂世界來。佛發願親自去接引,不接引他不知道極樂世界在哪裡,佛去接引。佛分身,本身在講堂沒出來,還在講經,分身起這個作用。我們每一個往生的人,進入阿彌陀佛講堂坐下去,也有像阿彌陀佛一樣的能力,分無量無邊身。分身幹什麼?分身到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去供佛,供佛是修福,供養;聽佛講經教學是修慧,福慧雙修,這對自己,幫助自己不斷向上提升,快,成佛快!阿彌陀佛是主要的老師,十方諸佛在旁邊幫助,把你捧上去,到哪裡去找這個機會?這個只有極樂世界有,除極樂世界之外,任何佛國土裡頭沒有,這要認識清楚的。所以這個機會太難得,我們抓到了,無比的幸運。同時還有附帶做的事情,教化眾生。十方諸佛剎土都有跟我們有緣的人,為什麼?那些地方過去生中我們住過,我們在那邊有父母、有親戚、有朋友、有同學,有很多熟人,你這一看到的時候,馬上就想起來,這是什麼時代的,他有苦難你就會去幫助他。所以極樂世界不能不去,不去就錯了,決定要去。

  這一段經文的意思,念老給我們解釋的,「不求他境名少欲,安住自法名知足。他境即是色等五欲」,色聲香味觸法,叫五欲六塵。「自法即是現量之智」,就是我們現在的智慧,我們現在有智慧,能夠了解事實真相,不把那些事相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好,念茲在茲。「準義寂意」,義寂大師的說法,就是他在《般若經》上引的這段話,「則不於心外取法,無一法當情者,名為少欲」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包括佛法在內,也都不放在心上。這麼多的經典,除《無量壽經》之外,統統放下。為什麼?我們一心一意專取極樂世界,學其他的東西就會分心,就會有雜亂,不能專一。經上告訴我們一向專念,注重這一個一字、一個專字,不能搞多。「體露真常,寂滅為樂,如如不動,為知足」。我們真正能做到少欲,把少欲之樂掌握住,不要讓它失去,這真快樂,寂滅為樂。如如不動,不動是不為外面境界所動搖,順境不生那種狂歡、喜歡的心理,那已經動了;逆境沒有瞋恚,如如不動。無論是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統統好,歡歡喜喜,如如不動,這叫知足。「於此少欲知足一句,具如是妙意,足證佛經語深。」佛法裡頭的意思很深,字字句句都有很深的義理在其中,我們認真要學習的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,少欲知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