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mtbcollege logo
 
简体 正體
綱目模式
頻次搜索 
AND OR
 
02-040-0530 主講人 : 淨空老法師
             小字號    中字號    大字號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五三0集)  2013/12/6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0-0530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八百八十七頁,第四行:

  『求道和正,不誤傾邪』,這兩句是經文。「和者」,具調和、和諧、溫和、和順、和平、和睦、和合、和同、和樂、相應諸義。和的意思很多,這個地方舉出這幾個例子。現在我們的社會,在整個地球,大家都能夠體會到,無論是大團體、小團體,大到國家世界,小至個人、家庭,可以說就缺乏這個和字。中國古人有所謂「家和萬事興」,中國自古以來,這個國家、這個族群,對「和」非常重視。你看元、明、清這些皇帝,他們建的大殿,皇宮主要的大殿就是和,什麼都不求就求和。最大的一個殿叫太和殿,在中軸線上,太和殿的後面是中和殿,最後一個叫保和殿,你就想到這些帝王的心是什麼,求和。這個殿堂的名稱含義很深!就是說他用什麼治國,用什麼保持這個國家永續存在,就靠一個和字。

  人間最可貴的叫和事佬,他能夠調解糾紛,讓大家和睦平等,這比什麼都重要!這個世界上今天缺乏的,人與人之間、國與國之間缺乏和睦相處、平等對待,能把這八個字找回來,天下太平,人民就有安樂、就有幸福。為眾生製造和睦平等的,這就是佛菩薩;反過來,破壞擾亂的,助長不和,這就是魔外(魔王外道)他們幹的事情。今天大家都知道,這個世界法弱魔強,魔的力量太大了,就是不和的力量太大了。

  經上教導我們「求道和正」,要和、要正。「正者,從一,止於一也」。什麼叫正?古人教我們學習,一門深入,就止於一門,這就是正。那現在學東西,從小到老,學得很雜、學得很亂、學得很多,不正。他們有沒有學到道?沒有,與道完全相違背。真正求道,道就是要一,要一門深入。要什麼樣的心態?心平氣和,與道就相應了。道是正,所以這個正也舉幾個例子,正具是的意思,正是、正中、正常、正止,舉了這幾個意思。正就是了、就對了,不正就錯了。正這個字是會意字,上面是一,下面是止,一就止住了,這叫正。

  世出世間一切法不離這個原則。我們講一心一意,這就是正。正要失掉了,所產生的現象就是妄想、雜念混雜在一起,什麼都不是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經論上佛說的,「無不是業,無不是罪」。是,是肯定,是的反面是否定。正是中,失去中道就偏邪。常是永恆不變。佛教導我們「行無傾邪」,行包括一切有為,一個字包括盡了。起心動念是心的行為,言語是口的行為,動作是身的行為,行為再多,不出這三大類,身、語、意都要講求和正,平等和諧,沒有偏差,沒有錯誤。「方直不曲諸義」,念老用這四個字做和正的總結。方是正,方方正正;直是不曲。「極樂聖眾和平中正,以求無上之道,故不為傾邪所誤」。這把這兩句經文簡簡單單解釋得清楚,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。

  我們在這個世間活得這麼辛苦,過失不在別人,別人沒有過失,老祖宗教給我們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。過失在我一個人,不在別人,別人沒有過失,這是解決問題真正最好的方法。把過失都推給別人,永遠是沒完沒了,不是你這一生辛苦,你生生世世辛苦。到哪一輩子你覺悟了,你回頭了,過失是在我,不在別人,問題解決了。這是什麼道理?佛在經上講得很多,講得很清楚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誰的心想?自己的心想。所以要找自己,不能找別人。我的環境不是別人心想生的,是我自己心想生的。回頭是岸,一回頭就大徹大悟。為什麼?別人那個人,那個人是我心理變現出來的。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,這樁事情理太深了,事非常複雜,不是普通人能理解。佛常說,給我們這個概念,什麼時候我們真正理解明白?開悟了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佛所說的這些話全明白了。

  為什麼今天我們讀佛經讀不懂,聽經聽不懂,什麼原因?原因很簡單,我們不是用和正的心,也就是我們不是用真心。用真心完全懂了,哪要說這麼多?幾句話就開悟、就明白了。唐朝六祖惠能大師,聽經可以說時間最短的,聞句最少的,一生正式聽經就一次,我們估計不超過兩個小時,他就畢業了。他不認識字,當然不需要經本,五祖給他講《金剛經》,講大意,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開悟了。這句經文在《金剛經》大概是四分之一還不到,《金剛經》五千多字,也就是說,他聽經也不過聽一千字的樣子。什麼原因?真誠恭敬。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裡常說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。我們今天一分誠敬都沒有,這是真的。你要問為什麼?我們迷失了自性,迷失了真心。有真心,沒用,從來沒用過,完全用的是妄心,聽經、拜佛、念佛都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如果用真心,你醒過來了,你不再迷惑,你真正離苦得樂,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自然通達明瞭,你不但度自己,你能度一切眾生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我們繼續看念老的註解,「傾者斜也,側也」,側是側面,不是正面,「傾覆」,倒塌了,有這些意思。邪是邪惡,叫邪門外道,叫邪外。「彼土聖眾」,往生到極樂世界,「不為傾斜所誤」。所以你肚子裡多少委屈,不要跟人傾訴,不必說,為什麼?叫廢話。為什麼不拿這個時間去念佛?覺明妙行菩薩教我們,「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聲佛」。為什麼那麼多的話,雜心閒話?念念都是煩惱。你要是念佛,念念都是聖賢的教誨,與聖賢相應,為什麼不幹?

  早年李老師在世常常提醒我們,這個世間最值得尊敬的人是什麼人?我們都沒想到,一心專念佛號的阿公阿婆。可能他們不認識字,他們什麼都不懂,他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滿面笑容,對什麼人他都恭敬,沒有一個人他不恭敬的,沒有一樁事情他有懷疑的。他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,腦子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口上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你跟他說什麼,他回答你的都是阿彌陀佛。一般人看這種人白痴,李老師告訴我們,這種人是佛菩薩示現,這種人往生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,他沒有一個雜念,沒有一絲毫分別執著。老師自己說,他明白,他一生想學,學不到!雜念去不了,把這樁事情告訴我們。

  往生到極樂世界,這些雜念、妄想、邪思全沒有了,那是個修學的好環境。為什麼?「端在隨經約令,不敢蹉跌,若於繩墨也」。端在就是專在,阿彌陀佛講經沒有中斷!一切經中我們看到佛對彌陀的讚歎,阿彌陀佛在幹什麼?「今現在說法」,沒有中斷。極樂世界的人,身是法性身,居住的環境是法性土,法性跟我們現在不一樣。我們現在的身是阿賴耶的相分,我們起心動念,認為我們的心,這個心是妄心,不是真心,阿賴耶的見分。阿賴耶是妄心,它的能量是變化,剎那剎那變化,前念滅後念生,永遠不停。它是生滅法,所以我們的身有生有滅,我們的念頭有生有滅。念頭的生滅,我們茫然無知,沒有絲毫感覺。

  前念滅後念生,它的頻率有多高?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,單位是兆,我們怎麼會知道?每一個生滅現的是什麼樣子?是全宇宙,佛法講的遍法界虛空界就是一念生的。很難想像,無法想像,其實理跟事都不難,中國人講易,《易經》,所有學術的基礎根本,易是容易、簡單、簡易,佛法如是。整個宇宙從哪裡來?一念生的,一念是全宇宙。好像我們打開電視機,屏幕上馬上聲色現出來了。怎麼來的?一念來的,這一念按下去,它就生出來,全體同時呈現,沒有先後,不是哪個在先、哪個在後,不是的,同時的,生出來之後它就滅了。第二個念頭又生了,第二個念頭跟第一個念頭有相似,不是完全一樣,不可能有兩個同樣的。所以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,這種現象叫相似相續相。如果完全相同,那就是相續相,不是的,相似,每一個相都是新的,跟前面不相干。我們感官上最貼近的就是身體,身體之外是我們居住的環境,這一念生的,念念不一樣。你在這一念當中,這個一念範圍太大了,整個宇宙。我們這裡看到好像沒有變化,看整個宇宙變化就大了,就曉得同是小同,異是大異,大部分不一樣,貼近我們身體少分,好像是一樣,實際上不是一樣。

  明白這個道理,古人說的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我就完全承認了,話說得好,一點都不錯。為什麼?整個宇宙是我們念頭變現的,不是別人,是自己,自作自受。那我變現的、你變現的,我們有相同的地方,沒錯,有不同的地方,有相同的地方。這個《楞嚴經》上說的叫「同分見妄」,妄是妄想,不是假的,同分;有「別業見妄」,個別的,我跟你不一樣,我們同樣看一個人,同樣看一個事,我有我的看法,你有你的看法,這有不同,這別業。佛經上講得清楚!

  極樂世界那麼好沒有別的,老師好、環境好。阿賴耶變現的身需要養分、需要飲食;阿賴耶見分變現的心,心也要滋養,它不需要物質,它要精神。精神是什麼?是喜愛、是歡樂,中國古人講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,他生活快樂歡喜,精神好。極樂世界的身是法性身,土是法性土,法性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喜樂,他不需要這個養分。那個身是不生不滅身,是永遠不會變、不會壞的身,不要飲食、不要睡眠。他靠什麼成長?完全靠阿彌陀佛講經教學。所以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蓮花化生。我們的轉變是在蓮花當中,這個地方把身體放下了,不要了,我們那個靈,靈就是阿賴耶識,上了蓮花,阿彌陀佛把這個蓮花帶到極樂世界,放在七寶池裡頭,讓它變化,自自然然在裡面變化。變化是什麼?就是法相宗所說的轉識成智,他在蓮花裡頭轉八識成四智。脫胎換骨,把阿賴耶擺脫掉了,妄心沒有了,真心現前,四智是真心。所以花一開,現的身就是法性身,看到的環境是法性土,變了。

  那個世界不生不滅,那個世界人無量壽,阿彌陀佛是無量壽,個個人都跟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壽,自性裡面本自具足的德能統統現前。佛簡單給我們介紹,無量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相好,說出這三大類,性德。身相高大,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那是我們娑婆世界人道所說的。世尊在《觀經》上為我們介紹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的報身,身有八萬四千相,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,每一個好放八萬四千光,每一個光明裡頭都有佛菩薩在講經教學,弘法利生。在阿彌陀佛身體上看到,看到全宇宙,一切諸佛在那裡做什麼樣的活動,全部都看到了。阿彌陀佛如是,每一個往生的人皆如是,身跟宇宙合一了,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一體,這叫法身。大乘經上常說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這是諸法真相,是事實真相。學佛的人終極的目標,就要回歸自性,回歸自性就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。

  自性裡頭一法不立,它是光,無量光。像我們這個房間裡面,十幾盞燈統統打開,每一盞燈我們把它比喻一尊佛,那是一尊佛,佛跟佛,光融在一起,分不開。所以進入常寂光,自己光跟所有一切諸佛的光,過去諸佛、現在諸佛,融成一體。這融成一體,智慧融成一體,我沒有學過的,別人學過的,現在融成一體,他學過的我都懂了,我都會了。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平等的,智慧平等,德能平等,相好平等,樣樣都平等,平和,正等。這是佛法達到究竟圓滿,整個宇宙跟你是一體,而且你真正能受用到。十法界,大乘講到遍法界虛空界,一切諸佛如來剎土,每一個剎土都有十法界,是一體的,沒有分別的。

  往生極樂世界的人,他們生活的空間無限大。地球上的人生活空間太狹窄了,地球在太空當中是個小星球,不是很大的。這個星球,海洋比陸地的面積大,所以人類居住的地方很有限,我們活動的空間就不大了。現在藉著交通的方便,有飛機、有輪船、有汽車,你一生的活動離不開地球,太渺小了!極樂世界的居民,他們活動空間是全宇宙,而且能夠回到過去,也能夠走向未來,因為極樂世界沒有時間、沒有空間。沒有時間,沒有先後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沒有;沒有空間就沒有距離,沒有此界他方,想到哪裡他就到了哪裡,不需要動一步,便在當下,這是真的。如果時間、空間是真的,這就做不到了。

  我們今天不知道時空是假的,把它當真,所以它產生障礙。如果有一天搞清楚、搞明白它是假的,不再執著它了,那麼時空就突破了,這就是你神通現前了,你有天眼、有天耳、有他心、有宿命通、有神足通、有漏盡通,你六根的活動無量廣大。中國古人所說的「大而無外,小而無內」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佛在《華嚴經》上給我們說得很清楚,微塵裡面有法界,普賢菩薩隨時能夠進入微塵法界,去供佛、去聞法、去幫助一些有緣眾生。這些理事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對極樂世界嚮往的心就能生得起來,這個地方真好,真正是我們理想的居住學習環境,在這個地方沒有一個不成佛,也就是說,沒有一個最後不能回歸常寂光,沒有,個個成就。

  所以他們『隨經約令』,約是約束,令是命令,是「法律、教令之義」。彌陀天天講經,大家聽到耳熟,自自然然遵從佛陀的教誨,不會違背,這就叫隨經約令。我們這個地方教學困難,沒有好老師,他不能給我們做好榜樣。我們自己不肯好好的學,業障、習氣、成見太深,明明知道是錯的還要幹,明明知道佛教的是好的還不相信,半信半疑,不肯真幹,所以依然造業。蹉,失足,就是跌倒,跌是跌倒,蹉也是跌倒的意思。

  「繩墨者,指木工操作時,以墨繩彈畫之黑線,匠人依線施以斧鋸,不敢有毫釐之差」。這個繩墨現在沒有了,抗戰時候有,戰後之後,逐漸這個工具沒有了,過去(就是抗戰以前)木匠要鋸這個板,他用這個墨線,這一邊釘個釘子,拉直,彈一下這個線,按照這個線來鋸,這就是叫規矩。所以「不依規矩,不成方圓」,依照這個線,不敢有毫釐之差。這是比喻極樂世界的大眾,聽阿彌陀佛講經教學,遵行經中的教言,就像木匠彈的這個繩墨,依線來施工,不敢稍有違失,稍有違失他就錯了,他建築就有瑕疵了。說明極樂世界往生的這些菩薩們,遵守阿彌陀佛的教誨,就像木匠依靠繩墨那樣,不敢有絲毫違背,所以他能成就,他不至於失敗,不至於為偏邪所誤。

  「本經《勤修堅持品》曰:隨順我教,當孝於佛,無得為妄,增減經法」,與這個意思完全相同。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,隨順我法,隨順兩個字太好了,學佛能夠隨順經教,沒有一個不成功。如果隨順自己的愛好,隨順自己的習氣,沒有一個不失敗。這真的,一點不假。印光大師說,你能隨順一分,有一分成就;隨順十分有十分成就,你有多大的成就,看你能隨順多少。完全不隨順,那肯定是無間地獄,為什麼?你破壞三寶,你讓大眾看到你這種學佛人,人家不生信心,把外面的學佛信心毀掉了,這個罪就是無間地獄。

  所以《妄盡還源觀》上,賢首國師給我們講四德,那就是四條戒,最簡單的。第一個,「隨緣妙用」,隨緣,普賢菩薩講的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這是隨緣。妙用是什麼?不用妄心就妙了。用真心,真心沒有念頭,有念就是妄心,有念是阿賴耶,沒有念是自性,講心性,真心、本性,這個好。第二句,大師教我們,活在這個世間,一定要給眾生做好樣子,「威儀有則」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要給大眾做最好的榜樣,那就是持戒。最好的榜樣是什麼?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。今天三皈、五戒、十善為什麼做不到?十善還有根,我們沒有善根。十善的根是什麼?是《弟子規》、是《感應篇》。《弟子規》是儒的根,《感應篇》是道的根,《十善業》是佛的根,佛比它們高。換句話說,佛要沒有它們的根,就成不了佛。

  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淨業三福,是所有佛法,無論大乘小乘、宗門教下,最高的指導原則。所以佛說,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,三世,過去修行成佛的、現在修行成佛的、未來修行成佛的,都不能違背這三個原則。違背,他成不了,你說多重要。第一句話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我們做到了沒有?不聽父母的話,父母的話是好話、是正確的,不聽;不尊重老師,想法、看法、做法都跟老師教誨相違背,他怎麼會有成就?這兩句,世出世間教學的大根大本,沒有這兩句,人心就壞了,社會就亂了。所以孝親尊師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沒有《弟子規》,師道跟孝道沒有了。

  為什麼現在家不像家,社團不像社團,國家不像國家?什麼原因?就是根沒有了,孝道沒有了,師道沒有了,才變成這個樣子。什麼時候社會能夠恢復到安定和諧?什麼時候把孝道、師道找回來了,問題才能解決。否則的話,這個亂象永遠不能化解,而且會愈來愈嚴重。這是真正的事實,不是假的。第二句,「慈心不殺」,落實在《感應篇》。最後「修十善業」,可見得十善業要有前面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的基礎,十善業才做得到。沒有前面這個基礎,十善業有名無實,那不是佛弟子。不是佛弟子冒充佛弟子,這有罪過,這不是好事情。冒充佛弟子破壞佛法,這是魔,魔子魔孫,不是佛子佛孫。我們要用這個來檢點自己,要用這個來反省,要回頭。

  「無得為妄,增減經法」,佛在經上怎麼說的,一定要遵守,不能把自己意思加進去,不能把佛所說的意思省略掉,不可以。下面,這都是佛說的,「離經一字,便同魔說」。學佛的人,自行化他,一定要有經教做依據,離經一字,便同魔說。所以末後念老勸人,「世之行人,唯當以聖言量為依止也」,這個才不會有差錯。現在這個世間人,不依聖言量的人太多太多了!什麼是聖言量?我們參考資料裡頭第二頁,是《中華佛教百科全書》裡頭的解釋,「聖教量:又作正教量、至教量」,意指從可信仰者所受之傳統之教。這裡面最重要的是可信仰者,誰可信?這就是要讓我們去選擇老師。

  用什麼條件來選擇老師?這個老師學佛,他有沒有做到?佛在經上所講的他統統做到了,我們可以跟他學,他說的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為什麼?通過他自己修行印證了。他要只是講經教,自己沒有做到,那個不可靠。為什麼不可靠?他把經講錯了,是他自己的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。通過真正修行,是真的,不是假的,他所悟出來的跟佛講的是一樣的,這就是真的。也就是說,佛在經上所說的,他在日常生活要把它證明,證明經上講的正確的。所以老師要有修有證,這是第一標準。實在找不到這樣老師,這個老師有修,沒有證,就是說他學經教,他依教修行,還沒有到證果,這是不得已而求其次,也可以相信。如果他只是會講,他完全沒有做到,這就不能相信,那個問題很多,他所講的是他自己的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。至少他自己讀誦、信解能做到,做到他才有法喜充滿,這是一個可信仰者,要找這個人。

  底下接著說,「可信仰者即指佛、菩薩、諸聖賢;以聖者所說之教示正確無誤,依之可以量知種種義趣,故稱聖教量」。這個量就是度量的意思,就是標準的意思。他有沒有講錯,有沒有學習偏差,這都要很注意的事情。我們一輩子要是走錯了路,太冤枉了,到最後還離不了六道,甚至於到三途去了,這不是太可惜了?學佛最低,什麼成就都沒有,來生還能生人天,不失人天身分,保住了,這最低的標準。要是墮三途的話,那就全錯了!我們細心觀察,拿著佛心來對比,不要去比別人,首先要比自己,我自己在十法界與哪個法界相應。認真檢點,恐懼心就生出來了,畏懼,畏懼心生出來,他真正懺悔,他知道不懺悔不行,不懺悔非墮落不可。

  《淨土聖賢錄》裡頭記載著宋朝瑩珂法師,那是個最好的例子,他出家不守清規,做了很多錯事情。古時候,我們有理由相信,做錯事情那些人比我們現在都強,他們的罪輕,我們的罪比他重。這是一定的道理,因為我們的環境不如他們。幾個人能不受環境影響?佛法從我們這個三代來看,一代不如一代,我們的老師比不上他們的老師。那我們這一代比不上我們的老師,這上一代,他們無論在德學、存心、言行,無論在哪裡都是我們的好榜樣,我們沒有學到。他們跟他們的老師,印光法師那一代比,那又不如,這走下坡,一代不如一代。那我們下面這一代比不上我們,這怎麼辦?這是個衰滅的現象。我們今天著急的沒別的事情,就是這樁事情。方法有,理論有,誰肯幹?真正肯幹,有使命感的人,發大菩提心,拯救正法的存亡,這個功德太大了!救正法就是真正救一切眾生。不依經教是不能成就,經教裡面的經文,「求道和正,不誤傾邪,隨經約令,不敢蹉跌,若於繩墨,咸為道慕」,就這幾句,這幾句你統統明白了,統統做到了,你就能拯救正法。沒有遇到真正善知識,你也能開悟,為什麼?真誠心感動佛菩薩,佛菩薩會幫助你。

  佛法教學的理念是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跟這講的「和正」相應。一門深入,正就是一、止,一就止了,不再有二了。止於一部經或是一部論,一生專攻這一部經,每天去念它,這叫學佛。念多少?用時間來算,每天最好念十個小時。你如果有工作,工作很繁忙,每天至少要念四個小時,早晨早一點起來念兩個小時,晚上念兩個小時,就念一部經。念多久?一輩子就念一部經。念經的目的何在?目的在修清淨心,我們經題上「清淨平等覺」,目的在此地。不念,妄想、雜念統統起來了,你的心是亂的。亂心是凡夫,定心是佛菩薩,是聲聞、緣覺。所以念經,用念經做為手段,目的?目的是清淨心。四個小時沒有妄念、沒有雜念,這叫修定。用讀誦經典的手段,來達到修定的目標,是這個意思。念多、念久了自然會背,那個會背誦,那是附帶的,不是主目的,不是叫你背書,所以不能把這意思搞錯了,是修定。

  八萬四千法門,八萬種不同的方法,不同的門徑,全是修定。所以佛才說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統統都能得定,只要你一,它就會定下來,二就定不了了,三就亂了。這是佛法,佛教人成佛的方法,沒人學,可能也沒人懂,會講,講完之後並不懂。這是佛法教學的理念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手段就是一部經,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,開悟了,自見就是開悟。所以這個心先求清淨,再提升到平等,最後覺了,覺就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不要老師,老師教不了,老師可能自己都沒有得定,他怎麼能教你?如果他的妄念很多、雜念很多,想法很多、看法很多,這對學生沒好處。

  在淨土宗的歷史上,真正修定的,懂得修定的,用一部經本或者是一句佛號,一句佛號也行,除這一句佛號之外,什麼也沒有;用經,用這一部經本,除這一部經本之外,我什麼都不看,三年五載清淨心現前。只要清淨心現前,你就有智慧,清淨心起作用是智慧,妄想、雜念那個心起作用都是煩惱。清淨是小乘禪定,就是聲聞、緣覺;平等是大乘的禪定,是菩薩、是佛。小乘,得清淨心,有小的悟處,比我們六道凡夫高明;大乘,平等心得定,起的作用那更不必說了。要明白這個道理。這個道理說出來沒有人相信,搖頭。

  香港早年有個法師叫慧忍,智慧的慧,忍辱的忍,跟我是老朋友,他大我五歲。我在台灣講經,他常常來聽,他很羨慕。人非常聰明,我勸他學教,他跟我到台中,依止李老師,他住了十個月離開了,他受不了,他說進度太慢了,他想在短時間中一下就學成。哪有這種道理?好高騖遠。我教他一門深入,他不服氣,他說你學得那麼多,你教我學一樣,是不是怕我超過你,你嫉妒我?有什麼法子!到晚年的時候,他才覺悟了,我教他的是正確的,他明白了,年輕的時候不相信。不容易!

  好學,如果聽不懂善言,經上講這個正字,在中國的文字學,正是什麼意思?正就是一門深入,正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這叫正。正就能開智慧,正就能得禪定。我們這部經上沒有說禪定,清淨是禪定,平等是大定,覺就是開悟,就是明心見性,這經題上。這是修因,果報也在經題上,大乘,大乘是智慧,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叫大乘;無量壽是德能,萬德萬能第一德就是壽命,如果壽命沒有了,全落空了,所以說壽命是萬德萬能的第一個要求的條件;莊嚴是美好,一切美好到極處,從哪裡來的?從清淨平等覺來的,體是形容極樂世界。所以聖言量比什麼都重要,不依聖人的話,虧吃大了!中國古人所謂「不聽老人言,吃虧在眼前」,所以我們應當要以聖言量為依止,要依靠、止於聖教所說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「無住生心」。

  曠無他念。無有憂思。自然無為。虛空無立。淡安無欲。作得善願。盡心求索。含哀慈愍。禮義都合。苞羅表裡。過度解脫。】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。『咸為道慕,曠無他念,無有憂思』。「第一句,心所慕求者皆是至道」。我們什麼時候能養成這個習慣?我們心裡所羨慕、所希求的至道是什麼?至道是極樂世界。離開極樂世界,至道是如來的大般涅槃,那是我們學不到的,我們沒有能力,先要承認,我們只有依靠阿彌陀佛才能得度。離開阿彌陀佛,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要斷煩惱、證菩提,我們聽到斷煩惱頭就痛,真正斷不了!我們斷不了,我們上一代老師也斷不了,李老師的智慧德能,我們比不上,他沒有辦法,最後只有走阿彌陀佛這條路。我們自己要衡量自己,佛的道門八萬四千,沒有一個門我們能走得進去的。小乘初果須陀洹,我們沒辦法證得;大乘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薩,十信就等於小學,初信是一年級,我們也沒有辦法證得。為什麼?它的條件要斷見惑。

  見惑有五種,第一個是身見。這就是個大難題,我能把身放棄嗎?佛說得很清楚,身不是我,決定不能執著身,執著身是我,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。一定要知道身不是我,不是我是什麼?好像是衣服,衣服是我的,衣服不是我,脫掉不心痛。佛告訴我們,身體跟衣服沒有兩樣。你能夠捨身像脫衣服一樣那麼自在,身見破了,真把它看破了。身有生滅,我沒有生滅。如果身體是我,身死了,我不就沒有了,誰去投胎,誰去往生作佛?不是問題都出來了?所以它真的不是我,它跟我不相干。身體生死跟穿衣服、脫衣服一樣,每天晚上睡覺脫衣服的時候,身不要了,早晨起來的時候穿衣服,這身假身我還是要用它一天。常常作如是觀,對自己有好處,對於這個身就不再愛惜了,我要用它借假修真,它還有用處。但是,它不能做主宰,它要做主了,我就完了,那就注定不斷的搞六道輪迴了。

  《金剛經》的前半部,要破四相,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,這個意思合起來就是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人生這一世,一場夢,可不能執著,可不能當真,它是假的。《金剛經》末後一首偈子說得好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六道是一場夢,這場夢夢醒了,醒了看到什麼?看到四聖法界。佛告訴我們,四聖法界也是假的,還是一場夢,六道是夢中之夢。知道是一場夢,把它放下就很容易;不知道,樣樣當真,那放下難了。所以首先破身見。

  接著破邊見。這錯誤的,邊見是二邊的看法,就是對立的,這不是真的,是錯誤的看法。因為有我,我跟人對立,我跟事對立,我跟一切物對立,錯了!無我,無人,無眾生,無壽者,壽者是時間的概念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整個宇宙是自性變現的,自性能變能生;宇宙、萬法,所變所生。能變裡面,它變出一個阿賴耶出來,阿賴耶不是真的,假的,從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。自性是真心,阿賴耶是妄心,阿賴耶能現相,能生一切現象,能生能現;阿賴耶能變,把真心所生所現的這個相,把它扭曲。自性所現所生的是實報土,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叫一真法界,那是法性土、法性身,阿賴耶能把法性土、法性身扭變成十法界,變成六道輪迴,變成三惡道,統統是阿賴耶變的。所以不用阿賴耶,十法界就沒有了,完全是假的,一真法界現前。那阿賴耶我們用成習慣了,無量劫來都用它,都把它當真,以為是自己的真心,鑄成最大的錯誤!法相宗裡面說得很清楚,要轉識成智,轉八識成四智,不再用八識了。不再用八識,十法界就沒有了,回歸到實報土。在實報土裡面,再斷無始無明的習氣,習氣斷乾淨了,自然就回歸常寂光了。

  宇宙萬有,包括我,從哪裡來的?現在要怎樣才能夠回歸到本源?今天量子力學家有了這個概念,他把宇宙的原始說作一個點,原點,零極限,他用這個名詞。這名詞也很好,零表示什麼都沒有,一法不立,零極限。如何回歸到零極限,宇宙從零極限發生的,現在如何再回到零極限,這就是佛教。所以佛教在淨土宗就是回歸常寂光,在八萬四千法門裡叫回歸自性,常寂光跟自性是一個意思。自性是從體上講,常寂光是從相上說的,但是這個相是自性的相,非常微妙,無法想像。叫我們回頭,宗門裡常說,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我們要回到我們的本來面目。所以要有一個羨慕,要有一個所求。我們不羨慕六道輪迴,人間天上不羨慕,不羨慕榮華富貴,因為它是六道輪迴,出不了。也不羨慕佛法講的大小乘、顯密無量法門,為什麼?那我們做不到,真做不到。我們遇到這個法門,想了想,這個法門我們做得到,淨土法門。經論不多,這一本夠用了,足夠了。而且這一本是圓滿的,八萬四千法門都從這一門衍生的,生出去的。所以佛說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這一法跟八萬四千法門平等的。這一法門我們真正字字句句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
  曠是廣大,這個地方有解釋,「其心空廣無有妄念」,是這個意思。沒有念頭,什麼念頭都沒有,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這妙了,妙絕了。所以不要有雜念,不要有妄想,什麼事都是假的,能放下的儘管放下,能不說盡量少說,念佛第一妙。一秒鐘都要抓住,不要讓它空過,這才叫老實念佛,真正彌陀弟子。一秒鐘不空過,有一秒鐘我念一句阿彌陀佛;這一秒鐘沒有念佛,過去了叫空過,那就錯了,你就有他念了。希望自己真正做到「曠無他念」。

  「無有憂思」,對這個世間沒有憂慮、沒有牽掛,這一句是放得下!真放下了。上面這一句看得破,真正看破了,真正放下了,才能隨緣妙用。做不到隨緣妙用,就是他沒看破,他也沒放下。看破放下之後,自然無為,這個地方講了。「曠無他念者,萬緣放下也。咸為道慕者,一念單提也。無有憂思者,當念即是也。一聲佛號,萬慮齊消。靈光獨耀,迥脫根塵。罄然獨存,何喜何憂。故云無有憂思」。這個註解裡說得好。「靈光」,參考資料裡頭有,術語,佛門術語,「人人固有之佛性,靈靈照照,而放光明者」,所以稱它做靈光。靈光不生不滅,但是它有迷、它有悟,迷,它就不見了,悟了,它就出現了,它沒有生滅。

  底下一句,「百丈禪師上堂曰」,有這麼一句,「靈光獨耀,迥脫根塵」,這是大徹大悟的現象,人在徹悟的時候,迥是遠的,遠離的意思,遠遠的擺脫根塵。根是六根,眼耳鼻舌身意;塵是六塵,色聲香味觸法,六根六塵都擺脫了,而放光明,所以「體露真常」。根塵統統放下,就是(我平常講得簡單,但是很不好懂)於一切法不執著、不分別、不起心、不動念,就這個境界。一切時一切處,眼見色、耳聞聲,都沒有起心動念,決定不要把這東西放在心上,這是什麼?這是種自然現象。不聞不問,不放在心上,你的心就清淨平等覺,這個就是迥脫根塵,體露真常。

  「不拘文字」,所以認不認識字,有沒有念過書,與這個不相關。惠能大師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。伊斯蘭教創教的聖者,穆罕默德也不認識字,也沒有念過書,他能夠口述一部《古蘭經》,他的弟子幫他記錄。他為什麼能說得出?體露真常,真常就是性德,完全流露出來了。真,永恆不變,常,也是永恆不變的意思,不生不滅。「心性無染」,惠能大師開悟第一句話說,沒有想到自性本自清淨,本來清淨,自然清淨,它沒有染污。「本自圓成」,圓是圓滿,成是成就,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本自具足,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本自具足。「但離妄緣,即如如佛」,關鍵在這一句,你要能離得開,妄能捨掉,妄就是阿賴耶,你能把這個東西捨掉,當下就成佛了,就是如如佛。所以念老這個後頭接著兩句話,「罄然獨存,何喜何憂。故云無有憂思」,你的煩惱牽掛一掃乾淨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