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mtbcollege logo
 
简体 正體
綱目模式
頻次搜索 
AND OR
 
02-041-0064 主講人 : 淨空老法師
             小字號    中字號    大字號

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 (第六十四集)  2014/6/16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1-0064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二百七十七頁,倒數第七行當中看第三,「怖魔」:

  「如《涅槃》說:魔性姤弊」,這當中有個括弧,「據《中華大字典》,姤有八義,今取其一」,八個意思,我們現在在此地,有一個意思與經義相應,那就是惡。姤不是善,是惡的,有姤弊。惡在哪些地方?下面具體給我們說出來,第一個,「忌他勝己」,別人無論在智慧、在德行、在能力,有超過自己的,嫉妒心就生起來,所以嫉妒別人勝過自己,見到別人勝過自己,「故懷恐怖」。他心裡面不安,總怕別人超過自己,得想盡方法去障礙,這是一種嫉妒障礙產生的恐怖。「又懼其人多化眾生」,又害怕那個人,如果是我們同門的,都是佛弟子,他教化眾生信眾多、聽眾多,這個對他來說也容易引起嫉妒。真正的魔他還害怕,怕將來這些弟子都跟他去了,自己這邊信徒、信眾少了,這也是引起他恐怖不安之處。這些我們很容易覺察到,心量太小,不能包容別人,以種種方法去障礙阻撓,對那個人有沒有影響?沒有影響。對自己影響可大了,自己造作罪業。如果對面是個出家人,跟自己一樣的,那你就是破和合僧,破和合僧的業報在無間地獄。不是別人把你送到無間地獄去,自己去造無間地獄罪業。如果真正明白人,看到別人超過自己,歡喜讚歎。別人講經比我講得更清楚、更明白、更透徹,不但我不障礙不嫉妒,我歡喜!他講經,我就不講了,帶著我的聽眾一起去聽他講,這是什麼?僧讚僧。僧讚僧佛法興,這個功德絕不在那個講經法師功德之下。你看看就在一念之間,是罪是福清清楚楚擺在面前。一切不要為自己想,為自己想無不是業、無不是罪,為正法久住想、為眾生得度想、為如來正法久住世間想就不會。我算什麼?人人比我好,我歡喜;人人不如我,我就會傷心。

  中國古時候教育的根紮得好,從小就不許有嫉妒心。母親教得好,母親常常教小孩,要存著有成就別人的心。這是正確的。別人比我好,我要跟他學習,以他為老師,這就對了。做他的影響眾,年齡相差不多的,甚至於他年齡還比我小,講東西講得不錯,講得很好,我要常常聽他講經。為什麼?叫捧場,就是影響眾,讓一些新學佛的人看到,某某你看大德、老居士、老法師都在聽,一定講得不錯,給大家增長信心。一切為正法,不是為個人,這是正確的。我們在年輕時候講經,老和尚來聽,老居士來聽,那是影響眾,他們的智慧、學問、道德、修持,我都不如他,他為什麼來聽經?為佛法興,為把我們帶起來,這所謂捧場,把我們捧出來,就是成就佛法。我們見到了。到我們自己有一點成就了,年輕法師講經我要不要去聽?要,這樣才能把年輕人捧起來。這是古老的規矩,應該這樣做法,佛法的人才才能夠興得起來。如果嫉妒障礙,佛法就滅了。佛法之興衰事大,個人事太小了。所以嫉妒障礙壞事,嫉妒障礙造的罪業非常嚴重,不能不知道。

  下面舉個例子,這是魔天子,「若人出家受戒,羯磨成就」,這個羯磨就是依照規矩受戒,依規矩,依照制度,這個法事做圓滿了,成就就是圓滿。這個時候「地行夜叉」讚歎,「空行夜叉」聽到也歡喜讚歎,上面有「天行夜叉」,「輾轉讚歎,聲傳欲界六天」,他化自在天。他化自在天的天主(天王)就是波旬,我們也稱他為魔王,第六天的天頂,你就曉得他的福德多大,生生世世修福報,感應到做了他化自在天王。他的心量不大,唯恐他所統轄的欲界天,我們人道也屬於欲界,都是他統治的。這人要出家做比丘了,他心裡面不高興,為什麼?這個出家人將來要入般涅槃,脫離六道輪迴。這是他最不願意聽到的事情,不願意見到的事情,所以你發心要出家,他就會來障礙。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裡頭有降魔,那個魔就是第六天。用種種方法來擾亂,實際上是來誘惑,如果你心地不夠堅固,你就會上當。威脅利誘樣樣都來,你一動心,你就完了,你就變成魔王的俘虜,你這一生修行不能成就,依舊還搞六道輪迴,這是魔王戰勝了你。所以比丘第三個意思叫怖魔,比丘真成就超越六道輪迴,魔王頭痛,又走了一個。這是怖魔的意思。比丘是乞士,乞食、乞法;破惡,破見思煩惱,超出三界,引起魔王的恐怖。

  下面再解釋這個大字,「大者,梵語為摩訶」。摩訶也有三個意思,有大,有多,有勝,勝是殊勝。「大者,《彌陀疏鈔》云:天王大人所共敬仰,非小德也,名大。」這稱大比丘,不但是欲界天王、色界天王、摩醯首羅天,對於持戒修行人都尊敬,所共敬仰。當然他有德行,不是小德,他有大德,所以感得天王大人的尊敬。「《淨影》云」,《淨影疏》裡面說,「曠備高德,過餘近學」,過是超過,餘是其他的,近學有初學的意思,雖然學了智慧沒有開,德能還有限,「故名為大」。高德,什麼叫高?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這就是高德,普通人沒有,只要具備這種德行,他必定有成就。這是大德,值得稱讚,鼓勵大眾向他學習。「多者,內典外籍無不博通,非寡解也」,廣學多聞,這叫多。內典是佛的經典,外籍是佛陀之外的典籍,無不博通,博是廣學,通是通達,這稱之為多。非寡解也,寡是少,理解少,不多,他是樣樣都通。「勝」是超勝,「勝過餘學」,特別是印度九十六種外道,這是印度的宗教跟學派,超過它們之上,這叫勝。

  「再者」,《佛地論》還有三個意思,大有三個意思。「一、最極利根,波羅密多種性」。最極利根,哪一種人?我們常講的上上根人,一聞千悟,不止聞一知十。另外一種,像諦閑老和尚的徒弟鍋漏匠,像海賢法師,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這些人最極利根。為什麼?他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師父傳他一個法門,他能夠毫不懷疑堅持到底,不需要很久的時間他就能契入境界。這個契入就是明心見性,成就了大德。就像前面所說的,內典外籍他不要學,大徹大悟,你拿著這些書,你念給他聽,他會講解給你聽,他全通了,這最極利根。由此可知,最極利根,人人本分,一點都不稀奇,每個人都是。但是我們這個利根現在變成鈍根,變成最極鈍根。為什麼?信心失掉,不相信自己有最極利根,不相信自己本來是佛,不相信自己有佛性,那就沒辦法。聽經學教,聽到佛這些話,聽明白了,他怎麼想?這不是說我,我不是利根,這是說別人,自己不敢承當;換句話說,如來說這個經自己不得受用。誰得受用?直下承當的人得受用,肯定佛這是對我說的,他得受用。佛這些不是對我說的,對別人說的,這就不得受用。我們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,佛是平等法,平等法是真的,有高有下是假的。所以佛法的成就就在放下,一時頓捨就一時頓證,你捨多少證多少。捨見思煩惱,不執著了,就證阿羅漢;捨塵沙煩惱,就成菩薩;捨根本無明,就是起心動念,不起心不動念,恭喜你,你就成佛了。那就是大徹大悟,那就是明心見性,誰有?個個都有,就是不肯承當。這佛沒有辦法,佛只好等,等你什麼時候覺悟,什麼時候能承認。佛很有耐心,等無量劫他也要等。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曉得,人人都是最極利根,波羅密多種性,波羅密多是智慧,是究竟的智慧。「二、得無學果位」。無學是阿羅漢,換句話說,人人都能夠證阿羅漢果,人人都能在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輪迴,你肯不肯?超越六道輪迴的條件很簡單,對六道沒有絲毫留戀就超越了。對六道還有貪戀,不能完全放下,你就不能脫離。到你修行差不多的時候,魔王波旬就來示現,示現什麼?財、色、名、利,用這個來誘惑你。你只要對其中一樣起了貪心,動了念頭,魔王戰勝了,你出不了六道輪迴。這一點不能不知道。這也是大的意思。「三、得小果已,趨大菩提」。得小果不住小果,馬上能夠迴小向大,學大乘,大菩提是大乘。「以上三義,故名曰大。」大有這三個意思。

  「又嘉祥師謂大有三義」,嘉祥師的《無量壽經》註解,他的註解也叫《義疏》,他解釋這個大字。「一、生大解」,真的清楚、明白了。對什麼生大解才叫大解?這個大解就直接指的是淨宗。為什麼?淨宗大解了,你這一生得受用。其他經論大解,不見得能幫助你這一生脫離六道輪迴;淨土真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對它真信切願,一向專念,你成功了。這三個大是連在一起的,「破大惡」、「證大果」。大惡是什麼?大惡是不能放下輪迴,七情五欲有一樣放不下都不行。要具體的來講,大惡就是貪瞋痴慢疑,思惑;再加上一個惡見,那就是見思煩惱。惡見是見惑,貪瞋痴慢疑是思惑,這是大惡。證大果,大果是大般涅槃,往生極樂世界就證大果,保證你證大果。所以念佛往生是多重要,不能不知道。彌陀弟子,真正彌陀弟子信願持名時刻不斷,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對你都讚歎,天王大人對你都恭敬禮拜,為什麼?他知道你這一生要成佛去了。「由上可見,大比丘者乃德高望重,迴小向大之比丘,乃比丘眾中之尊宿。」我們一般講長老,比丘眾裡面的長老,年歲大了稱長老,年歲小但是他有年歲大的德行,還是要稱他長老,這是從德行上說。經、註這裡面有很多名詞術語,有同學把它做成參考資料,上下兩冊,分量不少,提供同學們學習做參考,做得很詳細,對我們學習《無量壽經》非常便利。所以許多名詞術語我不詳細說,省略了,有這個資料,同學都可以拿得到。

  後面是人數,「萬二千人俱」,這是專門「標比丘之人數」。日本《會疏》裡面說,「諸經多標千二百五十人」。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佛經,你展開來看,人數都是說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。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常隨眾,這個團隊他們不離開佛陀,他們是佛的學生。當然這都是表法的,這一千二百五十人當中,我們可以說個個都是再來人,都是修行證果的。他來幹什麼?他們來表法。不是再來人怎麼願意跟釋迦牟尼佛跟一輩子?一定要送他往生,他不往生永遠不離開,所以都是再來人。讓我們在這裡面看到,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。釋迦牟尼佛在這示現成佛,一切諸佛看到了,跟釋迦牟尼佛有緣的,過去世曾經在一起學習過的,一看同參道友示現成佛,好,我們去,也去湊熱鬧,去捧場,去做他的徒眾。其實目犍連、舍利弗,釋迦給我們說了,古佛再來,他成佛比釋迦牟尼佛還早。為什麼?來捧場,讓這一台戲、這個表法做得非常圓滿,讓一切大眾接觸到了生歡喜心。不是凡人,示現凡人,幫助佛教化眾生。這舞台表演主角只能有一個,不能很多,大家都來當配角。由這個地方看出佛佛道同,佛的慈悲無窮無盡。

  我們對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還有五個零頭沒寫上去,應該怎麼看法?都是釋迦牟尼佛,淨土這一會上都是阿彌陀佛,我們得受用。得什麼受用?無與倫比最殊勝的信心出來了,願心出來了,決定得生淨土,決定做阿彌陀佛的學生,在彌陀會下證得究竟圓滿的無上菩提。我們成佛之後,跟諸佛如來完全相同,互相讚歎,互相的表演,哪一個地方眾生跟我的緣成熟了,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我就現佛身,諸佛如來示現為佛弟子、示現為護法、示現為長者居士,擁護正法。度眾生不是一尊佛,許許多多佛一起,讓眾生生歡喜心。眾生並不了解事實真相,這一個大團體全是諸佛如來善巧方便之所成就。

  「今經與《法華》標萬二千人,蓋是出世本懷,一代勝會,故十方大德皆雲集乎」。真的,如來的本懷是教大眾同證無上菩提,那就是什麼?《法華》。在中國古大德有所謂成佛的《法華》,開慧的《楞嚴》,在一切經裡頭,《法華》代表成佛,《楞嚴》代表開智慧。《法華經》是如來本懷,講什麼?會三歸一。《法華經》上世尊宣布,過去所講的阿含、方等、般若,都是方便說,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,除佛方便說」。講《法華》是本懷,讓你成佛。一闡提也有佛性,在過去沒有講過。一闡提是根性特別惡劣,不能成佛,法華會上說一闡提也能成佛。以前是方便說,現在給你講真話。《無量壽經》講一生成佛,那就真正是出世本懷,比《法華》還要殊勝。你看《法華》還要經過阿含、方等、般若的薰習才達到,《無量壽經》不需要薰習,直截了當,一句名號一生就成佛。一生多長的時間?《彌陀經》上說出來了,「若一日,若二日,若三日,若四日,若五日,若六日,若七日」。這是本懷之本懷,不要很長久的時間,七天前面六天是數目字,後頭那個七不是數字,後頭七代表圓滿,你哪一天成就了,那一天就叫第七。一年成就了,那一年就叫七;三年成就了,三年叫七,是個圓滿意思,決定成就。

  三天成就,我們看到瑩珂法師。三天成就在現代,二十多年前,我記得好像是一九八四年,我第一次到美國一九八二,第二年一九八三,馬里蘭州成立一個華府佛教會,應該是第二年,一九八四年遇到周廣大居士,全家沒有宗教信仰。周廣大得了重病,癌症,醫院宣布放棄治療,讓他家人帶回去,告訴他家人,他的壽命大概只有一個月。家人這個時候到處求神問卦,希望有奇蹟出現,最後找到我們佛教會。我們佛教會去了四個同修去看他,打電話回來告訴我,他說確實不容易好了,我說那就勸他念佛求生淨土。沒有想到周廣大,這一給他說他就相信,他就接受,告訴家人不要去找醫生、不要找藥,大家統統跟著我們佛友一起念佛,給他助念幫助他往生。我們四個人一班,分作三班,十二個同學日夜沒有間斷,三天三夜他往生了,瑞相非常好。你看三天,不難。問題真信、真願、真肯放下,連壽命都放下,不求病好,只求往生,身心世界統統放下,感應不可思議。所以這一部經、這個法門是如來出世本懷中的本懷,「一代勝會」,無比殊勝的大會,「故十方大德皆雲集」。有一萬二千人,共集,俱是共集的意思,這人數說出來了。

  下面這一段「歎德標名」,前面只是說人數,到底是哪些人沒說,這個地方再詳細介紹。

  一切大聖。神通已達。】

  這一句不能輕易看過,這一切萬二千人是大聖,『神通已達』。我們看黃念老的註解,「上二句,讚諸大比丘之德。一切,乃該羅事物之稱。又一切,普也。」普遍,就統統都包括了,叫一切。「一切大聖,讚嘆之辭」。對這些參加大會的,不是普通人。「《嘉祥疏》云:游心空理,隱顯難測,故稱聖人」,大聖人。空理是什麼?大般涅槃,也就是真如自性,他們證得的。隱顯不可測度,隱是不顯,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,他告訴我們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本自具足就是隱,能生萬法是顯。這些大聖都有這樣的功夫,那就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,他們示現作聲聞,示現作居士,示現作女居士,示現作護法,全是明心見性的法身菩薩,在這個大會上來做配角,所以稱他們為聖人。

  「《會疏》曰」,這是佛門經上常說的,「初果已上」,都叫聖人。「以究大阿羅漢」,這個究是究竟,一直到究竟,大阿羅漢,「故名大聖」。大阿羅漢區別不是小乘阿羅漢,大乘阿羅漢。阿羅漢翻成無學,就是說畢業了,小乘畢業叫阿羅漢,大乘畢業叫大阿羅漢。大乘畢業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這樣的人稱大阿羅漢。通常小乘阿羅漢,見思煩惱斷盡,超越六道輪迴,這稱阿羅漢。他們不是凡夫,他們超越了,超出六道輪迴。凡夫是沒有辦法離開六道輪迴,叫六道凡夫。經典上這些稱呼,我們都要了解它的意思。初果以上都叫聖人,初果叫小聖。為什麼稱聖人?他雖然沒有離六道輪迴,他離六道輪迴的時間確定了,所以稱他作聖人。不像六道凡夫,在六道裡頭想出來遙遙無期,這叫凡夫。初果聖人證得初果之後,在六道輪迴裡頭決定不墮三惡道,他沒有離開六道,在六道裡頭就是人間天上七次往返他就出去了,他有期限的。人間壽命到了,他到天上繼續修行,天上壽命到了又到人間來,人間天上七次往來他就證得阿羅漢。往返一次提升一個等級,證得初果之後,往返一次證二果斯陀含,再一次往返證三果阿那含,最後再一次往返證阿羅漢,七次往返就成功了。這個七次裡頭有四果四向,四果四向不算初果向,初果以上才算,就是七次。所以統統稱聖者。這個地方聖者是大阿羅漢,那我們就很清楚他們是大乘無學。大乘無學是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,是實報土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是在這個等級裡頭,統統稱為大聖。「亦可雖外現聲聞,內祕菩薩之行,故名大聖」。在外表你看他們示現的聲聞,小乘阿羅漢,實際上呢?實際上他是大菩薩,法身菩薩化身,化身阿羅漢來給釋迦牟尼佛表法。

  「《淨影疏》曰:大有兩義:一位高名大」,這稱大;另外一個,「德勝名大」,德殊勝,道德殊勝,這稱大。「會正為聖」,聖的意思是會正的意思。正,正知正見,遠離偏邪,這叫正,中國聖人的意思。「綜上可見,或從德而言」,從德而言,「契於空理」,空理是真理,真理是空、是不可得,所以叫性空。性沒有物質現象,沒有精神現象,也沒有自然現象。契是契入,在淨土裡面叫常寂光,用這三個字來形容它。常,不生不滅叫常,它沒有變化。十法界、六道是生滅法,有生有滅叫無常。一真法界沒有生滅,常寂光就更不必說了,常寂光沒有生滅。寂是清淨、平等,清淨到極處,平等到極處。這個惠能大師都說出來了,你看他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又說第四句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本無動搖是平等。你看清淨平等這叫寂。有常的意思,有寂的意思,光,光是什麼?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光明遍照,這是自性。所以經題上這五個字,清淨平等覺,覺就是光明遍照,這五個字就是常寂光,就是真如本性,不可得,用一個空字,性空,契於空理。誰證得?法身菩薩證得,證得就叫明心見性,證得就叫做成佛,見性成佛。這是德,從德而言。「會合正道曰聖;或從位而言」,這就是修行果位,「初果以上稱聖。唯迴小向大,行菩薩道,直趣佛果者(乃名究大阿羅漢)」,這叫大聖,他們究竟的果位是明心見性,大乘裡面無學,大乘裡面畢業了。「或大權示現者」,也稱大聖,這些人「方名大聖」,尤其這些人都可以稱為大聖。大權示現是什麼?就是法身菩薩,實報土裡面的法身菩薩示現為聲聞、示現為居士、示現為護法,大權示現,這些人都是大聖。

  又《淨影疏》上說,「神通已達」,六種神通具足,「歎其德勝。所為神異」,他所作所為用我們的話說,無法想像,故名為神。「無壅曰通」,沒有障礙就通達,「所謂身通」,身體,他能變化,能變大身,能變小身,能現有身,能現無身,「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及與漏盡」,漏盡是見思煩惱斷盡了。「故知神為不測之義,通為無礙之義」,沒有障礙。「達者」,我們通達常常連在一起用。「嘉祥曰:達者言證」,他到達了,到達這個境界,「證六通三明等是也」。六通是阿羅漢證得的,三明是佛所證得的。三明是什麼?六通達到究竟圓滿就是三明。說明法身菩薩雖然個個都證六通,那個六通能量並不一樣,十住菩薩比不上十迴向,十迴向菩薩比不上十地,十地菩薩比不上等覺,雖有六通,還有等級不一樣。等覺菩薩跟佛比,還有個比喻說,如隔羅望月。古時候絲織品最細的是羅紗,絲綢的,它透明的,你把它張在這能夠看透出去。還是隔一層,隔著羅望月亮,這是等覺菩薩。佛呢?佛是羅沒有了,望月。這就是說明,一定要證得佛究竟果位,六通三明才圓滿。

  「阿難當時,雖未得漏盡,但以當機,應須並列」。阿難為什麼也稱大聖?阿難是初果,稱聖不能稱大聖,他沒有證到阿羅漢,沒有迴小向大。但是阿難的身分特殊,因為在這部經上,上半部阿難代表當機,後半部彌勒菩薩當機,所以他也列為一切大聖之一,也說他神通已達。「於神通中,解了畢竟」,畢竟就是徹底了解,「亦名已達」,已達是徹底了解。「是故阿難亦得名列一切大聖,神通已達。」這一段也是總說,「歎德」。這些會上與會的大眾,都是大智大德,才能對這個法門深信不疑,沒有大智大德他不相信,所以叫難信之法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,「標名」,分為五個小段,第一個小段,「第一得度」,這個意思很深。請看經文:

  其名曰。尊者憍陳如。】

  我們看許許多多的經典,你打開,有沒有看到『尊者憍陳如』的?沒看到。這部經列名第一個是「尊者憍陳如」,代表什麼?憍陳如是第一個證阿羅漢果的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正覺,就是成佛,出定之後到鹿野苑,憍陳如這五個人找到了,跟他們說法,憍陳如第一個證阿羅漢果。正法出現於世間,有說法的,釋迦牟尼佛;有聽法的,這五個比丘;有修行的,聽了之後就真幹,落實就修行;有證果的,憍陳如證阿羅漢。正法出現在世間第一個,他代表什麼意思?代表念佛法門是第一成佛法門,表這個意思。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梵語阿梨耶,譯為聖者」,翻成中國意思聖者,「尊者,謂智德具尊者」,他的智慧,他的德行,都是非常尊貴的、尊重的,「乃阿羅漢之尊稱」。我們今天一般習慣稱尊敬的,就這個意思。所以經上稱尊者憍陳如,他證阿羅漢果。《淨影疏》上說,「有德可尊,故曰尊者」。證阿羅漢果條件就是放下,放下見思煩惱,五種見惑,五種思惑。見惑是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;五種思惑,貪瞋痴慢疑。統統放下,斷乾淨了,這個時候怎麼樣?六道輪迴就不見了,超越六道輪迴。但是他證得這個境界稱阿羅漢,他有能力脫離六道輪迴,實際上沒有脫離,還在釋迦牟尼佛的身邊為大眾表法。這叫做有餘依涅槃,不是無餘依,有餘,還有這個身體在,他自己能做主。他什麼時候證阿羅漢,出離六道輪迴,他做得到。第一個證果的人。「《會疏》曰:尊謂尊貴,有德可貴,故曰尊者。」德是什麼?能斷煩惱叫德,也就是真正能放下,一般人做不到,他能做到。這是解釋「尊者」這兩個字,稱呼。

  下面他的名字,「憍陳如,梵文全名作阿若憍陳如」。阿若是名字,憍陳如是他的姓。憍陳如翻譯成華文叫「了本際」,也叫「知本際」,了是明暸,跟知的意思相同,「或作已知」,已經知道,或者說「無知」,無知並不是無所知,是知道無的意思。無知叫知道無,知道什麼無?知道六道無,是假的。《金剛經》上說的,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他知道;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他知道。因為他知道無,所以他能放下。凡夫為什麼不能放下?凡夫把無當作有,他認為真有,六道真有,十法界真有,所以他永遠沒辦法放下,沒有辦法擺脫。阿羅漢智慧比凡夫高,他知道。現在科學家知道了,但是沒有證阿羅漢。為什麼?他雖然知道,他放不下。阿羅漢怎麼知的?甚深禪定當中認知的,他的定功是第九次第定。世間這些聖人,四禪天有禪定,四空天有禪定,四空天的定比四禪高,四禪四空叫八定。世間禪定沒有辦法出六道,出六道功夫再向上提升,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九次第定,它排的順序排在第九。世間這個八定是基礎,到第九定超越六道了,這就出六道輪迴。第九定是阿羅漢所證得的,這佛在《楞嚴》上說的。所以他知道,宇宙人生的真相,大乘教裡說諸法實相,諸法實相他只知道一部分,沒有完全知道。這是小乘。

  禪定的等級,在大乘裡頭,從初信到如來果地妙覺,總共是五十二個位次。阿羅漢所證得的,第一個位次初信位,阿羅漢是七信位。我們用十信來跟阿羅漢的四果四向來分配就很清楚,初果定功等於初信位,二果向等於二信位菩薩,二果等於三信位菩薩,三果向等於四信位的菩薩,三果等於五信位的菩薩,四果向等於六信位的菩薩,四果阿羅漢等於七信菩薩,這樣一排列就很清楚。定功得受用,到四果羅漢,就是七信位的菩薩,對於十法界裡面的事情他一清二楚,他超越六道輪迴往生到四聖法界聲聞法界。七信位再提升一級,辟支佛,辟支佛是八信位,比阿羅漢高,九信位權教菩薩,十信位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提升到圓教初住。十信圓滿圓教初住,圓教初住是法身大士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所以證得阿羅漢之後,在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還有四個位次,要用很長的時間,跟淨土不能比。

  淨土,我們就看海賢和尚的一生,這是用的時間長的,九十二年一句佛號。回過頭來我們再看,諦閑老和尚的徒弟鍋漏匠,他也是一句佛號,也是不認識字,三年往生了。預知時至,站著往生,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,等老和尚給他辦後事。鍋漏匠的成就,跟海賢老和尚的成就,這兩個比較哪個殊勝?一個只念三年,念佛是一樣的,就是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再念,日夜不間斷,這是一樣的。為什麼海賢老和尚念九十二年,鍋漏匠是三年?表面上看起來好像鍋漏匠殊勝,你細心去觀察,海賢老和尚殊勝。為什麼?往生所要的條件,功夫成片就行了,就決定得生。功夫成片三年可以達到,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這就是證據,你看多少人念佛三年成功的。那不是偶然的,不是每個人壽命都是三年,那講不通的。那為什麼三年成功?他三年成就,有壽命不要了,這個世間太苦,我真想往生,佛就來接引你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所以我們知道海賢比鍋漏匠殊勝,海賢在這個世間提升,他三年就拿到往生的條件不往生,在這個世間修行,提升自己的境界。那我們就想到,三、四年的時間他就拿到事一心不亂。事一心不亂往生極樂世界,生方便有餘土,不是同居土,三年往生大都是同居土,這就提升了。達到事一心不亂,再有個三、五年,他就提升到理一心不亂,理一心不亂就是法身菩薩,就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

  所以賢老和尚告訴我們,你仔細聽光碟,他說我什麼都知道。這句話不容易,什麼都知道是什麼人?法身菩薩,不是明心見性不敢說什麼都知道。什麼都知道,就是證明他已經明心見性,他在淨土宗得的是理一心不亂,往生到極樂世界生實報土。那還不能往生,要活到一百一十二歲,為什麼?阿彌陀佛要他表法。他說我好幾次,這個好幾次就說明他不是一次見佛,他很多次見佛,我估計九十二年不會少過十次見佛,跟佛、跟極樂世界關係非常密切,而是佛讓他住世表法。表什麼法?把這一句佛號,把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雖然他沒有讀,他沒有學過,《無量壽經》的理事、因果、依正、果報他全落實了。怎麼?他見過了,他到極樂世界去旅遊過了,這肯定見過了。阿彌陀佛讚歎他,你修得不錯。這不錯是什麼意思?不錯就是你能把佛經落實在生活上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我們現在人所講的活學活用,這是最難得,所以要他表法。

  特別表法就是對我們現前的環境。這些年來,海內外對會集本的反對、批評,史無前例,過去沒有過,時間之長,人數之多,幾乎叫人不敢相信,多少學會集本的人退心,這個問題太嚴重了。會集本跟集註,念老的集註,肯定是釋迦牟尼佛往後末法九千年,眾生得度的第一法門。讓老和尚來表這個法,一定要手上拿到《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》,表法就圓滿了。這個法表了之後,阿彌陀佛接引他往生。他天天等,就等這本書。他們也說得很清楚,老和尚所表的,第一個說明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是真經,字字句句都是佛說的,沒有他的意思加在裡頭;第二個表法,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是正解,解釋沒有錯誤;第三個表法,是我們這幫人,這十幾年來依照這個經、依照這個註解修行,這個方向、路子沒有錯,昭告天下,讓大家對這個生起信心,不能再懷疑。我們的信心更堅定了,往後就死心塌地,就這一部經、一句名號,決定往生淨土。他給我們表這個法。

  鍋漏匠沒有這個緣,賢公老和尚這個緣具足,出家受戒,鍋漏匠出家沒受戒。正式出家受戒,小廟的住持,把我們淨宗修行五個科目他全落實了。淨宗學會當年在美國建立,我寫了一個緣起,裡面提出淨宗同學行門五個科目:第一個淨業三福,第二個六和敬,第三個戒定慧三學,第四個六波羅蜜,第五個普賢十願。好記,太多了記不住。修淨土的人必須要做到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能違背,這就是彌陀弟子。淨業三福裡頭第一條孝親尊師,我們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慈心不殺落實在《感應篇》,下面是修十善業,這個是佛法的基本戒律,有了這個就行。第二個六和,要求自己跟別人和睦相處,不要求別人跟我和睦,這個要覺悟。我要跟別人和睦,為什麼?我是佛弟子,我覺悟了;別人不能跟我和,他還沒覺悟,縱然出家,出家經教不懂,沒學過經教。我們學過,我們要做出榜樣來給大家看,這是我們一生學習表法。三福,第二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我們只取最小的、最簡單的《沙彌律儀》。《沙彌律儀》裡頭有十條戒,二十四門威儀,在這個時代能做到這個不錯了,阿彌陀佛也滿意了。三學是因戒得定、因定開慧,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行的菩提道。要重視戒定慧,要學六波羅蜜,要學普賢十願。

  我們希望我們表這個法,心量要拓開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。心量拓開是普賢十願,起心動念,普賢菩薩是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著想,心量真大。我們今天想自己不行,想我的道場不行,想我的佛教也不行,至少要想整個地球上居民,這個地球才會成為太平盛世。地球上的居民是一家人,像兄弟姐妹一樣,要互相尊重,要互相敬愛,要互相關懷,要互相照顧,要互助合作,這個世界多麼美好!地球上所有的資源是地球上居民所共有的,地球上千萬年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,文化財產,不管是哪個族群、哪個國家,統統是地球上所有人民共有的,不是哪個國家民族獨佔的。地球要回歸到一家人,不是一家就會有競爭、會有鬥爭、會有戰爭,要走這條路,競爭、鬥爭、戰爭都是往三途走,不是好事,應該要走佛的道路,要走聖賢的道路。我們來生到哪裡?來生到極樂世界去作佛,這一生是我們在地球上的最後身,下一次再來是菩薩身,化身來的。這個人是什麼?覺悟了,不再造業了,起心動念為人,不為自己。

  有很多人問,這個地球還會有和平嗎?有,怎麼沒有?沒人相信,這麼多年了。今年我發現信的人多了。我在哪裡發現的?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,今年紀念釋迦牟尼佛的衛塞節活動,我在這看見、發現的。有不少國家大使代表,對佛陀教育、對宗教教學有了興趣,這個難得。我第一次在巴黎辦活動,二00六年,那個時候他們對宗教可以說完全不知道,認為宗教是迷信,對宗教不關心。現在這些年來對宗教很關心,有研究的興趣了,有探討的興趣了,好事。我的想法,唯有宗教團結,宗教回歸教育,宗教互相學習,會給這個地球帶來化解所有衝突、促進安定和諧。宗教化解衝突不需要兩方面調停,不需要,只要把自己的本分做好,我們把經教講清楚、講明白、講透徹,而且我們自己都做到了,表現在生活,表現在事業工作,表現在處事待人接物,特別表現在宗教與宗教之間的和睦相處。這個世界不必很長久,真的整個地球走向太平盛世,地球上的居民永遠不會再有戰爭,地球上的居民都能過到美滿安定的生活、幸福的生活。這是宗教對這個地球做出最大的貢獻。這是我們的事業,只要講經,把經講清楚、講明白、講透徹,而且我們自己做到,就行了。要不要兩邊去調停?不需要,他們聽到、看到,自然就化解了。所以教學為先。宗教團結第一,教學為先第一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