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mtbcollege logo
 
简体 正體
綱目模式
頻次搜索 
AND OR
 
02-040-0121 主講人 : 淨空老法師
             小字號    中字號    大字號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一二一集)  2013/1/13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0-012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三百四十七頁倒數第二行,最後兩個字看起:

  「度者,到也。彼岸者,涅槃也」。《大論》,《大論》是《大智度論》,第十二卷說:「若能直進不退,成辦佛道,名到彼岸。表大士普度,悉令一切眾生證入無餘涅槃而後已也」。《大智度論》上這個話說,如果能夠在菩提道上只有進,沒有退,成辦佛道就是成佛,到達究竟圓滿的層次,這叫到彼岸。「拯濟負荷,皆度彼岸」,這一句經文表示參加法會這些大菩薩們都是等覺菩薩,他們都有這個能力幫助一切眾生證得究竟無餘涅槃。菩薩本願如是,眾生緣有沒有成熟,關鍵在此地,佛菩薩那一邊沒有問題,問題全在眾生自己緣有沒有成熟。佛在《彌陀經》上給我們說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,這個少是貫下去的,不可以少善根,不可以少福德,不可以少因緣;換句話說,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,這個人在這一生當中,必定證得無餘涅槃。

  第一個是善根,善根是智慧。智慧從哪裡來的?智慧就是看破,章嘉大師告訴我,看破是從放下來的,放下是從看破來的,這兩個相輔相成。到底哪個在先,哪個在後?這最初入手之處,那看這個眾生的煩惱習氣。如果煩惱重,煩惱障重,就是情執很深,從放下下手;如果是所知障重,這對知識分子來說,煩惱障輕,那就從看破下手。入門,不外乎這兩種。煩惱障、所知障都重的人,那就得同時下手,這是入門。入門之後就真幹,這個真幹,看破肯定幫助你理解,也就是幫助你生智慧,智慧看破之後幫助你再放下。章嘉大師說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個方法。老師說得通俗,看破放下,我們容易懂。老師進一步的告訴我,這裡頭有個標準,標準是什麼?如果你沒放下,證明你沒看破,看破沒有放不下的,這是標準。那你沒看破,說明你沒放下,老師教我用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,怕自己起增上慢。增上慢是什麼?沒有看破以為看破了,沒有放下以為放下了,這是最大的障礙。這是許許多多修行人一生不能成就的原因之所在。我們不知道,從來也沒人給我講過。

  章嘉大師,親近他之後發現,真正有智慧,真正有慈悲。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,像我們這麼平凡的人,他常常懷念,不捨棄。我們確實一無所長,什麼都沒有,什麼都不是,只有一點點真誠心,肯學、聽話、真幹。就憑這麼一點點,老人就不捨棄,對我們是善巧方便。他知道我們學佛的因緣是從學哲學裡面進來的,這就是從看破入門的,放下了,以前對佛教錯誤的觀念,認為它是宗教,認為它是迷信,不肯接近。方老師告訴我們,佛教不是宗教,是哲學,是高等哲學。我們從這個地方進來,這個是幫助我們放下妄想執著,走進門來了。走進門來,我們的心很急,向章嘉大師請教,佛教裡頭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們很快契入境界?老師沒有拒絕,沒有說這個太深了,你不懂。這是真不懂,不是假不懂,如果用這些言語,我們下次就不來了,太深了。所以他把深的東西淺說,這個深的東西就是佛家講的止觀,現在我們完全明白,觀就是看破,止就是放下。如果講止觀,那個時候真聽不懂,我們初學的時候肯定都退心了。你看他換個名詞來講,用看破放下,我們聽了似懂非懂。我向他請教,從哪裡下手。他告訴我從布施,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從這裡下手,求福德、求智慧。智慧就是善根,要多善根、多福德、多因緣,因緣是善知識,都是可遇不可求。我們恰恰碰上,這是佛經上說的,古人所說的,累世的因緣,不是偶然的。能夠珍惜這個因緣、掌握這個因緣,就會有成就。

  人人都能有成就,問題就是你能堅持到多久。有人二、三年就退心了,有人十幾年退心的,還有二、三十年退心的,我們親眼見到過。深深的體會到,要怎樣才能不退心?只有一句,真幹。真幹的人不會退心,真幹的人一定天天有進步。如果不是真幹,特別是現前的社會,幫助你退心的這個緣太多了,叫退緣。自己內裡面有煩惱、有習氣,外面有許許多多的誘惑,怎麼可能不退心!所以今天學佛退心的現象是非常正常。一般群眾不仁不義,變節,俗話說跳槽,這種現象也不能怪他們,也都是正常現象。為什麼?教失掉了,沒人教了,什麼是道,什麼是德,什麼是倫常,什麼是因果,沒人知道。知道一點皮毛不管用,那以章嘉大師的標準是不承認的。你沒有能落實,雖然聽了,沒聽懂。真正聽懂了,哪有不落實的道理!為什麼?他曉得古人說的這個是自己的性德,那怎麼會不奉行?奉行性德,這個人叫自愛,真正愛自己。把自己的性德疏忽了,丟掉了,不自愛。那依中國的標準來說,五倫做到了,五常做到了,四維做到了,八德做到了,這個人叫真正自愛。真正自愛的人是什麼?是聖賢。在佛法裡面講,真正自愛的人是法身菩薩。

  三賢菩薩是勉為所難,他是在學佛,把佛的教誨都照做了,他不是從自性流出來的,他沒見性。必須見性了,這些性德是從自性自然流出來的,沒有絲毫勉強,這是佛門裡面的佛菩薩。必須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才當得起自愛!所以三賢菩薩,果位到了十法界裡面最高的佛的位次,到這個最高的境界,天台大師六即佛裡頭稱他是相似即佛,他很像,真像佛,佛所說的性德他統統做到了,但是他自己沒有見性,真做到了。這是相似即佛,也是大乘裡面常講的信滿成佛,十信,十信達到圓滿,成佛,天台家講相似即佛。

  大乘教裡面往上去,有行滿成佛,有迴向圓滿成佛,有十地圓滿成佛,那是真佛,那個不是假佛,但是還叫分證即佛。分證是什麼?沒圓滿。但是雖沒有圓滿,這些人真正自愛,一點不假,為什麼?見性了。見性為什麼就是真愛?因為愛是性德,見性,性德哪有不流出來的道理?而且是自然的,叫法爾如是,這個法不得已而起的一個名詞。這個法是自性,自性無量功德,慈悲是無量功德裡頭的第一德。中國人講父子有親就是這個德,這個德是天賦的,不是學來的,所有一切的德目都是從這個衍生出來的,它是一切道德的根源。說道、說德,意思都相同。道,人生要圓滿自己,這就是一條道路。學佛,想成佛,成佛的這條道路叫做道,我們行這條道路叫做德。真幹,真在這一條路上走。一生當中能圓滿證得,只有淨宗法門,只有這一門當生成就,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。

  所以是悉令,悉令就沒有一個漏掉的,一切眾生,男女老少,各行各業,賢愚不肖,全都包括在其中,沒有一個漏掉的。能令一切眾生證入無餘涅槃而後已也,就圓滿了。這個無餘涅槃是妙覺果位上說的,連無始無明習氣都沒有了。我們知道,實報土裡頭的這些分證佛他們還有餘,餘什麼?就是無始無明習氣沒斷盡,他有這個東西存在。無明習氣斷盡了,他就融入常寂光,那叫證得究竟佛果,無上菩提,沒有在他更上的,沒有了,他到頂頭了。用現在科學家的話,回歸自性,現在科學叫零點能量點,回歸零點能量點。但是零點能量點這個概念很模糊,沒有佛講的法性、實相、涅槃那樣活潑生動,令人聽到之後生歡喜心。

  從這方方面面我們細心觀察,才知道淨宗法門不可思議,淨宗法門就是自性的核心,法性的中心點,一切萬法都從這裡衍生,一切佛道也從這個地方生起,一切法不離這個核心。我們要求的,就是要求證得這個核心,契入就是證得。擺在我們面前,無量無邊的道路,你走哪一條道路?一生究竟圓滿成佛的道路,就是信願持名。真正認識了,還有時間去說閒話嗎?肯定是阿彌陀佛一句接著一句,分秒必爭,成佛去。成佛去幹什麼?為度一切眾生,這個心就叫大菩提心,不是為自己,是為眾生。真正為眾生,自己要先成佛,自己沒有成就,哪有智慧、神通、能力去幫助別人。所以必定是先成就自己,再發心幫助別人。

  沒有見性之前,幫助別人,實際上還是在幫助自己,古人所謂的「教學相長」。怎樣提升自己的境界?在教學當中提升。為什麼?教學會發現很多問題,有一部分問題是自己發現的,有一部分是別人發問、別人質疑的時候發現的,真的是教學相長。學生感激老師,老師也同樣感激學生,沒有學生就是沒有緣,沒有緣,有很多東西隱藏在那裡,將發未發,發不出來。學生一問,一懷疑,一舉一動,把我們這個疑情觸發了,智慧生起來了。讀經亦如是,讀經是什麼?聽佛說法,聽祖師大德的議論。這個集註裡頭有非常豐富的資料,我們常看,看到好像沒有什麼意見,看個五十遍、一百遍,這裡發現這兩個字有意思,遍數不夠生不出來,遍數夠了生智慧。我們用小註註在旁邊,字雖然不多,意思深廣無際。

  末後這一段,「德慧齊佛」,這是功德圓滿。齊是等齊,跟佛相同,不是跟別人等齊,跟佛等齊。

  悉獲諸佛無量功德。智慧聖明。不可思議。】

  這是證信序的總結,經義真正不可思議。四個字是一句,這就是四句,從完整的意思,這是兩句話。「以上二句,表諸大士具足福智二嚴,位齊果位」。大乘的果是佛,是妙覺如來,智慧圓滿了,福德也圓滿了,兩種圓滿。我們這部經的經題,「大乘」是表智慧圓滿,「無量壽」是表福德圓滿,「莊嚴」是表兩種究竟圓滿,這說的果。怎麼圓滿的?下面是因,「清淨、平等、覺」,這三個是因。修因證果,這因第一個是清淨心,我們要恢復清淨心,要把清淨心裡頭的染污統統放下。

  我今天早晨跟六和園幾個工作人員談話,時間不長。我體會到今天染污最嚴重的就是手機,所以我把手機丟掉了,不要了。我這二、三年來很少用手機。所以我告訴大家,我的手機充電一個月一次,前年,去年半年一次,今年不要了,沒好處。人必須少說話,多讀書,讀聖賢書。不說話,沒事。我不要手機,我不打電話給別人,不干擾別人;我也不收聽別人的,人家有事情找我,他用別人的電話來找我,我自己沒有電話,清淨太多了。多接觸古人是最有利益的,你說古人在世,一生說多少話,留下這個書本是他幾分之幾,是最精華的留下來了,廢話都不留下來,最精彩的。我們展開書本,是古人的精華,這個要感恩,這要恭敬。感恩、恭敬心,他的話我們才聽得懂;沒有感恩的心,沒有恭敬的心,聽不懂。書念了一千遍,意思還是不見,什麼原因?恭敬心不夠,感恩的心不夠。如果有萬分真誠、恭敬、感恩,他一次就大徹大悟。

  我常常讚歎六祖惠能大師,為什麼他能夠言下一句話裡頭明心見性?我說那種人,他的真誠、恭敬、感恩是萬分,所以他接觸到,能當下就痛痛快快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放下,這一放下,就成佛了。沒有別的,與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,與讀書不讀書也沒關係,完全靠的是真誠、恭敬、感恩,完全靠這個。我們仔細去看《壇經》,裡面所記載的,能大師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,厚道到極處,自己一生謙虛恭敬,不敢輕慢一個人。這就說明什麼?他真誠恭敬做到了,就在他日常生活當中,在他工作之處,在他處事待人接物。你細心觀察,大徹大悟原來是這麼得來的,一切眾生個個都有分。我們入不進去的原因是什麼?是自己太傲慢了,自己不知道,成見太深了,自以為是。現在人確實沒有把古聖先賢放在眼裡,沒有把祖宗放在眼裡,沒有放祖宗是大不孝,沒有把聖賢放在心裡是大不敬。我們這麼多年探索自性的根源、聖道的根基,沒有別的,就這兩個字,一個是孝,一個是敬。有這兩個字的人,決定是自愛,決定是愛人;沒有這兩個字,他不可能愛人,他對人好那是感情的衝動,不是真的,是虛情假意。不自愛,怎麼能愛人?沒有這個道理。

  一輩子都讀聖賢書,都向聖賢學習,很不錯,相似位中人。為什麼?沒有根。現在扎根難,不是不能,很難。扎根是母親的責任,但是現在做母親的人不懂,疏忽了。從哪裡開始紮起?從懷孕開始,胎教。小孩出生,一千天就是三年,這是扎根的時候,這個時候沒有扎根,就是沒有根了。三歲以上不好教了,他已經學壞了。從哪裡學的?從見聞覺知裡頭學的,他所看到的,他所聽到的,他所接觸到的,都是真實的教材。那他所看到的、聽到的、接觸到的都是自私自利,都是名聞利養,都是財色名利,他幹的是這些東西,所以統統被染污了。每天他在學習,那是電視、是網路,電視、網路教些什麼他全會了,聖賢東西、祖宗東西一無所知,根本就沒有聽說過。所以他的人生觀、他的價值觀當然會有偏差,當然發生問題。

  這種偏差就造成社會動亂,地球的災變,影響的嚴重我們現在已經深度的體會到了。大家現在慌了、著急了,怎麼辦?用什麼方法能恢復正常?學佛的人是很幸運的人,真正把佛經看懂了,我們就得救了。為什麼?我們放下了,不幹了,萬緣放下,一塵不染。今天我們唯一的希望,希望獲得諸佛功德,希望獲得像佛一樣的智慧,我們走佛的這條路。佛路是清淨心、平等心,是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。正而不邪是平等,淨而不染是清淨,我們真正走這條路。

  這個地方(這表法)表示這些菩薩們,在家出家,都是具足佛智,福慧圓滿了。位齊果位,菩薩最高的果位,再向上一個位次,就是妙覺,究竟佛果。這些人,「乃從果向因之大菩薩」,也就是說,他們早已經成佛了。他們從常寂光裡面感應而現的,示現在世尊法會當中,現菩薩身,現聲聞身,現長者、居士身,果上來說,全都是法身佛變現的。所以,「咸得如來之福德莊嚴」,從他們應身、變化身,明顯的你看到他們的福德。福德兩個字,福是福報,德是智慧,福德、智慧圓滿。

  『智慧聖明不可思議』,「明大士咸得如來之智慧莊嚴」。表明與會的這些大菩薩都得到如來智慧莊嚴,也就是都是證得圓滿的法身。法身就是法性,法身就是全體,宇宙萬有的本體。法身,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,沒有內外,這叫稱性,這叫自性。阿賴耶有邊際、有內外,法性沒有。法性在哪裡?就在當下。法性沒有過去未來,沒有此界他方,無時不在,無處不在,是自己的清淨法身、平等法身。換句話說,真正的清淨平等就是法身。《淨影》與《甄解》、《合贊》諸家,皆同此說。說法都相同。

  「聖者,正也」。聖是什麼意思?聖是正的意思,在辭典裡面它的意思很多,它是智慧,它是明瞭,它是通達,它是沒有障礙。「又肇公曰」,這僧肇大師,「智慧,體;聖明,用。無事不照謂之聖」,這個說法也說得非常之好。下面應該還是僧肇大師所說的意思:智慧是體,聖明是用。「一切事皆能照了通達,名之為聖」,中國人稱聖人。聖人就是個明白人,對於一切事理,他通達明瞭,所以稱他為聖明。

  「菩薩之權智與實智」,實智是體,實相般若;權智是用,是方便般若。權實靈照,實智照,權智靈,權巧無方,它沒有一定,非常活潑,千變萬化,成就一切功德。這是「眾生凡情絕不能解,故曰不可思」。為什麼不可思?理太深了,事太深祕了,凡夫想像不到,凡夫也看不到。在哪裡?都在現前,統統擺在面前。擺在面前,你看不到,你能相信嗎?擺在我面前,我怎麼會看不到?我們從實際的例子來觀察,你就明白了,這是講的眼見色,舉一個例子。我們眼睛所見的色相是假相,真相有沒有見到?真相見不到。為什麼見不到?我們以過去電影做比喻,你就明白了。

  過去電影,它根據的原理是動畫,就是幻燈片,快速的讓它轉動,在銀幕上就好像它會有動作,實際是動畫。我們人畫漫畫也可以,畫二十四張,張張都不一樣。一秒鐘,在放映機裡面去放映,鏡頭打開一張,照到銀幕上,立刻關起來放第二張,速度二十四分之一秒,就是一秒鐘放二十四張。我們看到電影銀幕上有人在動作,人在揮手,在動作,其實那是二十四張幻燈片連續放映產生的效果,這個大家懂得。如果一秒鐘放一張,就是二十四分之一秒的一張,就放這一張,你會有什麼感覺?有感覺,有一道光,一閃就過去了,光裡頭什麼內容不知道。這不就當面錯過嗎?睜著眼睛你都沒有看到。

  那彌勒菩薩告訴我們實際的真相,我們現前實際真相是什麼樣子?是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張,這種幻燈片,一秒鐘一千六百兆。一千六百兆裡頭的一張,就在你面前放,你有沒有看見?沒看見。二十四分之一秒,看見一個光,一閃就過去,內容不知道。現在說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在你面前閃過,你根本就不知道。所以宇宙的奧祕在哪裡?就在當下。光,你沒有看見,音,很大的音聲,沒聽見,也是他來不及聽,就沒有了。我們今天見聞覺知所能夠體會到的,完全是相續相。多快的頻率?一秒鐘一千六百兆,這麼快!我們沒有能力跟上,它速度太快了。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凡所有相都是這個樣子,都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這高頻率產生的妄相,它立刻就消失了。會不會重複再見?不可能,不可能再重複。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知道,這是科學家他們研究的課題。

  我們聽到,今天的科學家,科學儀器非常進步,有能力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的這個速度,他能捕捉到,距離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不遠了,愈來愈近了,看看可不可能達到這個境界,宇宙的奧祕完全被揭穿了。對學佛的同學來說,是有很大的幫助,讓我們對佛菩薩生起真正的恭敬心,他們有能力在三千年前就知道,講得這麼清楚。三千年後被科學家證明,佛經上講的是真的,不是謊言,句句是真話。所以說,這個境界產生的一切現象,沒有辦法用語言表達,「一切語言,不能表達,故曰不可議」,議是議論、說明,做不到。前面說這樁事情,理太深了,所以無法想像,不可議論。「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,故其形其容無法擬議」,它的形狀、它的容貌、它的內容,都是無法想像,無法言說,說不出來。

  下面又說,「又不可思議有二種」:一種是理空。它確實有這個理,沒有理怎麼會生事?理為什麼說空?六根緣不到。它不是物質現象,我們眼耳鼻舌身緣不到;它不是精神現象,我們第六、第七識緣不到;它不是自然現象,連阿賴耶見分都緣不到。阿賴耶也有見相四分,所以說它作空。這個空不當作無講,空是有,因為三種現象它都沒有,所以叫空。「非惑情所測」,惑跟情,都是講八識五十一個心所的見分、相分,緣不到。第二種叫神奇,「非淺識所量」。淺識的心量他想不出來。所以這樁事情,佛說過之後,等到三千年後的今天,近代的科學家用精密的儀器才發現,物質是什麼,精神是什麼,答案才出來。三千年,多少人在研究,沒找到。

  「又《智度論》曰:小乘法中無不可思議事」,像這些性具功德、智慧、不思議的事情,佛在小乘沒講過,《阿含經》裡頭沒有。為什麼不說?程度不夠。今天可以說是因為有科學的輔助,科學家發現了,有憑有據,可以令人相信。我們得到這個助緣,對佛法這些深奧、神祕的地方可以解釋了。在以前解釋往往引起爭論,爭論到最後,誰也不服誰,沒有一個圓滿的結果,這是現代科學家幫我們一個大忙。又《智度論》曰:小乘法中無不可思議事,「唯大乘法中有之」。釋迦牟尼佛講大乘,前面做了二十年的準備功夫,講阿含十二年,講方等八年,這才講般若,這才給你講空。

  「如六十小劫說」,這是《法華經》裡面的,六十小劫「謂如食頃」,這麼長的時間,在佛眼睛看,好像吃一頓飯的時間。吃一頓飯時間頂長也不過半個小時,在某一個狀況之下,它已經過了六十個小劫了。劫是時間單位,有大中小三種,說法不一定。通常說人壽,最長八萬四千歲,最短十歲,我們一般講平均年齡。我們現在是在減劫,減劫是從八萬四千歲,每一百年減一歲,減到十歲,這叫減劫。然後再從十歲,每一百年加一歲,又加到八萬四千歲,這個一增一減,叫一個小劫。六十個小劫,一個小劫,二十個小劫叫一個中劫,四個中劫叫一個大劫,這數字可以計算得出來,今天人形容叫天文數字。六十小劫的時間在菩薩感覺上,就像吃一頓飯的時間。

  《法華經》上說這樁事情,告訴我們時間不是真的。法身菩薩的境界,時間沒有了,空間也沒有了。空間沒有了,就是距離沒有了,極樂世界就在此地;時間沒有了,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,距現在的十劫,這十劫是大劫,實際上,實際上就在現前。時空不可得,極樂世界在哪裡?就在當下。你為什麼見不到?是我們的頻道跟它不一樣。像這一個電視的畫面一樣,它跟我們不同的頻道,實際上它就在面前,我們按下這個頻道就現前了。時間、空間不是真的,是假的,什麼時候我們明心見性了,這個事實真相就看到了。

  我們再看這一品最後,「總結」。

  如是等諸大菩薩。無量無邊。一時來集。】

  說一時好,一時是真的,就是這個時候。一時是什麼時候?一時就是現在,統統來集會。『如是等諸大菩薩,無量無邊,一時來集』。「總結以上德遵普賢之諸大菩薩」,普賢大士所召集的,這個法會跟普賢大士關係非常密切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在極樂世界落實了,所以極樂世界就是普賢菩薩的世界,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修普賢十大願王,沒有一個不修的。

  「為聽聞讚揚淨宗妙法故,為廣宏普賢願王故,為普度十方三世一切有情,往生淨土究竟涅槃故,同德同心,一時來會」。釋迦牟尼佛為地球上的人慈悲演說,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盛況,所以,與普賢菩薩有緣的眾生不知道有多少,盡虛空遍法界,太多太多了。還有為了聽聞、讚歎淨宗妙法的。還有一類,為了廣弘普賢願王,不但是自己修學,而且弘揚,目的是為普度十方三世一切有情眾生往生淨土,究竟成佛,涅槃就是成佛。這些人同德同心,同德,普賢大士之德;同心,是教化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的心,有這樣的心願,跟阿彌陀佛同德同心,跟普賢菩薩也是同願同心。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這裡成佛,在這裡講《無量壽經》,沒有一個不歡喜,都來了。

  「《淨影疏》曰:為法心同,故來一時。」法會裡面這些菩薩,跟釋迦牟尼佛、跟阿彌陀佛、跟普賢菩薩,都是同心同願、同德同行。所以釋迦在此時此處宣講這個法門、這部經典,教人一生成佛之道,比什麼都難得。這種機會,佛如果看到眾生緣不成熟,不會說這個經的。難得地球上現前眾生機緣成熟,佛應現到此地,把西方極樂世界做詳細介紹、說明,勸導大家同生淨土。所以這個緣稀有難逢!千萬不要以為佛常常來,佛有感就應,感應裡頭夾雜一毫不清淨,夾雜一毫妄念、雜想,都成了障礙。這些障礙統統拔除了,你才能夠一帆風順,圓滿成就。

  再看後面,「餘四眾」,分四小段,第一段,「比丘尼眾」。

 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。】

  這是女眾出家的,『尼』是印度梵語,就是女子。女子出家的,在這個法會有『五百人』。「清信士眾」。

  清信士七千人。】

  男眾,在家男眾有七千人。

  清信女五百人。】

  在家女居士有五百人。所以現場我們能夠見得到的,二萬人。在家出家,四眾弟子,這麼大規模的法會,在釋迦牟尼佛一生也是稀有。緣成熟了才出現,緣不成熟不會出現。末後還有,「諸天大眾」。

  欲界天。】

  『欲界』六層天,從下向上,四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,這六層都叫欲界,欲沒斷,但是愈往上愈淡薄。夜摩天以上就很淡薄了,夜摩天的人,欲的表現是握手、擁抱;到兜率天,欲的表現只是看到歡喜,注目看一看,我們講,注意看一看,多看幾眼,就是這個;化樂天就更淡了;他化自在天,還有一點這個意思,色界天就沒有了。財色名食睡,叫五欲。喜怒哀樂愛惡,加上五欲,合成一條,叫七情。七情五欲,七情裡頭包含著五欲。五欲是一種情執,煩惱的根源,這個東西斷掉了,就生色界天,不生在欲界。這個東西斷掉了,八苦就沒有了。欲界,愈往上愈淡薄。

  我們要知道,六道輪迴,生死的根本,大經上有所謂「愛不重不生娑婆,念不一不生淨土」,所以念佛太重要了。真正明白、真正搞清楚了,印祖過去常說,佛為什麼念不好?對於娑婆跟極樂,這兩樁事情認識不清楚,所以功夫不得力,他心不專。果然認識清楚了,果然搞明白了,他決定不會放鬆。像黃念祖老居士示現的那個樣子,我認為他是示現的,他不是凡人,他是從極樂世界來的。來幹什麼?就是給這個經做註解,他來就為這個事情。夏蓮居老居士來到這個世間,就是為了會集會集本,重新做一次整理,留給末法往後九千年做往生的因緣,他來幹這個的。劉素青居士的往生,給我們做證明的,她是現身說法。她學佛時間不長,就依這一部會集本,就依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,就依這一句佛號,自自在在、歡歡喜喜的往生了。我們聽說她壽命還有十年,她放棄了,不要了。為證明這個經是可靠的,不是假的,她的十年壽命捨掉了,做樣子給大家看,證明我們採取這個本子、採取這個註解,依教奉行,是正確的,不是錯誤的,作證轉。通序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這末後說,「《宋譯》經末曰:並天龍八部一切大眾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」,有這幾句話。所以這幾句話,就是蓮老會集,在《漢譯》本裡頭有這幾句,全部收在此地。就是「欲界天,色界天,諸天梵眾,悉共大會」。《宋譯》後頭還有,「一切大眾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」,這些都彌補《魏譯》本之不足,《魏譯》本沒有這些話。

  我們看下面是「發起序」,叫別序、通序,是所有經典前面都有,六種成就。發起序,每部經不一樣,每次法會都有它特別的因緣,這叫別序,別於諸經。「下一品為別序,亦為發起序。序中如來現瑞放光,阿難喜悅請問」。這部經的發起因緣是世尊示現的瑞相,稀有的瑞相,放光,阿難尊者看到了,看到非常歡喜,向佛請教,我們在經文裡面就能看到。世尊為阿難尊者做詳細解答,就說出這一部「廣大、圓滿、簡易、直捷、方便、究竟、第一希有,難逢法寶」,特別是第一稀有,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。這是這一部經的發起。我們看經文:

  大教緣起第三】

  第一段「光瑞發起」。

  爾時世尊。威光赫奕。如融金聚。又如明鏡。影暢表裡。現大光明。數千百變。】

  請看註解:「釋尊將欲演說無上殊勝淨土法門,故現瑞放光,以興起阿難之問端」。世尊一定是見到這個時候弟子們與淨土的緣成熟了,能夠接受這個法門。能信、能願,肯念佛,這就是緣成熟,緣成熟,一定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大家,讓大家在一生當中能圓滿成佛。說實在的,只有這部經能令眾生一生圓滿,佛度眾生的大願也就圓滿了。緣不成熟,說出來沒有人相信;必須要因緣成熟,這才現瑞放光讓阿難看,阿難看了一定就問,這一問一答,用這個來做端由。「並令聞者生希有想」,聽經的人,一定要有這幾種想法,太稀有了。「生難遭想」,太難得了。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現在得人身,聞佛法,那一定會把這個機會抓緊,絕不放鬆。「依教奉行」,這一句最重要了,「求生淨土」,學佛就算是圓滿成就了。這個法門叫一生成佛的法門,不要等到第二生,就這一生就圓滿了。

  「按圓頓諸經,具說本師釋尊放光之相。今經亦然」。佛在講經時候放光,講什麼經?講圓頓,圓是圓滿,頓是快速。不是講這種經,佛通常不放光。這是屬於圓頓大法,世尊才放光,才現瑞。今經亦然,換句話說,這部經就是圓頓大法,不是普通的法門,它是屬於圓頓大法,而且是圓頓大教裡頭第一法門,稀有難逢。真正明白之後,決定是依教奉行,求生淨土。

  「《漢譯》」。這個本子好,幾乎每一段經文念老都把它指出來了,在哪一種原譯本裡頭,或者是幾種原譯本綜合寫成的句子,字字句句都是原譯本的原文,這才能夠取信於後人。每一個字、每一句都有來歷,不是會集的人自己的意思寫成的,人家才能相信。《漢譯》曰:「於時佛坐」,這個時候世尊坐在那裡,「思念正道。面有九色光,數千百變」,這個光在變化,而且變得很快速。「光甚大明」,光非常明亮。「賢者阿難」,《漢譯》本裡頭,「即從座起」,阿難尊者,從他座位上起來,「更正衣服」。因為印度身上披的是袈裟,坐起來的時候衣服就凌亂了,站起來一定要把衣服整理好。我們現在這個袈裟只有印度人袈裟的二分之一,一半,所以他那個,他全身裹起來的。我們中國人穿衣服,所以就代表一個形式。日本人比我們更簡單,把這個袈裟做成這麼大的一塊,掛在前面;還有更小的,放在西裝口袋裡頭,拿出來套在脖子上,這麼一點點,像一個小名片一樣。這個都是表法,代表披上袈裟,取這個意思。「稽首佛足」,稽首是禮拜,我們現在的五體投地,行接足禮。

  「前白佛言」,白是下對上,學生對老師稱白,老師對學生稱告,告訴你,不能用錯,這是互相尊重。現在人,小孩對父母,我告訴你,這在從前是決定不許可的。我告訴你,是長輩對晚輩的口氣,現在沒有人教了。沒人教就不能怪他,有這個機會要講給他聽,讓他學會言辭裡頭有敬辭。「今佛面目光色」,阿難稱,今天佛的面貌,面目光色,我們今天講光彩,「何以時時更變!明乃爾乎」。今天看佛的面貌跟平常不一樣,有很大的光明,而且很多的變化,為什麼?「今佛面目光精,數百千色」,這個神通變化,實在太難得、太稀有了。「上下明徹,好乃如是。我侍佛以來」,我是阿難自稱,他是佛的侍者,自從伺候佛陀以來,從來沒有見過「佛身體光曜,巍巍重明乃爾」,沒見過;「我未曾見至真等正覺,光明威神,有如今日」。他一生跟佛在一起,照顧佛,從來沒見過,感到很驚訝,感到很歡喜,提出他的疑問。

  這個意思還沒有說完,《吳譯》本、《宋譯》本、《唐譯》本,五種原譯本,這一段的經文翻譯的不一樣,這個地方全部給我們介紹出來,讓我們在這一段裡頭看到五種原譯本是怎麼寫的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