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註 (第三三一集) 2012/5/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331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二十八頁,倒數第七行最後一句看起:
「當知淨宗稱為易行道者,是與餘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門相較而言也」。我們還把它說個整數,八萬四千,跟八萬四千法門比較,它是易行道。「唯此獨易,故稱易行」。為什麼?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要斷煩惱、消業障,就斷煩惱、消業障而言,我們今天確實幾乎沒有人能做到。前面我們舉了最淺顯的例子,見思煩惱裡面的見惑。八十八品見惑分為五類,第一類是身見,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,誰能斷了?這個東西真正斷了,才能證得小乘初果,大乘十信位是初信菩薩。所以,實實在在找不到這樣的人。末法確確實實只有淨宗能成就,所以這是易行道。早年黃念老在世的時候,我每年會到北京至少去三次,去看看這些老朋友們。現在老朋友們全都往生了,所以我就很少回到國內。他告訴我,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年,修禪的不但沒有開悟的,連得禪定的都沒有。虛雲老和尚得禪定沒開悟,你說多不容易。修密的,他告訴我,這六十年當中,修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。而修淨土往生的人可多了,這六十多年當中,我們相信不止六千人,這是最保守的估計。
唐朝時候,善導大師告訴我們,註解裡頭引用善導大師的話很多,這是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,傳說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。日本人對他最信仰,日本的淨宗都有善導的塑像,泥塑的、木雕的,畫的像更多,處處都可以看見,看到日本人對他的崇拜。我們問日本出家人,傳說當中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,他們知不知道?都知道。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。他說比較起來是容易,「若論其實,如本品所明,則知往生,亦非易事」,也真的不是容易事情。雖然條件很簡單,信、願、行,是不是真信、是不是真願?這裡頭問題就很多了。如果這個信裡頭還帶著有絲毫懷疑,就未必能往生。真願往生,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,還有一絲毫沒放下,也不能往生。所以,真信是一絲毫懷疑沒有;真願,我真想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,對於這個世間沒有一絲毫留戀,這個人決定得生。如果對這個世間人間天上這種富貴的享受,榮華富貴的享受,還有絲毫羨慕,還有絲毫留戀,就去不成了,這是不容易。
所以下面說了,「倘不真為生死」,這個生死是脫離六道輪迴,不是我們現在這肉身的生死。譬如這一生當中修了有大福報,來生在人間是大富大貴,如果福報超過人間的富貴,他就到天上去。天王,中國人講玉皇大帝,也都是人做的,他修了大善。比玉皇大帝高的,大梵天王、摩醯首羅天王,那都是修的大福德。摩醯首羅天是第四禪的天王,大梵天是初禪天的天王,這些人福報大,前面有較量、有比較,我們也看到過。你看到這些有沒有羨慕?如果有絲毫羨慕的心,就去不了極樂世界,你對於天人還有留戀。所以真為生死,不再搞六道輪迴,不再搞十法界了,知道輪迴苦,四聖法界不究竟。「發菩提心」,這個菩提心,最簡單的說法,蕅益大師所說的真信、切願,心裡面除了往生極樂世界、親近阿彌陀佛,沒有第二個念頭,這就是大菩提心。這樣的心,「以深信願,一向專念,而欲往生」,這是決定得生。如果不是真的,不是真為生死,不是真正發菩提心,不是真正深信切願,這一向專念、往生淨土就靠不住!
下面念老說,「敬祈」,敬是恭敬,祈是祈求,「當世行人」,這是黃念祖老居士真誠、恭敬祈求現在在世修淨土的這些人,「慎莫初聞淨宗易行,便生輕慢」。要謹慎,決定不可以聽說淨宗是易行道,對淨土法門就生輕慢心,輕慢是不尊重。這種心態的人很多很多。哪些人?他現在也在念佛堂念佛,也是求生淨土,但「信心虛浮,志願弛緩,口談淨業,心戀塵緣,如是求生,當待驢年」,這沒這個道理。可是這種心態念佛人很多,我們常常看見,他對於世間事情很計較,沒放下,名聞利養不肯放下,俗話說不肯吃虧,喜歡佔小便宜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你只要看到有這種心態,就知道他念佛念一輩子,臨終未必能往生。
還有確實口談淨業,心戀塵緣。我初出家的時候,看到有老居士,年齡比我大很多,至少大我二十多歲。我在台北圓山臨濟寺出家,這個老居士福州人,是臨濟寺念佛會的副會長。每個星期六念佛會在道場做一次共修,他領眾,他當維那,法器敲得很好,專修淨土。臨終,臨命終時,不准人念阿彌陀佛送他往生,他不想往生,他要叫大家念南無觀世音菩薩,救苦救難救度他。你看這有什麼法子!最後還是走了。不想往生,貪生怕死。別人還能說得過去,念佛會的副會長!每次念佛都是領眾當維那,姓林,林老居士。所以確實不容易。念老在此地說,如是求生,當待驢年,你們有沒有聽說屬驢的?這個驢年根本沒有。中國古人常常用這個字,那就純屬虛妄,決定不可能的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「又本經三輩」,上中下三輩,「與《觀經》九品,是否相配,古說不一」,說法的人很多。「論為同者,有曇鸞諸師」。確實有不少法師認為《無量壽經》講的三輩就是《觀經》裡頭講的九品,上輩有上輩上生、上輩中生、上輩下生,跟《觀經》九品的意思相同。曇鸞師的《略論》裡面這麼說法,「生安樂土者」,安樂土就是極樂世界,「《無量壽經》中唯有三輩上、中、下。《無量壽觀經》」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那個裡面說,「一品分為上中下,三三而九,合為九品」,這曇鸞法師說的。「又《淨影疏》曰:十方世界,諸天人民,願生彼國,凡有三輩。總以標舉,如《觀經》中,粗分為三,細分為九」。《淨影疏》是隋朝淨影寺慧遠大師的《無量壽經》註解,他這個說法跟曇鸞法師相同,都認為這個地方的三輩就是《觀經》當中的九品。
「三輩者,謂上中下也。九輩者,於上品有三,中下亦三,故成九輩」。憬興師他說,「今即合彼」,今是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跟《觀經》所說的可以合起來。你看「合彼《觀經》九品,為此」,此是指本經,本經當中的三輩,跟《觀經》九品是一個意思。又蓮池大師說,「三輩九品,正相配合,又何疑焉」,蓮池大師在《彌陀經疏鈔》裡頭講的。「又天臺《觀經疏》」,是智者大師作的《觀無量壽經》的註解,「謂此經」,此經是《觀經》,「九品,為令識位高下,即大本三輩也」,就是,大本是《無量壽經》,裡面所說的三輩。這些祖師大德都認為《觀經》的九品就是《無量壽經》講的三輩。
也有主張不一樣的說法,「至於主張兩經相異者,則靈芝、孤山」,這也是過去大德裡頭鼎鼎有名的大師。「靈芝師謂三輩止對《觀經》之上品;不攝餘六品」,因為《觀經》的中品及下品沒有說發菩提心,上品有說發菩提心,中品、下品沒有說菩提心,他用這個經文來說跟《無量壽經》不一樣。「孤山稍廣」,說得稍微,我們看下面文,「謂此之三輩只攝彼之上品與中品,不攝下三品」。靈芝只是說三輩是上品,上三品,孤山也包括中三品,下面三品沒有,不攝下三品。「因本經中三輩往生者,皆是善人」,他這樣說法,下三品是惡人,不是善人。「而彼《觀經》中之下三品,皆是惡人,臨終懺悔,念佛得生也。是故諸師皆謂兩經不能相配」,也有提出這個意見的。兩種說法都有道理,都有根據。
「蓮池大師於《疏鈔》中,會通上之異說」,這兩種說法到底採取哪一種?蓮池大師把它合會。蓮池大師在《彌陀經疏鈔》裡頭說,「草庵《輔正解》曰:天台以九品同三輩者,乃約位次相同,不約行因」。這是智者大師,智者大師講《無量壽經》的三輩就是《觀經》的九品,是從位次上來說的,而不是講往生的人的行因。其實,下三品雖然是惡人,惡人懺悔,惡人改過、認錯,那就是善人,始惡終善,講得通。決定不可能有惡人帶著那個惡,現行的惡,能往生極樂世界,這個不太可能。惡人懺悔,這四十八願有,第十八願裡頭,五逆十惡。祖師們說得更好,甚至於毀謗大乘,臨終懺悔都能往生,阿彌陀佛都能攝受。這就惡人變成善人了,改過就是善人,所以能講得通。
「則孤山、靈芝,皆不違天台。所以然者,以天台但約位次,則輩品正同」。這兩位法師是講行因,是講念佛往生的人他們修行的因地,所以「止齊中上」。靈芝認為止齊上品,上三品,孤山他把它擴展到中品,上中兩品。「各有所據,取義不同」,他們所說的都有經文做依據,只是對經文解釋不一樣,所以並不相違。下面說的,「剋實而論」,就實際狀況來說,「則煩惱不異菩提,始惡何妨終善」,惡人可以變為善人。佛陀的教育,實在講他有三個目標,對初學的,幫助他轉惡為善;第二個目標,提升了,他已經變成善人,幫助他轉迷為悟,善人是善人,沒開悟,幫助他開悟;已經開悟了,他還沒證果,那就要轉凡成聖,這三個層次。所以,「惡人既已成善,豈不賢聖同科」。往生之前他是惡人,臨命終時他懺悔、他改過,他已經變成善人,阿彌陀佛來接引,他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。所以「三輩九品,正相配合,又何疑焉」,這是蓮池大師的話,他說這還有什麼疑問?
「上之會通,甚契法要」,這兩句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評論,蓮池大師這個會通,契合淨宗的法要,說得好。「蓋天台等主張兩經相配」,完全相同,「乃著眼於往生後之階位」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品位,沒有說他往生之前的行因、行持,沒說這個。「靈芝諸師指為異者,乃專就因地行持」,沒有往生之前的行持。所以「乃就曾否早發菩提心與平日之善惡而言」,他說這個。臨命終之前,那一口氣還沒斷,發菩提心還來得及。所以第十八願講臨終一念、十念必定往生,五逆十惡都可以往生。看出彌陀無盡的慈悲,只要你回頭,只要你改過,沒有一個不得度,沒有一個不成佛。「則《觀經》之下三品,不能齊於本經之下輩矣」,這是靈芝、孤山他們的看法。
「蓮師」,就是蓮池大師,「末後曰:始惡不妨終善」,一生作惡,臨命終時悔改,他就是善人。這句話「深契聖心」,這個聖是阿彌陀佛,應該是跟阿彌陀佛的心相應。「惡人臨終如能懺悔發心,至心念佛,則惡人已成善人」,這個是可以承認的,「故亦蒙佛攝受,隨願往生」,五逆十惡。可是願文裡頭還有一句,毀謗佛法的人,除了毀謗佛法,這種人不能往生。善導大師說,毀謗佛法,為什麼願文上加這一句?因為五逆十惡、謗法,這是極重的罪業,阿彌陀佛願文裡頭有這句話的意思,是希望念佛人不要造這個罪業。造這個罪業,臨終懺悔他還是能往生。善導大師的話有意思,善導真的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那這個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。五逆十惡,毀謗淨土,毀謗大乘,臨終懺悔,臨終認錯、懺悔,還是能往生。這才是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普度一切苦難眾生的本願。不是不通懺悔,真懺悔他就是好人,惡人已經成了善人,佛一定來接引的。
「故蓮池大師曰:豈不賢聖同科。同登極樂」。善人念佛往生,惡人念佛,臨終懺悔也往生。品位高下那要看他懺悔的心,如果是十分真誠的懺悔心,他品位一下就高上去。絕不因為他在生的時候做多少錯事,不因為這些,是看他那個懺悔的心。所以極重罪業的,就是五逆十惡、毀謗大乘的,真誠懺悔,真誠的那種信願,懺悔心,也可能到極樂世界就是實報土上輩往生,不可以輕視這些造作惡業的人。我們中國諺語有句話說「浪子回頭金不換」,無惡不作的人,回過頭來是一等的好人,一般的好人不能跟他相比,他的位次一下就提升了。這是很合理的,合情合理的說法,沒有一點牽強,應該是這樣。這是給一切眾生莫大的信心,給一切造罪業的眾生帶來了希望。不是因為造罪業佛菩薩不原諒你,不是的,回頭就原諒你。所以蓮池大師曰,豈不賢聖同科,同登極樂。「由上可見,此經三輩,彼經九品」,此經是《無量壽經》,彼經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「實相配合」,實際上九品跟三輩是配合的,「不容或疑」,不應該再懷疑。
「又《報恩論》曰:此經上輩當出家,中下二輩當在家」,這個當就是配合的意思,把上輩往生的配合在出家,中下二輩配合在在家,「乃從其多數,粗舉大凡,故云凡有三輩。《觀經》就此大凡,略開為九,而又極其優降,以括無量行因之不齊。此論極好」。《報恩論》裡頭說的。這是說明,這三輩往生裡面,包括無量行因,這個無量行因,有善因、有惡因,統統包括在裡頭,只要臨終懺悔,斷惡為善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。
「《觀經》中,上上品往生者,彈指往生,見佛聞法,即悟無生法忍,須臾歷事諸佛,次第受記,還至本國,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,是乃三輩中極優者也」。這是什麼人?一般說這是法身菩薩去往生的。法身菩薩,《華嚴》圓教從初住到等覺,四十一個位次。這四十一個位次的菩薩,如果在他方世界修行,必須一階一階向上提升,時間很長,在極樂世界能把時間縮短。為什麼?發真誠大菩提心,就能把修行的時間縮短,地位很快向上超升。上上品往生,這一彈指,就是很短的時間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花開見佛悟無生,就證得無生法忍。無生法忍是七地以上證得的,七地菩薩下品無生忍,八地中品,九地上品,七八九地,九地上品。再向上去叫寂滅忍,這最高的。寂滅忍也有上中下品,下品寂滅忍是十地菩薩,中品是等覺,上品是妙覺如來。所以,為什麼這些大菩薩們願意到極樂世界?他距離妙覺如來的時間愈來愈短。
見佛聞法,他悟無生法忍,須臾間歷事諸佛,須臾也是極短的時間。在極樂世界他能夠分身,能分無量無邊身,到十方世界去供養佛。供佛是修福,聽佛講經說法是修慧,福慧雙修,這一下就修圓滿了。得佛受記,你看,還至本國,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,這真不得了!成就圓滿的後得智,也就是佛法裡頭常說,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。他供養無量無邊諸佛,諸佛都為他說法。他聞法不但能記住,聞法開悟,那真正是名符其實的大徹大悟,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不通達的、沒有不明瞭的。這個人叫圓滿的佛果,這是三輩當中最優越,上輩上生。
下下品是誰,哪些人?五逆、十惡。這是極重的罪業,臨命終時,「地獄相現,臨終懺悔,十念往生者,乃下輩中最下者」,這都能往生。五逆、十惡只要犯一條,五逆只要犯一條,十惡具足,沒有不墮地獄的。十惡裡頭頭一條是殺生。我們知道,唐太宗說他墮的無間地獄,為什麼墮的?殺生太多,打仗的時候殺人,因為這條墮無間地獄。他在地獄裡懺悔,遇到這個機緣,他一生當中做了一樁大好事,就是編《群書治要》。這部書是治國的寶典,唐朝在歷史上稱為盛世,靠什麼?就靠這部書。我們是在無意當中發現的,這部書非常好!能救現在現前的社會,能救國家、能救世界。我們得到了,趕緊把它印了一萬套,底下這一套就是的,印了一萬套,分送到全世界。這樣子以後不會再遺失,不會再失傳了。現在迫切需要的,要注音、要註解,要翻成白話文、要翻成外國文。
我們是無意遇到這個緣分。去年,我記得是三月二十五,這部書剛剛印好,樣本書寄到澳洲,我們展開放在桌面上,大家來欣賞。當時悟忍法師的妹妹也在,突然之間,她就跪在地下,跟我們大家說,我是李世民。我們一聽,怎麼李世民來了?他來感恩。感什麼恩?原來我們印這套書,他因為這個功德他才能離開地獄,這麼一回事情。告訴我們,這部書能夠救全世界,我們相信。所以鼓勵了我們,讓我們趕快做註解、做注音,趕快把它翻成外國文字,向海外流通。這個人是個好人,他不知道殺人那麼嚴重。他年輕,不知道文化可以治國,可以統治國家,佛法可以統治國家,不知道。採取武力來統治,造這麼大的罪業。用文化來統一,中國古時候有例子,他沒想到。
歷史上有記載,商湯,大概在我們三千八百年前,商湯王。它是個小國,面積七十里,不是現在的公里,周朝以前的里不大,在我們估計大概也不過是三十公里左右,三十公里這麼一塊地方,這是商朝。那個時候中國沒有統一,他們這個小國治理得好,人民安樂,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。周邊許許多多的小國都佩服他,都尊重他,都向他學習,尊重他稱他為天子。這個天子不是後來的皇上,後來是真有實權,他這個沒有實權,是大家推崇,大家尊重,大家向他學習,幾百個小國。周朝也用這個方法,周文王他的領土一百里,一百里相當現在的五十里,也治得非常好。你看那個時候天下,中原這塊大地上,八百多個國家,八百諸侯尊他為天子,向他學習,接受他的教誨,學習治國的這些方法。所以,不必用武力。商湯跟周文王都是用文化的力量,讓人民對他心服口服。歷史上有記載,周文王日常的生活,生活起居大致上跟人民是差不多的,沒有特殊的這種享受,跟平民一樣,所以得人心。這是做出榜樣來讓我們看到,這不是假的。
今天這個時代,應當要有這種榜樣,一個城市、一個鄉鎮做出榜樣出來,全世界都知道,都向這個地方來學習,這還得了嗎?這是中國文化,是唐太宗編這部寶典。這部寶典是中國老祖宗,就是唐朝之前二千五百年,典籍裡記載的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這些智慧、理念、方法、經驗、效果,都記在這部書上,專門提供給國家領導人去讀的。所以這部著作能讓他離開地獄。我們對佛經上說的話就相信了,不懷疑了。
「《觀經》明其最優,兼指最下,故謂極其優降」。到了極點,優到了極點,是上上品往生;往下去,下降到極處,是下下品往生。下下品是五逆十惡、謗法之人,都能往生,全包了,上上品往生的是法身大士。「二經乍看似異,而實旨正同」,《觀無量壽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合起來看,好像不一樣,實際上是相同的。
下面經文,「別明三輩」,先說上輩,上輩的行因,第一個「捨家棄欲」。請看經文:
【其上輩者。捨家棄欲。而作沙門。】
我們看念老的集解,「經中上輩往生是否凡夫有分,乃淨宗一大問題」。古大德有所謂這是菩薩往生,什麼菩薩?「如謂上上品須四地至七地之菩薩」,法身菩薩,「上中品須初地至四地之菩薩,餘可例推。中品中生及以下,才是凡夫所能達」。這是古大德的講法。他說「若如是者,則彌陀大願之無上,西方蓮國之獨妙,持名法門之易行,往生妙法之殊勝,皆成戲論」,戲論是開玩笑的話,不是真的。西方極樂世界無比殊勝微妙,就是凡夫一品煩惱沒斷,也能生到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,這不可思議,這才叫難信之法。如果像這個說的,這菩薩可以相信,這不難,好像合情合理。所以下面念老說,「直使不可思議之淨宗妙法,亦復成為可思議之法矣。故此實為淨宗之關鍵,前於本解(貳)概要中,雖略論一二,未盡其旨,試更詳之」。前面在概要裡頭提到,但是沒有詳細說,現在到這段經文,念老要給我們詳細的來分析、來說明。
「古說之非」,古人講的說錯了,「幸得唐善導大師,廣引經論,力破舊說」,古人這個說法,善導大師不同意。善導大師在他所著作的《觀無量壽經四帖疏》,就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的註解,在這個裡頭講得很詳細。他說,「又看此《觀經》定善,及三輩上下文意」,看此,這個此是《觀無量壽經》,看《觀無量壽經》定善,及三輩上下文的意思。「總是佛去世後」,釋迦牟尼佛過世之後,「五濁凡夫,但以遇緣有異,致令九品差別。何者。上品三人,是遇大凡夫。中品三人,是遇小凡夫。下品三人,是遇惡凡夫」。這善導大師說的,說得好!極樂世界三輩九品全是凡夫往生的,不是菩薩、不是阿羅漢。菩薩、阿羅漢也有去往生的,那不是阿彌陀佛主要的用意,阿彌陀佛主要用意,目標是對準六道裡頭的善惡凡夫。大小是什麼意思?大小是發心,心量大叫大凡夫,心量小叫小凡夫,從這上說的。這裡頭有句話非常重要,但以遇緣有異,致令九品差別,也就是說我們遇緣不同,所以才有三輩九品的差別。
我們看下面經文,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。「以惡業故,臨終藉善」,這個藉就是依靠的意思,臨命終時懺悔,懺除惡業,這個懺悔的力量就是善。「乘佛願力,乃得往生」,因為佛有願,五逆十惡臨終懺悔,佛統統接引。這個人造五逆十惡的業,臨終懺悔,求往生淨土,阿彌陀佛也來接引他,乘佛的願力,他能往生。「到彼華開,方始發心」,這個發心是發菩提心,什麼時候發心?花開就發心。「何得言是始學大乘人也」,古大德人認為,下輩是大乘始學凡夫,剛剛開始學習的凡夫。「若作此見,自失誤他,為害茲甚」,這個說法錯了,錯會了佛的意思,善導大師給我們詳細的說明。「疏中復引《觀經》十則,以證其說,茲不具錄。大師直示」,直接的指示我們,「極樂九品蓮台,均是濁世凡夫往生之位」。這句話非常重要,這就說明《觀無量壽經》講的九品,九品就是此地講的三輩,全是五濁惡世凡夫往生的階位;換句話說,與菩薩不相干。「唯因世間遇緣有大乘小乘之差異,故往生後有上輩中輩之不同」。我們遇到的是大乘,南傳佛教遇到的是小乘,這個有差別,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有上輩、中輩不一樣。
「淨宗乃最極圓頓之教,大根大器之凡夫,若能信受,圓解圓修,則與常人日劫相倍」。日劫相倍,底下有括弧,「圓人修一日,等於常人修一劫」。「故能一生功圓,逕登上品」,這句話給我們最大的鼓勵。我們現在遇到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是最極圓頓之教,我們能不能夠真信、真的接受,圓解圓修?什麼叫做圓?信心沒有一絲毫懷疑,這圓信。對於淨土三經一論能夠理解,能夠真信,依教奉行,那就是圓解圓修。尤其修行就在這兩品,這兩品經裡面告訴我們,修行的總綱領、總原則就是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。菩提心有沒有發?菩提心,印光大師教我們採取《彌陀要解》蕅益大師所說的,我們容易懂。蕅益大師說,真相信,真想往生,不想在這個世界多待一天,恨不得現在就去,這樣懇切的心、懇切的願望,就是圓滿的菩提心。一向專念,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,什麼也沒有,這叫圓修。念阿彌陀佛,還有雜念進去,就不圓了,不是圓修。不是圓修能不能去?能去,品位下一點,如果是圓修的話品位高。
於是乎我深深體會到,有些阿公阿婆,你看他一天到晚拿個念珠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痴痴呆呆。你跟他講什麼話,他對你笑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也不知道他聽見沒聽見。這種人往往人家一般人瞧不起他,那個人是圓解圓修,他沒有一點懷疑,他一天到晚就是一句佛號,他沒有一個雜念。這種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輩上生,我們比不上他,我們有雜念,他沒有雜念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我們往往看不起的這個人,到極樂世界他上上品往生,我們跟他相距很大。這是我們有眼無珠不認識人,我們跟他比相差很遠。他的信心堅定,決定不想學其他的法門,這是圓信。圓解,什麼叫圓解?他沒有懷疑,你要問他極樂世界,他說不出來,但是他一點都不懷疑。他只知道那個世界好,那個世界太好了,他只跟你說這個。好到什麼程度?你到極樂世界不就知道了!不必去想,不必去說。
所以我們遇到這樣的人,要從內心裡頭起真誠、恭敬。他是來表演給我看的,他是來教導我的,我們要向他學習,不能有絲毫懷疑。那是個真正修行,是淨宗的典範,他們修行一天等於普通人修行一劫。我們今天一般人講一心專注,他能夠專注在阿彌陀佛佛號上,我們做不到。我們的妄念太多,妄想多、雜念多,所以心不清淨。他們心清淨,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,只知道吃飽了、睡好了,一向專念。在香港,很多人都知道諦閑老和尚有個徒弟,鍋漏匠。一般人瞧不起,沒有念過書,不認識字,什麼都不懂,在這個世間日子過得太辛苦了。好在他有個小時候的玩伴,就是諦閑法師。諦閑法師出家了,看到出家不錯,有好房子住,有吃有穿的,什麼都不愁,來找到這個童年的玩伴,找到了,一定要跟他出家。老和尚說,不行,你怎麼能出家?年齡四十多歲了,出家在寺廟裡住,最低限度五堂功課,這五堂功課你不能做的話,人家瞧不起你,你在寺廟裡很難住得下去。第二個就是講經,講經你不認識字,你現在學來不及了。
可是他賴住了,不肯走,老和尚沒辦法,好吧!他說你要出家,我有個條件,你能夠答應,我就幫助你。他說行,你說什麼我都聽。他說那好,給他剃度了。剃度之後送到鄉下,寧波的鄉下,找一個破廟,沒人住的,廢棄的一個寺廟,讓他住在裡頭。找幾個護法,每個月給他送一點菜、送一點米。又找了個老居士,一個女居士,找了個老人,給他燒兩頓飯,中午、晚上,早晨他自己理,幫助他洗衣服,照顧他。教他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你一天到晚就念這一句佛號,念累了你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念,不分晝夜。這個方法他一學就會了。老和尚說,將來準有好處。他不問,他沒有想到什麼好處不好處,反正你教我念我就念。念了三年,預知時至,站著往生。諦老對他非常讚歎,你真的沒有白出家,你的成就,弘宗演教的大法師比不上你,這些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品位?肯定是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。那是什麼?大心凡夫!他遇到的緣好,諦閑老和尚是學大乘的,是修念佛法門的,雖然是天台宗,他修念佛法門。傳給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大乘絕妙的大法,他就接受了,圓圓滿滿的接受,這個地方講的信受、圓解圓修,他當得了。他雖然什麼都不知道,他不需要知道,為什麼?他沒有懷疑。經教,世尊四十九年講經教學,為的什麼?為的是你對大乘沒有信心,你不相信念佛法門。如果統統都明白了,真正相信,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,不要再搞,圓圓滿滿解決了。
我們這一生看到幾個例子,我在美國住舊金山的時候,甘老居士的一個朋友,我沒見過面,好朋友,在舊金山念佛往生。他們原來住在台灣,兒子到美國留學,畢業了在美國工作。結婚了,生了小孩,把母親找到美國去帶小孩,照顧家事,夫妻兩個都要工作。小孩帶了五、六歲,上幼稚園了。所以白天,兒子媳婦上班去了,小孩帶到幼稚園去,她就在家念佛,家裡人也不知道。往生的這一天她也沒有說話,夜晚走的,不知道什麼時候。第二天早晨她沒有起來燒早飯,兒子媳婦很奇怪,每天早晨都是她燒飯的,怎麼今天沒起來?房門打開一看,她穿著海青,端正盤腿坐在床上,叫她沒有答應,仔細一看,走了,坐著走的。旁邊留的遺囑,還把兒子、媳婦、孫子孝服都做好了,統統準備好了,後事她都準備好了,都放在床旁邊,她走了。你看她做那些衣服,寫這些遺囑,至少三、四個月之前知道,她才有時間準備。走得那麼瀟灑,真走了,這念佛的功夫,一句佛號。
四十多年前,我在佛光山教書,佛光山隔壁一個小鎮,這裡頭有個老太太,也是念佛站著往生。念多久?三年。這個老太太非常善良,對佛法不懂,拜神,什麼神、佛都拜。三年前娶了媳婦,媳婦懂得佛法,勸她婆婆,不要亂拜,專念阿彌陀佛,家裡給她供個佛像,她就不出去了。這老太太很聽話,不出去了,在家裡頭天天念佛、拜佛,念了三年。往生的時候沒說,大概是怕家人擾亂她,只是告訴兒子媳婦,告訴家人,晚飯的時候,你們吃晚飯,不要等我,我去洗個澡。家人很孝順,還是等她,等了很久沒出來,去看看。浴室看看,確實她洗了澡、換了衣服,喊她,沒有聲音答應,看她不在房間。最後看那個小佛堂,她站在佛像面前,穿著海青,整整齊齊,拿著念珠。叫她沒有聲音,仔細一看,走了,站著走的。你看,她不說話,怕說話,家裡人又要來長短,妳不能走,多住些年,那就麻煩了。她不說話,她走了。
將軍鄉這個老太太往生,這個往生度很多人,說明什麼?念佛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時間不長,三年,人家就站著走了。這是什麼?都是此地講的圓解、圓修、圓證。她要不要了解?不需要。我真相信,真喜歡阿彌陀佛,真相信極樂世界。這些全都是真的不是假的,都在我們眼前,別的事情能作假,這個事情做不了假。所以,《往生傳》上所寫的我們相信,《淨土聖賢錄》裡面所記載的我們也相信,都是真的。就怕你三心二意,就怕你雜念妄想太多,縱然你能往生,你品位不高,要想高品位必須萬緣放下。經上這兩句話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你把這八個字做圓滿了,你就圓修圓證。世間什麼都是假的,佛法也是假的,只有這樁事情是真的。大經大論是不錯,但是你沒有辦法修,你沒有辦法證得。只有這個方法,連鄉下不識字的老太婆都能夠上上品往生。所以,念老在末後說了這一句,故能一生功圓,功是功夫,圓滿,逕登上品,人人有分。
我過去在新加坡,這親眼看見,居士林的老林長陳光別念佛往生,品位不低!他是生病,在家裡養病,躺在床上,就想到居士林講經,那個時候有錄像帶,把錄像帶請回家去聽經,每天聽八個小時。聽了兩年,他的功德就圓滿了,告訴李木源居士,他想往生。李木源居士跟他講,不行,你現在不能走,居士林裡頭人事不穩定,只要你在,就能夠守著規矩,你不在會亂掉,求他再多住兩年。他就多住兩年,這又待了兩年,四年。這兩年還是八個小時聽經,聽經之外他就念佛,一心求生淨土。往生之前,找我給他做三皈依,往生的前一天。我聽他家人講,往生前三個月,他在一個紙條上寫,好像是八月初七是不是?寫了十幾個,也沒有人敢問他這什麼意思,就是這天死的,過世的。三個月之前曉得是哪一天,果然這一天走了。實際上,兩年前他就可以走,為居士林多住兩年。這種人往生都是上輩,不是中下,決定是逕登上品。這遇緣殊勝,居士林的林長,正好遇到我們在那裡講經。如果不是生病,他怎麼可能聽四年經?不可能的事情。而且一天聽八個小時,四年沒有間斷,全搞明白了、搞清楚了,萬緣放下,你看那麼自在往生。這都是給我們做榜樣的。
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「現就本經,兼採餘論,以明三輩往生,實為凡夫,兼及聖人」。實實在在極樂世界是為凡夫往生而建立的,聖人去往生那是附帶的,這八個字說得好。「經中《必成正覺品》偈曰:令彼諸群生,長夜無憂惱,出生眾善根,成就菩提果。我若成正覺,立名無量壽。眾生聞此號,俱來我剎中。如佛金色身,妙相悉圓滿」。這個偈子,前面四句「明大願之由」,他為什麼發這個大願?為什麼在西方世界建立極樂世界?完全是為了這些眾生,令彼諸群生,這個彼,是十方諸佛剎土其中的六道眾生,是為他們。他們愚痴、造業、受報,輾轉輪迴,出不了六道,把它們比作長夜。現在要幫助他,離開長夜,離開憂惱,只有建立極樂世界,勸導他們發願往生,這個問題才能夠解決。
出生眾善根,成就菩提果,菩提果是成佛,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,幫助六道眾生成佛;不是幫助他得人天福報,不是幫助他作聲聞緣覺,也不是幫助他作菩薩,是幫助他成佛,這還得了!這是彌陀的本願,我們一定要認識、要知道。所以法藏就發這個願,我若成正覺,立名無量壽,法藏菩薩修行要成佛了,他的名號叫無量壽。阿彌陀佛是梵語,意思是無量壽,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佛,印度人稱阿彌陀,中國人稱無量壽。眾生聞此號,俱來我剎中,眾生聽到阿彌陀佛這個名號,他能信、能發願,發願往生極樂世界。這個剎,我剎就是極樂世界,俱來,大家統統來,阿彌陀佛非常歡迎。到了極樂世界,如佛金色身,這是真的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的身相跟他完全相同。妙相悉圓滿,這個妙相,《觀經》上說得好,身有八萬四千相,每個相有八萬四千好,每個好又發八萬四千光,光中有佛,佛又放光,普度有緣之人,這不可思議。
所以偈子裡頭,首先說明四十八願的來由,「乃欲令一切長夜冥昧之眾生,離諸憂悲苦惱」,我們今天活在這個世間,想一想每天是不是有憂悲苦惱?這句話是形容我們現前的生活狀況。這樣讓我們想到,阿彌陀佛在西方建立極樂世界,是幫助我們解除憂悲苦惱。我們現在要出生善根,只要有這個念頭,就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,往生極樂世界就成就菩提。「故知所欲普濟者,實為長夜憂惱,待生善根」,這善根還沒有生,等待著吧,這些「具縛凡夫」。這個縛是煩惱的代名詞,煩惱好像繩索,把我們捆綁起來,動彈不得,是這個意思。出生善根,成就菩提。實實在在的說,說明普濟的方法是名號。「眾生聞名,來生我剎」,這些眾生就是六道裡頭長夜憂惱的這群人。「是故善導師曰:三輩九品,總是為佛去世後,五濁凡夫也」。善導大師這句話說得好。佛建立極樂世界,為什麼?是為我們這個世界,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,五濁惡世的凡夫。
「末二句,如佛金色身,妙相悉圓滿。可見憂惱凡夫,一登彼土」,只要到極樂世界,「悉皆身真金色,妙相如佛,圓滿具足」。這就是為什麼要到極樂世界,到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,好處是你無法想像的。搞清楚了、搞明白了,統統放下,什麼都不要想,專想阿彌陀佛名號就可以了,這就是念佛。極樂世界壽命長遠,無量壽,我們要學什麼法門,想學的東西很多,現在全放下,為什麼?它會擾亂我、會干擾我,讓我不能專心。統統放下,一句佛號念到底,到極樂世界再學。極樂世界學很快,學成之後再回來,倒駕慈航,普度眾生,這是一等聰明人。我們沒有到極樂世界,沒有成就,想在這個世界學這些經教,太難太難了!第一個,遇不到好老師。第二個,縱然遇到好老師,我們學習的條件不具足。什麼條件?至誠感通。印光大師說,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我們沒有誠敬心,佛菩薩來教都沒用。
在這裡要怎麼辦?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求生淨土,學鍋漏匠,學將軍鄉的老太婆,真了不起!我看這些人往生極樂世界都是上品上生、上品中生,絕不在上品下生以下,決定不在。這是真實智慧,這是真正覺悟。這個世間搞多了、搞雜了,一無所成。所以一定要細心去想想,我的心清不清淨?我的心平不平等?經題上的五個字是標準,清淨平等覺,跟自己對照一下。如果有清淨平等覺,行,在這個世間無論學什麼法門,決定有成就。如果這五個字沒有,你什麼都學不到,你拼命學一生,也不過是佛學常識而已。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