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註 (第三五三集) 2012/5/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353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七十頁最後一行:
以上三種解釋,「皆與禪淨諸祖一鼻孔通氣」,這個意思就是說禪淨不二,是一樁事情。「正是從大光明藏」,大光明藏就是真如、本性。誰的真如本性?是自己的真如本性。真如本性是一個,就是哲學裡面所說的本體,宇宙萬有的本體,佛法裡面稱為真如、稱為本性。我們中國老祖宗也有這個說法,所謂的本性本善,《三字經》上前兩句話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那就是本性,本性是本善。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,善惡的善範圍太小了,這個善是代表什麼?代表圓滿,包容一切,一切東西統統包在這個裡頭。所以這個善是讚美的詞,它太好了、太圓滿、太究竟了,一絲毫欠缺都沒有。就像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佛講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如來是對佛的尊稱;換句話說,一切眾生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跟一切諸佛沒有兩樣,這個才叫善。所以本性本善,講萬德萬能,它就是本善的意思。也稱為大光明藏,大光明是說它的德用,它起的作用。大光明遍照,像太陽出來的時候照遍天下,有取這個意思。藏是含藏,是講它裡面,這個含藏就是智慧、德能、相好。
在今天科學裡面講,那就是整個宇宙,科學家把它分類,到最後歸納,他說不外乎三樁事情,第一個是物質,第二個是念頭,意念,第三個是能量,不出這三樣東西。佛經也是這個說法。科學是最近二、三百年的事情,特別是現在的量子力學、太空物理,所發現的、觀察明瞭的跟佛經上所說的完全相同。科學家說這三樣東西,在佛法裡叫三細相。宇宙怎麼來的?佛,佛經上說宇宙沒有說是神造的。所以,實實在在說佛教不能算為宗教,宗教第一個條件就要有個造物主,創造世界,創造人類的一個真神,要有個真神。佛教沒有,始終都沒有。佛教講的是什麼?講的是自性,自性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。說自性是共同的,統統是這個源流流出來的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統統從大光明藏流出來的。所以大光明藏就是本體,大光明藏就是自己的本性,這是共同的。
古人對這些概念確實很不容易建立,所以這個在佛法裡稱為密藏。密不是祕密、不是神祕,它太深,一般人不能理解。現在我們有很多科學工具,譬如電視,每個人都看,沒有一個人不看電視的。我們用電視來比喻,大光明藏就好比電視的屏幕,屏幕不生不滅,永遠不變,裡面的森羅萬象,整個宇宙一切諸法是屏幕上的頻道,我們一按頻道它就出現了,你就看到了。那個頻道裡面,那是假的,那不是真的,為什麼?它是生滅法,是電流波動產生的現象,所以它是不定的。屏幕是不動的,不管你怎麼放,屏幕絲毫沒有影響。屏幕是體,所有一切頻道那是相,相是假的,體是真的。大光明藏是真的,大光明藏在哪裡?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就像電視的頻道。外國的頻道比中國多,早年我住在美國,美國電視頻道一百多個。但是一百多個頻道,隨便你按哪個頻道,都是在同一個屏幕出現。屏幕有沒有染污?沒有,絲毫不染著。所以,不動的、永恆的那就是真的,它會動的、它是生滅的,那就是假的。佛法講真假用這個做標準,只要是有生有滅就是假的,不生不滅是真的。我們用電視屏幕就很容易能體會到,我們的自性、我們的本性不生不滅。
在中國,一千三百年前,唐朝時代,惠能大師出現了,他開悟了,明心見性。能大師那個程度,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同一個境界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釋迦牟尼佛他是個知識分子,開悟之前他曾經學了十二年,這十二年是到外面參學,家裡學的還不算。十九歲離開家,出去像現在講留學,十二年。當時印度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也是宗教學的最高峰。印度人無論是宗教、是哲學家統統喜歡禪定,所以禪定在印度是非常普遍。佛經裡面講的四禪八定是婆羅門教的,釋迦牟尼佛用這個來教初學,跟他學習的,初學就修四禪八定。禪定裡面有境界,而且境界很殊勝。禪定是什麼?把分別、執著心放下了,不分別、不執著。你入定之後,定中境界現前,現的是什麼?六道輪迴。所以六道輪迴不是假的,你有這個定功你可以看見,他有定功他也可以看見,看見的人太多了,這就不是假的。禪定裡面能破空間維次,我們在六道裡,六道有不同空間維次,所以我們看不到他,他也看不到我們,上面能看到下面,下面看不到上面。但是在定中的時候,境界突破了,你全都看見,上面能看到二十八層天,下面能看到餓鬼、地獄,他一點障礙都沒有。證明這個東西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這個東西是什麼?就像我們電視頻道一樣,不同頻道,你按哪個頻道,哪個頻道出現,不同頻道,你都看到。都看到之後你就都明白了。
對於一個年輕、好學,釋迦牟尼佛這樣的人,肯定會追問,六道怎麼來的?為什麼會有六道?六道以外還有沒有世界?我們想肯定會有這些疑問浮在面前,這得追根究柢。所以,釋迦十二年參學,他放棄了,他到畢缽羅樹下入定。畢缽羅樹我們現在叫它做菩提樹,在這個樹底下入定,開悟了,他悟的那個境界跟惠能大師完全相同。那是什麼?整個宇宙他看到了,那就不止六道,比六道大太多了。所以六道四禪八定,在佛法這叫小定。最深的禪定就是見性,他能得到,惠能大師也得到。我們跟他對比,釋迦牟尼佛見性之後,說出他所見到的境界,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;惠能大師見性,很簡單就說了五句話。
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自性就是真心,自性就是大光明藏。釋迦牟尼佛在經教裡頭,說這樁事情用了幾十個名詞。為什麼用這麼多的名詞?這是教學的善巧方便,教你不要執著名字相,名字是假的不是真的。老子說「名可名,非常名;道可道,非常道」,別著相,你才真正懂得意思,才知道他說些什麼;你著了名字相不行,你見不到事實真相。但是不用這些名詞術語也沒法子說,無法把這個信息傳遞給你。傳遞給你,你決定不能執著。這是《大乘起信論》裡面教給我們的,無論是聽講,聽講不要執著言說;讀,讀誦不要執著文字,不要執著名詞術語;還不可以想像大概是什麼意思,別去想。明白就明白,不明白沒關係,不要去理會它,第二遍再學、第三遍再學,遍數多了自然就明白了。不准我們用起心動念去想,為什麼?起心動念是自己的意識,那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絕對要用真心,佛所說的、佛所行的是從真心流露,我們用真心就能夠跟他通氣,就能夠體會到他的真實義。我們用妄心不行,妄跟真是兩樁事情,妄只能夠見到妄。阿賴耶是妄的,所以妄心可以研究阿賴耶,不能研究真如、大光明藏,不行,一定要用真心。
這是大乘教裡頭難就難在這個地方。說容易也是容易在這個地方,只要我們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六根所看的境界是一真法界。我們迷了,怎麼迷的?見色聞聲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這就搞錯了,全用的是妄心。用妄心就見不到真相,真相佛經的名詞叫諸法實相,真實相,你就見不到。因為見不到真相,憑我們憑空去想像,或者是有很多差誤,於是造成思想上、見解上錯誤,我們說的錯誤了,做也錯了,麻煩就大了,這就叫六凡,六道凡夫。如果我們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放下,這一放下就成佛。凡夫成佛在理論上講一念之間,一念真能放下,惠能做了樣子給我們看,釋迦佛也做了個榜樣給我們看。他們非常難得,那叫什麼?頓捨,他能夠同時把這些煩惱習氣一下斷掉,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。我們學了這麼多年,道理都懂,就是放不下。但是多少是放下一些,放下一分有一分的好處,放下兩分有兩分的好處,好在哪裡?智慧現前。放下一分,一分智慧現前;放下兩分,兩分智慧現前。智慧是真心裡面東西,不是外頭的,你放得愈多,你的智慧透得就愈多。佛法裡面講功夫不是別的,功夫就是放下,明瞭就是智慧。
能大師放下之後告訴我們,自性是什麼樣子?第一個說自性清淨,從來沒有染污。第二個告訴我們,自性不生不滅,那是真我,真我是不生不滅的。這個身不是真我,身有生滅。真我在哪裡?真我現在跟假我合在一起、糾纏在一起。世俗人講靈魂,其實魂不靈,迷魂。孔子說得好,孔子在《易經》裡面說「遊魂為變,精氣為物」,講得好。二千五百年,他這個東西那是屬於高等哲學、高等科學。精氣為物,萬物從哪裡來的?萬物是精氣變的。他稱遊魂,為什麼?他非常不穩定,動蕩快速,速度太大,稱為遊魂正確。他在迷,所以他不穩定。如果覺悟了,我們稱他為靈性,真正的自己,靈性是真正自己,永恆不滅。靈性的體是一個,所有萬物都是從它變現的。佛在經上有個比喻,這個靈體,是自性,好比是大海,大海是一個。我們每個人那個靈魂是什麼?像大海裡面起的水泡,大海裡起的無量無邊的水泡,你不知道的時候,好像一個一個的獨立的,彼此不相關;水泡如果破掉了,回歸到大海,是一個。所以佛用這個比喻告訴我們,本體是一個,在迷的時候好像是各個不一樣,其實它還是一個。
人真正把這個搞透徹、搞清楚了,人才會有自愛,有自愛就會愛人。如果愛自己不愛別人,他是迷,愛別人不愛自己也是迷。自愛、愛人是平等的,這個人覺悟了,覺悟決定有這個現象出現。所以,高等的菩薩覺悟了,佛覺悟了,佛是徹底覺悟,高等的菩薩那種覺悟跟佛差不了好多。他們流露出來的,慈悲,慈悲就是愛,為什麼不用愛,說慈悲?世間人講愛,裡頭有情,有情執,就是有感情;慈悲那個愛,它有智慧,它不是感情。換句話說,真實智慧的愛心叫慈悲,帶著有感情的,我們世間人叫愛。所以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,緣是條件,無條件的,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愛是無條件的。為什麼無條件?他知道自他是一體,是一不是二。這真正覺悟了,真正明白了。
「自他不二,自他宛然」,自他是一,但是自他又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其實它是一體。如果我們真的把分別執著放下,自他就通了,別人起心動念我知道,我起心動念你也知道,可見他是一不是二。現在就是我們都有妄想、都有分別、都有執著,這個障礙住了,好像不一樣,我起心動念你不知道,你起心動念我也不知道,我們都在迷。如果我們跟一個阿羅漢在一起,阿羅漢執著沒有了,我們起心動念他知道。阿羅漢跟阿羅漢在一起,彼此起心動念都知道。佛菩薩起心動念,阿羅漢不知道,為什麼?他那個念頭微細,阿羅漢功夫不到。逐漸向上提升,那能量就愈來愈大,真的知道是一不是二。
「因自他不二」,這就是真正明瞭事實真相,應該推自向他。這代表什麼?這是幫助眾生不爭。中國聖賢教我們這些,我相信這個不是從佛教傳到中國來的,中國古時候就重視教育。在整個世界上,我們走過很多國家,族群、宗教都接觸到,真正懂得教育的確實只有中國這一家,找不到第二家。中國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?從懷孕的時候開始,胎教,這沒人想到過的。母親懷孕這十個月當中,母親的情緒要好,不能生煩惱,生煩惱影響胎兒;不好看的東西,醜惡的東西,不能看;不能聽的東西不要聽;說話語氣要柔和,不能說粗野的話。為什麼?統統會影響胎兒。所以這十個月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要非常謹慎,為什麼?保護小孩。這個小孩出生下來之後就好教,在胎裡面稟受正氣,讓他所接觸的都是美好的、都是善的。
生出來之後,到三歲,這一千天扎根教育,誰教他?母親,所以母親偉大。母親教他什麼?教孝悌忠信。所以,這些年來我們提倡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不是教小孩念的,不是教小孩背的,《弟子規》是教小孩什麼?是父母在家裡做到,做出來給小孩看的。小孩一出生,眼睛睜開來了,耳朵豎起來了,他就會看、就會聽,他已經在模仿。所以,父母在小孩面前決定要守禮,讓他看,孝順父母、尊敬長輩你都做給他看。你不要以為他沒有知識,錯了,他靈得不得了。一千天全學會了。所以中國古諺語有句話說「三歲看八十」,三歲紮的根,八十歲不會變。
今天我們見了不少人,書念得很好,人也不錯,可是真像古人所說的,高名厚利他就變節了。為什麼他會變節?因為他沒有受到扎根教育。他能接受聖賢教育,也是二十幾歲以後才接觸的,所以敵不過名利。這個我們要了解,要原諒他。中國古老的教育現在做父母的人不知道,父母的父母也不知道,曾祖父母、高祖父母,大概高祖父母以上懂,知道有這回事情。所以我們的傳統教育疏忽了至少兩百年,八、九代。滿清末年還有人講,沒有人做了,民國年間講的人都沒有了,所以現在對傳統東西我們感覺到非常陌生。我這麼多年所感受到的,大概對中國傳統文化真正了解只有一個人,英國湯恩比博士。這個人一生研究世界文化史,他是歷史哲學家,他是專門研究文化史的,他知道。所以七十年代他曾經說過,「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」,那就講現在,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」,英國人講的。這個人真有智慧,真不容易,中國人說不出來,他說出來了。是真的嗎?千真萬確,一點都不錯。
過去我兩次訪問倫敦,跟歐洲專門研究漢學的這些學生我跟他們交流,牛津大學、劍橋大學跟倫敦大學我都去看過。漢學系的學生我很佩服,他們讀中國文言文。有三個學生自動的告訴我,有一個是用《無量壽經》寫博士論文。我問他,《無量壽經》在中文一共有九種不同的版本,你是用哪個版本?他用夏蓮居的會集本,就是我們現在用這個本子。另外一個同學他用《孟子》,儒家的《孟子》,也是寫博士論文。還有一個是用唐朝時候王維,用他的著作來寫。這些年輕的外國學生,完全沒有中國文化底蘊。我說你們真難得,你們學文言文學多久?告訴我,三年。這文言文不難,我們中國人要學文言文,頂多兩年,成就會超過他們,不是難事情。不肯學那就沒法子。真正肯學,中國文字其味無窮,它是一種高度的藝術,是智慧的符號,這在全世界文字裡頭找不到第二家的。
從漢朝到宋朝八百年間,中國接受了佛教,印度的佛陀教育,大量的翻譯出梵文經典。我曾經就這個事情向方東美先生提出疑問。我學佛是跟方東美先生學的,他給我講的是佛經哲學,我從這入門的。那麼多梵文經典傳到中國來,翻成中文了,原文到哪裡去了?為什麼沒有留下來?我這個問題提出來,沒想到方老師哈哈大笑,我都愣住了。方老師說,從前的中國人不是現代的中國人,以前中國人非常自豪,認為梵文經典翻成中文之後,不但意思沒有錯誤,正確,文字,漢文的文字比梵文還要華麗、還要華美;換句話說,用不著原文了,取而代之了。這是多麼大的氣度!他說哪裡像現在中國人!尤其唐朝,那時中國在世界上是最強的國家。確實,我們現在這麼多年學習這些文字,確實中國文字是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家的。縱然你不認識它,你不知道它的讀音,你能看出這個文字的意思。它的文字像圖畫、像美術一樣,它是個藝術東西,你可以欣賞它,你能懂得它的意思,你不知道它念什麼聲音。這外國文字看不到,連梵文也是拼音,也看不到。獨一無二。
我現在遇到外國朋友,乃至於國家元首,我都提醒他們一定要學中國古文言文。為什麼?因為現在大家都知道,中國確確實實有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智慧、理念、方法、經驗、效果,這東西在哪裡?都在《四庫全書》裡頭。《四庫全書》文言文寫的,你要不懂文言文,要靠別人翻成白話文給你,那就味道變了。像吃東西,他已經嚼了一口吐給你吃,不是原味;原汁原味一定學文言文。難不難?不難,你看這麼多學漢學的學生,三年。三十年前我在台灣,有一個美國紐約,大學的學生,研究中國漢學,跟台灣大學做交換學生,好像是一年。她學《華嚴經》,正好碰到我在台北講《華嚴經》,大概她們教授介紹到我這來,在我這個小道場裡頭住了四個月。讀《華嚴經》,看清涼大師的《疏鈔》,不簡單。我問她,妳的中文學多久?三年。不是難事情。
那再回過頭來我們想想,民國初年,那個時候我很小,中日戰爭爆發我十一歲。我是十歲才搬到城裡面來住,十歲以前在農村,農村非常純樸。我們家鄉是桐城派的發源地,所以讀書風氣很盛,鄉下小朋友都讀私塾,我在私塾好像念過一年。在那裡面基本的一個概念是尊師重道,學到了,進學堂拜老師,那一幕一生永遠忘記不掉。這個私塾是我姑母家裡面,她們的家學。那是個大家族,我一生當中就看到這麼一家,兄弟十個人沒有分家,大家庭。大概那個時候已經衰了,還有一百二、三十個人,就這個家庭。有一個家學,所以我上他們家的這個家學,私塾,親戚關係,進去了。
第一天拜老師,首先拜孔夫子的牌位,供了個牌位,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。我父親在前面,我在後面跟著,向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禮。拜完之後,請老師上座,老師坐在孔子牌位旁邊。同學是兩面站著的,觀禮。我父親帶著我,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,再送上禮物,這束脩,送上禮物給老師。這一幕我們表演了。以後每個新的同學來,我們站在旁邊在看、在薰習。父母對老師行這麼重的禮,學生不敢不聽話,不敢不接受教訓。老師接受家長這樣隆重的禮遇,不認真教導學生,對不起家長。這一幕是什麼?這一幕是教尊師重道。上學之後,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,在家裡面,父母教兒女尊師重道,這個人是這樣子學成功的。現在學校老師不負責任,為什麼?父母沒有給他行這個大禮。我在台灣跟李老師學經教,李炳南老居士,我跟他十年。這個老先生大我三十九歲,也是祖父一輩的,把我們當小朋友看待,常常講這些典故,多半都是親身經歷的,來教導我們。
老師教學生,他開了個班,叫經學班,專門教人講經的。我到台中跟他學佛,是想聽他講經,從來沒有一個念頭我要上台講經,這難事,不敢起這個念頭。我去跟他見面的時候,他這個班才開班一個月,學生有二十多個人,一個星期上一次課,三個小時,每個星期一次,這是教學生講經。他讓我去參加,我不敢去。他說你去看看。我說看看可以。我坐到最後旁聽,聽他老人家教學。完全是私塾教學法,二十多個學生個別指導,是一個一個教。所以,每個人學的東西不一樣,進度也不一樣,用這個方法,因材施教,我看到了。老師教學,學生能夠接受五分,他不會給你講六分,為什麼?多講的那一分你不能接受,沒有必要。你能夠接受十分,他不能講九分,講九分對不起你,你還可以接受一分。所以老師教多少完全看學生你能接受的能力,你不能接受,不能接受他就不教了。
我這才回想起來,我跟方老師學哲學。我跟他不認識,毛遂自薦,寫封信給他,寄篇文章給他看。一個星期之後他回封信給我,約我到他家見面。見面的時候我們知道是同鄉,就知道這種關係,他桐城人,方苞的後裔,我們家鄉距離大概不超過三十公里,就這麼個關係,不認識。老師問我學歷,我說抗戰期間我失學三年,三年沒讀書。他說你有沒有騙我?我說我不敢欺騙老師。他說了,你寫的信、寫的文章我們台大學生寫不出來。我說,雖然我失學三年,我喜歡讀書,沒有離開書本。老師聽清楚了,然後告訴我,他說現在學校,先生不像先生、學生不像學生,你要到學校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。我聽到老師這些話,涼水澆頭,當然非常沮喪,很難過,老師拒絕了。我們這樣沉默了大概有五、六分鐘,最後老師說,這樣好了,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,我給你上兩個鐘點課。我跟他學的是在他家裡小客廳小圓桌上,一個對一個教的。給我講了一部《哲學概論》,最後一個單元「佛經哲學」,告訴我,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,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我在這個單元裡面,把從前錯誤的觀念統統改正過來。這麼多年來,證明老師的話完全是正確,所以感恩老師改變了我一生。
以後我認識章嘉大師,是同一年,大概半年之後認識章嘉大師,這是個專門學佛的。章嘉大師年歲也很大,也都是祖父輩的,我跟他那年我二十六歲,章嘉大師六十五歲,他六十八歲過世的,就我跟他三年。我佛學的基礎是章嘉大師奠定的,以後的成就是跟李老師十年。才知道人家教學是看你,看你有幾分誠意,這印光大師講的,一分真誠得一分利益,十分真誠得十分利益。所以,真誠恭敬不是老師要求的,老師要求學生對他真誠恭敬,那假的,那什麼都沒有,什麼都學不到的。真誠恭敬是老師看你能接受多少,這個關係大了。為什麼?真誠是從內心裡頭發出來,你真想學,他真教你。我跟方先生那麼長的時間,一分錢的學費都沒繳,現在補習班要繳學費,完全是義務。到以後我知道他愛護我,為什麼?如果到學校去聽課,會認識很多教授、會認識很多同學,我們思想就雜亂了。真想學,沒有接觸過,沒有接觸過老師,也沒有接觸過這些的書本,像一張白紙一樣,他看得很寶貴,不讓我受染污,到家裡來學。所以我對老師感激,永遠感激他。世間還有這麼好的東西,沒聽說過,接觸之後,真的叫法喜充滿。你入進去之後,欲罷不能,它就像一塊強有力的磁鐵,它把你吸住了,你愈研究愈有味道,跟哲學融合在一起,跟科學也融合在一起。
所以以後我走進佛門,我看到佛教在現前社會六種形態。第一種,釋迦牟尼佛的教育,很少人學了。方東美先生晚年,在大學裡面全都是開的佛經課程,以後再沒有聽說了。第二種,佛教變成宗教,佛教本來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,它變成宗教了。我們現在看到是宗教,你不能否認它它不是宗教,它確實變成宗教。第三種,變成學術,像現在很多大學、研究所用佛經做課題來研究,變成知識了。這個,釋迦牟尼佛那種智慧得不到,但是你學的是知識。知識實在講能解決一部分的問題,而且有後遺症。最好是智慧,智慧解決問題徹底、圓滿,沒有後遺症。
但是智慧一定要從老方法裡頭才能得到,這新的方法不行。老方法很簡單,《三字經》裡所說的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,一門,那是智慧,一門功課學十年,重複學。《禮記》裡頭告訴我們,「學記」,「七年小成,九年大成」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為什麼?你每天頭腦只想這樁事情,專注在這個事情,專注久了那就是定,佛經上叫三昧。得三昧之後,三、四年之間可能開悟,不能大徹大悟也能到大悟。大悟就很管用,徹悟就成佛了,大悟就真能解決問題。大悟可以怎麼樣?我沒有學的東西,我一看、一聽統統明瞭、統統知道。這是東方人的方法,西方人沒有,他不知道。所以在中國,歷代都有這些聖賢出現於世間。
所以,我們中國學外國東西,說到這裡我就想到孫中山先生,在民族主義第四講裡頭他講過,他周遊列國,他說外國東西比我們中國強的只有一樣,就是機器。除這個之外,無論在哪方面,在哲學、在政治,在任何一方面都比不上中國,他還得向中國人學習,只有機器這方面比我們強。非常有道理。機器的發展到今天成了問題,這個問題不能解決,這就是物理學。物理造成了今天社會的災難,怎麼收拾?社會的動亂是全球性的,不是局部的,加上這幾年自然災害,實際上災害絕對不是自然的,真正的原因是不善的念頭引起來的。這樁事情佛經講得很清楚,被今天量子力學家證實了。現代的量子力學家提出一個新的概念,「以心控物」,用心去控制物質,為什麼?物質是意念變現出來的東西。這個發現非常非常了不起!但是這些事情發現,佛在三千年前就說出來了。今天被他們發現,佛經上這些理論有了科學的根據。
意念可以改變物質,頭一個實驗就是治療疾病。我們的疾病,譬如說內臟,五臟六腑,內臟有了癌細胞,這都是物理現象,現在西醫動手術把它割掉,這不是好辦法。在佛法裡用什麼?我哪個部分有了病毒,這病毒什麼引起來的?總不外乎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這五個字。譬如說肝裡頭發生問題,肝火,瞋恚,瞋恚引起的。腎裡頭有問題了,水引起的,腎水。水是什麼?水是貪,貪心引發出來的。我們能夠斷貪瞋痴,於一切法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它就自然恢復,很快,一、二個月再檢查沒有了,就是意念可以治療。為什麼?因為物質是從念頭變現出來的東西,物質的基礎是念頭。所以念頭善沒有一樣不善,念頭不善那就沒有一樣是善的。應對在外面,就是我們居住這個地球,貪心感應的是水災,海水上升、江河氾濫,貪心;瞋恚感應的是火災,火山爆發,地球溫度上升,感應這些;愚痴是風災;傲慢是地震,它對應的是地震。懷疑,對自己身體來講,免疫系統破壞掉了,你很容易感染疾病,為什麼?信心沒有了。對外面,山會崩下來,大地會沉下去、會陷下去,懷疑。你看,念頭應對在自身、應對在環境,它有道理在。
我曾經看到一份報告,前年,有幾位科學家在澳洲悉尼召開了個會議,也邀請了我,我沒去。我們學院在澳洲,我派了八個同學去參加,回來給我的報告。他們會議兩天,第一天討論的,量子力學最近發現的東西,我們看到很喜歡,證明意念控制物質是真有效果。第二天他們討論就是災難問題,主題就是二0一二馬雅災難預言,討論這個問題。認為有可能佔半數,認為不可能也是半數,一半一半,一半認為可能,一半認為這個不可能。我看到美國布萊登博士的總結,他也不相信馬雅預言這個災難是真的。但是他提出一個建議,地球上的居民要在這個時候要覺悟、要回頭,棄惡揚善、改邪歸正、端正心念,不但災難可以化解,而且把地球帶上更好的走向。這個結論好!這個結論是非常健康的,值得讚歎的。
所以佛法跟科學、哲學逐漸逐漸走向一條路了,這一條路就是肯定整個宇宙跟自己這個關係是一體,就是自他不二。能夠自己謙虛,推崇別人。外國人講競爭,競爭提升是鬥爭,鬥爭提升是戰爭。現在的戰爭是生化、是核武,那就是同歸於盡的戰爭,大家都不想活了。所以,那是死路一條。中國老祖宗的教育,從小教小孩讓,忍讓;稍微長大了,有一點智慧開了,謙讓,要謙虛,謙讓;成年之後走進社會,禮讓。一路讓到底,這是一條生路。聯合國為了化解社會衝突,它不叫化解,它叫消弭,這個語氣很強硬,要把它消滅掉。我們中國人叫化解,在中醫用的詞溫和,沒有那麼樣強烈。從七0年代就召開和平會議,四十多年了,我有這個緣分大概參加了七、八次。我看出一個,那就是知識無法解決問題,跟與會的這些會友們提出建議,要用智慧才能解決問題,要相信湯恩比博士所說的,孔孟學說。
有人問,孔孟學說到底講什麼?我們用一句話回答他,「仁義忠恕」。今天這個社會,社會上這些人不知道自愛,不自愛他就不會愛人。仁這個字,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,仁者愛人。孔子提倡仁,孟子提倡義,義是循理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,這是義。忠是用心,不偏不邪。恕,特別是要講恕道,為什麼?今天世間人造作許許多多的錯誤、罪過,要原諒他。為什麼要原諒他?他沒有學過,沒人教他,他犯的這個錯是可以原諒的,不必追究,一筆勾消。接受過聖賢教育之後再犯過失,可以處罰你;沒有,不懂得這些道理,你犯的過失原諒你。希望大家一起好好的來把老祖宗東西找回來,認真學習。這孔孟學說。大乘佛法是「真誠、慈悲」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真誠。真誠從不妄語落實,從哪裡開始?從不妄語,句句跟人說實話。說實話不是要吃虧嗎?不吃虧。說假話的人吃虧,說實話的人永遠不會吃虧。為什麼?你只保持永遠說實話,別人相信你的話。假話說多了,你說真的人家也以為你是假的,不會聽信你的。自他不二這句話重要!這個理很深,理要不透徹,這個東西做不到。真正理透徹了,愛人如己,真能夠捨己為人。
「故來迎之佛即是自心之佛」,這一段前面講了三位大德,蓮池大師、幽溪大師、蕅益大師。這三個人說這個道理說得非常精闢,我們用了五、六個小時來學習這段論文。來迎之佛,這就是說念佛往生極樂世界,人臨終的時候,阿彌陀佛會來迎接你,這迎接你的佛是真的嗎?還是假的?在討論這個問題。給你說是真的,來迎接你的佛是自心之佛。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,你天天想佛,天天念佛,所以臨終的時候佛就來了。佛確實是自性變現的,自性為什麼會變現佛來迎接?因為你念他。你不念他,他就不來,你念他,他就來了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,是自性變現的。所有一切境界都離不開這個原則、這個原理,這是真理。
這個佛,自心之佛,自心之阿彌陀佛。元朝中峰禪師,他在繫念佛事裡頭有兩句話說得好,「我心即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即是我心;淨土即是此方,此方即是淨土」,這兩句話說得好。有沒有淨土?有淨土,心淨則佛土淨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真正的條件是清淨心,因為它是淨土,心清淨土就淨。真有這尊佛,這個佛是我們意念當中變現出來的。所以他跟我們是什麼關係?一體,阿彌陀佛跟我一體,極樂世界跟我也是一體。自性所變的,我現在要到極樂世界去,那能去不了嗎?當然可以去。它不是心外之物,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,全是自性變的,地獄、天堂也不例外。
劉教授今天在我這裡訪問,他老人家知道章太炎先生,我學佛之初認識章太炎的女婿朱鏡宙老居士。他告訴我一樁事情,他說章太炎老先生在世的時候曾經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。東嶽泰山,東嶽大帝管六個省,那是管鬼道的鬼王,大鬼王。判官是什麼地位?相當於現在我們講的祕書長,這是二把手,他是東嶽大帝判官,他大概是去代理一個月。他是個學佛的人,你看白天陽間辦事,晚上要到東嶽大帝那裡去上班,日夜都不能休息,很辛苦,差事。他說有一天,太炎先生向東嶽大帝上了個建議,他說地獄裡頭的刑罰炮烙,這個刑罰太殘忍了,把柱子,銅柱燒紅,讓罪人去抱這個柱子。他說這個很不仁道,能不能把這個刑罰把它取消?結果東嶽大帝派了兩個小鬼,他說你先去看看,讓這個小鬼帶你去,你去參觀一下,回來再說。
他就去了,走了很遠,到那個地方去,小鬼站在那裡指著它,地獄在此。他看不見。恍然大悟,地獄是自己心變現的,跟東嶽大帝沒關係,跟閻羅王也沒關係。所以,天堂是心現的,極樂世界是心現的,地獄也是心現的,明白這個道理。你造作這個罪業,這個罪業讓你變現,就好像你壞事做多了晚上作惡夢一樣。誰主宰你?自己主宰的,不是外頭來的,都是業力變現出來的。佛世界是你念佛,你從佛經上這個意念上,從這裡變現出來的,這理才能講通。這個老先生他是個學科學的,朱老先生是學科學的,他根本對這個都不相信,認為是神話。可是他看那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晚上老先生上班去了,你去摸摸他,就跟死人一樣,第二天天一亮雞一叫的時候,他就回來了。許許多多不可思議的事情,它不是假的。
佛經上的原理,心現識變,世間業力,佛法願力,不外乎這兩種力量。業力裡頭有善業、有惡業,決定有果報。願力裡面,你願生天,你看一般宗教,多半是天道,生天;學佛的生極樂世界,願力。天堂,自己善業變現出來的,地獄、餓鬼是自己不善的惡業變現出來的,不能怪人,全是自己做主宰。閻羅王做不了主,佛菩薩也做不了主,佛菩薩只是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,路一定是自己走。
「復因自他宛然,故於佛實不來」。佛是不是真來了?佛沒真來。可是佛真在面前,你真看到他了,這怎麼回事情?《楞嚴經》上佛說得好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這叫感應,我們有感,佛菩薩有應。佛菩薩在哪裡?佛菩薩無處不在,前面講大光明藏,就是法身,無處不在。我們看不到、接觸不到,因為他不是物質;他不是物質,我們眼耳鼻舌身接觸不到,眼耳鼻舌身一定要接觸物質現象。他不是念頭、不是意念,不是精神現象,所以我們的思想也想不到。他又不是自然現象,連阿賴耶的見分都緣不到。他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所以我們有感他就有應,應就在你面前應,而且這個應身他真能管事。
我們看到《虛雲老和尚年譜》,這是近代禪宗一位大德,我看到一個故事。他大概是四十多歲的時候,發心去朝五台山,三步一拜。從定海那邊,普陀,過渡上岸,三步一拜,拜到山西五台三年,一天難得走幾里路、十幾里路。這當中生過兩次病,都是在曠野,附近沒有人家,病倒了怎麼辦?生病困難的時候遇到一個乞丐,叫花子,這個叫花子來照顧他,到外面討一點東西給他吃,找一點草藥幫他治病。一直到他病好了,照顧了十幾天,他能再繼續再拜了,這叫花子走了。過了一年多又得一次病,又遇到這個叫花子。兩次救命恩人了,很感激,問他尊姓大名?他說他叫文吉,文章的文,吉祥的吉,叫文吉。問他住在哪裡?他說我就住在五台山,你到五台山,很多人都知道我,知道有個乞丐。虛老拜到五台山的時候就打聽這個人,沒人知道。到山上去問出家人,出家人說那是文殊菩薩,他恍然大悟。你看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,他能夠現個身體,能夠十幾天照顧你,你才動念頭他就知道了。文殊菩薩身在哪裡?遍法界虛空界都是他的身,你真有感應,他真現身給你看,他真現身幫助你,這個事情不是假的。沒有感應時候,你到哪裡找找不到他。其實他無處不在,就像虛空一樣,真有感應。
自他宛然,又因為自他宛然,所以佛實在沒來,人也沒去。我們有沒有到極樂世界?沒去。沒去,極樂世界在現前。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不一樣,我們這個世界有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是從妄心裡頭變現出來的。從哪裡出來的?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從這起來的。而西方極樂世界它是從自性出來的,自性遍一切處,所以阿彌陀佛遍一切處;自性遍一切處,極樂世界遍一切處。你心清淨了,感應就現前,你看到佛來接引你,剎那之間就到了極樂世界。十萬億佛國土,一剎那就到了,你就見到了。這個理太深,事情太奇妙,神奇,所以不可思議。
念老註這句經文,引用三位大師著作裡頭的一段文字,講得很清楚、很透徹,我們花了八個小時的時間。為什麼?這一段真正是叫人難信之法,但是它確確實實是事實。「往生極樂世界之事。事理圓融,自在無礙,但能仰信,獲益無量」。真要有信心,完全是自性在起作用,這於理上它才講得圓。阿彌陀佛確實是自己真心裡面變現出來的,真心決定有阿彌陀佛出現。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梵語,它的意思就是無量,翻好翻,阿翻作無,這梵文的音,彌陀翻作量,佛翻作覺悟,合起來無量覺。無量覺就是我們的自性,我們的自性就是無量覺。這一大段我們學到此地。
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小段,上面所說的「三輩往生是一類」,這是念佛,念佛人的歸宿。不但是念佛的歸宿,可以說是佛家所有一切宗派,最後的歸宿都在極樂世界。佛法裡面法門很多,就像一個完整的大學,它有許許多多的科系,所謂八萬四千法門,這就是不同的科系。它有三個東西,就等於說共同科目、必修科目。第一個是戒律,戒律,不管你學哪一宗、哪一派、哪個法門,一定要持戒,那是生活教育。第二個是唯識,法相唯識,這是理論的基礎。第三個就是淨土,歸宿,你到最後回到哪裡?落葉歸根,一定歸淨土。淨土是什麼?淨土就是清淨心,純淨純善,最後一定歸到這個地方。所以這三個是共同科目。
前面三輩,這是專修淨土的,後面這一類不是專修的,修學其他法門的、其他宗派的。你就依照你的法門去修,但到最後,你非常嚮往極樂世界、非常歡喜極樂世界,我要到極樂世界去,行不行?行。不是說你不修這個法門你就不能去,修什麼都行。阿彌陀佛的心量真大,什麼都包容,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包容。所以我就想到,修基督教的、天主教的、伊斯蘭教的,他們到最後要想求生極樂世界,行不行?肯定行。阿彌陀佛決定沒有門戶之見,一切眾生統統是一個心性變現出來,所有宗教也不例外。所以,這個理念可以能夠通一切法,信仰任何宗教,不必改變信仰,不必。你好好的學,學你自己的宗教,你相信有淨土,你願意往生,統統都能去。這個法門真的叫廣大。
底下這一段叫「一心三輩」,這就是接引不是專修淨土的,統統能往生,統統可以到極樂世界。說「下」,底下說明,「一念淨心,十念一念往生之類」,它的基本條件是一念清淨心。用清淨心念一聲佛號、念十聲佛號,這是在臨終的時候,都能往生,真不得了!前面三輩往生我們讀過,在這個世間造作極重的罪業,五逆、十惡,這種罪業是必定墮阿鼻地獄的。只要你這一口氣沒斷,臨命終之前你真正懺悔、認錯,我要想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統統攝受,這不得了!這忠恕做到大圓滿了。我們中國古諺語有所謂「浪子回頭金不換」,惡人回過頭來就是好人,不能再把他看作惡人。所以阿彌陀佛全都攝受。
「或名一心三輩,一心三輩見於北京淨蓮寺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師」,這個老法師也不在了,好像是在抗戰之後,他就往生了,抗戰之後二、三年他就往生了。他的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科判》,科判是佛門特有的一種學術的方法,這個方法儒家採用、道家也採用了。就是用這種方法來分析這篇文章章法結構,章法結構你明白之後,你才曉得它思想的體系。愈是好文章,這種方法一判,立刻就發現,為什麼?他的文章寫到不增不減,你缺少一句它就接不下去,你多一句,累贅的,可以刪除,真正做到不增不減。每一部佛經,連大部的,都可以用這個方法來看,看出釋迦牟尼佛文章的章法結構,圓滿、完整思想體系。實際上,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沒有通過思惟,完全是自性裡面的流露,這種章法結構是自性裡頭本來具有的,不是外頭來的,這是屬於真實智慧。他的科判是一九三九年印出來的,抗戰期間。「慈老所判一心三輩」,與會集本經的夏蓮居老居士,「同一心眼,同一手筆」,他們對《無量壽經》看法完全相同。特別是這段經文,「發前人未發之精蘊,彰淨門久隱之妙諦。禪淨不二之旨,於茲益顯」。修禪的、學密的、學天台的、學華嚴的、學法相的,統統可以信、願、念佛往生淨土,就在這段文裡頭。
「一心三輩」,這裡面分兩大段。第一大段,「大乘往生因行」。這個裡頭又分兩個小段,第一段,「淨心願生」,就是清淨心。經文,我們看經文:
【若有眾生住大乘者。以清淨心。向無量壽。乃至十念。願生其國。】
這一段經文,這「右章」,右面這一章經文,全是《唐譯》的原文,「魏唐兩譯,似為同一梵本」。這是講《無量壽經》最早傳到中國是在漢朝,漢明帝的時候,最早傳過來的。在漢到宋八百年,一共有過十二次的翻譯,所以它本子多。這十二種翻譯,非常可惜有七種失傳了,現在只留下五種。五種本子我們拿來對起來看,裡面有很大的差異。所以古德斷定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不是一次講的,一定是多次宣講,才會產生這個現象,要不然不可能,不可能在翻譯的時候出現這種現象。所以肯定佛在世多次宣講,只有這一種,沒有見到第二種經是多次宣講的。因此這就有會集的必要,五種本子我們一起讀有困難,不好念,所以用會集。會集最早的是宋朝王龍舒居士,他的本子會出來之後,很多人喜歡用他的本子,乃至於日本的《大正藏》跟《龍藏》都收他的本子。可是以他的身分、地位,他是進士及第的,也是大富長者,五種原本他只看到四種,唐朝翻譯的這個本子他沒見過。所以雖然會集,他是四種原譯本的會集,當中漏掉了一種。但是唐本子裡頭有些經文,其他四種本子裡都沒有,所以夏蓮居老居士這才發心重新再會集。夏老會集是第三次,當中還有一次,魏默深,清朝咸豐年間。梅光羲序文裡頭寫得非常清楚,把這段歷史告訴我們。
魏,就是曹魏的時代,三國,三國時候的魏,曹魏,康僧鎧他翻譯的,流通也最廣。因為在原譯本裡頭,康僧鎧的本子大家喜歡讀。但這一段是《唐譯》的經文,我們念的這段,「系統分明,文富義深,遠勝《魏譯》」。雖然是梵本應該是相同一本,這就是翻譯的人有優劣,這段經文《唐譯》譯得好。但是有些《魏譯》的文翻得好,把翻得好的統統精華提出來,重複的刪掉,這樣編成更好的本子。最完善的本子就是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本子。「《魏譯》則分散於本品首尾兩處,於上輩之前云:諸有眾生,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。乃至一念至心迴向,願生其國,即得往生。但復於下輩文中」,它有這樣幾句,「其有至心,欲生彼國,假使不能作諸功德,當發無上菩提之心。一向專念,乃至十念,念無量壽佛,願生其國。若聞深法,歡喜信樂,不生疑惑。乃至一念,念於彼佛,以至誠心願生其國。此人臨終,夢見彼佛,亦得往生。功德智慧,次如中輩者也」。你看它有這麼多文字,而且分在兩個段落裡頭出現的。夏老把這兩段文,把它簡單寫成這樣的,『若有眾生住大乘者,以清淨心,向無量壽,乃至十念,願生其國』。這文字就簡化很多,意思非常圓滿,兩段合成一段,文字變得更少。這就是會集高明之處,也不容易。夏蓮居做這個會集本一共十年,本子才做成定本,每年都修訂,最後成為這個定本。
我們再看下面的註解,「唐海東元曉師」,這是唐朝時候,海東就是現在的韓國,元曉是韓國人,也是到中國來留學的。這些人他們緣是真好,親近善導大師,跟這些日本一些法師,他們來大多數跟善導、跟天台山的智者大師。所以,法華宗、淨土宗在韓國跟日本非常盛行。他們對於《無量壽經》下的功夫比我們中國人多,總有四、五十個人。中國在《無量壽經》上,歷史上記載的只有兩個人,真的不多,比不上日本人。可是日本人全用的是魏譯本,五種原譯本他們專門用魏譯本。我們相信,可能在當時善導大師講《無量壽經》就是用魏譯本。所以這些學生也都採用,日本的學生也採用。
「於《無量壽經宗要》」,《宗要》是他註解的名稱,裡面有這麼一段話,「下輩之內,說二種人。二人之中,各有三句」,這是經典的原文,「一者,假使不能作諸功德,當發無上菩提之心。是明正因」。由此可知,往生淨土確實不是難事,難在哪裡?難在信心。它只要三個條件,第一個真信,第二個真想去,第三個肯念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要用清淨心念、要用恭敬心念、用真誠心念,不在乎多少。工作非常繁忙,祖師教我們十念法。十念法是在早晚,早晨起來洗臉之後,有佛像,面向佛像,沒有佛像,面向西方,念南無阿彌陀佛,念十聲。這個十聲是一口氣叫一聲,一口氣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不拘多少,一口氣叫一聲,十口氣,這時間不長。做為定課,你一生都不缺,早晚都不缺,這定課,決定得生。最重要的是臨終,念了一輩子佛,臨終不念佛了,這都不能往生。所以臨終比什麼都重要。
我學這個經學不少年了,我信淨土也非常不容易,所以這個難信之法我相信。大家知道我學佛是從哲學進去的,不是從宗教進去的,我對於念佛法門差不多二十年我才相信,我才接受,真叫難信之法。我沒有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要我接受很困難,這就是知識分子的麻煩。我看到人家一說他就相信,我很佩服,他根性比我高明多了,我不如他。你看我連早年懺雲法師勸我,我沒接受,我的老師,教我講經的李炳南老居士,我跟他十年,多少次勸我,我不反對,我沒接受。我喜歡的是大經大論。真正接受的,真的從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這些大經我明白了。看到文殊、普賢這些菩薩,最後都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,成就無上菩提,我這才相信。回過頭來重新再去看這些大經,為什麼以前看的時候就那麼囫圇吞棗就過去了?沒有認真,仔細去觀察,再一看,看出來了。所以這個經,一次、二次是決定不可以的,次數愈多愈好,你才把真東西看出來。遍數少了,真的東西看不出來,真的從眼睛裡流過,你沒有注意到它。
所以發菩提心,還是蕅益大師講得好,菩提心要是講起來挺麻煩,這個名相解釋。蕅益大師講得真好,他說第一個真信,你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,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;第二個真想去,想生極樂世界,想親近阿彌陀佛;第三個,真誠心念這一句佛號。具足這三個條件,極樂世界你就有分,人人能做得到。可是我看到很多人能做到,也看到像我這樣的人不太容易接受,沒有真正搞清楚很難接受。這就是知識分子,我們算是知識分子。知識分子那就要長時間的薰修,鍥而不捨,不管是哪個宗派、哪一部經論,只要你對它產生愛好就有希望。為什麼?你慢慢深入,一經通,它其他的也能貫通。到最後,理真正搞通、搞明白了,你就不會懷疑,你就會相信,你就能接受了。
能通一切經,能通一切法,這就要講到自性,不講到自性這講不圓滿,講到自性得大圓滿。所以是古人說的,一部經通了一切都通,一個法門通了一切法門全通,是一個道理。為什麼?統統自性裡頭流出來的。只要能夠契入自性,沒有一樣不通,不必學。惠能大師是個非常好的證明,他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所有經教他通。世間法,儒家經典問他,他也通,道家的他也通,他沒有障礙的。這就是見性重要,智慧重要。學佛要學真智慧,真智慧一定從戒定慧才能得到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