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註 (第四四0集) 2012/7/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440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九百一十七頁,倒數第七行看起:
科題,「子三、惡逆罪極」,惡是十惡,逆是五逆,造作十惡五逆罪到極處。這種情形在過去不容易看見,有,很少,現在這個社會幾乎到處都看見。我們來學這段經文,請看經文:
【各懷殺毒。惡氣冥冥。為妄興事。違逆天地。恣意罪極。頓奪其壽。下入惡道。無有出期。】
這是很嚴重的事情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右」,就是右面這段經文,說明「從痴起瞋之過」,都是愚痴,愚痴是根本,瞋恚是地獄的業因,造這種罪業都墮地獄。「三惡業中,瞋業為地獄因。又云:一點瞋心火,能燒功德林」。這一句話意思相同,用字不一樣,我們常常聽說的,「一念瞋心起,火燒功德林」;這個地方是一點瞋心火,能燒功德林,意思是一樣的。所以功德很不容易修,心裡頭,你看這個地方的文字,一點,不多,一點瞋心火,功德林就燒掉了。跟一般人講的一念瞋心起,一念也是很少,就火燒功德林。一念是心才動。功德,先要曉得功德是什麼?功德是定慧,定慧成就的善行、善業是功德。如果沒有定慧,修的善行善事是福德,福德不會燒掉,發再大的脾氣,福報還是在。
脾氣大的人修大福報,都落在修羅道、羅剎道。修羅、羅剎福報大,品德不好,沒有德行有大福報,也不錯了。可是修羅、羅剎命終之後決定墮地獄,為什麼?他造的業太重,他傷害的人太多,決定墮地獄,所以這條路還是不能走。我們要學這個功夫,如何在任何逆緣(逆境、惡緣)之中,不起瞋恚心,自己真正能忍受得了,功德才能保全。如果這個人一生行善修持,臨命終時最後一念是瞋恚,這個問題非常嚴重。為什麼祖師大德教導我們送往生,一再囑咐不要碰往生的人,甚至於他的床鋪都不要碰,在他身邊,離床鋪遠一點,他有感覺。碰他什麼?他痛苦,痛苦就容易發脾氣,生瞋恨心。這個時候一生瞋恨心,極樂世界去不了,到哪裡?到地獄去。送往生的意義送錯了,希望你送他到極樂世界,你把他送到地獄去,這樣不如不送。所以這幾句經文意思很深很廣,我們一定要清楚、要明白。
下面說,「故心懷殺毒,殘傷他命,惡氣熾盛,從冥入冥」。故云『惡氣冥冥』,這第二句。常常殺生的人,殺生,原因都是貪吃,吃眾生肉。貪瞋痴叫三毒,殺生是瞋毒,所有一切病毒都離不開貪瞋痴。這是殘傷他命,多半指動物,被他殺害惡氣熾盛。被殺害的這些動物,這有情眾生,牠有沒有怨恨?有。牠會不會報復?肯定會報復。所以我們細心觀察,吃肉的這些眾生以人最為殘忍。動物互相吞噉也只是當牠飢餓的時候,獅子、虎、狼牠吃飽的時候,對於周邊的小動物,決定沒有傷害的意思。我們在電視過去看「動物奇觀」裡面看到,所以人比動物互相殘殺還要殘忍。由此可知,動物是用什麼心情來看人?人是最可怕的動物,不吃也要殺你。惡氣是怨氣,怨恨熾盛。現在這個大地上每天殺害的,陸地上走的、空中飛的、水裡頭游的,每天有多少?我記得有人給我提供一個資料,一年三千三百七十億,一年,那差不多每天要一億多殺害的。所以這個地球磁場不好,我們坐飛機飛到上空,看下面灰土土的,那怨氣。
從冥入冥,冥是幽暗,無知妄為,下面是惡道,三途地獄。底下有解釋冥冥,「又冥冥者幽暗也,無知也,暮夜也。所作皆妄,故云為妄興事」。冥冥可以說是迷中入迷,愈迷愈深,迷了他造罪業,業必定有報。『為妄興事』,興起這些惡念,幹這些惡事,妄統統都是虛妄,罪愈造愈深,於是『違逆天地』。這個註解裡頭說得好,「上不順天心」,天神看不過去,下面也違背閻羅王的意思。閻羅王執行造作惡業的人,讓他們在地獄受這些苦報,是不是閻羅王的意思?不是。我們現在完全曉得,地獄完全是自己不善業變現出來的,與閻羅王不相干,確確實實都是自作自受。天人,佛經上講得清楚,什麼人生天?在世間存的是四無量心,慈悲喜捨四無量心,造的是上品十善,四無量心造上品十善,這是生天的因。所以天人慈悲,天人不喜歡看到殺生,殺生吃肉天人看不慣,不順天心。閻羅王、鬼王也很慈悲,不忍心看到造作罪業這些人在地獄受罪,所以告訴地獄的人,你們所受的罪都是自作自受。地獄裡所有一切狀況,都是業力變現的,不是閻羅王在那裡造的地獄,不是的。
「如是任意作惡」,故云『恣意』。「一旦罪惡滿盈」,這叫『罪極』,有沒有滿盈的時候?有。罪惡滿盈,底下說,「於是罪業牽引,則不待世壽終了,乃頓奪其命」。這句話一定要重視,罪業輕的是你的壽終(壽命到了)才論互相酬償,造業極重的人,不到他的壽命終了,誰來奪他的命?都是冤親債主。債主是討債的,你奪取他的財物,他不甘心,一定要討回來,這討債的。你殺害這些眾生,眾生還不能奪你命,是因為你有福報,有福報就有守護神保佑你。你惡貫滿盈的時候,這些守護神離開,索命的人就來了。
學佛的同學都知道,佛門裡頭有《慈悲三昧水懺》,你看看那個故事。悟達國師是個了不起的修行人,你就看他的傳記,十四歲做沙彌就登台講經,聰明、記憶好、悟性高。長大以後,皇上對他禮敬,封他為國師,這很年輕。皇上供養他一個沉香寶座,我們叫太師椅,這個太師椅是沉香雕的,沉香名貴,一點點你買的時候價錢都很高。這一個沉香寶座真的是寶,他接受,起了一點傲慢心,覺得自己有這樣的榮耀,皇上對自己這麼尊重,出家人當中沒有超過他的,起了這麼一點念頭。這個念頭一起護法神離開,真的,要命的人找上身,害了個人面瘡,幾乎送了命。畢竟是修行修得不錯,有一個阿羅漢迦諾迦尊者幫他調解,對方答應了,離開。這才曉得前世的因果。
事情發生在漢朝,十世,他很難得,十世都出家,修行十世,所以做個國師也不是容易事情,十世修行累積的功德,有這麼大的福報。這個冤家是被他殺的,不甘心等著報仇,他就有耐心等你十世。你修行得不錯有護法神,他不敢貼近你;你哪一天有點過失,護法神走了,這個機會來了,他就入進來。你說這個多可怕,給我們學佛人很大的警惕,微微動一個不善的念頭,你想想看,護法神都離開你。你有正念現前,護法神歡喜,尊重你,你不如法,他就走了。這些神他們不是感情用事,他完全是智慧。所以罪業牽引不等待你壽終,他就來要你命。現前在這個世間,有很多造作惡業,他還在世間,還繼續在造,說明這個人過去生生世世修積的大福報,今天造這麼重的業他還在享福。這種人如果是一生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他的福報還得了!來世肯定他不在人間,為什麼?福報太大,人間沒有這麼大的福,他到天上去享天福了。
天上壽命長,四王天,欲界六層天這最低的一層,福報就不可思議。四王天一天,他們的一天人間五十年,他的壽命五百歲,單單從這點,你就看到他福報之大。長壽是福報裡頭的第一福。忉利天玉皇大帝,中國人所說的,忉利天的一天是人間一百年,壽命一千歲,也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壽命一千歲,你就曉得,天上福報多大。所以人都喜歡生天,我們看世間許多宗教,他們終極的目標是生天,享天福,沒有講到出離六道輪迴。出離六道只有佛教,佛教不是宗教,對這些情形了解得非常透徹,佛教終極的目標是回歸自性,回歸自性這叫做成佛。回歸自性就是一切大圓滿,智慧圓滿、德能圓滿、福報圓滿,沒有一樣不圓滿。
這冤家來奪命,『下入惡道』,就看他造的罪業,這種人死了,這叫非命,壽命並沒有到就死了,夭折、橫死這一類的。「惡道」,這是指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這是他們的去處。我們要曉得,曉得你就不會造惡業,過去造的我們要懺悔,懺除業障。懺悔的方法很多,一切方法都不如念佛,這點我特別要告訴同學們。乾隆時候慈雲灌頂法師,這在中國佛教是個很出名的大德,他的著作等身,至少有五、六十種,我看過它的目錄,《卍續藏》裡面收入了二十多種。我過去曾經講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講這部經的時候參考他老人家的註解。他那個註解叫《觀經直指》,註得好,裡面有一句話非常重要,《直指》裡面講,世間人懺罪,造極重罪業,所有一切經教、懺法都沒有辦法懺除的,他說還有一個方法可以幫助他滅罪,這個方法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。我們在他這裡面才真正了解到,這個佛號功德不可思議,超過一切善法。
這一部經佛教導我們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。淨宗法門是主張帶業往生的,煩惱不要斷,業障不要消,殊不知都在聲聲佛號裡面,不知不覺的煩惱斷了,業障消了,所以這個法門不可思議。古大德說「暗合道妙」,真實不虛,哪有不消業障、不斷煩惱能成就的?原來這個法門斷煩惱、消業障,是在念佛裡頭消掉的、斷掉的,自己完全沒有覺察到。我們從《觀經直指》裡面看到,回想到今天這部經,黃念老居士的集註,裡面給我們說明,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與《觀經直指》上講到的完全相應。才知道念佛有這麼大的好處,千經萬論不如這一句佛號,誰肯相信?所以這個經叫易行難信之道,真難信。往生到極樂世界一切都圓滿成就,尤其是一到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現在我們相信,不再懷疑!過去總是有疑慮,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?一般菩薩修無量劫還沒到這個地步。念佛的人像第十八願一樣,臨終一念十念也作阿惟越致菩薩。所以許多人看到這個經文,不相信,搖頭,哪有這種道理?這叫真難信。
所以佛在經論處處提倡,黃念老引經論就有八十三種,古來祖師大德的註疏就一百一十種,為我們解釋這部經,證實這部經功德不可思議。我們有緣遇到,要知道這個緣太難了,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你今天遇到了。彭際清居士說,「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」,這一天我們也遇到了。遇到了要不認識,不知道珍惜,當面錯過,那叫真可惜。遇不到是沒有福分,遇到了不相信是沒有智慧,必須有福分、有智慧你才能得受用,這個受用是真正肯放下萬緣,一向專念。修行成就代表的人物,實在講最殊勝的是一些阿公阿婆,表面看起來魯鈍、愚痴、沒智慧。其實佛眼睛當中,他們的福慧太大了,為什麼?他相信,他沒有雜念。他什麼都不需要學,就這一句佛號念到底,信心具足,願心具足,這一句佛號也具足。
他們往生是自在往生,是不是命終?不是的。我有理由相信,如果這個阿公阿婆念到三年以上他還沒走,那就是菩薩在世間示現。他功夫成就了隨時可以走,隨時可以走而不走,那不就是做樣子給別人看的嗎?天天在做這個樣子讓你每天看到,看你什麼時候覺悟一下看明白了,這是菩薩示現在度眾生的,我們會對他另眼看之,對他生起恭敬心,對他生起仰慕的心。回過頭來看自己,我們學佛沒有他這麼真誠,沒有他這麼老實,沒有他聽話,沒有他那麼真幹,樣樣不如他。他一天到晚沒有第二句話,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於世間一切人事物,沒有計較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這種人真菩薩在示現。
我們看下面這一段,「奪者強取也,使喪失也。頓然斷其壽命」,這叫『頓奪其壽』。《嘉祥疏》解釋「頓奪」,說的是「滅壽奪算」,本來他有八十歲的壽命,五十歲、六十歲就死了,這就是「頓奪其壽」。這種情形很多,都在我們眼前,我們稍稍留意,細心去觀察你就見到,古時候有,現在更多。「又《淨影疏》曰:痴故起瞋」,愚痴沒智慧,對於世出世法理事、因果都不知道,都不相信,所以起瞋恨心。「共相殘害,各懷殺毒,惡氣窈冥,為妄事等」,愚痴,發脾氣、瞋恚,共相殘害就互相殘害,跟他一起的人,必定是業報相同,善人、君子不會跟他們在一起,所謂「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」。貪瞋痴總是跟貪瞋痴的人在一起,所以惡氣窈冥,為妄事等,所作所為都不合禮義,不順人情。
繼續又說「造罪之人,宿罪之力」,這是講業因,他為什麼會造這個惡業?過去生中,有不善的因、有不善的習氣,帶到這一生來,所以「自然招集非法惡緣」,跟前世是分不開的,這就生生世世冤冤相報。「隨而與之,恣其作罪」,隨他去造,現在不但隨他去造,還要慫恿、鼓勵他去造,希望他早一天罪達到滿盈,到極處了,「頓奪令盡」。這些慫恿的、幫凶的都有罪業,「將入惡道,受苦無極」,這個將入就是帶著他,誰帶著他?無常小鬼。這是在他生病,在他臨終的時候他見到,真有。早年我在台灣,台灣榮民醫院住院組的組長,抗戰期間我們同班同學,念初中時候。以後在台灣他在榮民醫院服務當住院組長,那時候我學佛了,告訴我真有無常大鬼。醫院裡面的人都相信,醫生、護士都相信,因為他常常看見。只要看見無常大鬼在病號門口,看見他,這個病人不出三天他就死亡,無常大鬼把他帶走了。所以真的,這不是假的,帶到惡道,受苦無極。
下面,「疏謂:世人因愚痴而生瞋心,相殺相害。心懷毒惡,唯作妄事。如是造罪之人,由其宿世罪惡之業力,種種惡緣自然相隨」,惡因決定有惡緣跟著。「恣意作惡。待其惡貫滿盈,果報顯現,頓然奪盡其壽命,墮入三惡道。所受果報,無有窮極。欲出無期」,故云『無有出期』。這講的都是事實真相,在眼前這個社會,如果我們心冷靜,心地比較清淨,你細心觀察,統統在眼前就上演,在表演給我們看,我們的警覺心才生起來,這種遊戲不能再玩下去,太痛苦、太可怕了。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世尊在大乘經上所講的話,我們就相信了。我們能接受,真正要依教修行,決定不能造惡,造惡對我們往生決定產生障礙。不但不能造作,連念頭都不能有,為什麼?往生的時候是一念萬德洪名。這樁事情要在日常生活當中,把它養成習慣,養成念佛的習慣,不要有任何雜染擾亂,我們念佛念到清淨心現前,就有把握了。
請看底下一段經文,「諭離惡勸修」,這裡頭有四段,第一個小段「離惡行善」。
【若曹當熟思計。遠離眾惡。擇其善者。勤而行之。】
這是普遍的勸導學佛的同學們,要止惡從善,求生淨土。過去造的惡,已經造了沒有關係,只要真正懺悔,後不再造,這是懺悔最重要的意義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章嘉大師教我,懺悔不必儀式,老人常說「佛法重實質,不重形式」,什麼叫懺悔?知道錯了後不再造,叫真懺悔。知道錯了還常常造作,這叫不通懺悔,那個果報自己要承當。『若曹』,這是漢朝時候的話,現在就是你們,你們這些人,你們應當要『熟思計』,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深思熟慮,要多想想,『遠離眾惡』。佛門善惡的標準十善業道,殺盜淫、妄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、貪瞋痴,惡!要遠離。『擇其善者』,十善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這善。善者要奉行,惡者要遠離,得真幹才行,落實在哪裡?落實在六和敬,這是僧團。
世間善法也非常重要,因為善它是一體的。世間善法中國人也講根本,根本戒,五常仁義禮智信。仁者愛人,義者循理,講理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要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這叫義。禮是禮節,禮節必須遵守,一般講規矩,人不守規矩,社會就亂了。智是理智,不能講感情,感情裡面的弊病很多,所以佛教給我們,要用理智,不能用感情,五常裡面的智是理智。最後一個講信,人言有信,在這五德裡面信是基礎,人要不講信用,前面四個全都沒有,信德是基礎,今天連信都沒有了。《左傳》上講「人棄常則妖興」,人要是把仁義禮智信這五德都丟掉,都沒有了,這個社會是什麼?妖魔鬼怪。中國人把這五個字定作這是人必須遵守的,人跟禽獸不一樣,人懂得這五德,力行五德。中國人的德目簡單明瞭,綜合四科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除去相同的只有十二個字,「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、仁愛和平」,是善!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要與善相應,要與不善遠離;不仁、不義、無禮、無智、無信我們要遠離。不管別人,把自己管好,用十二個德目非常好。
不孝、不悌,不孝是不孝順父母,不悌是不尊敬尊長,不仁是自私自利。沒有義,人沒有義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違背人情事理。無廉無恥這都不必細說了,後面仁愛和平當然做不到。所以我們用這些標準來看今天的社會,得失就非常清楚、非常明白。社會動亂,災難頻繁,是一切不善的心行所感召的。如果要社會恢復安定和平,得把這個找回來,非常重要,找回來問題就解決了。過去英國湯恩比所說的,「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,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」。我們就這一點淺顯的認知,就能懂得湯恩比博士的意思。這個社會對於善者迷了,迷惑了,不善的思想、不善的念頭、不善的行為,在今天都看作是正常。把善行都看作不正常,善行都看之為那是封建時代,那是落伍的、舊的,現在要新的,新是什麼?正是古人這些道德的反面。古時候的時代是太平盛世,是和諧幸福,今天這個沒有了。今天人是唯利是圖,父子沒有親,兄弟之間沒有友愛,為爭奪財產上法庭,太多太多了,幾乎天天都可以看到這些信息,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們要知道。下面這更深一層告訴我們:
【愛欲榮華。不可常保。皆當別離。無可樂者。】
世間人為什麼造作罪業,還不就這四個字!迷在其中,不了解這事實真相。『愛欲榮華』是真有,世間人搞錯了,錯解了其義。「《會疏》曰:榮華不可保,會者定離散」,會是聚會,聚會一定有散會的時候。「愛欲不可常,盛者必衰故」,看歷史就非常明顯,盛極一時到最後還是被毀滅,衰滅了,所以盛者必衰。「顛倒妄樂」,故『無可樂者』,你要看清楚、看明白,你才能把這些假相,假的幸福你才能放下。這種世間人所謂幸福,不知道那是在苦中作樂,不是真樂,是在麻醉自己,真正的樂他不知道。《論語.學而》曰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那是真樂,世間人不懂。大乘有至樂,不但是真樂,是最高的快樂,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。阿彌陀佛的世界稱為極樂,這都是真實的,這種真樂是永恆不會失去的,會失去的不是真樂。
「彭際清曰:一切世人以欲為樂,不知是苦」,這一句話講破了,欲是苦不是樂。「智者觀之,唯苦無樂」,真正一個有智慧人,在他心目當中,這些人只是在受苦,他哪來的樂?「所以者何」,這下面略略加以解釋,「以有為樂,無即是苦」。你的地位不能永遠保持,你的財富也不能永遠保持。在現前的社會裡實實在在說,你的那些欲念完全沒有保障,哪裡會有樂!「不知有者無所因故。以得為樂,失即是苦,不知得者失所因故。以聚為樂,散即是苦,不知聚者散所因故。以生為樂,滅即是苦,不知生者滅所因故」,舉這幾個例子,說明「眾生所樂正是苦因」。你在造苦因,「必生苦果,故云無可樂者」,你樂從哪裡來?
那真正的樂?真正樂不在外面,與外頭境界不相干,自性裡面有樂。自性樂的什麼?自性樂的是智慧,智慧開了,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,通達明瞭,這樂。德能現前,這裡頭有真樂,永恆之樂。樂在什麼地方?樂在愛護一切眾生,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樂事;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世間樂事沒有能跟這個相比,所以這是永恆的,它是不斷的。如果這裡頭沒有樂趣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四十九年講經教學,他怎麼能教得下去?他為什麼要這樣的精進、這樣的認真?其實樂趣,我們中國古德也有這一句話說,「得天下英才而樂育之,人生一大樂事也」。得到一個真正好學的人,你教他,這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。把他教成就了,這個學生將來成人為家庭造福、為社會造福、為國家造福、為一切眾生造福,你得這個快樂,沒有能夠相比的!佛法當中那更如是。
末後這段「勸生淨土」。
【當勤精進。生安樂國。智慧明達。功德殊勝。】
這是快樂達到圓滿了,註解裡頭說,「繼勸精進,求生安樂國」,『安樂國』就是西方極樂世界。「得生彼國」,只要你能夠生到極樂世界,末後這一句你就圓滿了。「悉皆」,悉皆是個個都是,『智慧明達』,明是明瞭,達是通達,『功德殊勝』,下面說,「明者明了,達者通達」。這是人生第一樂事,為什麼?世間眾生苦,苦從哪裡來的?苦從迷惑來的。心裡面迷惑,沒有智慧,所以他對於一些事理看錯、想錯了,於是就做錯、說錯,這個錯誤感受的是苦報。他有智慧,他聰明,他沒有一樣不知道,所以他看法正確、想法正確不會做錯事情。起心動念、所作所為是利益眾生的,利益眾生是真正利益自己,這就是智慧。只知道利益自己不曉得利益別人,這就是蒙蔽、愚痴,這個事情一定要知道。
「《淨影疏》曰:智慧明達,得智勝也」,勝是殊勝,「功德殊勝,得福勝也。智福並勝,故勸世人,精勤求生」。智慧跟福報兩個都殊勝,這是誰?這叫佛。你看佛弟子常常念三皈,「皈依佛,二足尊」,今天這個世間,對佛法不認識的人很多,遇到我們學佛,有時候會問到什麼是佛?我們就用二足尊給他解釋。佛是智慧圓滿,福報圓滿,這兩種圓滿就稱之為佛,你要不要?如果你智慧圓滿,福報圓滿,就叫做成佛。這個解釋正確沒有說錯,而且人喜歡聽,很容易接受。如果用三種智、三種覺來解釋,怕他聽不懂,產生懷疑;要用最淺顯,正是他所期望的,念念祈求的,原來就是佛,接引眾生。學佛,學佛確實就是求這兩樣東西,求智慧、求福德,智慧殊勝、功德殊勝。功德一般人不懂,跟他講也很難懂得,功德跟福德在事上是完全相同,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完全相同,只是用心不同,功德是用真心,福德是用妄心。
阿賴耶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妄心,也就是說,有分別、有執著、有起心動念,這是福德,這是妄心。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,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斷惡修善,這是功德。功德跟自性相應,福德跟自性不相應,這是必須要搞清楚的。世間人修福德他樂意、他喜歡,修功德他不懂,也不容易做到。要用《金剛經》的話來說,具足四相就是福德,他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這是什麼?有分別、有執著。破四相是功德,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這個斷惡修善是功德。接引初機要簡單、要扼要、要明白、要簡短,讓別人聽到生歡喜心。所以智福並勝,故勸世人,精勤求生。人真的明白了,都想要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福德。福德是福報跟功德,到哪裡學?到淨宗去修,淨宗去修,你決定能得到。你要得到真正的圓滿,那你要到極樂世界,真得到圓滿。沒有到極樂世界你能得人天福報,人天福報確確實實不能跟極樂世界的人相比,差遠了,差太遠了。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,他的智慧、福報都超過大梵天王,超過摩醯首羅天王,往上那就可想而知。
最後佛勸誡我們,「勿虧經戒」,虧是虧欠,我們今天講的對不起,不可以對不起經戒,經戒不容易遇到,要認真修學。請看經文:
【勿得隨心所欲。虧負經戒。在人後也。】
這落後,註解裡面說,「虧者,缺也」,欠缺;「負者,欠也。經指經教,戒指戒行。此處特勸持戒」,為什麼?「以戒乃萬行之基」。如果把戒丟了,學佛所得到的是佛學常識、佛學知識,不但與生死沒關係,在我們這個世間,改善我們生活環境都做不到,所以,戒行太重要了。《了凡四訓》裡頭,我們看了凡先生他的自述,他是依照雲谷禪師的教誨斷惡修善。雲谷禪師用的教材是《太上感應篇》,《太上感應篇》裡面教人斷惡修善,總共有一百九十多樁事情,那是基本的條目,告訴你哪些是善、哪些是惡,先要有能力辨別善惡,然後才能夠斷惡修善,真幹!這人要發真心真幹,感應立刻現前。我們從他的記載,他記載絕不是騙人的,他這四篇文章是留給他兒子的,自己一生斷惡修善的經過,以及得到殊勝的感應。
第一年,明白了,發願做三千樁好事,以報祖宗之德。願一發他就真幹,到第二年參加考試,孔先生算他第三名,他考取第一名。他三千樁好事做了多久才圓滿?十年。你看他發心是真的,所做的善事並不是很多,第二年就起感應,信心就起來了,真的,不是假的,十年圓滿做了一次迴向。又發做三千樁好事的願,斷惡修善漸漸得心應手,四年就圓滿。你看第一次十年,第二次發願四年圓滿,果報是愈來愈殊勝,真是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。命裡頭沒有功名,功名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學位,他命裡頭只有秀才。在中國過去舉人、進士叫有功名,他沒有舉人、進士的命,他發願求,真的考取舉人,也考中進士。舉人我記不得了,進士好像參加了三次才考中。壽命只有五十三歲,他活到七十四歲,延壽二十一年。本來他做的官位不大,是個小縣的縣長、縣令,結果這個升了寶坻的縣令。寶坻縣是直接歸皇上管的,等於像現在直轄這個縣市,這地位就高了,跟巡撫差不多了。這都是命裡所沒有的,從哪裡來的?從持戒修善來的。
我們今天學佛,不真幹不行,淨宗我們持戒五個科目,好記。第一個是最高指導原則必須要記住的,淨業三福,從哪裡學起?從這學起。淨業三福第一條,叫我們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我把這條落實在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。孝親尊師《弟子規》,不容易做;慈心不殺,這是講因果,《感應篇》;有這兩樣基礎,《十善業道》你才能做得到。為什麼現在在家學佛,十善業道做不到,出家學佛沙彌律儀做不到,佛教為什麼衰就衰在此地,這叫根本戒。佛經裡面所說的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是以這個為標準,真正能做到,這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。所以我說這是儒釋道三個根,這三個根做不到,學佛,那天台大師所說的名字佛位,你說佛門弟子是名字弟子不是真的,有名無實。你要做到了,那真佛弟子,沒有入門,第二福才入門。
第二福,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小乘。那從這裡我們就看到,古人受三皈是要善男子善女人才有資格受三皈,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能受持三皈,這有條件的。現在三皈五戒都是有名無實,三皈是佛門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,不能不知道。學佛學什麼?就學這三樣東西,這三樣東西的意思是覺正淨。我們從《壇經》上看,六祖能大師在那個時候給人授三皈,已經不說佛法僧,「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」,六祖不說。六祖說什麼?「皈依覺、皈依正、皈依淨」,然後再解釋,「佛者覺也,法者正也,僧者淨也」,再給你解釋。我們讀了這個文,自然就想到為什麼他這麼做,六祖那個時代佛教傳到中國,大概七百年,這個時間也不短,時間長了就愈傳愈訛,變質了,大家對於佛法僧的意思都不懂。皈依佛,泥塑木雕的這是佛;皈依法,這經典是法;出家人是僧,錯了,這個指導原則都指歪了。所以他不用這些名詞,他用這些名詞裡頭含義,大家就清楚,不至於迷信,不至於錯解了。
佛是什麼意思?佛是覺的意思。皈依佛是從迷惑顛倒回歸覺悟,這叫皈依佛,皈依佛是覺而不迷。皈依法,是從邪知邪見回過頭來,依正知正見,這叫皈依法,所以皈依法是正而不邪。僧是清淨的意思,皈依自性清淨心,這叫皈依僧,淨而不染。這樣一說大家就明白了,不至於犯過錯。這是佛門,一入佛門老師就傳授給你,最高的修學指導原則。學佛修行修什麼?修覺而不迷,修正而不邪,修淨而不染。外面事相上的三寶沒關係,那叫住持三寶,它有起作用,起什麼作用?提醒我們。我們看到佛像,馬上就想到覺而不迷;看到書本,不一定是佛經,一看到書本的時候,就會想到正而不邪;看到出家人,就想到淨而不染。所以它起作用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。用什麼方法達到覺正淨?方法就是八萬四千法門,我們今天用的方法就是淨宗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我們用這個方法。
初學,我們具體說了四個方法落實淨業三福,我們用的是十善業道,十善、六和敬、三學(戒定慧三學)、六波羅蜜,最後一個普賢十願,我們能夠把這個做到就很好了,如果是出家就加上《沙彌律儀》。我們跟蕅益大師學習,蕅益大師告訴我們,中國從南宋以後沒有比丘了;換句話說,沒有真正的比丘,戒律就得不到。有一個得戒的方法,那就是修地藏菩薩占察法,用這個方法求佛菩薩證明你得戒,用占察輪相,這是蕅益大師提倡的。所以他自己受了三壇大戒之後,他把比丘戒退掉,一生持菩薩戒、沙彌戒,所以常常稱菩薩戒沙彌。因為他稱沙彌,他的弟子成時法師就不敢稱沙彌,成時法師我們看他落款的題字,出家優婆塞,菩薩戒可以得戒的,菩薩戒出家優婆塞他這樣稱。在近代弘一大師也自稱出家優婆塞,名符其實,不敢僭越,這都是留給我們後人做榜樣,所以行門不能不重視。
『勿得隨心』者,「《涅槃經》云:常為心師,不為師心」。下面有解釋,心就是理、就是性,真如本性,萬法的理體。不為師心,下面解釋,「蓋師心自用,乃行人大失」,師心是什麼?自以為是,不遵經教,固執自己的成見,自以為是,這是學者的大病。這個事情很難,但是它是真的,老師給我們講解字字句句都有根據;沒有根據,我自己想法是這樣的,這不可以。特別是在教初學,像這個註解,黃念老給我們做了最好的典範,解釋這個經每句都引經據典,不是自己的意思。一句經文引各種不同的經,祖師大德的註解,換句話說,他蒐集這麼多資料,提供我們自己做參考。顯示什麼?謙德,老居士謙虛不敢自以為是。引完之後,有幾句話隨順著解釋,說得更清楚、更明白。
「因此妄心,正是生死根本」,我們要師心自用,那就是「師此妄心,恰是認賊作子。煮砂作飯,何能得食。何況隨心任性,妄作非為者耶」。這個過失就更重,但是今天這樣的人太多了,所以學佛真不容易。「《四十二章經》曰: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」,與這個意思完全相同。『在人後也』,「落後於他人」,這世尊在此地教誡我們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