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mtbcollege logo
 
简体 正體
綱目模式
頻次搜索 
AND OR
 
02-040-0244 主講人 : 淨空老法師
             小字號    中字號    大字號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二四四集)  2013/3/31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0-0244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聽我念三皈依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五一二頁,最後一行:科題四十三,「寶香普熏願」。請看經文,這是第二十二章,二十二章只有一願。

  我作佛時。下從地際。上至虛空。宮殿。樓觀。池流。華樹。國土所有一切萬物。皆以無量寶香合成。其香普熏十方世界。眾生聞者。皆修佛行。若不爾者。不取正覺。】

  右面第四十三「寶香普熏願。《會疏》謂此界金銀雖發輝,無旃檀之香。沉麝雖熏馥,無珠玉之光」。這是說我們這個世界,代表十方世界跟極樂世界比較,遜色很多。我們這個地方珠玉能放光,它不發香,沒有香氣;沉香、麝香雖有香氣,它沒有光,沒有這珠玉之光。今極樂國中,一切萬物,莊嚴、清淨、光明、華麗。「又妙香芬馥,普熏十方,廣作佛事」。佛事是幫助眾生覺悟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這些事都稱之為佛事。佛法裡頭絕對沒有迷信,如果是轉覺為迷,這是魔事,不是佛事,妖魔鬼怪所做的,不是佛菩薩做的。佛菩薩幫助人,轉惡為善,轉迷為悟,轉凡成聖,這都稱佛事。「故稱奇妙」,極樂世界一切萬物都能幫助人開悟,人只要一開悟就離苦得樂。

  「如《華嚴經》鬻香長者云:阿那婆達多池邊出沉水香,名蓮花藏。若燒一丸」,這個一丸不大,很小的一丸,「香氣普熏閻浮提界」,閻浮提界指的是我們地球,能夠普薰。「眾生聞者,離一切罪,戒品清淨」,有這麼大的能量,這麼多的功德,這是以香為佛事。六塵都能夠做佛事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這六樣東西在我們這個地方叫六塵。塵是什麼意思?染污,六種染污。在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染污,是六種不思議的功德。見色能開悟,聽音聲能開悟,嘗味道能開悟,身體接觸這些花草樹木、山河大地都能開悟,它不會造成染污。眾生聞到,離一切罪業,滅罪,戒品成就,所以香光莊嚴。我們這個世界做佛事,重視燃香、燃燈,取這個意思。

  「雪山有香」,雪山是喜馬拉雅山。「名具足明相。若有眾生,嗅此香者,其心決定離諸染著」。這也是香能幫助我們離染,那也是得戒品清淨。羅剎界裡面也有香,「名海藏,其香但為轉輪王用」,轉輪聖王他用的。「若燒一丸,香氣所熏,王及四軍,皆騰虛空,遊止自在」,這個香裡頭幫助你顯神通。羅剎王,羅剎喜歡鬥爭,瞋恚心很重,你看他聞香的時候,能讓他的軍隊都能夠升到虛空,虛空當中遊止就自在了,速度就高了。「善法堂中有香」,善法堂是忉利天主,「名香性莊嚴。若燒一丸,熏彼天眾,普令發起念佛之心」,這都是講的欲界。「須夜摩天有香,名淨藏性。若燒一丸,熏彼天眾,莫不雲集彼天王所,恭敬聽聞王所說法」。這個香可以集眾,聞到香的時候他都來了,聽天王說法。

  「兜率天中有香」,這個後頭都有註解,我們把它省略。「名信度嚩囉。於一生所繫菩薩座前」,這個一生所繫就是彌勒菩薩,補處菩薩。「若燒一丸,興大香雲,遍覆法界。普雨一切諸供養具,供養一切如來道場菩薩眾會」,這是說兜率天。兜率天人聞香就興供養,這大興供養,供養一切如來道場,菩薩眾會。「妙變化天有香」,這就是化樂天,第五天,「名奪意性。若燒一丸,於七日中」,這個香愈往上愈妙,七日中,「普雨一切不可思議諸莊嚴具」。這只說到第五天,沒有說第六天。「上述世間諸香,且有如斯勝用」,這都是講世間的,舉的例子都是世間的。「何況彌陀如來本願所現,乃法界萬德之香」。這些香不能跟極樂世界相比,極樂世界的香是阿彌陀佛本願,就是第四十三願,我們念的這一願,彌陀本願成就的,這個香是法界萬德之香。

  如《維摩經.香積佛品》說,「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,香積如來,以何說法」。香積國香積如來用什麼說法?「彼菩薩曰:我土如來,無文字說。但以眾香,令諸天人,得入律行。菩薩各各坐香樹下。聞此妙香,即獲一切德藏三昧」。香積國人,那個地方眾生六根鼻根最利。我們這個世界眾生耳根最利,在楞嚴會上,世尊叫文殊菩薩為我們選擇契入自性的法門,文殊菩薩選耳根,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,特別是為娑婆世界眾生選的。六根哪一個根最利,用什麼方法來教化眾生。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,這是文殊菩薩選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,看,看不清楚,他聽得清楚。所以說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,音聲耳聞。

  釋迦牟尼佛在世以音聲為佛事,沒有文字,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,沒留下文字。而是世尊滅度之後,弟子們將佛所說的複講。複講,阿難尊者他來承當,阿難的記憶力最好,聽一遍終身不會忘記,能把佛所說的原原本本講出來。所以大家就請阿難來複講,五百阿羅漢(都是同學)來作證,證明阿難所說的確實是佛所講的,沒有增加一個字,也沒有減少一個字,取信於後世大眾。五百阿羅漢要個個都同意,如果有一個人不同意,說阿難這個地方有疑問、有問題,這就要刪掉。所以結集經藏非常嚴格、非常謹慎。

  這些經典到了中國,到中國不是完全,是一部分。古時候交通非常不方便,而且這個經典寫在貝葉上,很笨重,一部書不像現在薄薄的一本,比這個分量多十倍都不止,所以在印度則精挑細選。印度到中國來的這些法師,中國到印度取經的這些法師,真是千山萬水,多少人犧牲生命把經典帶到中國,從事於翻譯。翻譯的這些人可靠嗎?有沒有翻錯、有沒有翻漏掉?這都是現在人很關心的事情。我們初學佛對佛經的翻譯就懷疑。方老師告訴我,從事翻譯這些大德,都是有德行、有學問,開悟之人。那個時候我們對於開悟這個名詞很模糊,現在搞明白了,開悟就一點都不會錯。為什麼?你開悟,你所悟的跟佛所悟的相同,沒有兩樣。怎麼會說錯?以後我向李老師請教,李老師是學佛的。老師告訴我,參加當年譯場至少都是三果以上,三果是講小乘阿那含,絕對不是普通人。主持譯場的很多是古佛再來的,法身菩薩示現的。中國人有福報,佛菩薩都知道,佛法在中國生根茁壯,開花結果。

  全世界佛教沒有了,中國的佛教在,這是什麼原因?中國人重視孝道。佛法是師道,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如果沒有孝道,佛法不能立足。雖然當年佛滅度,佛法是四面八方弘傳,有些地方一、二百年就沒有了,有些地方三、四百年,六、七百年。那我們所熟悉的像阿富汗大概七百年就沒有了。南洋的爪哇,現在的印尼,我們在印尼看到佛教的古蹟,是佛滅度之後七百年,也就是說世尊滅度之後六、七百年,爪哇是佛教,以後沒有了。在東南亞,中國、日本、韓國、越南,這大乘教;泰國、緬甸,小乘教。小乘教從印度傳過來的,大乘教是從中國傳過去的。中國何以佛法這樣興盛?中國人重視孝道,道理在此地。有孝道才會有師道,孝道沒有,師道也就滅亡了。

  現在的問題確實出來,現在孝道淡薄了,有些地方真的沒有了,社會上不講五倫。中國在古代,一直到滿清滅亡,社會上沒有不重視倫理,沒有不重視道德。滿清的晚年雖然真正做到的人少,有,不是沒有,講的人還不少。到民國講的人少了。在現前講的人幾乎沒有,這問題嚴重了。現在這十幾年來,我們提倡扎根教育,這是對學佛同學說的。我們看得很清楚,在中國、在外國,整個世界上在家學佛《十善業道》沒做到,出家學佛《沙彌律儀》沒做到,這在佛法裡叫不及格。換句話說,從這個角度上去看,今天的佛法名存實亡,這是我們擔心的事情。要怎樣才能把它復興起來?要靠戒律,決定不能離開戒定慧三學,戒是社會大眾的榜樣。

  賢首國師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這一篇論文,論文寫得非常好,文字不多,非常精簡,但是內容太豐富了!全文六段,前面三段是最高的科學、哲學,講宇宙的源起不是神造的;也可以說是神造的,如果這個神就是自性的代名詞,那就能講得通。心現識變,這大乘教上講的;講從一個真如本性,這個真心叫自性清淨圓明體。從一體起二用,大乘教常說的,「一念不覺而有無明」。無明就是動的現象,自性是不動的。自性清淨圓明體,整個宇宙是一體,從一體起二用。一念不覺沒有理由,什麼時候一念不覺?就在當下。這個事情很深、很祕,真難懂。無始無明很多人把它解錯了,無始大概是過去太久太久了,沒辦法說,叫無始,不是的,就是字面上意思,無始是沒有開始。為什麼沒有開始?它有這樁事情,有無明這樁事情為什麼說沒有開始?這個開始你掌握不到。所以佛通常不講這個事情,太深、太高深了!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就問這個問題,佛舉例子答覆他,演若達多,迷頭認影,舉這個例子。演若達多迷了有理由嗎?

  這個故事,我們換一種方式來講大家就好懂。我們在童年的時候遇到中日戰爭,我念小學五年級就要受軍訓的這個科目(課程)。跟日本人打仗,萬一遇到戰爭家庭打散了怎麼辦?你得要能活得下去,所以小孩就學照顧自己。我們對生活訓練很重要,會煮飯,小孩會煮飯、會縫衣服、會洗衣服,自己能照顧自己,要有這個本事。軍訓這個課程,每天早晨,那時候學校有教官,教官大概都是軍隊裡面下級幹部,大概都是排長一類的放到學校裡頭教學生,做教官。緊急集合是要常常訓練的,哨子一吹,三分鐘就要到操場,隊排好,服裝整齊,就常常有這個事情發生。服裝整齊,那裡一吹哨子,緊張得不得了,出問題的同學帽子找不到,到處找、到處問人,有沒有看到我帽子?人家指著你的頭,你的帽子不是戴在頭上?這一摸,果然不錯,這就是演若達多迷頭認影。你說他這是緊張發生的,還是什麼原因?它沒有理由。這個事情發生在自己也有一、二次,別的同學也有。這個迷沒有原因,所以叫無始無明。這個無明就是一念,非常短暫的一念,但是它第二念又是無明,第三念還是無明,這就麻煩大了,愈迷愈深,回不了頭。

  《楞嚴經》上佛用這個比喻讓我們去想,我們還是想不出答案。一直到我們今天讀到量子力學家的報告才有一點眉目。是什麼?它的頻率太快了。這個迷的時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也就是一秒鐘裡面生滅有一千六百兆次,那個裡頭的一次,怎麼會知道,不可能知道。所以事情就在眼前,每一個人迷惑都在眼前,他就是不知道。而且怎麼樣?斷不了。雖然前念跟後念是兩個念頭,不是一個;一個那就叫相續相,那應該完全相同;不是相續相。念念都是一個幻相,這個幻相重疊在一起,現在科學名詞叫糾纏在一起,讓你產生一個幻相,你六根覺察到了。單獨一個相的時候,六根沒有能力覺察到它,眼看不見,耳聽不見,第六意識想不出、想不到,但是阿賴耶識落影子,這是真的,這個影子就是阿賴耶的種子。這是說真相,迷沒有原因。第二個迷有原因,上面第一個迷了,是第二個迷的原因,第三個迷的原因是第二個,第四個迷的原因是第三個,前面都不算,就算前頭一個。這一個迷斷掉就清醒、就大徹大悟。

  所以《還源觀》上講得好,起二用,迷的時候起兩種現象,一個是依報,一個是正報,依報就是宇宙,正報是自己,不是指別人。我從哪裡來的?禪宗裡頭參話頭,有一句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沒有迷就是本來面目。所以迷的這個一般人都執著它是我,錯了,它不是。為什麼不是?我應該是自性的全體,不能執著它一部分。你看我們一個人,全身是個人,你說執著身上一根汗毛,說是我,這個錯了!我們今天犯的過失就是這樣的。什麼是我?整個宇宙是我,這叫法身。法是萬法,萬法即是我,那就對了,就沒有錯。我們只是大我裡頭的一點點,一個細胞而已,不能執著這個細胞是我;但也不能說它不是我,只要你不執著就對了,你執著就錯了。

  所以自性清淨心裡面不許可起心動念、不許可分別執著,沒有分別執著就對了、沒有起心動念就對了。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這叫凡夫,這個墮落到嚴重的迷惑,六道眾生。誰能幫助你覺悟?只有佛菩薩,佛菩薩是正覺。六道裡頭也有不少很聰明的,他不正。正與不正的關鍵是什麼?就是執著,有絲毫的執著就不正,念頭不正。沒有執著,還有分別,分別是淺的,比較淺的執著;執著是嚴重的,因為執著才有六道輪迴;執著沒有,六道輪迴就不見了。你看六道輪迴是假的,我這個身怎麼會是真的!所以真正明白了,相信不懷疑,你就自然會把執著放下。執著放下,清淨心就現前。

  染污是心上的染污,身上染污是假的,沒什麼妨礙,心上的染污就麻煩了。心裡沒有染污,身上有嚴重染污。遠的宋朝的濟公活佛,近的民國年間,抗戰期間這個人還在,金山活佛。那示現的是什麼?身有染污,心沒有染污。他一生沒洗過澡,一生就一件衣服,裡面一套小褂褲,外面一件長衫,一年四季都是它,冬天他也不冷,夏天他也不熱。從來沒有洗過當然就髒,領子都是黑的。可是你聞聞領子有蓮花的香味,他身上的味道不難聞。不但很好聞,聞了還能治病,奇奇怪怪的病,多聞幾次病就好了。這就是告訴你染跟淨,什麼是染、什麼是淨要搞清楚。天天洗,洗得乾乾淨淨,不淨。他那個心一清淨,身不需要洗它自然乾淨,它放香氣。人都喜歡親近他,都喜歡靠近他。這是什麼?德香,修行人的德香。

  金山活佛,他一生的行誼跟濟公非常相像,看到他,我們就想到濟公是真有。在寺廟裡頭他也不守規矩,早晚課都不參加,這破壞寺廟規矩。可是他有一批信眾,寺廟做大法會需要用錢,他把他的信眾找來捐款,所以寺廟要依賴他。他不常住寺廟,到處遊蕩,居無定所,這麼樣一個出家人。確實有神通,樂觀老和尚告訴我的。煮雲知道,到處去打聽,跟他認識的,請他講他的這些故事,他把它記錄下來,寫成一本書。樂觀以後也寫了一本,樂觀曾經跟他在一起住過四個月,所以樂觀那個書可靠。煮雲法師那是聽別人講的,不一定是真的,樂觀是真的。這兩位法師也都是好法師,都不在了,他們的著作流傳到現在。

  香積國香積如來,以飲食聞香,能斷煩惱、能證菩提,聞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。《維摩經.香積佛品》裡頭說,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這一段,「上方界分,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」,這是很遠的距離,四十二個恆河沙數佛土。「有國名眾香」,就是眾香世界。這個世界有佛叫香積,「今現在。其國香氣,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,最為第一」。這個香積佛國的香,超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,最為第一。這個地方經文要記住,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,不是聲聞緣覺,不是佛菩薩,超越一切人天之香。「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,經行香地,苑園皆香」,這是《佛學大辭典》提供我們的資料。

  「今極樂妙香,亦復如是,功德無邊。普熏十方,廣作饒益。能令聞香眾生,皆修佛行。塵勞垢習,自然不起」。後面第二十品還有詳細介紹。極樂世界的香超過一切諸佛世界,為什麼?法藏比丘在因地時候參訪十方一切諸佛世界,取人之長,捨人之短,他用五劫的時間。四十八願就是五劫時間參訪的報告,他對於諸佛剎土的取捨都在四十八願之中。「極樂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,其香復熏十方世界,皆顯事事無礙法界」,這是華嚴境界。

  我們這個世界當然也包括在其中,為什麼我們沒有聞到香?極樂世界寶香普薰十方世界,不可能我們這個世界在外。而且照佛經上所說的,娑婆跟極樂世界距離十萬億佛國土,在太虛空裡面,十萬億佛國土距離並不很遠。我們今天不能聞,但是有少數人聞到,聞到肯定增長信願,對極樂世界深信不疑,往生極樂世界的願,這個願望堅固不退。今天我們的六根有嚴重的染污,眼的染污,就在眼前,賢首國師說的從一體起二用,三種周遍,我們茫然不覺。由此可知,問題不在極樂世界在我們自己。我們自己修到阿羅漢的境界,見思煩惱放下,有真信切願,這個緣就成熟了,你能見佛,你能聞香,這些感應自然就有。

  阿羅漢、辟支佛有很多沒有聞到,那是緣不成熟。阿羅漢執著小乘,不相信大乘,說大乘非佛說。現在南方的小乘還有這個,不過比起過去好像淡薄很多了。以前他看到大乘他不理會,現在我們也有往來,有些往來還很親切。小乘我們讚歎,為什麼?它是大乘的根基,沒有小乘哪來的大乘!我們一定要記住,佛在經上說的「佛子,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,這佛不承認。

  我們中國佛教這是特殊情形,佛教傳來的時候遵守。隋唐時候小乘有兩個宗派,是佛法的入門,所有學佛人必須要學習的,成實宗、俱舍宗。唐朝中葉之後,這兩宗衰了,沒人學了。到宋朝人都不知道,只知道大乘八個宗,不曉得小乘還有兩宗。什麼原因?中國這些祖師大德他們深深的了解,中國儒跟道可以代替小乘,儒道是中國本土文化,學起來特別親切。這一提出來之後中國人歡喜,無論在家出家都歡喜,用儒跟道來做基礎。這一千四百年來,每一個宗派都有高僧大德出現,說明這個有效,這個試驗成功了。可是到今天麻煩出來了,今天中國的佛教不學小乘,也不學儒、也不學道。這就是世尊在經上所說的話,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。那我們今天學大乘被釋迦牟尼佛開除了,佛不要我們,我們自稱佛弟子,佛不承認。

  湯恩比博士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很深的研究,他說過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,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,他提到大乘佛法。學孔孟學說的人敢不敢說能幫助這個世界?學大乘佛法的人敢不敢說這些話?都不敢。為什麼都不敢?學孔孟的五倫、五常沒做到,學大乘的沒有儒道的根基,也沒有小乘的根基,完全是口頭上的佛法。佛法對學佛的人來說,沒有真正起到作用。大乘,心是真誠,行是慈悲,有幾個是真誠心、有幾個對一切眾生有慈悲心?我們學佛學幾十年,實在講很悲觀,能往生這算很僥倖了,我們這一生有成就。不能往生,那就是古人一句話所說,「地獄門前僧道多」。什麼人墮地獄?出家學佛的、出家修道的,打著神聖的招牌沒認真去做。為什麼《十善業道》做不到?《沙彌律儀》做不到?沒有根。佛的根是這兩樣東西,這兩樣東西還有根,那就是儒的《弟子規》,道的《感應篇》。有這個根,《十善業道》輕而易舉,肯定能做到,出家人《沙彌律儀》沒問題,很容易做到。

  我們去年十一月訪問斯里蘭卡,發現這個國家全國學佛,它不是口上說的,它真幹。把佛陀教育變成生活、變成工作、變成待人接物,你看到了。讓我們感到驚訝,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一個地方。我們去參觀、去參學,對我們自己學佛,對佛教將來的前途,信心奠定了,有這麼好的榜樣。小乘有這麼好的基礎,希望在小乘上再建立大乘。建立的方法,要辦佛學院,要召集真正有志於佛法,真正發心遠紹如來,近光大教,要招這樣發心的人,到那個地方去學習,佛法能興旺起來。典籍,這些年來在台灣相當完備,中國編的《大藏經》、日本編的《大藏經》都很完備,就是要人去學。學要守規矩,小乘重視戒律,從小孩就教。所以要從戒律學院開始,戒律學院是共同科目,遵守古人所定的五年學戒,有這個根基之後再學專宗。真有人肯發心,給他這種機會,讓他能夠安心學習,十年專攻一門,人會開悟。我們今天要走開悟這條路,五年可以得三昧,十年肯定開悟。悟後,一切法觸類旁通,這才是佛門大導師,要真幹!

  我的年歲大了,沒有法子再學這些東西,只有念佛求生淨土。那我們在國際上還有一點影響力,這一點影響力供養給大家,幫助大家。今天我所知道的,斯里蘭卡是佛教修學最理想的處所。我們在那個地方建立一個佛學院、佛教大學,可以做得到。跟其他宗教來合作,建立一個宗教大學,也能辦得到。總統歡喜,我給他這個建議,強帝瑪法師告訴我,他們已在著手、在策劃了。現在我們所物色的,重要的是人,建學校不難。人還是從研究員著手,無論在家出家我們都歡迎。將來在那邊建個道場,我們的規矩就是不下山。像日本的比叡山我去參觀過,日本人稱它是佛教的母親,日本佛教有十三個宗派,這些宗派最初創始的祖師都在這個山上修行。我去訪問的時候,向這個方丈老和尚請教,當年這些祖師在山上,住的時間最少的住多少年?他告訴我,十六年。長的呢?三、四十年。下山心就動了,不下山心是定的,定能開慧。這一點很重要、很重要!

  中國自古以來,這些祖師大德也都是在一個寺廟、一個叢林幾十年不下山。連我們淨土宗,東晉慧遠大師在江西廬山建一個念佛堂,東林念佛堂,就是現在的東林寺。一百二十三個人,大家發願在那個地方念佛往生,不下山。貴賓來訪問,虎溪為界,送客只送到這個虎溪,就不過這個小溪。有一次,慧遠大師跟陶淵明(儒家的),還有個陸道士,儒釋道三個人,遠公送客,送他們兩個,聊天不知不覺的過了小溪,三個哈哈大笑,叫虎溪三笑。要有這樣的志趣才能成功,心裡頭還貪戀紅塵,這不會成就。所以我們要求這樣的人,真正把續佛慧命、弘法利生的大事雙肩承擔下來,這樣的人才行。人數多少沒有關係,有一個算一個,有兩個算兩個,長時間,也許二、三十年之後,有個六、七個人。

  這樁事情現在就可以開始,不要建豪華的宮殿大廈,不需要,建小茅蓬,建小念佛堂。將來發展到大規模,那是三代、四代、五代之後的事情。我們現在創始,創始,山洞、茅蓬就可以,從這個地方起家。真正有一、二百個出家人,個個都能專攻一門,就可以正式辦大學,可以招生,可以面向全世界。在家出家都可以學習,都可以進入這個學校。這個學校畢業,發給你的畢業證書在全世界都有效,承認你,你是真正接受過佛法,通過認證的。在佛法裡頭,佛門的稱呼,叫阿闍黎。阿闍黎是梵語,意思是軌範師,這個老師道德學問都是我們的榜樣、都是我們的模範,佛法才能興旺起來。這段經文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再往下看,第二十三章,「庚十一,助他成佛」,往後一共有五願,四十四到四十八。這五願跟前面不一樣,這五願是助他成佛,不是說極樂世界。五願是幫助十方佛剎裡面的菩薩們圓成佛道,彌陀的大願大行,不可思議!前面四十三願是幫助十方世界,特別是六道眾生,沒有能力斷惑證真。阿彌陀佛想出這麼一個方法,叫帶業往生,到極樂世界,也就是最理想的修學場所,到那個地方去成就。成佛沒有帶業的,帶業到極樂世界,在極樂世界再去消業。消業很容易做到,第一個壽命長,無量壽。帶業往生的人統統是無量壽,有的是時間。老師好,阿彌陀佛親自教你,同學好,同學當中很多都是等覺菩薩,這樣修學的環境,十方世界找不到。我們往生是換一個修學的環境,這樣我們才容易成就,所以前面四十三願是幫助我們的。後頭五願是幫助菩薩們的,菩薩們如果要快速成就,也要皈依阿彌陀佛、也要求生極樂世界。這一願,四十四「普等三昧願」。請看經文:

  我作佛時。十方佛剎。諸菩薩眾。】

  你看對象不一樣。

  聞我名已。皆悉逮得清淨。解脫。普等三昧。諸深總持。住三摩地。至於成佛。】

  請看念老的註解,「右章中,從至於成佛以前,表第四十四普等三昧願。定中以下,表第四十五定中供佛願。從第四十四以下諸願」,以下五願,「皆為彼國以外,他方菩薩,聞彌陀名,得殊勝法益之願」。這不是凡夫,對他方世界菩薩說的。十方諸佛剎土,菩薩煩惱習氣重,在修學過程當中有進有退。那如果要想真正不退轉,選擇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好、最理想的方法。但是要有緣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,了解極樂世界的狀況,他才能生信解。這個五願,第一,就是四十四,「為聞名得諸三昧,至於成佛之願」,從得三昧到成佛。「逮者,及也」。《易繫辭》說的水火相逮,就是水火相濟。「註曰:水火不相入,而相逮及。又逮者,追也」。據《會疏》的意思,是令聞名之人,「即時得諸三昧,故言皆悉逮得」。『逮得』是當時馬上就得到,這個功德不可思議。《會疏》裡頭說得好,讓聽到阿彌陀佛名號的這些人,這些人是菩薩不是普通人,聽到這個名號即時就得到像此地所說的三昧。

  《宋譯》本裡面說,「所有十方一切佛剎」,這說得詳細。「諸菩薩眾,聞我名號,應時證得寂靜三摩地」,應時就是即時,就能證得。「其中應時證得」,也就是皆悉逮得的意思。「清淨者,所住之三昧,無染無著,故曰清淨三昧」。『三昧』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,叫正定。「三」翻作正,「昧」翻作定,正定。定的境界、能量是相同的,修定的方法不一樣。我們從念阿彌陀佛名號得的定、聽到這個名號得的定都叫做念佛三昧,是因念佛你才得定的。那我們念了很久沒得定,這什麼緣故?我們不是至心稱念,經上常說「至心稱念」,你一定就得到。不是至心,我們念佛的時候有妄想、有雜念、有間斷,跟大勢至菩薩定的標準相違背。大勢至菩薩教人,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那就對了!

  都攝六根是什麼意思?換句話說,放下萬緣,就是都攝六根的意思。眼從色那裡收回來,耳從音聲收回來,都攝了。觀音菩薩用這個方法,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。我們是聽外頭聲音,觀世音菩薩聽裡頭,裡面是自性,不聞外頭聲音聞自性,自性是寂靜音,這就不一樣了。攝是攝受,把它收回來,跟孟子所說的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」,也是這個意思。收心,心要專一,心不能往外頭亂跑。凡夫的心隨著六根向外跑,眼喜歡看色,耳喜歡聽音樂,舌喜歡嘗味,鼻喜歡聞香,全往外頭跑。外面叫六塵,它起染污。往外跑引起你的貪心,聞不到時生瞋恚心,愚痴,統統生起來了。所以往外跑是造業,造什麼業?造輪迴業。增長自私自利,增長貪瞋痴慢,這輪迴業。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回頭,回頭是岸。回頭之後專念阿彌陀佛,叫淨念相繼。什麼叫淨?沒有染污叫清淨,沒有分別叫清淨,沒有動搖叫清淨,要用清淨心念佛。淨念,我們平常講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懷疑;或者說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、沒有懷疑,這叫淨念。

  這樣念佛跟佛相應,容易得定,得定叫念佛三昧。念佛三昧有淺深,功夫有淺深不等。最淺的是功夫成片,這最淺。最淺就決定得生,功夫打成一片了。也就是說,你的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你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,這才叫成片。還有妄想,還有雜念,這個一片沒有,往生沒有把握。全靠臨命終時最後一念是不是阿彌陀佛,是阿彌陀佛就能往生。這句話說明助念很重要。助念,臨終提醒你,怕你忘掉。但是真正念佛人不希望人助念。為什麼?助念有好處,也有不好處,人多太雜反而不容易得清淨心。最好是自己平常功夫念到功夫成片,往生的時候,知道什麼時候走,自在的走。

  諦閑老和尚的鍋漏匠,那個徒弟,走,他沒有告訴任何人,也沒有一個人幫他助念,他自己一個人站著往生,往生之後還站三天。因為住在農村沒有交通工具,那個時候農村人到觀宗寺去報信,來回三天,所以他站了三天,等待老和尚替他辦後事。

  倓虛法師在哈爾濱建極樂寺,寺廟蓋成了,為了要大眾知道這個道場,就做一個大的法會傳戒,一傳戒大家就知道了。傳戒期間當中修無法師的往生是個很好的例子,都是預知時至,都是自己功夫成就了。修無師沒出家之前做泥水匠,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。出家之後在寺廟做粗重的活,別人不願意幹的,他都願意幹,心地非常慈悲、老實,能吃苦,平常功夫就是一句佛號。碰到極樂寺傳戒,他發心去做義工,傳戒需要人手,做義工,歡喜。倓虛、定西兩位法師香港人很熟,那個時候住持是倓虛,當家師是定西。他找到這兩位法師,說明他來做義工。歡迎他。

  大概住了十天;那個時候傳戒五十三天,義工大概是兩個月的時間;住上十來天,他就來告假。倓虛法師畢竟是個有修行的人,有修養,無所謂,來很好,歡迎;去也好,不計較。定西法師就差一點,把他教訓一頓,發心到這裡來護持戒場,怎麼才幾天就想走?你這個人太沒有恆心了。修無師說:法師,我不是到別地方去,我是往生極樂世界。這兩位法師就睜著眼睛看他,幾時?預知時至!幾時?不出十天。請常住給他準備兩百斤柴火,往生之後火化。答應他。

  到第二天,他又來了,跟兩位法師說,我明天就走了。馬上就給他準備一個房間,臨時搭了個鋪。他要求最好能有幾個人送他往生,大家都歡喜,預知時至。到第二天,幾個人助念,助念的人就跟修無師說,祝福修無師,你真難得,這麼自在的走,沒有生病,一點痛苦都沒有。他說你作幾首詩,留幾首偈子給我們做紀念。他說我是個粗人,不認識字,我也不會作詩、也不會作偈,我倒有句老實話供養大家。大家說,什麼話?能說不能行,不是真智慧。大家聽了,很實用。能說不能行,不是真智慧,留這一句話給後人。這都是倓老法師講經常常提到的,念佛人的好榜樣。開戒的時候,得戒老和尚是諦閑老法師,倓虛老法師的老師,知道這樁事情,非常讚歎,這真正是修行人的好樣子。這叫三昧,預知時至,必定得念佛三昧。

  念佛人一生所求的就是極樂世界,這個世間隨緣,不要認真。雖然是利益眾生的事情,得眾生有福報,沒有福報不能勉強。有福報緣自然成就,沒有福報,這個緣求是求不到的。求不到勉強求,沒有好處。勉強求,裡頭決定摻雜著名利心在裡頭,沒有名聞利養求它幹什麼?佛教導我們隨緣而不攀緣,這就對了。

  諸佛如來宣揚彌陀名號,一切諸佛如來講經教學,沒有不講《阿彌陀經》的。也就是說,淨土三經是一切諸佛一生教學當中必定要講的,別的經不講可以,這三部經不能不講。為什麼?與阿彌陀佛有緣的眾生;有緣是什麼?真正相信,真能夠理解,真正發心求生淨土,他決定成就,這是當生成佛的妙法。佛要不說這部經,那就是沒有慈悲心,真正有慈悲心的人,決定要說這部經。不但這部經要說,這部經一定是像釋迦牟尼佛一樣,多次宣講,一生決定不是只說一次。唯有多次宣講,知道的人多,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也多;往生的人多,成佛的人多。換句話說,佛講經教學是開成佛班,那個速度很慢,這個是最快速的保證班。但是這個班很容易修,很難相信,許許多多諸佛菩薩,諸佛是相信的,菩薩不相信。菩薩總認為修因證果,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,一生當中就能夠證得究竟圓滿!這是他不能相信的事情。

  這個三昧,清淨三昧,無染無著,著是著相、執著,沒有染污、沒有執著,這叫清淨,清淨三昧。「如《會疏》曰:寂靜三摩地,無縛無著」。這個縛是染污的意思,它是煩惱的代名詞,好像人被繩索捆綁,不能動彈,不能自由;比喻凡夫被煩惱纏縛,不得清淨。著是執著。這些煩惱統統沒有。「又解脫者,所住三昧,離一切繫縛而自在,名曰解脫三昧」。解,念去聲。一般念解,解是解開,解是名詞;解就是解開了,做動詞講。『解』是把它煩惱解除,妄想解除,迷惑解除,叫破迷開悟。『脫』,脫是從果上講的,脫離生死,脫離輪迴,脫離愚痴,是說的這個。這叫解脫,解脫三昧。這個最低是對六道輪迴說的,什麼人證得?阿羅漢以上,他們見思煩惱解開了、沒有了,脫離三界六道。更深一層的是脫離十法界、是解脫無明煩惱,這個就深了。解脫無明煩惱,脫離十法界,這個人叫成佛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在《華嚴經》他不是究竟圓滿佛,他是分證佛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成佛,跟凡夫用心不一樣。六道凡夫用阿賴耶,妄心。四聖法界也是用阿賴耶,也是用妄心,他用妄心用得正。六道人用妄心用得邪,偏了、邪了,不正,所以變成六道輪迴。四聖用得正,完全根據佛法,也就是完全是依教奉行的人,他用的心雖然是阿賴耶,但是佛教他怎麼做的全做到了,佛教他不能做的,他絕對不會去做,所以他的形象很像佛。天台大師判六即佛,叫他做相似即佛,他是相似即。明心見性是分證即佛,他是真佛,沒有圓滿。到妙覺圓滿了,等覺還差一品,妙覺才圓滿。這個三昧有淺深兩種意思,果報不相同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