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mtbcollege logo
 
简体 正體
綱目模式
頻次搜索 
AND OR
 
02-040-0447 主講人 : 淨空老法師
             小字號    中字號    大字號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四四七集)  2013/9/18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0-0447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五十一頁,倒數第四行最後一句:

  「其實亦即奉行六度也」。六度,參考資料裡面第十八頁,昨天學到忍辱。世尊在《金剛經》裡面說六度說得很多,特別強調布施跟忍辱,布施是善因,一切善法的因行;忍辱能保住善行,能成就善行的功德,讓善行不至於漏失,所以忍辱的力能量非常之大。順逆境界都要修忍辱,順境裡面要不生貪戀,特別是對於財色名聞利養這六個字,一定要能放下;逆境惡緣裡面一定要忍辱,不生怨恨,不結冤仇,這個比什麼都重要。永遠保持像釋迦、像孔子,對待一切人事物真誠、恭敬、謙虛,能夠真正守得住,能忍受得了,功德才可以圓滿,成就是不思議的境界。中國古人有所謂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」,特別是平常小節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尤其是對人,古人有所謂「言者無心,聽者有意」,冤仇就結下來了,自己不知道。所以修行人,無論在家出家,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,世出世間聖人都說,這就不是假的,要我們忍耐、包容,要寬恕一切人。一定要懂得,佛陀的戒律、聖賢的教誨是對我一個人說的,與別人不相干,我就能成聖成賢、成佛成菩薩。如果拿著這個東西當作尺碼子去量人,那就大錯特錯。那是什麼?那是佛陀害的;佛沒有害人,你是拿著佛法害你自己,處處跟人結怨,處處跟別人過不去,自己怎麼會有好日子過?我們想想佛陀在世,一生待人接物,是怎樣的謙虛、怎樣的恭敬,孔孟亦如是。這是什麼?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。表現在外面就是智慧,智慧就是戒律,智慧就是善行。

  中國人做人的表現,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、仁愛和平,十二個字。這十二個字是中國古聖先賢、老祖宗世世代代承傳的總綱領、總原則,哪一個時代疏忽了,這個時代人就很痛苦,所謂的亂世;哪一個時代對這十二個字重視、講究,帝王領導臣民依教奉行,這個時代是大治,這個時代是盛世,所謂禮義之邦,太平盛世。所以盛衰、治亂不是自然的,是人為的,關鍵全在教育。從事教育的人,徹底放下名聞利養,我們常說的財色名利,徹底放下,當時在世默默無聞,後人對他尊敬,後人念念不忘,許許多多人依然在效法他。這就是人生的價值,這就是人生真正的意義,這樁事每個人都能做得到。不是人間的富貴,富貴要有命,沒有命得不到。聖賢跟富貴不相干,只要你肯做,人人都可以得到,佛菩薩亦如是。佛菩薩、聖賢要是想要富貴,他能要到,為什麼?他懂得這個道理,富貴怎麼來的。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佛修不修?佛天天修。天天修他怎麼沒有得富貴?他不要富貴,富貴是福報,他不要這個,他要功德。斷惡修善,不執著斷惡修善的相,就變成功德。功德得的是什麼?得的是清淨平等,最後得到的是大覺,大覺是成佛。

  究竟圓滿覺,無量智慧,無量福德。福德在哪裡?在壽命,長壽。長到什麼程度?沒有限度,不生不滅,他能證得。你要問為什麼能得到?因為你本來就是長壽,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都是你自己的本能。佛法終極的目標是恢復本能,不向外求,外求生煩惱,內求生智慧。對外面的境界要忍,不受誘惑,接觸,能接觸,接觸要不受干擾,接觸不放在心上,這就對了,這是真正的忍辱波羅蜜。忍辱的人無論在什麼境界,像前面我們舉的《金剛經》上的例子,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,沒有絲毫怨恨,沒有一念的瞋恚心,這叫忍辱波羅蜜圓滿,我們要學。在人事物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是不是依然保持著清淨平等?那就是忍辱。為外面境界所動就錯了,忍辱就沒有了,沒有就造業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

  下面是「精進」,有忍辱才能精進。精是純而不雜,進是進而不退,叫精進。精進是菩薩第一善根。世間人善根有三個,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叫三善根。菩薩的善根就一個,精進。因為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菩薩都做到了,三善根上加上精進,菩薩善根。精進也有三個說法,第一個叫「披甲」,這是比喻。在戰爭的時候,古人戰爭,披上鎧甲,戴上頭盔,衝鋒陷陣,這個盔甲有防禦刀槍的功能。現在戰爭跟古時候不一樣,古時候戰爭是面對面,使用弓箭也不過一百步,距離很近。現在戰爭距離很遠,普通的炮彈射程都超過十公里,大炮的射程差不多是三十公里,所以不是近距離。鎧甲有沒有?有。衝鋒的時候,戰車在前面,戰車就是披甲的意思。坦克、戰車,這是裝甲的,它們在最前面,步兵在後面,所以依舊有這個意思。

  修行人的鎧甲是什麼?是戒律,是佛菩薩、聖賢的教誨。一般在家學佛,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再加上六和、四攝、六度,這個人是在家菩薩,人中的榜樣、模範。在家學佛尚且如是,何況出家。我們前面學過,出家要修六念,六念裡面有念戒、有念施,一開頭念三寶,佛、法、僧。念三寶就是三皈依,念念不忘。佛代表覺悟,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要依覺悟,覺悟是智慧,這叫皈依佛。法是正知正見,正確的思想行為,這叫法。遠離邪知邪見,也就是我們從邪知邪見、錯誤的知見回過頭來,依靠佛陀正知正見。正知正見是經典,代表佛的知見,我們讀經是皈依佛。僧寶,特別重視的,他給我們示範的是六和,所以僧團在所有團體當中是典範,是模範、是典型。為什麼?他們修六和敬。不是修六和敬的不叫僧團。

  僧這個意思,它的本義是團體,不是個人,最少四個人,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同修行,遵守佛陀的六和敬,這叫僧團。所以說是天上人間,一切團體裡面僧團最為尊重,就是它六和。六和是,見和同解,也就是今天所說的,他們有共同的認知,大家想法、看法是一致的,建立在這個基礎上,這個基礎就是聖賢教誨。第二個,戒和同修,守規矩。規矩並不複雜,基本的五戒十善,這是基礎,沙彌十戒、二十四門威儀是從這展開,比丘二百五十條戒律也是從這裡展開。戒律裡面實在講,真正屬於戒律的條不多,比丘戒只有十三條,後面威儀,就是必須遵守的規矩。放在戒律裡面,這些規矩一定要遵守,才能夠保持和諧,保持這個團體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相關懷、互相幫助。為什麼威儀那麼重要?威儀能夠維繫這幾種要求,互助合作。這樣的團體值得人學習,值得人效法。這都是屬於披甲。還有「攝善」,雖然戒律裡頭沒有,佛沒有說到,你知道它是善法,對自己有好處的,能夠幫助自己提升的,戒律上沒有,佛沒說到,要不要遵守?要遵守。最後一種,利樂有情,對自己沒什麼好處,但是對社會有好處,對國家有好處,對眾生有好處,犧牲自己也要去做,乃至於犧牲自己的身命也在所不惜。

  精進波羅蜜,它的功德,第一個是「增善」,就是增長,增長你的善心,增長你的善行;第二個是「不退」,永遠不會退轉。「去障」,這是講圓滿,什麼時候圓滿?「懈怠」這個煩惱永遠斷掉了,精進波羅蜜圓滿。於是我們就知道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、佛陀,對於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樁事情念念不忘,永遠在做,沒有休息,這是性德。性德裡頭哪一種類?精進波羅蜜,樂此不疲。我們要知道,我們跟佛菩薩無緣無故,他為什麼會這麼樣關照我?我們常要問,他的用心何在?他是什麼意思?明白這些道理就知道,他沒有意思,他沒有用心,他所作所為是性德自然的流露,就是六波羅蜜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十波羅蜜。

  第五,「禪定」。六度是有順序的,按照這個順序步步上升。布施是基礎,不肯布施的人不能持戒,能持戒的人一定有布施,有布施的人未必持戒。能忍辱的人一定有布施、有持戒,布施、持戒的人未必能忍辱。好像六層大樓一樣,布施是第一層,持戒是第二層,忍辱是第三層,精進是第四層,四層下面的基礎一定是底下三層。所以攝善、利樂有情,永遠沒有懈怠,這個再提升,禪定。禪定有三種,一個世間禪定。世間禪定是婆羅門教首先提出來的,婆羅門教在我們這個地球上的歷史它最久。我們團結宗教,宗教排列的順序是按歷史的年代,這樣大家都沒話說。印度教擺在第一,印度教是婆羅門教的後身,他們有一萬三千年歷史。排列在第二,猶太教,猶太教有四千年的歷史。第三個是拜火教,中國古人也稱祆教,它也是唐朝時候傳到中國來的,現在還有,但是信徒不多,我聽說全世界只有一百多萬人,人數不多。但是他們很團結,他們的教徒真正是一家人,非常和睦。拜火教過年,有一年我在新加坡,他們請我跟他們一起過年,我看到他們教友們的熱誠,看了很感動人。他們有三千年歷史,比佛教早一點,佛教是二千五百年,所以佛教擺在第四位。最年輕的是巴哈依教,它的歷史大概兩百多年。這樣的順序擺長幼有序,中國人五倫裡頭長幼有序,大家都服,都沒有話說。所以印度教一萬三千年,他們教人修禪定,四禪八定是他們傳的,釋迦牟尼佛完全接受,做為佛門修禪定的基礎。佛門禪定從哪裡修?先修世間禪定,沒有世間禪定的基礎,不能修出世間禪定。

  禪定在翻譯裡頭是梵華合譯,梵文叫禪那,所以禪是梵文音譯的,定是中國的意思,梵文的禪那跟中國人講定意思很接近,所以把它翻作禪定。禪那的意思,從意上翻,靜慮,靜就是定的意思。中國《大學》裡頭講,「定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」,所以這個定不是死定,不是什麼都沒有,定裡頭有觀,慮就是觀,所以叫止觀,大乘常用止觀來解釋禪定。禪定的意思裡頭有止,止就是定下來,心不動,如如不動。真正到不動的時候,心起的作用就是照,照叫觀照。你看,它能照見,照見是智慧。所以止觀是自性裡面本有的德能,不是從外來的,我們每個人都有。但是我們的心是亂的,妄想多、雜念多,定不下來,所以它不起智慧,它生煩惱。動亂生煩惱,止觀生智慧。所以佛家修行,禪定是樞紐。佛法修行最高指導原則就是戒定慧三個字,叫三學。戒是規矩,戒律,不守規矩你不能成就,要守規矩。守規矩,你的心就定下來了。心真正得到定,它就起照的作用,照怎樣?就是生智慧,決定生智慧,小定生小智慧,大定生大智慧。回歸到自性本定,遍法界虛空界,用現在人的話來說,全宇宙,整個宇宙裡面的事情,無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無論是大小,無論是淺深,你沒有一樣不知道。為什麼會知道?照見。你是這一面鏡子,一絲毫染污都沒有,自然照在裡頭,就是這個道理,不是學來的。不問你的時候,你好像不知道,問你的時候,頭頭是道。

  佛、中國古聖先賢,教育教的什麼?就這個,不是求知識。今天的教育全是知識,知識用心意識,禪定、智慧不用心意識。心意識是妄心、是生滅法,佛法修的是戒定慧。戒定慧裡頭,戒有心意識,定就沒有了,定就要把心意識降伏住、控制住,即使有,不叫它起作用,真心就現前。妄念被控制住,真心起作用,真心就是照見。學大乘的人,對這個概念要不能接受、要產生懷疑,他永遠不能入佛門。佛門裡面決定不許可你用妄心,不但大乘你不能入門,小乘也不能入門。小乘脫離六道輪迴,輪迴怎麼來的?心意識造成的。心是阿賴耶,意是末那,識是第六意識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它們造的。六道輪迴執著造的,放下執著才能出六道輪迴,然後再放下分別、放下起心動念,這就超越十法界。超越十法界,止觀就現前,止觀一現前,你就超越十法界。止,心不動了,不起心不動念,心就不動了。所以無量的智慧,無有窮盡的智慧,是自性本有的。佛法終極的目標是幫助我們回歸自性,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跟回歸自性是一個意思,這是教育圓滿。

  佛陀教育跟世間教育不一樣的地方是在高峰,最高峰,基礎的教育跟世間教育差不多。基礎教育是倫理教育、道德教育、因果教育、宗教教育,在佛法裡面講聖賢教育,這個跟世間差不多是一樣的。往上提升不一樣了,往上提升不用心意識。世間教育向上提升,還是用心意識,所以它出不了六道輪迴,它沒有辦法解決眾生的痛苦。眾生痛苦的根源就是輪迴、就是十法界,必須超越十法界,才真正離苦得樂。這一點,只有大乘佛法,小乘佛法沒脫離十法界,脫離六道了,沒脫離十法界,大乘脫離十法界。所以禪定有世間、有出世間。後面還有出世間上上禪定,這是指誰?大乘經上佛常講八地以上,算是上上禪定,淨土宗九品往生,上上品。如果講到究竟上上,那就一個位次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妙覺,淨土宗裡面講的常寂光土。究竟上上比等覺還高,等覺還入不了常寂光,必須再更進一步,他生常寂光了,這些我們要知道、要明瞭。

  它的功德,「靜慮」就是清淨心,從初得到究竟,愈來愈靜。慮是智慧,靜是定,慮是慧,定慧是一體。定愈深,慧就愈深;定愈廣,慧也愈大。古人用鏡子做比喻,你一定要知道,古人鏡子是什麼樣子,現在人不知道,到故宮博物院去看就看到了,銅鏡。圓形的銅鏡,古時候沒有玻璃,銅要磨,磨得很亮,就照得很清楚。你不磨它,它上面就有灰塵,照就模糊。所以鏡子天天要磨,愈磨愈亮,愈亮照得愈清楚。磨鏡是定,照見是慧,定慧是一體。定以慧為體,慧以定為體,互為體用。慧是體,定是作用,清淨是作用;定是體,慧是作用,它兩個可以互為體用,也就是定慧一體。這是真心,這不是妄心,所以它的作用「見性」。妄心決定見不到性,只見相,不見性。而真心呢?見相同時見到性。對於這個現象,它的體、相、作用全都明瞭,這是智慧,這叫照見。「去障」,去「散亂」。散是不集中,亂是不能歸一,這是凡夫的心,凡夫的心散亂,妄想、雜念把心攪和成散亂。去障就是除去,能幫助我們除散亂,除散亂心就回歸到真心。

  真心起的作用,就是「般若」。般若也分三種,第一種叫「實相」般若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它是真實的,它不是虛妄的,所以叫實相。實相是真實,不是假的。實相無相,只有般若能見實相,我們的六根緣不到實相。實相在哪裡?在眼前,我們見不到,耳聽不到,鼻嗅不到,舌嘗不到,身體接觸不到,心裡也想不到,六根緣不到,但是它真有。為什麼真有?一切法是從它生起來的,一切現象是依它起,這個它就是實相。一切現象決定不能離開它,離開它,什麼都不能生,它是能生能現。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你要問六祖惠能,宇宙從哪裡來的?萬法從哪裡來?惠能大師不會給你講大爆炸,大爆炸生不出來,大爆炸只能毀滅,不能出生。惠能大師會告訴你,是你的真心,是你的自性,能生萬法。整個宇宙萬法是你的自心、是你的自性生出來的,萬法是所生,自性是能生。但是自性我們六根緣不到,什麼時候緣到?什麼時候你自性現前,它就明白了。我們用真心就能見到真心,我們用妄心決定見不到真心。真心真有,真心是真正的自己;妄心不是自己,妄心是假的。妄心是生滅心,真心不生不滅。惠能大師開悟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性是什麼樣子?他做最簡單的報告。你要問自性什麼樣子?自性「本自清淨」,自然的清淨,從來沒有染污過,什麼東西都染污不上,這是自性第一個樣子。第二個樣子,「本不生滅」,一切法都有生滅,自性不生不滅。第三個樣子,「本自具足」,它是圓滿的,沒有一樣欠缺。所以人決定不能向外求,為什麼?外面什麼都沒有,求不到。自性變現出來的,自性才是真正的寶。第四句,「本無動搖」,它沒有動過,這就是自性本定。為什麼叫你修定?因為它本定,只要你定,清淨見到了,本不生滅見到了,本自具足見到了,後頭還有一個「能生萬法」,也見到了,關鍵就在定。所以佛教給我們,只要定下來,你就見到了;你要定不下來,這五個都見不到,自性本定也見不到。五祖忍和尚一聽,是真的,不是假的,他真的明心見性,這不是明心見性說不出來,衣缽馬上就給他。《金剛經》不講了,為什麼不講?全知道了。衣缽送給他,外面船隻準備好了,讓他坐船趕快走,為什麼?修忍辱波羅蜜。惠能得了法,看他能不能忍?不能忍,什麼成就都沒有,會被人害死。跑到獵人隊裡面去躲藏十五年,十五年之後,大家把他忘掉,他出現了。沒有十五年不行。這十五年當中,沒有人認識他,沒有人知道他,他的衣缽從來沒打開過。

  所以般若跟禪定,定慧是一體,定慧都是性德,都是自性本自具足的,你不懂得這個,你怎麼學佛?學佛就是求自性本具的定慧現前而已。所以《楞嚴經》上佛說「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」,你不要以為你有所得,沒所得。為什麼?所得的全是自性本有的,不是外頭的。阿彌陀佛是自性本有的,極樂世界也是自性本有的,成佛就好像什麼?回家,家裡什麼都現成的,一樣不缺。迷失了自性,搞輪迴,搞十法界,都是在外頭流浪,苦不堪言。回家而已!不知道家有這麼好、這麼殊勝,全是自己本有的。所以千萬不要以為,極樂世界這是阿彌陀佛的,不知道極樂世界是自心現出來的,阿彌陀佛也是自心現出來的。阿彌陀佛是誰?是自己,自己真心裡面的阿彌陀佛,不是外頭的。中峰禪師在《繫念法事》裡頭說的兩句話說得真好,這兩句話就是「我心即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即是我心」,這是第一句;第二句,「此方即是淨土,淨土即是此方」,講絕了。

  把這些理事統統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我們的修學有樂趣,其樂無窮,天上人間不能比,我們現在就嘗到,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嘗到法味了,六念、六度就有概念,心裡就這些東西真的出現了。修學有樂趣,一天不吃飯行,一天不睡覺行,一天不讀經不行。讀經、學習經典,比吃飯、睡覺重要,這裡頭有快樂,吃飯、睡覺裡頭沒這個快樂。所以必須嘗到法味,你才會欲罷不能,你對於遍法界虛空界裡面一切現象,愈來愈清楚,愈來愈明白,愈來愈自在,知道在隨喜裡面成就無量功德。「實相」是體,般若的體,「觀照、方便」是般若的作用。觀照是自受用,方便是他受用。觀照是提升自己的境界一直到究竟圓滿,法相宗裡頭說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,大圓鏡無處不照、無時不照,十方三世你統統照見。換句話說,十方三世你無所不知、你無所不能,你回歸到究竟圓滿。方便般若是度眾生的,沒有戒定慧你就不能度眾生,戒裡面有智慧。

  我們這個大樓前面,懸著有一面佛教的旗幟,這個佛教旗是全世界公用的,一共五種顏色,五條,代表什麼?代表六度。把六度懸掛在旗杆上,代表佛教的標誌,這六度多重要!藍色的代表布施,黃色的代表持戒,紅色的代表忍辱,白色的代表精進,金色的代表禪定,禪定那一條應該是金色的,金色的布應該是有。後面一條是五種顏色統統有,那是般若。換句話說,布施裡頭有般若,就叫菩薩,那個布施是功德;布施裡頭沒有般若,是人天福報。持戒亦如是,持戒裡面是有智慧在裡頭,有般若智慧,那是功德;沒有智慧,是福報。忍辱亦如是,忍辱裡面有智慧是功德,沒有智慧在裡面是福報。精進、禪定都是這樣的,精進裡頭有智慧,禪定裡面有智慧,是出世間禪定,是上上禪定;禪定裡面沒有般若智慧,是世間禪定。我們在斯里蘭卡,看到全國到處懸掛的旗幟,不是國旗,是佛教旗,家家戶戶都掛,在街道兩邊統統看到佛教旗幟,一片旗海。這是六波羅蜜,在什麼地方修?在日常生活當中修。生活就是六波羅蜜,六波羅蜜就是生活,這就叫菩薩。

  我們接著看念老的註解,下面是這一段,『願生其國』。我們修這麼多的功德,做這麼多好事,幹什麼?沒有別的目的,就是求生極樂世界。「亦即」,也就是說,阿彌陀佛第十八願,第十八願裡面有這麼一句話,「所有善根心心迴向,願生我國。第十九願復以善根迴向,願生我國;第二十一願中至心迴向,欲生極樂,無不遂者;第二十二願發菩提心,厭患女身,願生我國」。這幾願當中都有共同的一個意思,「皆以發願迴向,求生淨土」。這是阿彌陀佛勸我們,這不是別人勸,彌陀自己發願勸我們,希望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。願文裡頭多次講到善根,六度,布施是無貪善根,忍辱是無瞋善根,般若是無痴善根,這是經上常常講的三善根。這三善根通世出世間法,單單講出世間,菩薩善根只有一條,精進,精進是菩薩唯一善根。你看,世出世間善根,六度具足。所以佛教把六度做為旗幟來表法,這個意思很深,看到這個旗幟就想到要修六度。佛教導我們,所有宗教裡頭的聖賢都是這樣教導人,中國傳統文化也不例外,它就是真理。

  六度完全落實在生活,這個人就是菩薩,菩薩修六度行。六度展開叫萬行,實際上就在生活當中,從早到晚,待人接物,沒有離開這個範圍,只是自己不知道。我們的布施每個人都做,布施是什麼?現在人的名詞叫付出,我為別人服務,我所付出的,這都是布施。有內財、有外財,彼此互補。香港這個地區居民雇用外籍的勞工很多,跟這個六度合不合?合。我們是用錢財雇用他們,我們是外財布施;他們為我們服務,是以內財布施,只是自己不知道。早晨起來他給你準備早餐,給你整理房間、灑掃庭除,這是內財布施,讓我們居處的環境盡量達到舒適。我們每天反省,每天檢討,每天改過,是忍辱精進波羅蜜。我們循規蹈矩,遵守這些道德的原則、倫常的原則,就是持戒波羅蜜。用這六個做綱領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,每天早上提醒自己,晚上認真反省。讓我們想到斯里蘭卡,每一戶人家門口插旗幟,房子裡面也插旗幟,到處都是旗幟,這什麼意思?時時刻刻提醒六波羅蜜別忘記。六波羅蜜是我們的生活,六波羅蜜是我們的文化,六波羅蜜是我們的學處,六波羅蜜提醒我們警覺,六波羅蜜的圓滿就是成佛,用意很深。既然是全世界公用的佛教旗幟,來代表佛教的,我們也應該尊重,認真努力學習。

  要將所有善根心心迴向,念念不忘阿彌陀佛,求願往生。第二十一願,「至心迴向」,真心,沒有別的希望,就是希望往生極樂世界,沒有其他的指望;「無不遂者」,這句話重要,沒有一個不滿願,人人滿願,個個往生。第二十二願,這一願顯示阿彌陀佛滿眾生的願望,你希望得什麼身,就可以得什麼身。「如是諸願中,皆以發願迴向、求生淨土為勸」。「《阿彌陀經》曰:眾生聞者,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。又若有信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又云:若有人已發願,今發願,當發願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是諸人等,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《彌陀經》不長,勸我們發願往生淨土,我記得是四次,念老在這裡舉出三次。「可見願生其國實為往生極樂之關鍵。」你是不是真的想去?真正想去,沒有一個不往生。佛發的願是真的,我們發的願也是真的,真跟真感應,哪有不生的道理?問題我們要真正把這個世間放下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才相應,那個心才是真心;我還有一些放不下,這個心不是真心。這些話是六十二年前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教我一個檢驗真假的標準,什麼是真、什麼是假,用這個來檢驗,就一點差錯都沒有。就是說你做到沒有?你做到,真的;你沒做到,假的。我們願生淨土,我這個願是真的嗎?這個世界統統放下,絲毫留戀都沒有,這真的;你還有一絲毫留戀,假的。真的有感應,假的沒有感應。

  我們在現前社會裡頭,確實有看到一些,我們叫他做通靈的人,他們能看到我們一般凡夫看不見的。現在這些人很多,他會擾亂我們,我們如何應對?最好是不接觸,不接觸之中提升自己高度的警覺。如果他們是真的,他用的心是真誠的,我沒有他真誠,我不如他。所以我們對這些人不親近,也不敵視他們,學孔老夫子的態度,敬而遠之。這什麼意思?我對你尊敬,我不接受你的教誨,這就是敬而遠之真正的意思。我們這個心態絕對不是傲慢,釋迦牟尼佛在《觀無量壽經》裡面教導我們的,《觀經.上品上生章》,諸位好好去多念幾遍,你就明白了。我們肯定淨土三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,當年結集經藏是梵文寫的,大乘是梵文寫的,小乘是巴利文寫的,釋迦牟尼佛在世就用巴利文了,傳到中國來,是真的,不是假的,在中國翻成漢文,翻成中國文字。我們讀這個經、信這個經,接受這個經典的教誨,依教修行,絕不改變。如果是個很有名的老師,很有威望的,他來跟你說,來給我們介紹,批評這個經有問題,或者是說這經不是最高明的,還有比這最好的,我們動不動心?不動心。我選擇了再不改變,真信,這不是假信。別人一說就動搖,這信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人間有德望的,來了一個天神,天人有神通的,人間這個德望比不上他,他來教導我們,叫我們改變法門,我們也不理。到最後阿羅漢、菩薩,最後呢?最後到阿彌陀佛自己來了,阿彌陀佛說,我還有個法門比這個更快、更穩當;感謝阿彌陀佛,我還是守這個老法門,我還是不改變,這叫真信。阿彌陀佛來了叫你改,你就改了,都不算真信。《觀經.上品上生章》那一段好,太好了!現在末法時期,這個社會上,邪師說法如恆河沙,「上品上生章」的一段經文,或者加上註解,就可以把這個勢頭穩定下來。大家讀了信心堅定,再不動搖,這叫真信,這才真正得利益。這一聽就動搖,這人叫真正可憐,傳播的人要負責任,動搖的人自己要負責任。你自己這一生本來可以往生,往生的機會被別人破壞了,什麼原因?貪心,對正法缺少信心,怎麼可以三心二意,常常改變?決定不可以。

  我在沒有遇到會集本之前,我是學《阿彌陀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三種註解我都學過,最歡喜的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。早年間我在美國,有同學問過我,這個同學還在,好像現在住在北京。他說淨空法師,如果說這部《大藏經》只讓你選擇一部經,你選擇哪一部?我告訴他,我選擇《阿彌陀經要解》,說這一切經裡頭,你只能學一部,我就選擇這一部。李炳南老居士將夏蓮居老居士的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給我,我一遍看了之後,我就下定決心了,我一生依這一部。《彌陀要解》講得精要,簡單明瞭,這部經講得透徹、講得詳細,能把我們所有的疑惑都化解了。這個東西好,我覺得將來傳世,末法九千年的眾生,真正得利益的,必定就是這兩部經,念老的《集註》,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。難,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比較難,為什麼?不容易相信。這個講得透徹、講得詳細,容易相信。信心、願心建立之後,那就不要找麻煩了,《要解》是最好的方法,幫助你,成就你。但是要用《要解》的人,善根、智慧都要有相當基礎,你沒有疑慮。如果定慧基礎不足,那一定要用這部,這部給你細說,讓你把所有的疑慮統統化解掉。真信,真願、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這個經跟《要解》是一鼻孔出氣,是一不是二。這是八個字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;《要解》把它簡略變成四個字,「信願持名」。信願就是發菩提心,持名就是一向專念。淨宗這兩樣夠了,保證你一帆風順,往生極樂世界,圓滿成佛,不再找麻煩了。

  《彌陀經》裡頭說得好,「若有信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」,世尊一而再、再而三、三而四的勸導我們。若有人已經發願,已經往生了;今發願,現在發願的,現在往生;當發願是未來的。將來的人看到這兩部經,《科註》跟《要解》,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、幽溪大師的《圓中鈔》,都是《彌陀經》權威的註解。所以當發願,當往生,這些往生的人到達極樂世界,見到阿彌陀佛,「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這就是阿惟越致菩薩。阿惟越致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叫不退轉。什麼不退轉?不退轉於無上菩提。可見願生其國實實在在是往生極樂世界關鍵。你有沒有這個願?你有願,決定往生。

  發願往生比什麼都重要,尤其是我們生在現在這個社會,現在社會苦多樂少,甚至於可以說只有苦沒有樂。現在人的樂都是刺激,像服毒、打嗎啡,這種樂不是真樂。六十年前,這個社會還有幾分真樂,苦多樂少,有親情之樂,有朋友之樂,六十年前的社會。現在沒有了,現在什麼樂?利害,有共同利益的就樂,共同利益失掉就對立。人沒有情、沒有義,哪來的樂?連夫妻都沒有樂,彼此懷疑,很容易就離婚。你看現在社會離婚率有多少?這是非常可怕的現象。五倫的社會,倫常,倫常裡面第一個重要的就是夫婦,夫婦不和,這家庭就毀滅了。父子有親,父子有親是建立在夫婦有別的基礎上。夫婦的結合建立一個家庭,五倫才建立,倫常關係從這開始。長幼有序,君臣有義,朋友有信,基礎就是夫婦,夫婦不和,全毀了。今天我們看到,男女結婚,兒戲,開玩笑,幾天、幾個月離婚了,全是假的,虛情假意,沒有真的,你說多可怕。這些值得我們深深反省的。

  所以學佛,眼界拓開了,不只看一個地球,要看遍法界虛空界。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,最好的還是極樂世界。這是我們為什麼會選定西方極樂世界。我們要專修淨土、專弘淨土,一心一意回歸極樂世界,這就對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