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mtbcollege logo
 
简体 正體
綱目模式
頻次搜索 
AND OR
 
02-040-0468 主講人 : 淨空老法師
             小字號    中字號    大字號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四六八集)  2013/10/8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0-046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七十八頁,倒數第四行,從當中看起:

  「二、云何在緣?」道綽大師在《安樂集》裡面教給我們,輕重是在心、在緣、在決定,無論世出世間法都不例外。在心我們學過了,現在從第二,云何在緣?「謂彼人造罪時,自依止妄想,依煩惱果報眾生生。今此十念者,依止無上信心,依阿彌陀如來,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。」這不一樣,世間一切造作罪業的人,他們在造罪業的時候,自己依止妄想。誰叫他造業?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貪瞋痴慢疑,總離不開這些,這些全是妄想。還有一種依事,事就是依煩惱果報眾生,從這個地方生的,所有一切罪業都不外乎這些起來的。依煩惱果報生,譬如嫉妒、障礙,看到別人比我殊勝,我心裡就很難過、就起煩惱,嫉妒障礙;甚至於毀謗,甚至於陷害,種種惡業來障礙這個人。這是從事上,也是煩惱果報眾生,從這生的都是妄想。現在念佛,十念,這是講《觀經》上所說的十念。十念從哪裡來的?是依止無上信心。這個地方要注意到無上信心,是真念佛,不是假念。沒有一絲毫懷疑,真正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曾經發四十八願,像釋迦牟尼佛在《無量壽經》上給我們介紹的,完全肯定,這是無上信心。第二,依阿彌陀如來,依阿彌陀佛什麼?依阿彌陀佛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。清淨無量功德,包括阿彌陀佛久遠劫修行證果的一切功德,再加上五劫參學,成就四十八願的功德,彌陀名號從這裡生的,這個緣不一樣。

  下面舉個比喻,「譬如有人,被毒箭所中,徹筋破骨」,這個是中毒很深了。「若聞滅除藥鼓聲,即箭出毒除。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」,毒很猛厲,「聞鼓音聲,不能拔箭去毒。」這一段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,在三十六頁,是出在《佛說首楞嚴三昧經》,因為這一段這個例子也很不好懂。「《佛說首楞嚴三昧經》:菩薩住首楞嚴三昧」。菩薩修學楞嚴三昧修成,這個住就是成了,他得到了,得到首楞嚴三昧。首楞嚴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一切事堅固。「眾生見者」,見到菩薩,「貪恚痴病皆得除愈」,也就是菩薩慈悲、菩薩莊嚴,看到 他的像,貪瞋痴三毒煩惱自然就降溫,有這樣攝受的能量,不可思議。佛在經上舉這個比喻,「如大藥王」,這也是菩薩,大藥王菩薩,名號叫滅除。下面說了個事,若戰鬥的時候,用大藥王來塗這個鼓。古時候擊鼓是衝鋒,人要往前去;鳴金是收兵,就不打了,休息。鳴金是敲鑼,敲鑼是雙方停戰。古時候打仗是面對面的,不像現在距離很遠,以前的弓箭最遠也不過一百步而已,跟現在不一樣。古人還講禮,該打的時候打,我不打的時候收兵,對方也不能打,這講信用;不會偷襲別人,認為偷襲這是不道德的,要打你預先通知你,叫你準備好。作戰的時候這些被箭射,或者是刀矛所傷的,受傷的這些人,聽到這個鼓聲,毒的箭自然就掉下來,自然就出來;中的毒,毒也化解了,能夠解毒,這是佛說的大藥王。「如是堅意,菩薩住首楞嚴三昧有聞名者」,聽到菩薩得首楞嚴王三昧,聞名的人,「貪恚痴箭」,把貪瞋痴比喻毒箭,「自然拔出」。

  我剛才講,貪瞋痴慢這嚴重的煩惱自然降溫,不至於發作,所以「是名在緣」。佛的緣殊勝,無比的殊勝,尤其是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的緣為什麼殊勝?發的無上大心,要普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,這個範圍太廣了,幾乎除諸佛如來之外,沒有一個不包括在他心量之中。中國古諺語有一句話說得好,「量大福大」,從心量上來講,一切諸佛如來都比不上阿彌陀佛。一切諸佛如來跟阿彌陀佛的心量本來是一樣大,永遠是一樣大,但是沒有發,阿彌陀佛發了,發了這個心。所以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,上到等覺菩薩,下至無間地獄,阿彌陀佛一個不捨,用清淨平等覺普度一切眾生,把這些人接到極樂世界來,裡頭有等覺菩薩。也許有人要問,等覺菩薩為什麼還要來?他在諸佛實報土裡面很快就證得妙覺,他來幹什麼?我們要知道,等覺要證妙覺,必須把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習氣斷掉,他才能夠,肯定在極樂實報土斷這一品無明習氣時間短、成就快,如果不是這個原因,他就沒有理由求生淨土。我們看到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勢至,這都是久遠劫已經成佛之人,現等覺菩薩身,在阿彌陀佛報土幫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,這個眾生是實報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從這些地方我們能體會到,阿彌陀佛的緣無比殊勝。因緣多殊勝,我們沒搞清楚不容易接受,真正搞清楚哪有不想往生的道理!哪裡會有這種人。凡是沒有想到往生,把往生這個事情不看作最重要,是次要的,都是對於理事還沒有完全搞明白,搞明白我相信他肯放下,放下就成就。所以這在緣。

  下面,「三、云何在決定者?彼人造罪時,自依止有後心、有間心生」。這是造作罪業的人,他有後心、有間心。這個後心、間心也有註解。「在決定指就造業時期的緩急而作比較,即造罪是在平生康存之日」,是在你一生當中身體還健康,你存在這個世間,這個時候造的,「以容預不定的有後心、有間心所造作」。有後,這有果報,這一生造作的因,來世有果報;有間,間是間隔,因果異熟,現在造的因,遇到緣它成熟了,果報就現前。我們在這個世間,所以有些人不相信有因果,什麼原因?造作重罪的人,他生活很好,沒有看到得果報;有些人天天修福,在受苦受難。看到這種現象,這哪有因果?這個就是有間心,它有間隔的。造作惡業,現在享福,兩回事情,現在享福是過去修的福報,他還沒享完;這一世間造的惡業還沒有啟動,還沒有發作。為什麼沒有發作?他前世的福報還在,他要等福報享完,這個惡的果報就現前,這就是有間隔。前世造作罪業造得很重,這一世受的苦報;這一世中所造的這些善業,他為什麼還在受苦?過去生中罪業罪報沒有受完,等到他罪報受完,晚年福報現前。我們常說,苦盡甘來,這是因果話,苦報受盡了,你所修的善業果報就現前。如果猛利,真正用心拼命在造,不要等來世,現在就改變。

  這個最好的例子《了凡四訓》。你看袁了凡先生,他聽了佛法之後,明白、覺悟了,真正下決心,斷惡修善,痛改前非。善行還不多,第二年考試名次就提前,孔先生給他算命是考第三名,他考第一名,這就不對了,果報立刻現前,緣不一樣。雲谷禪師對他的開示講得很透徹,他人很聰明,他聽懂了,真幹。不但自己幹,夫人跟著幹,這個力量就大,所以感應很快。孔先生給他算的流年完全不對了,算他壽命是五十三歲,五十三歲那一年平平安安過去。他也沒有求長壽,自然延壽,所以壽命可以延長。延長壽命不是享福,延長壽命是為眾生服務,是這個意思。如果是說享福了,那你前世修的福很大,如果沒有修大福報,不可能那個福馬上就來。這個裡頭的道理很深,我們要細心去觀察、去領悟。

  再說,「十念是在臨終迫切,以更無有餘生的無後心、無間心相續」。往生這一念是擺在現前,不是說我將來往生,我明年往生,我再過幾年往生,沒有這個念頭。為什麼?壽命已經到了,這個迫切的時候沒有想到後世,所以他沒有後心、沒有無間心的相續,「其心無有容預」,等不及,現在就要走。「如是比較三義而知十念重」,五逆十惡那個罪輕,「因此五逆之人得由十念相續得往生。」如是比較三義,三義就是前面所說的,在心、在緣、在決定。我們真把這個道理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們自己求往生的心定下來了。過去今生造的罪業多、造得重不怕,要曉得那些全是妄心,人迷了造業。有同學問我,有一些人毀謗、侮辱、障難、陷害,為什麼我都不在意,若無其事,對他們以清淨平等心對待,每天學佛還給他們迴向,他說為什麼?我告訴大家,他們跟我沒有接觸,對我不了解,人云亦云,這樣造的罪業。他要常常跟我在一起,就不會了。為什麼?他對我了解,他認識我。我為什麼還得迴向他,還得給他供長生牌位?這是我報恩的心。他對我有什麼恩?他那些毀謗、造謠生事,對我都有恩,消業障。我無量劫,我也造了業,惡業。業障怎麼消?這樣就消掉了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只接受他這一方幫助我消業障的功德,我絕沒有記恨,所以他對我沒有干擾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。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,好像他無緣無故來陷害我,我哪有不報復的道理、哪有不辯論的道理?我統統沒有。如果有辯論不如念佛,念佛比辯白好。

  下面,「又《智度論》云」,念老再引《大智度論》的話說,「一切眾生臨終之時,刀風解形」,形就是身體,「死苦來逼,生大怖畏」。這是佛經上佛給我們描繪,人在臨終時候他的痛苦,痛苦到極點,他說不出來,他叫不出來。怎麼觀察?你看他面孔的表情,很痛苦的表情,沒有聲音,他已經不能說話了。痛苦的程度像刀風解體,刀風解體什麼意思?凌遲處死。這個人死是用刀,一刀一刀的來割,不是一下就把他殺掉,一刀一刀的割。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,就是刀風解形。死苦,神識離開身體是最痛苦的時候,佛經上有比喻,譬如生龜脫殼,活的烏龜把牠的殼扒下來,這是形容那樣的痛苦,阿賴耶識離開身體。所以在這種狀況之下不能碰他,只能在旁邊念佛給他迴向,沒有雜念。大概什麼時候離開?經上告訴我們,絕大多數是八個小時。八小時之內,神魂,就是阿賴耶識沒離開,所以我們要是摸摸他、碰碰他,他都知道,他說不出來,碰他他很痛苦,不要碰他。最安全的,十二個小時、十四個小時應該離開了,這個時候給他穿衣,給他洗身體,這是一般常識。「是故遇善知識,發大勇猛」,在這個時候遇到真正善知識,發大勇猛是為他助念,「心心相續」,就是恭恭敬敬給他念十聲佛號,「即是增上善根,便得往生」。人斷氣了,神識沒有離開,你念十聲佛號他聽見,如果這十聲佛號把他的善根引發出來,他跟著念一聲就往生了。「又如有人對敵破陣」,打仗的時候,跟敵人打仗,「一形之力一時盡用」,體力用盡了。「其十念之善,亦如是也。」這個時候是拼命,這時是不遺餘力,盡全力!十念之善就像打仗,全心全意對付這個敵人,這是生死交關,不是你殺他,就是他殺你,所以要全心全力。這是講決定。

  我們看下面這段,「又有人視臨終十念為輕易,乃擬臨終方事修念」。這是一個誤會,認為你命終時一念、十念就往生,平常可以不要念佛,到那個時候再念,理上講得通,事上你能做到嗎?現在這個社會老年得痴呆症的人很多,一得痴呆症,什麼人給他助念都不管用,你說多可怕。臨命終時真有這麼大的福報嗎?遇到有善友都在你身邊,不是簡單事情。往生是大事因緣,天天都要修學、都要準備,我們才有把握,才可靠!平時不幹,要到臨終的時候再幹,來不及了。這是決定不能有這種想法,這個想法決定會耽誤自己這一生往生的緣分。

  《安樂集》就是道綽大師的著作,他對這個有批評,「破之曰:十念相續,似若不難」,看起來好像是不難。但是凡夫之人,「心如野馬,識劇猿猴」,這個劇是超過、甚於。你看猿猴,我們居住這個山上就有,常常下來,牠沒有靜下來的時候,你能看哪個猴子坐在那裡,坐在那裡不動,看能不能有一分鐘?不可能,決定坐不了一分鐘。古人將野馬、猿猴比喻作動盪不安,牠安定不下來,我們凡夫的念頭就像這樣,妄念紛飛,前念滅後念生。這念頭是些什麼?無不是攀緣六塵,眼對色塵,耳對聲塵,鼻對香,舌對味,身對觸,念頭對法塵,六根對的色聲香味觸法,什麼時候停止過?眼可以不見,耳可以休息也不聽,第六意識像野馬、像猿猴一樣,它不停。它能想過去、能想未來,能想此界、能想他方,睡覺還會作夢。睡覺那個夢從哪裡來的?第六意識,我們講下意識,說明它停不住。這是事實。只要我們稍微冷靜觀察自己,觀察自己的念頭就知道。

  因為念頭太多,所以定不下來,淨念相繼我們做不到。經題上告訴我們修行的標準,清淨、平等、覺。最淺的是清淨心,我們的心何嘗有過短暫的清淨?不要說長,短暫清淨,五分鐘、十分鐘有沒有?一天能夠有幾次五分鐘到十分鐘是清淨的,功夫不錯了。清淨是什麼?沒有妄念,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,除這一念之外沒有第二念,一天當中有個十分鐘、五分鐘,這可以說是有一點功夫了。能有這個基礎,希望你把這個清淨的時間拉長,從五分鐘、十分鐘,能到十五分鐘、到二十分鐘,能夠延續到半個小時,你決定得生。只要你每天有這麼長的時間,清淨心現前,你在日常生活當中,生智慧不生煩惱。從五分鐘開始練,練到每天能有半個小時,真的就有把握。下面是大師勸勉我們,「各須宜發信心」。各是每個人,須是必須,每個人必須要發信心,宜是應該,要發真誠的信心。「預自剋念」,預是預備,自己要克服自己的妄念,將這一句佛號,在五分鐘當中沒有一個妄念,在十分鐘當中沒有一個妄念。所以念佛不能有人打攪,平常最容易打閒岔的電話,手機要關閉,電話要拔掉,要不然它干擾你。念佛的時候不接電話,不與任何人往來,一心稱念。「使積習成性,善根堅固」,這是目的。為什麼要這樣修法?養成一個習慣,善根才能堅固。我們現在有善根,善根是散亂,不起作用。

  下面是舉佛告訴大王的話,「人積善行,死無惡念。如樹先傾,倒必隨曲」。人積的是善,死的時候沒有惡念,這個人必定生善道。像樹它先傾向一方,樹倒下來一定是在那邊。這就是養成習慣比什麼都重要,積習成性,善根堅固。「若刀風一至,百苦湊身。若習先不在懷,念何可辦」?人在臨命終時,神識離開身體,苦不堪言,預先沒有把這個事情放在懷裡頭,臨時念佛來不及,臨時念佛沒有堅固的善根,這個痛苦抵不住。真正有善根的人,離開沒有痛苦,就是一念往生也沒有痛苦。張善和在這個關鍵的時候,如果有痛苦他不能往生。你看他一稱阿彌陀,牛頭人就不見了,業消了,阿彌陀佛來迎接,哪有痛苦?這個事情天天要辦,不要等臨時,臨時恐怕來不及。

  「各宜同志三五,預結言要」,這是大師教我們要有志同道合的念佛同修,有三、五個人,大家約定無論哪一個往生,我們都來送往生,都來幫你助念,就這個意思。「臨命終時,迭相開曉」,有這些志同道合的人來照顧,緊要的關頭他們來開示,自己不至於迷惑。「為稱彌陀名號,願生安樂國。聲聲相次,使成十念」。所以念佛的同學,最理想的是居住得很近,所以我們就想到彌陀村。農村土地面積大,一個人蓋一個小房子;在都市,買房子買在同一棟公寓裡面,照顧方便。台中周家麟居士,大概有十多個志同道合的同修,他帶領大家住在同一棟公寓,用意在哪裡?臨終照顧方便,一通知大家都來了。

  下面比喻,「譬如臘印印泥,印壞文成,此命斷時,即是生安樂國時」。往生沒有中陰,人在這裡一斷氣,這個時候佛來接引,他跟隨佛就到極樂世界去了,往生沒有中陰。有中陰未必真的往生,中陰往生,有,那是很大的福報,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。我這一生所看到的,李炳南老居士往生,蓮友送往生有六百人,台中蓮社的念佛堂,擺的蒲團六百個座位。日夜不斷念多少天?四十九天。這個會太殊勝!四十九天不是每個人都念四十九天,不是這個,很多同修都在外面護法,看哪個地方空,位子空了就補進去。蓮友同學多,幾百人、幾千人,念佛堂裡面是六百個座位,看到空的自己就補進去。四十九天日夜不間斷,大概在台灣只有這個人這麼大的福報,不可能有第二個人。台中蓮友幾十萬人,所以他能做到,很容易做到,我看到很感動。李老師有沒有往生?肯定往生,就是在中陰他也往生,四十九天,七個七,所以決定得生。人要是有這個緣,不要說六百個人,有六、七個人給你念七天七夜,那就不得了!這個要福德、要緣分,真正志同道合,在臨終時候幫助。

  「一入正定聚,更何所憂」。往生是入正定聚,見到阿彌陀佛就入正定聚,就到極樂世界去了。末後兩句話勸導我們。「各宜量此大利」,各是每一個人,都應該要考慮這樁大利益,量是衡量,一生當中最大的利益就是這樁大事,沒有比這更大了。這不僅是一生,生生世世都想往生,都沒有成功,這一生又碰到了。這一生要是空過,等下一生,來生後世不知道哪一生才有緣分遇到,不是每一生都會遇到的,我們沒那功夫,沒有那個福報。下一句說,「何不預剋念也」,為什麼不預先把這樁大事情做好?怎麼做法?克服我們的妄念,把妄念換成正念,正念就是念佛號,用這一句佛號取代所有的妄念,這就對了。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,「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聲佛,打得念頭死,許汝法身活」,都是這個意思。

  「又《彌陀要解》亦云」,也說到,「若無平時七日功夫,安有臨終十念一念?」蕅益大師說得好。七日就是佛七,精進佛七,七天七夜,這一句佛號不中斷。精進佛七,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要有這個功夫才會有臨終十念一念。縱然下下品造作五逆十惡的人,臨終十念一念,「並是夙因成熟」,不是你這一生念佛的因成熟,就是前世多生多劫曾經修過這個法門。正如大乘教裡我們常常看到,世尊所說的,每一個念佛的人真正往生到極樂世界,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,在這一剎那之間,無量諸佛威神加持你,你一念十念順利往生;換句話說,沒有一個是偶然的。「故感臨終遇善友」,臨終善友來幫你助念,不是沒有原因。美國周廣大先生,我跟諸位講過幾遍,一生沒有宗教信仰,臨命終時苦不堪言,癌症非常痛苦。家人不得已,走投無路,才想起找佛、找神,看看有沒有奇蹟出現,找到我們華府佛教會。同樣都是中國人,我們會裡面去了四個同學,去探望他,看到他確實不行了,所以勸導他念佛求生淨土。沒有想到,這一勸他就接受,吩咐他家裡的太太、兒女,不要再找什麼奇蹟。我們大家一起念佛幫助他,三天三夜他走了,真的往生了。具足信願持名,這種緣分,「萬中無一,豈可僥倖。」真的,一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。

  我們替自己要做準備,充分準備的功夫,臨終怎麼樣?沒有人助念,要想到這一點,沒有人助念能走,例子很多,這都是功夫純熟。四十年前,四十多年,我在佛光山教學,我在山上只住了十個月,遇到將軍鄉一位老太太念佛往生。這個事情很多老人都記得很清楚,那是我到佛光山一年前的事情,一年。老太太人很慈悲,對佛法也不懂,拜神、拜佛,哪個地方她都去燒香叩拜。三年前,她娶了個媳婦,媳婦懂得佛法,勸她不要到外面去拜,家裡設個佛堂,在家念佛。這個婆婆很聽媳婦的話,真的就不出去了,每天在家裡念佛、拜佛,三年。往生沒有告訴家裡的人,往生這一天是晚上,我們相信她是預知時至。晚上吃晚飯的時候,告訴她的兒子、媳婦,你們先吃,我去洗澡不要等我。兒子媳婦都很孝順,等了很久還沒出來,去看看,真的,換了衣服洗了澡,叫,沒人答應。結果到小佛堂裡看到,穿著海青手上拿著念珠,面對著佛像,站在那個地方,叫她不答應,仔細看,她往生了,走了。南台灣都震動,有這麼一樁事情。我們想到老太太有智慧,如果說往生,兒子媳婦可能叫她再多住幾年、多活幾年,麻煩來了。不說,走得這麼自在、這麼瀟灑,沒有人助念。走了以後這才有人給她助念,她已經到極樂世界去了。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還有一個例子,我在美國舊金山講經的時候,那講的時期只有七天。聽眾有一位甘老太太跟我很熟,她先生是將軍,過世了,晚年跟兒子、女兒住在舊金山。我到美國去,她非常歡喜。我在台中十年,她老人家護持,照顧我十年。她告訴我,她的一個老同參,也是一位老太太,兒子媳婦在舊金山,生了一個小孫子,兒子就把她請到美國照顧小孫子,做家事。在美國請人很困難,母親是個念佛人,在美國沒有交通工具就不能出門。每天兒子媳婦都上班去,老太太一個人在家裡帶一個小孩。小孩大概四、五歲,可以上幼稚園,就上學了,這樣一來老太太輕鬆一些,白天就一個人在家念佛。往生的這一天也沒有說,估計應該是三個月之前就知道往生的日期。因為她把她的後事自己辦了,兒子媳婦孫子的孝服,她統統做好了擺在床邊上,寫了很長一篇遺囑也放在床邊,沒有告訴任何人。走的時候晚上,半夜不知道什麼時候走的,盤腿,穿海青拿著念珠,坐在床上,盤腿坐著的。第二天早晨,本來早飯都是老人料理的,這天早晨老太太沒有起來,沒有人燒飯,兒子媳婦感覺奇怪,怎麼回事情?到她房門打開看看(美國的老人房門沒有鎖的),打開一看,他媽媽坐在床上,叫她也不答應,仔細一看走了,不曉得什麼時候。看到她的遺囑,看到她做的那些孝服,後事,什麼時候到外面去買料子,回家來縫縫補補在那做,統統做好。這是甘老太太告訴我的,她的朋友走得瀟灑,不漏風聲,免除障礙。所以,道綽大師在此地勸我們,我們要預先把這樁大事辦好,然後再辦其他的事,你就很開心,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走。這樁大事,障礙最大的就是放不下,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就去不了。我有一年過年在台北,那是華藏圖書館,也有個老同修,老太太來拜年、來看我,告訴我,念佛功夫念得不錯。她說我萬緣放下了,可是我就放不下孫子,還有這麼一樁事情,這一樁事情就是她的障礙。我就告訴她,想不想往生?想往生。想往生就得把孫子放下,放不下孫子不能往生。這兩樁事情你得好好衡量一下,哪個重要?往生重要,這孫子不能不捨棄,不捨棄這一生的機會就錯過,來生繼續搞輪迴。

  我們看末後這一行,「由上可見,一心之境甚為幽深」,一心的境界。「是故本經,宗於專念」,宗就是以一向專念為修行的宗旨。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這是淨宗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,不專決定不能成就,要專就得放下。「蕅益大師曰:現前一句所念之佛,亦本超情離見,何勞說妙說玄」。這是對老同修所說的,修禪的、修密的、學教的,總是談玄說妙。蕅益大師勸導大家,專心念佛就是超情離見,一心專注。超情離見是禪宗說的,說妙說玄是教下說的,天台、華嚴、法相、三論都是談玄說妙。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那些統統放下,如果不放下,一向專念就做不到,真正做到一向專念全放下了。《金剛經》說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連佛說的一切法都要放下,何況世間這些事。所以祖師教我們萬緣放下,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。蕅益大師在此地說,「只貴信得及」,淨宗最可貴的,就是真正相信,一絲毫不懷疑。「守得穩」,守得穩指什麼?指這一句佛號念念相續。大勢至菩薩所說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這就是守得穩。六根、六塵不放在心上,知道那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。佛號是真的,希望把這句佛號念好,讓這句佛號念念相續。心裡真有阿彌陀佛,心口相應,沒有雜念,沒有妄想,「直下念去」,蕅益大師教我們。

  「或晝夜十萬」,像黃念祖老居士,他十四萬聲,「或五萬、三萬」,自己定功課,一萬也可以,「以決定不缺為準」,功課定了不能缺。為什麼要定數?是防止懈怠,這個要知道,用意在此地。念佛往生不在乎多少,這也是蕅益大師講的。能不能往生,全在信願之有無,真有信,真有願,往生的條件具足了;品位高下,全在念佛功夫的淺深,沒有說多少,都是蕅益大師講的。於是我們就知道,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講的定數,是怕我們懈怠,你一天十萬聲佛號沒有念完,你的功課沒做好,用意在此地。我們現前一個例子,劉素雲居士,她不是念佛號,她是聽經,一天聽十個小時。十個小時的內容就是一個小時,一個小時聽十遍,重複聽十遍。一部經從頭聽到尾聽完了,從頭再聽,十年不間斷。除聽經之外,她念佛號,這也是專修、專念,她成就了,給現前念佛人做個好榜樣。以決定不缺為準。「畢此一生,誓無變改,若不得往生者,三世諸佛便為誑語」。你要照這樣去做的話,決定得生。定這麼緊,十萬、五萬,除了不懈怠之外,還有一個用意,養成一個好習慣,跟佛相應,念念不忘阿彌陀佛。所以聽經也是好事,聽經是什麼?憶佛念佛,念佛是心上有佛;憶佛,常常想到經上所講的,這是憶佛。經上所說的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二十九種莊嚴成就,這增長信心,沒有雜念。因為念佛,不念佛的時候他就打妄想,打妄想將來有障礙。所以定數,定的數多,十萬聲,不能打妄想,打妄想念不下去,養成習慣妄想自然沒有了;聽經也是斷妄想。兩種方法都可以,自己去選擇一種,決定往生。

  又說,「要到一心不亂境界,亦無他術」,如果你想念到一心不亂,也沒有其他的方法,「最初下手須用數珠」,記數,「記得分明,刻定課程,決定無缺。久久純熟,不念自念。然後記數亦得,不記數亦得」。記不記數沒有關係,只要念熟了。念熟了怎麼?沒有雜念,沒有妄想,除了這一句佛號很熟,其他的都生疏、都遠離,這個時候記不記數沒關係了。叫你記數,就是讓你遠離妄想,是這個意思。你還有雜念、還有妄想,記數有好處。「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,要不著相,要學圓融自在,總是信不深、行不力」。蕅益大師說得好,一開頭說這些好聽的話,我不著相;他不著佛相,他著這個世間妄想雜念的相,錯了。真正不著相,真正圓融自在,沒有十幾年,幾十年的功夫做不到,所以總是信不深,行不得力,修行功夫不得力。「又道綽大師云:若始學者」,開始學佛的,「未能破相,但能依相專至,無不往生,不須疑也」,勸你不要懷疑。破相往生品位高,沒有破相往生品位低一點,決定得生。就像蕅益大師所說的,品位高下別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打閒岔,你常常分心、常常胡思亂想,不要去理它,把極樂世界看成平等世界,這是真的。我們不作如是觀,它本來也是平等的。怎麼平等?全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每一個往生的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都作阿惟越致菩薩,平等。

  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菩薩?三種不退轉。位不退,阿羅漢位不退;行不退,菩薩行不退,阿羅漢行會退,菩薩是行不退,行菩薩道;法身大士念不退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念不退。所以這三種不退統統得到是什麼?是明心見性的菩薩,他不在十法界,他們住哪裡?住實報莊嚴土。極樂世界我們就想到,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之名,有這些名相,實際上呢?實際上是平等的。所以阿彌陀佛才被人稱為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。其他的世界沒有,只有極樂世界,實報土、方便土、同居土統統平等,為什麼?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。這個也是我們長時間選擇,多方面選擇,最後選擇阿彌陀佛,原因在此地,他太稀有、太難得了。所以道綽大師也勸我們,但能「依相專念,無不往生」,往生極樂世界,作阿惟越致菩薩,不須懷疑。「是故本經但以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為宗也。」以這個為修行的宗旨,現在人講修行最高指導原則。

  底下這一段專門對我們說的,「至於末世」,我們現在生在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期,「持名者雖廣」,多,信願持名的人很多,「而往生者不多」。像李老師常說的,他不說別人,他說自己的蓮社,他所帶領念佛的這些同修。老師往生的時候,台中蓮社的蓮友超過五十萬人,這個也是老師的法緣殊勝,全台灣各地都有。老師常說,蓮友當中,不說別人,自己的蓮友,一萬個人,念佛人(蓮友),真正往生只有三、五個。一萬人裡頭三、五個,十萬人就三、五十個,五十萬人差不多就是真正往生的二、三百人而已。二、三百人到極樂世界去作佛,不得了!這功德就非常殊勝。為什麼往生的人不多?《安樂集》就是道綽大師的話,「亦有問答如下:若人但稱念彌陀名號,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得往生者。然有眾生稱名憶念,而無明猶在,不滿所願者何意?」前面這一句,念佛往生了,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暗,往生了。還有不能的,沒有往生的,這什麼意思?「答曰:由不如實修行,與名義不相應故也」。說得好,沒有真做。聽經沒有真正聽懂,沒有真正覺悟,所以他的煩惱習氣伏不住,一切境緣放不下,這就不能往生。

  我們繼續看底下,「所以者何」,為什麼?「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,是為物身」。不知道阿彌陀佛,我們常講法性身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,我們的身相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,個個都是法性身,跟這個世界完全不一樣。「復有三種不相應」,這都是原因。「一者、信心不淳」,有時候相信,有時候懷疑。這什麼原因?對於經教不熟,沒透徹。經教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,就這個目的來說,這個會集本跟這個集註,是《無量壽經》漢譯的這些經本最完善的本子,諸位比較一下全就知道了。「二者、信心不一,謂無決定故」。又信極樂世界、又信禪、又信教,他信得很多,學得很雜,禪淨雙修,禪密淨三修,這個都是無決定,所以他沒能往生。「三者、信心不相續,謂餘念間故」。餘念就是有雜念,信心裡頭還有雜念,雜念多。第一個雜念,大家統統有的,身體,中年以上身體常常有病痛,把念身體擺在第一,把西方極樂世界擺在第二,這叫信心不相續。還有其他的念頭,名聞利養,多了,這麼多的雜念困擾著你,雖念佛不能往生。下面說,「迭相收攝」,這些雜念困擾著你,就這個意思。「若能相續,則是一心」。相續就是念佛的念頭一個接著一個,全是佛號沒有雜念,那就是一心,功夫成片。「但能一心即是淳心」,這個心就淳了,信心淳了。「具此三心,若不生者,無有是處」,淳心、一心、相續心。下面是念老為我們的解釋,「此論直指當世淨業行人之病根」。念佛而不能往生者,那是果。現在時間到了,這一段沒有講完,我們明天接著學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