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mtbcollege logo
 
简体 正體
綱目模式
頻次搜索 
AND OR
 
02-040-0501 主講人 : 淨空老法師
             小字號    中字號    大字號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五0一集)  2013/11/5  台灣華藏電視台  檔名:02-040-050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八百四十頁,第三行最後兩句看起,從括弧第二:

  「對淨顯穢,痛斥濁世惡苦,令捨五惡,去五痛,離五燒,勸修世善,重重誨勉,令持經戒,度脫其身。經中備敘眾生造三毒五惡之業,招輾轉痛燒之報,切指致苦之由,復示出苦之方。」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。我們往下接著看,「欲令眾生深明因果,止惡行善,饒益有情,造福人間。以此迴向,同生極樂。」這裡面頭一句,欲令眾生深明因果,這句話非常重要。從三十二品開始到三十七品,這幾品經裡頭,世尊慈悲到了極處,為我們詳細講解,這段經文非常重要。在一九八0年代,我在美國成立淨宗學會,我寫了一篇緣起,當中提到淨宗同學行門五個科目。這五個科目,第一個淨業三福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每一天都必須要落實的,這叫學佛。淨業三福是總綱領,第三句說得非常好,「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第一句是「發菩提心」,這個是諸有成就者他們必修的課程。諸有成就者是菩薩、聲聞、緣覺,還講到深信因果,這才能成得了佛。我們今天如果對因果不能夠深信,止惡行善,饒益有情,造福人間,都是空話,說了好聽的,你決定做不到。唯有深信因果,知道善惡報應絲毫不爽,經文裡頭這些話就能聽得進去,聽了之後自然有感動,自然知道怎樣去落實。特別是在現前的時代,真正是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「五濁惡世」,濁惡到極處,處處都能夠看到、聽到、接觸到。

  六十年前我們初學佛的時候,讀到經典裡面講的五濁惡世,我都以為世尊說得太過分,哪有這麼嚴重?可是今天社會讓我們看到的、聽到的、接觸到的,感覺到佛在經上說的一點都不過分,好像世尊二千五百年前就看到今天的社會,為我們提出警告。我們要怎樣,以什麼樣的心態來應對當前的社會?那就是深明因果;明因果還不算,要深深明瞭因果。怎樣才明白?我們學習因果,啟蒙的教科書是《太上感應篇》,道教的。大乘經上的,這部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,我們選擇把它做為晚課讀誦的經典。在美國淨宗學會成立,我們編了一個《朝暮課誦本》,朝暮課誦都有讀誦經文,一段經文,早課我們選《無量壽經》第六品,就是四十八願,希望我們能跟阿彌陀佛發同樣的願,阿彌陀佛的願就是我的願,我的願就是阿彌陀佛的願;晚課是反省、懺悔、改過,標準就是這部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,所以晚課我們學習的經文就是持戒念佛。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如果有《感應篇》這種因果教育的基礎,讀到《無量壽經》,才真正是此地所說的深明因果,止惡行善。惡的念頭、惡的行為、惡的習氣不能不止,善不能不行,不能止惡行善,經念得再多,佛號即使持到像蕅益大師所說的「雨打不濕,風吹不入」,達到這種程度,也不能往生。我們相信蕅益大師的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這位大師通宗通教、顯密圓融,晚年歸心淨土,作的《彌陀經要解》,印光大師讀了之後深受感動,佩服到五體投地,說即使古佛再來為《彌陀經》做個註解,也不能超過其上。這個讚歎不容易,肯定這個註解就如同阿彌陀佛親自來說的一樣。所以我在早年,沒有遇到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之前,我學習的中心就是《彌陀要解》,講過幾遍,非常歡喜,確實簡單扼要,最精彩的部分大師全部給我們拈出來了。「饒益有情,造福人間」,這是菩提心,念念不捨,全心全力為承傳淨宗,為幫助眾生斷疑生信,堅固信願,一心專念,求生淨土。這就是此地講的,「以此迴向,同生極樂」。這是第二個重點。

  第三個重點,這是講後面這卷經。第三個重點,「禮佛現光,此會四眾」,釋迦牟尼佛當年講《無量壽經》這一會,親自聽佛講經的這些大眾,他們見到阿彌陀佛、見到佛放光,「皆見極樂世界、阿彌陀佛」。這段經文決定不是偽造的,是事實,眾生有福也有善根,世尊加持大家,用他的神力讓極樂世界現相給大家看。「普令見者獲益」,他見到了,他相信,不再懷疑。「聞者生信」,聞者是我們,我們在今天讀到這個經文,我們生起信心,當時在現場是親自看到的。世尊生生世世不妄語,成就三十二相的廣長舌相,示現給大家看,他的舌頭伸出來把整個面門蓋住,我們做不到。佛說,三世不妄語,這一世,過去一世,再過去一世,三世不妄語,這個舌伸出來可以舔到鼻尖。舔到鼻尖,三世不妄語。佛把舌頭伸出來把整個面孔都蓋住,告訴大家,生生世世不妄語,這是廣長舌相。這就是善護口業,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,真做到了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、要真幹,這叫學佛。讀佛經、聽說教,聽了、讀了不能做到,那不叫學佛,那叫增廣見聞,把學佛當作一種知識,聽聽,知道了,到這就為止。這有沒有好處?有好處,好處是阿賴耶識裡頭落了佛的種子,但是這個種子不會起現行。你阿賴耶識有佛的種子,將來來生後世遇到緣,這個種子起作用,這一生當中不起作用。來生,來生也未必能起作用,但是它一定會起作用,不知道在哪一劫,不知道是什麼因緣觸動它。除這個好處之外,沒有別的好處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真正透徹了解,知道世間苦,知道極樂世界殊勝,為什麼不求往生?我們同學告訴我,我信心就是生不起來,怎樣幫助我生起信心?方法有,還是要靠自己,那就是讀誦經典、聽講這個經典天天不能中斷。每一天要聽多少?至少四個小時,愈多愈好。

  我們知道大陸東北有個劉素雲居士,她在過去用了十年時間專聽《無量壽經》。她告訴我,她用的方法就是古人所說的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、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她說:其他的我都不知道,我就知道這四句話,我就依教奉行。她跟我沒見過面,在那個時候,得到我一部《無量壽經》的光碟,她每天聽一片。早年出的光碟容量不大,一個光碟大概頂多只兩個小時,這麼大的容量。現在技術進步,容量增加了。一個小時,一天聽一片,但是這一片重複聽十遍,也就是聽十個小時,第二天換一片。我記得那個時候我講的是一百多個小時,一部聽完了從頭再聽,就用這麼一個方法,一天把一小時的重複十遍,聽了十年,功夫成就了。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十年時間,哪有不得念佛三昧的道理?她得到了。這部經完全能背誦,背誦是附帶的,久了,自然就會背了。她給人講這部經,講得頭頭是道,法緣殊勝。有同修請她講《地藏經》,也講得非常好。《地藏經》她沒有念過,這就叫一經通一切經都通了,那是大徹大悟。她雖然沒有到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的境界,她肯定得的是大悟。大悟是什麼?本宗的經典與淨土宗有關的經典,她一聽就懂,這就很難得了。功夫再深入,再向上提升,去追求最後一個目標,明心見性。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她的學習真的是圓滿了。

  佛法的修學不同世間,世間講求的是廣學多聞,佛法、聖賢教誨講求的是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方法就是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,不要講求意思,你只管讀,讀到若干年之後,豁然全經的意思都明白了。為什麼?因為你本來明瞭。現在為什麼不明瞭?是有煩惱、障礙、習氣把你的智慧障礙住了。你現在修一心,一心就把真心裡面的煩惱習氣障礙化解掉。這個化解掉,自性本具的智慧現前。智慧現前,義理統統都明瞭,道理就在此地。古時候講經、註疏的標準都是定在大徹大悟之後,你講經不會有差錯,註解不會有不妥當的地方,跟現在不一樣。現在人沒有開悟,完全憑著自己知見來講經,他講的不是佛經,是他自己的經,麻煩就出在這裡。戒定慧三學必須得開慧,開慧要修定。定是什麼?在我們的經題上,清淨心是定,平等心是定,定沒有得到,怎麼可能開悟?不清淨的心生煩惱,不平等的心也生煩惱,我們的心起心動念生煩惱,不生智慧。但是你要曉得,清淨平等是自己的真心,你的真心本來是清淨的,本來是平等的。換句話說,本來是大徹大悟的,本來是明心見性的,現在變成這個樣子,染污,心浮氣躁,像海水起了大風大浪,清淨平等失掉了。現在佛幫助我們恢復清淨平等,自然就覺了。用什麼方法?剛才我說的是方法的一種,知識分子大多採用這個方法,就是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、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一千遍,意思不明白,二千遍;二千遍不明白,三千遍。要有信心,不能改變。一定要意思統統明瞭,自然明瞭,沒有絲毫勉強。有信心是什麼?你決定會明瞭,你就相信我自性裡頭本具般若智慧。我今天用這個手段,一門深入的手段,長時薰修的手段,讀書千遍的手段,這都是手段,都屬於戒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千經萬論,佛慈悲,常常掛在口頭,希望我們能夠明白,知道這個方法是真理,許許多多阿羅漢、菩薩都依這個方法開悟。讀經讀得多開不了悟,為什麼?他心不定,心是浮躁的。開悟的心,心是澄定、清淨,沒有雜念,沒有妄想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他才能開悟。這些菩薩修行的祕訣,我們不是聽了就算了,聽了多想想,想通了依教奉行。我也這麼幹法,我幹上十年,看看開不開悟。十年不開悟,我再幹十年。過去古大德裡頭有,根性比較鈍的,障緣比較多的、比較雜的,二十年開悟,三十年開悟,四十年開悟,都有。根利的,根利是什麼?煩惱輕,少煩少惱這就是根性利的。他觀察能力非常敏銳,一看他能體會到,一聽也能體會到,所以他能生信心,願心能發得出來。這是第三個重點。

  第四個重點,「顯邊地疑城。示疑惑未斷」,雖然沒斷,他能念佛,他能修善,他還是求願往生,他也真的到了極樂世界,因為他有疑,他就生到邊地疑城,在這個裡面要把疑斷乾淨,他就能離開疑城,正式加入九品。九品裡頭第幾品,沒有一定,於他過去累劫修行的功夫淺深有關係,累劫修行的功夫好,品位就高,功夫差一點,品位就低。每個人根性不一樣,理上是一樣,事上可不一樣。所以雖然有疑還肯念佛,真求往生,信願持名他真幹,抱的是僥倖的心,萬一真有,這個便宜我不就得到了嗎?沒有,沒有就算了。抱這種心態信願持名,有,真有。

  末後第五個重點,「本經流通分,讚歎念佛,勸於此經生導師想」。導師是引導我們這一生成佛道,這是導師。淨宗能引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導師。為什麼?生西方淨土,一生必定成佛,往生就是成佛,這是導師。「當來經滅,獨留此經」,當來是將來。什麼時候?九千年之後,釋迦牟尼佛的法運,在這個世界消失掉了,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,在這個世界裡頭不存在了。那個時候的眾生業障深重,不相信,你跟他說,他不能理解,所以經典沒有人重視,逐漸就消失。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,彌勒佛出世。彌勒佛什麼時候出來?我記得好像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。如果大家數學能數得好的,可以算得出來。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,兜率天跟我們的時差很大,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,一年也是三百六十五天。他的壽命是四千歲,兜率天的四千歲,一天是我們這個人間四百年,你去算,是不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。換句話說,世尊末法滅後,還有這麼長的時間這個世間沒有佛出世。沒有佛出世,眾生很可憐,不但沒有修行成佛的機會,大概連往生善道的機緣都沒有,那麻煩就大了,在三途裡受苦報。真正累積善根深厚的人,他在這個世間果報是人天兩道,稍稍不謹慎就會墮三惡道去,三惡道的罪受滿了,還得阿賴耶識裡頭有三皈、五戒、十善的因,才能生到人天兩道,你說這個事情多麻煩。如果我們把這個事情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深信不疑,我相信你從今而後,大概心裡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都不放在心上。為什麼?你一心一意求生淨土,這世界上的一切與我不相干,統統放下,肯定是這個做法。這個做法與經上所講的止惡行善,饒益有情,有沒有衝突?沒有衝突。惡要斷,善要修,為什麼?以斷惡修善的功德迴向西方,增高品位。你不肯斷惡修善,往生西方品位低;努力斷惡修善,往生品位高。這裡頭有一個重要的事情要記住,斷惡修善要不著相;換句話說,斷惡修善要不放在心上。為什麼?放在心上,心就被染污,不清淨、不平等了。不能放在心上,你是用清淨心斷惡,用平等心修善,這個好,這是無量功德,這是積功累德。所以修淨土要用淨心,心淨則佛土淨。

  這是流通分裡頭有重要一個信息,就是「當來經滅」,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逐漸在這個世間消失,「獨留此經」,還留一部,眾生依這部經修行,決定得生淨土。這部經就是指此地我們所學的這個本子,肯定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,肯定是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本。所以我們了解事實真相,「常念不絕,則得道捷」。捷是快速,往生就是得道,得道就是往生,生淨土道業圓滿成就。所以經文有兩句偈說,「如是妙法幸聽聞」,如是妙法是指《無量壽經》,我們有幸,你能夠聽到;聽到以後就「應常念佛而生喜」,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一天到晚就這句佛號,念念不忘。「普勸種福修善,念佛發願,往生淨剎。」我們自己依教奉行,也把這個方法介紹給一切有緣同修。有緣的標準是什麼?他能信,這就是有緣,他能理解,他真肯幹。這三個條件具足,所謂不但是有緣,緣熟了,他這一生決定成就,這太稀有、太難得了。他聽了能信能解,他做不到,他對這個世間一切法他放不下,這個有緣,緣沒成熟。沒成熟的人幫助他成熟,已經成熟的人幫助他往生,我們當前要幹的事。

  我們開始學習,科題,「菩薩修持」。一共有六段,分為六科,這第一個小段。

  菩薩修持第三十】

  前面念老也有個品題的介紹。「經中第二十八至第三十二品,皆明極樂國中菩薩之妙德」。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得阿彌陀佛的加持,個個都具足如是妙德。在這一品裡面,「偏重菩薩自覺覺他之妙行」。我們看念老所說的,菩薩在那邊幹些什麼事?「度諸眾生,演說正法,以無礙慧,解法如如」。現前社會動亂,傳統文化式微,學習的人少,講解的人更少,這是聖賢教育、傳統文化存亡繼絕的關頭。我們遇到了,這是個稀有難逢的機會,如果我們能夠盡心盡力把它拯救出來,把它發揚光大,這個功德絕不亞於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那些國王大臣護法的功德。機會難得,遇到一定要懂得掌握。隋唐時代不稀奇,佛法興旺,人人都學,人人都落實。現在佛法衰,衰到這種程度,幾乎滅亡了,所以真正能信、能解,真肯做出榜樣給人看,這就非常非常稀有,這稱得上妙行。

  特別是培養儒釋道弘法人才,要怎麼培養?古大德教育的理念、教育的方法,我們要相信,千萬不要瞧不起古人,不要認為古人沒有科學頭腦。你相不相信,古人的心地比我們清淨,古人的心地比我們平等,清淨平等我們比不上古人。如果你說你相信,那你就應該知道,古人的心生智慧,我們現在的人心是心浮氣躁,起心動念生煩惱。生的是什麼?七情五欲,生這個,古人的心生智慧。我們對於古人留下來這些典籍,這些典籍就是真實的智慧,它超越時空,幾千年前所說的現在管用,能救現前的困難,能夠化解現前的動亂、災變。科學解決不了,為什麼?科學是從心浮氣躁裡面出來的,不是從清淨平等裡頭出來的。心浮氣躁的心可以做科學家,不能成為聖人。能成為聖人,聖人要想做科學家太容易了,一點都不難。為什麼?他具足聖賢人的條件,就是清淨平等覺。所以,他自自然然有大乘無量壽莊嚴,大乘是智慧,無量壽是德能,莊嚴是相好,他統統具足。這部經所說的全在經題上。我們今天如何自己獲得妙行,幫助別人成就妙行,那就是底下這幾句話,「度諸眾生,演說正法,以無礙慧,解法如如」。智慧是沒有障礙的,有障礙就不是智慧。

  如如,無礙慧跟如如,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,三十品參考資料第一頁。無礙慧也叫「無礙智」,無礙智是佛智,通達自在。《法華經.化城喻品》裡面說,「如來無礙智,知彼佛滅度,及聲聞菩薩,如見今滅度」。《涅槃經》第八說,「如來不爾,悉知自地」,自地是知道自己,「及以他地」,他地是知道別人,「是故如來名無礙智」。知道自己過去現在未來,也知道一切別人過去現在未來,沒有障礙。《大集經》第一卷說,「無礙智慧無有邊,善解眾生三世事」。你看三世,過去現在未來。「《無量壽經》」,本經所說的,「佛眼具足,覺了法性,以無礙智為人演說。」他親眼看見的,看到過去現在未來,他說的就不是假的。無礙的智慧,在佛是究竟圓滿的無礙,在菩薩我們說多分的無礙,在聲聞、緣覺,少分無礙。譬如阿羅漢的宿命通知道過去現在未來,他只能知道五百世,超過五百世他就不知道,他有侷限性。菩薩可以知道五百世以前,到一千世、一萬世,不能遍知。菩薩的智慧比阿羅漢大,到如來是究竟智慧,他是沒有邊際的,《大集經》上說,無有邊際的。這是無礙智。

  「如如,《楞伽經》所說五法之一」,這五法是名、相、妄想、正智、如如,《楞伽經》上說的「五法三自性,八識二無我」,把宇宙之間一切法歸納為五大類,五大類最後叫如如。什麼叫如如?「法性之理體,不二平等,故云如,彼此之諸法皆如,故云如如」,這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,自自然然通達明瞭一切諸法的理體,「正智所契之理體。」《大乘義章》第三卷說,「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,諸法體同,故名為如」。一切法同一個體,這體是什麼?體是自性,大乘教常講法性,對人來講叫佛性,對植物、礦物一切諸法稱法性。佛性、法性是一個性,不是兩個性,完全相同。大乘經上我們常常讀到,一切法從心想生,離開心想沒有一切法,心想之體就叫做法性。法性平等,所以稱為如。諸法體同,這叫如。「就一如中體備法界恆沙佛法」,這一如,一如就是本體裡面,備是具備整個法界,也就是說全宇宙是從一如體中生出來的,能生萬法,這句話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上說的;恆沙佛法,本自具足,也是《壇經》上說的。「隨法辨如」,法法皆如,所以叫如如。「如義非一,彼此皆如」,稱如如,如如兩個字就把一切法統統包含盡了。相如其性,性如其相。古人用黃金做比喻,金與金器,如金作器,器器皆金,這個體是如,一切法的個體皆如,沒有一法不如。「如非虛妄」,它是真的,它不是虛妄的,相是虛妄,性是真的。「故復經中亦名真如」,如如就是真如,真如就是如如。

  《玄應音義》二十三卷說,「如如歷法非一」,就好像黃金,造成的金器不是一個。我們早年在美國,有一個同修,他是經營製造這些金飾,就是首飾一類的。他製造的東西不是純金,是鍍金,所以成本很低。做得非常美,你看起來跟真金完全一樣,它是鍍金。價錢很便宜,人人都買得起,丟掉不心痛,所以市場非常好。有一次我去參觀他的工廠,製造的工廠,他有個展覽室,展覽室大概有我們這個攝影棚這麼大,有這麼大。陳列出來的產品,沒有一個相同的,應該有將近兩萬件。你看完全是黃金的,琳琅滿目,跟我去的有不少同修,我說你們看經上常說的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現在我們在這裡看到了。他很慷慨,大家喜歡自己挑,他送給你。實際上那一件金器,美金只是幾塊錢、十幾塊錢,都不超過二十塊錢,人人買得起,丟掉不心痛,確實是美。我們用這個來解釋如如,金是如如,現在金造成這麼多東西,每件樣式它都不一樣,但是它的體是相同的,都是金。所以稱如如,彼此皆如。如如歷法非一,不止一法,一切法,所以一切法稱如如。

  「《無量壽經》下」,就是我們現在這部經,「從如來生,解法如如」。「同《淨願疏》曰:空同故曰如」,一切法體空寂的。但是這個空不是無,為什麼?它能現相,它能生萬法。實際上,體它什麼都沒有,這是我們概念相當清楚。自性非物質,我們眼耳鼻舌身緣不到;非精神,我們怎麼想想不到;非自然,統統都不是,所以用一個空字來表示。但是這個空的意思很深,空不當作無講,這空是有,遇到緣,它能生萬法、能現宇宙。真心,我們用不用它?天天用它,不用它就沒有萬法,它現的萬法。我們在用它,用它不知道有它,不知道有它的存在。像我們看電視,我常常用這做比喻,把電視的屏幕比作真如,把電視裡頭的色相比喻作萬法。你看電視頻道打開,現的音聲色相,我們在欣賞它,這個時候怎麼?把屏幕忘掉了。這色相誰現的?屏幕現出來的,沒有屏幕就現不出,它就不能現前。把屏幕代表如,把色相代表如如,這大家就容易懂了。色相跟體性是一不是二,沒有體性不能生色相,色相能夠現前全靠體性。所以看電視,你要會看,會看,成佛、開悟了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不會看的隨著色相在轉,看到裡頭的人他哭你也哭,他笑你也笑,你是凡夫,永遠迷在這個裡頭。什麼時候看不著相,知道什麼?相是假的,性也是假的,性相二邊都不執著,契入境界,這個境界是佛境界。「解知一切萬法皆如,名解如如」,解法如如。《佛性論》第二卷說,「如者有二義:一如如智,二如如境。並不倒故」,倒是顛倒,「名如如。」從如如境裡頭要開如如智,從如如智照如如境,這就是大乘經上所講的萬法皆如。把一切法的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沒有一樣不通達明瞭,這叫如。證得如如的人,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宇宙一切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沒有一樣不知道。要不要學?不要學。你能夠有如如智,解如如,如如境上你不迷惑,不迷惑就是此地講的,並不倒故名如如。

  「於三界中,平等勤修」,這一句話我們要記住,三界中就是六道輪迴,在六道輪迴用平等心,修一切善,斷一切惡。「究竟一乘,至於彼岸等等勝行」。勝是殊勝。在淨土宗來說,往生佛國,我們把斷惡修善的功德統統迴向西方極樂世界,不求三界一切果報,不求這個,只求往生淨土。世間人斷惡修善,他求世間的福報。財色名利,功名富貴,這世間人求的。知道天上樂,天上福報大,天上壽命長,希望生天。佛告訴我們,生天不究竟,沒有離開六道輪迴。究竟,離究竟苦,得究竟樂,那就是指的往生極樂世界。離開六道輪迴是離究竟苦,往生極樂世界得究竟樂。這個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「至於第三十一與第三十二兩品,則明彼土菩薩之功德與妙果」,特別介紹。「佛說是法,蓋欲十方眾生生欣慕心求生極樂,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修習圓滿如是功德。」這是佛說這兩品經,三十一跟三十二這兩品經的意思。三十一品是「真實功德」。

  我們現在看下面經文,菩薩修持的第一段,「自利行圓」,自利利他,這是自利,自利的行圓滿了。我們看經文,這裡有兩段,第一段「總讚(定慧圓滿)」。

  復次阿難。彼佛剎中一切菩薩。禪定。智慧。神通。威德。無不圓滿。】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本品要說明極樂世界菩薩的大行,內容有三條。第一個,「大士自利德行」,這第一段;第二,講「大士利他德行」;第三段,「德行圓滿」。右面,剛才我們念的,這是第一段,「自利德行」。

  『禪定、智慧』。禪定是六度當中的第五度,智慧是六度裡面的第六度。「此二乃六度之主,故首標之」。六度是菩薩所修的,它的順序不能顛倒,後後深於前前,也就說後面包括前面。我們佛教的旗幟,教旗,這是佛教的教旗,代表六波羅蜜的。藍色,這邊是藍色,代表布施;黃色的代表持戒;紅色的代表忍辱;白色的代表精進;這一條是金色的,代表禪定;後面這五種顏色全部都有,代表般若。前面五度是有事相的,般若在哪裡?般若是智慧,布施裡面有般若,就叫布施波羅蜜,布施裡頭沒有智慧,就叫布施,不能叫波羅蜜,不能叫六度,只是五種善行,五種善行不能叫五度,度裡頭一定有般若智慧。般若在哪裡?般若在這五種裡頭,每一條裡頭都有。所以般若用這個做代表,每一條統統都有,做代表。看到這個旗幟,這個旗幟是世界公認的佛教的標誌,用這個旗幟。六波羅蜜,順序不能顛倒,布施裡面沒有持戒,持戒裡頭一定有布施,忍辱裡頭一定包含布施持戒。好像蓋大樓一樣,布施是第一層,我們這樣豎起來看,這樣豎,好像大樓,這第一層,這第二層,二層一定有第一層,第一層可以沒有第二層。所以到般若,一定是圓滿的,統統是圓滿,一層比一層高。怎麼個修法?說禪定、說智慧,六波羅蜜圓滿了,是這個意思。圓滿之後,所以他有神通、他有威德,無不圓滿。

  大乘法的修行從布施修起,布施是什麼?放下。我學佛,二十六歲,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,就是章嘉大師,我向他老人家請教,學佛從哪裡學起?我問他,學佛有沒有方法,讓我們很快契入佛境界?他說有,告訴我,看破、放下就能契入。我說從哪裡下手?告訴我布施,從布施入門,從布施下手。布施之後持戒很重要,如果沒有持戒,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全沒有,持戒可不能疏忽。換句話說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全都是為禪定做基礎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前面四個都是幫助你得定的,就是幫助你放下的,恢復你的清淨心,恢復你的平等心,後面智慧就開了,般若智慧開了。有了般若,再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,去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那叫菩薩行。不是普通人能做到,大乘菩薩修的。我們普通人沒有智慧修這個,沒有智慧修是修福報,人天福報,不是功德,是福德,修布施是福德,持戒也是福德,沒有般若智慧。當然沒有般若智慧,為什麼?心沒有定。清淨平等才是禪定,我們的心不清淨、不平等,沒有禪定,所以統統修的是人天福報。人天福報裡頭要不能夠放下傲慢、嫉妒、瞋恚,不能把這個放下,帶著這個東西修布施、修持戒、修精進,修這些,果報是什麼?果報是阿修羅,果報是羅剎,來生得大福報。阿修羅、羅剎都是大福報,他享福的時候他會整人,因為他有嫉妒心,看到別人修得好的,想盡方法去障礙他、去破壞他,這就造很重的業。所以阿修羅跟羅剎是大福報的人,死了之後大概都在地獄,不在別的,在地獄。由此可知,禪定智慧重要。所以禪定智慧是六度之主,最重要的,修六度目的是在禪定跟智慧。所以六度前面四條都等於是戒律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這個說法大家就更清楚了。「又定慧應等持」,就是定跟慧要平等。《會疏》裡頭說,「夫有定而無慧,則同二乘沉空」,他沒有智慧,他有禪定,心很清淨;「有慧而無定,則同外道邪思」,都有問題,「故雙舉之」。要定慧等學,清淨心一定生智慧,不生煩惱。

  『神通』,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、神足、漏盡,六種神通自然現前。因為六種神通是我們本有的,自性裡頭本有的,不是外面來的。我們有障礙,有煩惱、有障礙,煩惱障礙放下,它自然會現前。『威德』,「威者威神。謂威勢勇猛,不可測度」。這個威德是善,所以能夠令人尊重你,人家自然尊重你,自然禮敬你,而聽從你的教誨。「德謂功德」,如《魏譯》經文裡頭說,「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」。佛如是,每一個往生極樂世界的人,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使每一個往生的人不必自己修,到極樂世界智慧神通道力好像跟佛差不多。這個功德利益太大了,往生到極樂世界,你就能成就,你就能得到。下面說,「彼國一切菩薩,於上述之禪定、智慧、神通、威德,悉皆圓滿成就」。我們現在還沒到極樂世界去,發心了,有這個願望,這個願望很堅定,絕不動搖,絕不退轉,這是好事情。在現前我們斷惡修善,什麼是惡?與六度相違背的就是惡,與十善相違背的是惡,與三福六和相違背的是惡,惡要斷。要肯布施,要歡喜布施,布施是真實功德。布施不求任何果報,就是真實功德。果報會不會有?自然會有。果報來了不放在心上,要施,愈多愈施,愈施愈多,愈多愈施,要懂得這個道理。無論是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真正要有心去做,這就對了,跟佛就相應。

  戒,至少我們提出來的,這最少的了,三福、六和、三學、六度、十願,我們只提五科。多了怎麼?多了做不到,也記不住。這五科很容易記,一點都不難,要時時刻刻想著,我們依教奉行。淨業三福是最高的指導原則。第一福我們落實在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。所以我說儒釋道三個根,與我們淨宗有密切的關係,因為這個根沒紮好,所以學什麼都走樣子,學得不像。真正要學得如法、學得像,要真正落實《弟子規》、落實《感應篇》,《十善業道》才有基礎,三皈、五戒都可以落實。如果我們不肯在這上下功夫,我們這一生的學佛有問題,將來能不能往生沒有把握。你有根有本,你有把握。你有把握,你才有法喜,你生活才有意義、才有價值。不從這上扎根,怎麼辦?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有這個基礎之後,這是持戒,六和處人。團體能不能興旺?中國古人說一句話說「家和萬事興」,不求別人跟我和,要求我怎樣跟別人和,求人難,求自己容易。特別是看不慣的人,心裡要想著那是阿彌陀佛。我看不慣他怎麼辦?阿彌陀佛能看得慣我,我怎麼能看不慣他?所以還有這些煩惱習氣,全是障礙,障礙往生,甚至於什麼?障礙善道。來生到哪裡去,全在最後一念。最後一念是佛,你到極樂世界去;最後一念是善,三善道往生;最後一念是貪瞋痴慢,三惡道往生。決定在最後一念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